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編輯推薦: |
著作权是一种重要的知识产权,讨论其侵权判定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践价值。然而,国内目前研究一方面很少结合中国著作权司法实践,系统研究中国著作权司法判解所采用的侵权判定规则;另一方面,国内研究虽然常常讨论美国版权制度,但通常也仅仅停留在个别大案,缺乏系统讨论。特别的,很少根据最新发展,有历史深度的系统研究美国版权独创性、侵权判断等法律规则。为此,本书采用系统的案例讨论,研究著作权侵权判定及其相关著作权基础理论
|
內容簡介: |
本书从著作权制度体系出发,讨论著作权制度下的抽象主体——“普通受众”,并根据这一抽象主体标准,系统地研究讨论统一的独创性标准和著作权侵权的判定规则,批判中国和美国代表性著作权侵权判例。
|
關於作者: |
浙江大学光华法学院知识产权法教师,硕士导师。北京大学法学院民商法学博士,知识产权法专业。美国乔治华盛顿大学法学院知识产权专业硕士。德国马克思普朗克国际知识产权研究所访学。《中国专利与商标》杂志专家编委。在国际知识产权著名期刊发表SSCI收录专业论文3篇,中英文知识产权法论文近20余篇。
|
目錄:
|
导论
第一章 非著作权的保护对象——“思想”
第二章 著作权的保护对象——“独创性”表达
第一节 独创性的法律本质
一、著作权制度的根本目的
二、独立完成
三、创作性
第二节 独创性的判断主体和判断规则
一、判断独创性的诸多可能主体
二、“普通受众”的概念和意义
三、判断独创性的规则
四、对可能批评的回应
第三节 著作权保护独创性表达的限制
第三章 侵犯著作权保护对象——“实质性相似”
第一节 “实质性相似”的基本问题
一、法律本质
二、“三步检验法”
三、判断主体
四、基本规则
(一)并列比对
(二)认知分析
第二节 “实质性相似”——片段性字面侵权
一、方法步骤
(一)过滤
(二)比较
二、实质性程度的考量因素
(一)使用目的和性质
(二)版权作品的性质
(三)相对于版权作品整体的量和实质程度
(四)对版权作品潜在市场或其价值的影响
(五)评价“实质性程度”
三、侵权抗辩
第三节 “实质性相似”——综合性非字面侵权
一、方法步骤
(一)抽象
(二)过滤
(三)比较
二、实质性程度的考量因素
三、侵权抗辩
第四节 “实质性相似”——混合性侵权纠纷
第五节 本章小结
第四章 侵犯著作权的保护客体——“未经许可”
第一节 超出著作权人许可的范围
第二节 超出法定权利限制许可的范围
第五章 侵犯著作权
第一节 侵犯著作人身权
一、侵犯著作人身权的保护客体
二、侵犯著作人身权的保护对象
第二节 侵犯著作财产权
一、侵犯著作财产权的保护客体
二、侵犯著作财产权的保护对象
结语
参考文献
中文文献
英文文献
附录
北京九歌泰来影视文化有限责任公司与 中国人民解放军总政治部话剧团等侵犯著作权纠纷案 (《我是太阳》案)
北京九歌泰来影视文化有限责任公司与 中国人民解放军总政治部话剧团等侵犯著作权纠纷上诉案 (《我是太阳》上诉案)
王庸与朱正本等侵犯著作权纠纷上诉案 (《十送红军》上诉案)
西安长安影视制作有限责任公司等与 中国音乐著作权协会侵犯著作权纠纷上诉案 (《激情燃烧的岁月》上诉案)
陈燕民与刘育新侵犯著作权纠纷上诉案 《秋凉》上诉案
李鹏与石钟山等侵犯著作权纠纷上诉案 (《潜伏》上诉案)
黄宝座与周长瑚侵犯著作权纠纷上诉案
瑞士英特莱格公司诉可高(天津)玩具有限公司、 北京市复兴商业城侵犯著作权纠纷案
张楚诉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侵犯署名权纠纷案
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与张五常等著作权侵权纠纷上诉案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