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書推薦:
《
卫宫家今天的饭9 附画集特装版(含漫画1本+画集1本+卫宫士郎购物清单2张+特制相卡1张)
》
售價:NT$
602.0
《
万千教育学前·与幼儿一起解决问题:捕捉幼儿园一日生活中的教育契机
》
售價:NT$
214.0
《
史铁生:听风八百遍,才知是人间(2)
》
售價:NT$
254.0
《
量子网络的构建与应用
》
售價:NT$
500.0
《
拍电影的热知识:126部影片里的创作技巧(全彩插图版)
》
售價:NT$
500.0
《
大唐名城:长安风华冠天下
》
售價:NT$
398.0
《
情绪传染(当代西方社会心理学名著译丛)
》
售價:NT$
403.0
《
中国年画 1950-1990 THE NEW CHINA: NEW YEAR PICTURE 英文版
》
售價:NT$
1100.0
編輯推薦:
《纽约时报》畅销书榜第1名!
翻译成23种语言,全球畅销1000多万册!
大众心理学的地标之作,首次揭示一种危害男性成长的心理现象!
你认识他吗?从年龄看,他是个男人;从行为看,他是个孩子。
这个“孩子一样的男人”患上了彼得潘综合征,他正遭受着一种严重苦恼的折磨。如果他得不到帮助,他的生活就会逐渐恶化!
他可能是你的男友或丈夫,或者是你的儿子!
如果你是一个男人,他可能就是你自己。
他正在一步步迈向一种危机……
如果你是一个女友或妻子,这本书就是给你的!
如果你是一个男孩的父母,这本书就是给你的!
如果你是一个17~50岁的男人,这本书就是给你的!
在这部开创性的杰出著作中,丹?凯利博士揭示了一种严重危害男性成长的心理综合征,它中断并剥夺了男性心智成长、成熟的机会。通过大量引人入胜的案例研究,作者为我们揭示了如何辨认和理解这个躲藏在虚假的快乐和自信面具背后的瑟瑟发抖的“彼得?潘”,以及如何帮助他长大。
內容簡介:
在这部开创性的杰出著作中,丹?凯利博士揭示了一种严重危害男性成长的心理综合征,它中断并剥夺了男性心智成长、成熟的机会。通过大量引人入胜的案例研究,作者为我们揭示了如何辨认和理解这个躲藏在虚假的快乐和自信面具背后的瑟瑟发抖的“彼得?潘”,以及如何帮助他长大。
本书出版后,立即引起轰动,并在《纽约时报》畅销书排行榜上榜6个多月,精装本在美国售出20多万册,平装本售出数百万册,并被翻译成22种语言,全球畅销1000多万册。
關於作者:
丹·凯利博士(Dr. Dan
Kiley),美国著名心理学家和临床心理治疗师,伊利诺伊大学心理学博士。他在自己作为心理医生的临床实践中发现,自己治疗的很多男孩子都面临着成长的困扰,拒绝长大、拒绝承担责任。他用英国著名剧作家、小说家詹姆斯?巴里(James
M.
Barrie,1860~1937)的作品《彼得·潘》中的主人公为这种心理现象命名,出版了《彼得潘综合征:那些长不大的男人》一书,首次揭示了这一心理现象。
目錄 :
前 言
第一部分 概述
第1章 你认识这个“孩子一样的男人”吗?
第2章 成人彼得潘综合征患者:一个测试
第3章 彼得潘综合征概述
第二部分 彼得潘综合征
第4章 不负责任
第5章 焦虑
第6章 孤独
第7章 性别角色冲突
第8章 自恋
第9章 大男子主义
第10章 爆发期:社交无能
第11章 30岁之后:绝望
第三部分 做出改变
第12章 给父母们的建议
第13章 给妻子和恋人的建议
第14章 给朋友和兄弟姐妹的建议
第15章 给患者的建议
內容試閱 :
第1章 你认识这个“孩子一样的男人”吗
胡克船长:“你有别的名字吗?”
彼得·潘:“有,有。”
胡克船长(急切地):“是蔬菜吗?”
彼得·潘:“不是。”
胡克船长:“矿物?”
彼得·潘:“不是?”
胡克船长:“动物?”
彼得·潘(和一个同伴商量了一下后):“是的。”
胡克船长:“男人?”
