新書推薦:
《
篡魏:司马懿和他的夺权同盟
》
售價:NT$
296.0
《
狂飙年代:18世纪俄国的新文化和旧文化(第三卷)
》
售價:NT$
806.0
《
协和专家大医说:医话肿瘤
》
售價:NT$
500.0
《
潜水指南 全彩图解第4版
》
售價:NT$
602.0
《
超大规模集成电路设计——从工具到实例
》
售價:NT$
403.0
《
村上春树·旅(一本充满村上元素的旅行指南,带你寻访电影《挪威的森林》拍摄地,全彩印刷;200余幅摄影作品)
》
售價:NT$
301.0
《
智能驾驶硬件在环仿真测试与实践
》
售價:NT$
709.0
《
都铎王朝时期英格兰海事法庭研究
》
售價:NT$
398.0
|
編輯推薦: |
旅行,不是暴走,而是在一个陌生的地方用当地人的成本与方式生活一段时间……
大卫独夫继《再忙也要去旅行》之后又一心灵力作!
大卫独夫,来自梵音佛国的生猛图文,诠释不可思议的印度。
单身上路,国际背包客以旅行之名演绎彪悍人生!
或许,我们有能力选择自己的生活方式。只需要我们稍微改变一下生命的运行轨迹,调整贫乏的步调和频率,把生活的一部分投入到行走中,放慢一下自己行走的步伐,去抓住一些独属于自己的记忆的片段,为自己的回忆留下光芒和色彩。
彪悍的人生不需要解释,去做想做的、而又有能力做的事情吧――趁我们还活着!
|
內容簡介: |
世界的精彩远远超乎想象,该用何种方式享受有限的生命之旅?
也许,最完美的人生就在您的脚下……左脚向前,走吧!不管怎么样,走出被钢筋水泥森林囚禁的思维吧!趁我们还活着!去最遥远的某个小镇,寻找那些被自己忘却的某个角落。不要担心自己会在异国他乡迷路——有时候,迷路才是最真实的生活。如果可以,我宁愿在旅途上迷路。其实,现实的旅途迷路并不可怕,最可怕的是,本身已经在漂泊的灵魂,又迷路了‥‥‥
从某种意义上说,旅行,只为那些追求灵魂自由的人们,只为拥抱尘封已久的真诚与微笑,只为放逐一下自己仍然拥有的那一点点不羁之心。
今天,从恒河流域走出来后,我又一次背起背囊,走进印度,走进这个文明古国最深远的沙漠腹地,让自己那个蛰伏已久的灵魂,随着驼铃在天高地厚中绵绵回响。站在沙漠中古堡的最高处面朝沙海,我肆无忌惮地呐喊——那一种挣脱一切枷锁、只忠于自我的勇气,终于在拉贾斯坦这片彩色的土地上找回。
|
關於作者: |
吴志伟,英文名:DAVID WU,笔名:大卫独夫。
职业经理人、摄影师、作家、旅行家、自由撰稿人,DV视频拍摄制作。
当选为“09中国当代徐霞客”、搜狐时尚盛典旅旅行家、连续两年获“天涯旅游达人”。
摄影作品获国际铜奖而被“世界华人艺术家组织”收藏。
生活在广州,周游世界。1996—2002年间12次进藏,2004—2008五次进入非洲腹地,足迹遍布中国、中西亚、非洲以及欧洲部分地区。在新浪旅游摄影、色影无忌等中文门户网站担任人文旅游摄影版主编辑超过7年。目前是职业经理人、杂志特约摄影师、作家、旅行家。擅长人文地理类摄影和旅行文字。在一系列国内外摄影比赛中多次获奖,多次在国内各主要城市举办系列影展摄影户外探险讲座。文字摄影作品散见《DEEP中科学探险》《时尚旅游》《摄影之友》等国内外杂志报刊。
|
目錄:
|
01珀勒德布尔:被遗忘的感动
部落少女拍卖初夜权
令人绝望的爱情节
与英国姑娘的那一夜
为我起舞的男人们
一个音乐与舞蹈的色彩爱情
02布什格尔:沙漠的眼泪
被蛇山封锁的圣城
一个热吻换来三个月监禁
在第八个月满月前朝圣
布什格尔的极度诱惑
迷失在不可思议的人间乐土
03阿杰梅尔:是谁在呼唤
印度的幽暗岁月
最真实的印度
一个女人带我回家
世界第二的清真寺
困惑于种姓制度的海归派
04乌代布尔:无所不能
独自远征沙漠腹地部落
当大神下凡之的时侯
我爱上了部落男人的粉红色
从平民区走向贵族城堡
与古堡贵族讨论中国四大名著
荷兰女人令我成了古堡的中国厨师
元宵节教老外做中国筷子
男女双修赤裸穴居的苦行僧
05焦特布尔:蓝色诱惑
一小时说完一个月的中国话!
