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編輯推薦: |
本书是一部道教通史,以时间为经,以教派分化为纬,全面系统地介绍了道教产生、发展和流传的历史。全书所记时限始于道教产生前的秦汉社会状况和思想渊源,止于当代道教在世界各地的传播。所记内容涉及道教及各支派的经籍、教义、人物、教制、教职等等,同时兼及道教的节日、礼俗、圣地、遗迹、建筑、文学、艺术等等。在对道教作全面考察的同时,书中还对道教与中国古代政治、社会、经济、文化、思想的关系,作了深刻的分析,对一些重要史事和学术问题也提出了不少新的见解。
经历了十几年的曲折后出现的“世纪回眸”热潮所尤为心仪的核心问题。本丛书辑取其中尤具开创性而篇幅不大者,并约请当今著名专家为之导读,不仅梳理其理论框架,剔抉其精义要眇,更着重揭橥其学术源流、历史文化背景,及撰作者当时特定的情境与心态,从而在帮助读者确切理解原著的同时,凸现大师们的学术个性。
二十世纪二、三十年代,是国内外研究道教的一个起始时期,或曰发轫时期。《道教史》是这一时期中的突出成果,其突出之处,主要在于它是第一部道教的专史。……许地山先生因而也便成为系统梳理道教历史的先驱者。
本书对于道教形成的思想渊源的阐述,基本上与《道家思想与道教》相同
|
內容簡介: |
中国传统学术,经历清后期的低迷徘徊之后,从清末民初起,涌现出了一批大师级的学者。他们以渊深的国学根底,融通中西,不仅擘划了学术研究的新领域,更开创了一种圆融通博且富于个性特征的治学门径与学术风范,而后者也正是当今学术界,经历了十几年的曲折后出现的“世纪回眸”热潮所尤为心仪的核心问题。本丛书辑取其中尤具开创性而篇幅不大者,并约请当今著名专家为之导读,不仅梳理其理论框架,剔抉其精义要眇,更着重揭橥其学术源流、历史文化背景,及撰作者当时特定的情境与心态,从而在帮助读者确切理解原著的同时,凸现大师们的学术个性。相信这一设计,会比单出原著,或笼统抽绎当时学风特点,来得更切近可靠。原著是垂范后世的经典之作,导读为鞭辟入里的精赅之论,珠联璧合,相得益彰。这也许是本丛书有别于坊间同类丛书不可替代的特点而弥足珍藏。汉人将庋藏要籍的馆阁比作道家蓬莱山,有“汉家石渠阁,老氏蓬莱山”之称,后世遂称藏书阁为“蓬莱阁”,因借取而为本丛书名。
|
目錄:
|
《道教史》导读
弁言
绪说
一 上品道、中品道与下品道
二 方内道与方外道
三 清静说、炼养说、服食说及经典科教说
四 正真教、反俗教、训世教
道教前史
第一章 道底意义
第二章 道家思想底建立者老子
甲 老子是谁
乙 《道德经》
丙 老子底思想
丁 道论
戊 人生论
己 老子底论敌
第三章 老子以后底道家
甲 关尹子
乙 杨子
丙 列子
第四章 道家最初底派别
甲 彭蒙、田骈、慎到底静虚派
乙 假托管子所立底法治派
丙 假托太公底阴谋派
丁 庄子一流底全性派
子 庄子
丑 庄子底著作
寅 庄子底思想
一齐物论
二逍遥游论
卯 庄子门人底思想
辰 承传稷下法治派底庄子学
巳 承传稷下阴谋派底庄子学
午 秦汉儒家化底庄子学
未 承传杨朱派底庄子学
第五章 秦汉底道家
甲 《吕氏春秋》及养生说
乙 《淮南子》及阴阳五行说
子 阴阳思想
丑 五行说
第六章 神仙底信仰与追求
第七章 巫觋道与杂术
甲 尸与巫底关系
乙 巫底职能
丙 秦汉底巫祠
丁 杂术
附录:道家思想与道教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