喔!你得给我10卢比小费!
黄沙中的蓝色之城
梅赫兰加尔的荣耀
属于墓地的皇家花园
我在耆那教圣地飘过
一头扎进蓝城的巴扎
06贾伊瑟尔默:金色的辉煌
印度火车竟然准点到达
城堡之巅就是天堂
一千零一夜的沙漠传奇
寻找传说中神灯的光辉
远征印度大沙漠
我的沙漠之舟叫图朵儿
正午的沙漠就是一把火
沙漠里的加州旅馆
07比卡内尔:永恒的都城
我痛恨夜间抵达陌生的地方
澳大利亚教授的中国功夫
不可战胜的红色城堡
我的命运由硬币决定
对着老鼠群顶礼膜拜
08斋浦尔:被神灯搬到沙漠的城堡
粉红色的玫瑰城
寻找风的归宿
我有一双翅膀
追逐风之宫殿
印度律师的愤怒
血拼玫瑰之城
遗失在琥珀宫的爱情
辉煌的琥珀宫
后记 远离恒河 恍如隔世
为何再度印度
如何获取印度签证
关于印度最常见的问答
一本印度行摄书引发的爱情故事
|
內容試閱:
|
很多人问我,一个人在异国他乡旅行,会不会很孤独?会不会害怕?其实,最孤独的时候,往往是在人最多最繁华的大都市,比如广州——我身边生活着1400万中国人,但99.9999%是陌生人,并且都很冷漠。最不孤独的时候,往往就是一个人在国外旅行。即使在连生命都不存在的撒哈拉沙漠,我依然不感到孤独——因为我身边有至少一个来自地球某个角落的同类,或者一个热心的当地人帮助我。我们知道什么是爱和关心,也知道付出与收获的辩证关系。最害怕的地方并不是在途中,恰恰相反,就在我家门口——因此像绝大多数广州人家一样,我家装了一个需要用炸弹才能炸开的铁门。事实上,被现代文明污染越严重的地方,就越危险——危险指数与现代文明的高低成正比。比如,广州比拉萨的文明程度高N倍,但危险指数也比拉萨高N倍。越原始的地方就越安全,比如在东非的原始部落马赛,我笑一笑,与部落人一起喝生牛血,马上就变成了部落中一员,继而开始享受他们原始共产主义社会福利。但是,如果在类似广州这样的大城市,我对陌生人笑,他们也许会把我当成神经病,而把我送进精神病医院‥‥‥
也许是自己的心态已经变得平和了,也许是因为离开了人口密集的恒河流域而进入了人烟稀少的拉贾斯坦,繁杂喧嚣的印度,在我的眼中开始变得不同了——拉贾斯坦的印度,与恒河的印度完全不同气氛。陈旧巴士居然缓缓开上了高速路,看着窗外景色,忽然之间,我有了一种错觉:汽车似乎是行驶在中国的新疆南部。公路中间也种了些弱不禁风的小树苗,路边也会如同《聊斋》里的“阑若寺”般忽而出现某个发电厂,还有时时出现在路边的筑路工人。与新疆不同的是,印度的车上播放着印度欢快的音乐,而修路的工人们身上不是穿着千篇一律的工作服,取而代之的是各种颜色的纱丽。那些服装艳丽的色彩,给拉贾斯坦干裂大地上赋予了无限的生机,让我为之心动。拉贾斯坦的众多民族,就在这样恶劣的环境里顽强生存。与中国荒凉的陕北或新疆相比,除了国家、民族以及宗教信仰的不同之外,印度人与中国人有一样东西是相同的,那就是人类求生存的本质。
很多没有真正接触过印度生活的外国人,总是喜欢臆想印度。他们甚至认为,印度人总是保持麻木,肉体与心灵的双重麻木。一提起印度,人们恐怕最常想到的,就是“喝水即拉肚子”。于是,很多游客人坚持只喝瓶装水,对非瓶装水敬而远之。而腹泻药,竟然也成了与日常英文口语一样重要的东西之一。相对于中国来说,虽然印度绝大部分平民生活的卫生条件是比较差,但是,印度绝非差到像外国人想象的那样糟糕的程度。至少,在印度我没有拉过肚子,而且,我并不介意喝街边摊档的奶茶……
当太阳把空气加热,直到要脱掉外衣的时候,伊莎贝拉走了。她就像晨曦中的一片红霞,悄然飘落在印度西部浩瀚的大沙漠有中;也像一片黄昏中的红霞,默默地消失在贾伊瑟尔默谜一样的城堡里。爱情,有时候真的很奇怪,它可以让人无比幸福,也可以让人无比痛苦。对于伊莎贝拉来说,贾伊瑟尔默是一个遥远的、可以做梦的地方。而天堂旅馆的这个楼顶餐厅,就是她记忆深处最幸福的天堂。然而,就像今天早上一样,当太阳再一次从东方升起来的时候,她的梦,也就结束了。不知道这一次的离开,会不会又是她的又一次风沙中痛苦的离别。
与阿挂拉夫妇在乌代布尔分手之后,我们就各奔东西了。大家来自地球的另一端,而且,旅行的行程、方式以及节奏都有所不同,在印度再次相遇的可能性几乎等于零。没想到的是,他们也跟我一样,是那种走到哪儿算哪儿的人。这一段奇遇,使我想起了《孤独星球》创始人的自传,在他们30年的旅行生涯中,有几次这样的奇遇,比如在一小客栈里,推门而出时发现旁边的邻居,竟然是10年前在某地遇到过的旅友。也许是同类人,才会对同样的地方有类似的偏好。
事实上,在印度,豪华车如保时捷,洋酒如轩尼诗,都有着不错的销量。然而,印度却又是“一切生活的原点”——就像电影《贫民窟里的百万富翁》里描述的一样,印度有贫民窟,也有百万富翁。迪尔巴格说:“在印度,很多人对财富的态度非常冷漠。”事实上,对贫穷的无动于衷,并不是印度富人的专利。在印度,乞丐盯着你要钱的眼神,是坚毅的,甚至散发出一种奇特的光芒——印度的乞丐并没有人们想象中的行乞者那样惯有的羞耻感。清晨7点,还有人睡在公车站的长凳下。迪尔巴格说,他们并不是乞丐与无家可归者,而是一种生活方式。因此,在外国游客“天价”方可进入的泰姬陵,几个衣衫褴褛的赤脚少女,却可以选择她们喜欢的生活方式——躺在草地上呼呼大睡;在圣城瓦拉纳西和阿拉哈巴德,朝圣的人群中总是有成群结队的乞讨者,他们蹲在路边,静静地等候人们施舍——平常得就像在工作一样。事实上,印度人不只是对贫穷的冷漠,也包括对富有的淡然。除了少数政客与企业家之外,印度人对财富的敏感度近似于零。因此,会有很多富甲一方的王公贵族,为了寻求真理而放弃世俗的一切财富,走上一无所有的苦行僧之路。乌代布尔的水宫酒店,如同土耳其后宫般华丽壮观,但是,没有印度人会对它露出哪怕些许艳羡的表情。
和大多数同阶层人一样,迪尔巴格的个人奋斗史,也是一部小小的浓缩的近20年的印度社会发展标本。他今年28岁,生于德里附近的小村庄,在德里念大学,然后转往伦敦念硕士——这也是大多数印度年轻学生的梦想。现在他工作并定居于加尔各答,他与妻子租住在高尚住宅区的一个顶层阁楼里,开丰田车,定期去泰国或马尔代夫度假。迪尔巴格说:“我的梦想是奋斗5年,买一栋联体别墅或再去英国念完博士。”在印度,像迪尔巴格一样的海归者非常多,他们撑起了印度精英阶层的大半江山。他们是政府公务员——在印度,政府公务员是收入最高最稳定的职业之一,此外,高收入人群还有大学教师、企业主与高级白领。在南印度,软件业集中的明星城市班加罗尔,已成为全球第五大信息科技中心。这个新兴的明星城市,已经具备了向美国硅谷挑战的实力——国际IT业内人士一致认同这个观点。这里不仅有印度知名的因弗塞思公司,还创造了“印度的比尔?盖茨”——印度首富普雷吉姆。像迪尔巴格一样,印度的这些新贵阶层有着近似的成长背景与政治方向。他们更倾向于国大党(区别于执政的更民族主义的人民党)……当我提及印度的种姓制度时,迪尔巴格说:“现代的印度,不应该再有种姓歧视。但是,人们的习惯是很难改变的。虽然我愿意与低种姓的女人结婚,但是,只要回到印度,或者在海外的印度社区,我一定会受到歧视而无法正常生活。”看来,要消除种姓制度,号称“民主”的印度,还需要走一段很长的路。
拉贾斯坦这片土地上曾经充斥着大量的大英俱乐部、欧洲大爷、印度马夫和佣人,那些带有童话式的印英宫殿生活,在热浪滚滚的现实印度中看来,就如同风沙中的狂想曲般奇妙。在由E.M.
福斯特的小说改编成的同名电影《印度之旅》(A Passage to India)里,是100
多年前的印度场景。然而,那些电影里人的穿着,以及生活模式,在一百多年后d的今天,仍可以在现实的印度中看到。场景中那些卖椰子的路边摊、奶茶摊、甘蔗汁小贩、优酪乳搬运工、烟贩、油炸食品摊、全麦烙饼摊、裁缝店、杂粮店、咖喱粉店、凉鞋店、锅店与寄物间,都可以按图索骥找到。唯一变动的,就是价格与老板了。最令人惊讶的是,印度电影《阿克巴大帝》中几百年前的拉贾斯坦人的穿戴,在今天的阿杰梅尔仍然可以看到。拉贾斯坦邦,就是这样的一个奇妙的地方,一个时间停止,令人遐想的印度的缩影……
我一直坚信,一个地方的巴扎(市场)就是它显示本地文化与生活的最佳窗口,因此,每到一个地方逛市场,便成了我必选的项目。钟楼附近的萨达巴扎(Sadar
Bazaar),就是我在焦特布尔很喜欢逛的地方。这个市场为蓝城的人民提供了几乎所有的生活必需品,充满了生活气息的场景,就是享受印度人日常生活的最佳地方。
从梭加地门到钟塔旁的萨达市场,延伸到新马路(New Road又称为Nai
Sarak),有一连串庞大的市场。这些市场经营的货品都非常专业,大致可以分成丝绸市场,香料市场和银器古董市场。香料市场的香料种类繁多,一堆堆的豆蔻、丁香、肉桂、茴香、芥末子、黑胡椒、番红花、姜黄以及众多我叫不出名字的香料,散发出各种味道的芬香,香料大国产品的风采,已经被尽情的展露‥‥‥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