彼得·潘(语带不屑):“才不是。”
胡克船长:“男孩?”
彼得·潘:“是的。”
胡克船长:“普通男孩?”
彼得·潘:“不是。”
胡克船长:“神奇男孩?”
彼得·潘(他的回答让温迪非常苦恼):“是的。”
你认识这个人吗?论年龄,他是个男人;论行为,他是个孩子。这个男人需要你的爱;这个孩子却需要你的怜悯;这个男人渴望与人亲近;这个孩子却害怕被人触碰。你若是看穿了他的骄傲,就能看到他的脆弱。你若是看透他的冒失,便能感受到他的恐惧。
你自以为很了解这个人,但你实际上根本不了解他。这种矛盾令人烦恼。你琢磨不出这到底是为什么,甚至很难找出问题所在。但是,你可以看看自己的孩子或朋友的孩子,然后问问自己:“要是这个男孩身体长大了,但心智不长大,会怎么样呢?”
这个“孩子一样的男人”正遭受着一种严重苦恼的折磨。如果他得不到帮助,他的生活就会慢慢地恶化。他并没有精神疾病,也并非不能在社会上生活。然而,他很悲伤。他把生命看成是浪费时间。他极力用快乐和对运动的喜爱来掩饰自己的悲伤。许多情况下,他的这种花招至少能管用几年。但最终,那些爱他的人会对他的不成熟感到失望。这种失望似乎毫无道理,对他的反感也显得有点草率。但是,如果你目睹了他们看到的一切,你就能理解他们为什么想摆脱他了。
你的任务就是要识别出这个“孩子一样的男人”。越早识别出来,你能帮助他的机会就越大。他可能是你的儿子、你的丈夫、一位叔叔、某位堂兄弟。或者,他可能是你的一位朋友、邻居、或同事。又或者,如果你是一个男人,他可能就是你自己!无论他是谁,他都不会认为自己需要你的帮助。他不愿接受帮助,因为他不知道自己需要。他太习惯于将人生视为一个空空的大山洞了,以至于他认为自己那“我不在乎”的态度是正常的。如果他敢于关心他人,这种不和谐将会使他的内心翻江倒海。因此,他宁愿选择漠不关心,以求得内心的安宁。
你很可能到他们的年龄再大一点的时候,才能识别出他们。他们的年龄与心智之间的不相称,是你最先看到的线索。一旦你找出了他们的问题,你便可以采取措施帮助他了,或者至少避免加剧他的困扰。一旦你了解了他所受折磨的复杂性,你便能够看出问题的早期警告信号了。如果你碰巧就是这样一位正步步迈向麻烦的孩子的父母,你便可以学会如何彻底阻止这只怪兽。
这种折磨在一个男人的人生早期就开始滋长了。也许此刻,你的周围就有一些孩子正在迈向这个危险的阶段。他可能是邻家的男孩,可能是朋友的孩子,也可能是教会青年团体的主席,或甚至是你的儿子。你跟这个男孩的关系越近,阻止这种痛苦发展的机会就越大。
要识别这种“孩子一样的男人”,需要三个步骤。这三个步骤可以确保我们客观地评价一个男人,因此,它具有不受个人情感影响的特点,很像用以学习经典案例的一本心理学教科书。
首先,要确定你的观察范围。这个范围包括你的家里、你生活的社区、你的工作场所,以及你度过大量时光的任何其他地方。你和别人密切接触的任何地方,都可能看到这种人。你可能在派对上看到这种人,在邻居聚会上、家庭野餐时或在你隔壁的办公室看到这种人。如果你是个敏感的父母,你还可能在餐桌上看到这样一个“孩子一样的男人”的袖珍版。如果你是一个正沐浴爱河的女士,你可能在自己的床上看到他。如果你是个善于思考的男人,你还可能在镜子中看到他。
第二,要假定自己是一名社会侦探。用下面经典案例的社会原型,来搜集一些初步证据:
彼得潘综合征患者的社会原型:
·性别:男
·年龄:12~50岁
·病历:
12~17岁:四种不同发展程度的基本症状:不负责任,焦虑,孤独,性别角色冲突。
18~22岁:“否认”发展成了自恋和大男子主义行为。
23~25岁:爆发期,患者可能会寻求帮助,他们会抱怨生活的种种不如意,但到底怎么不如意又说不清。医生或心理治疗师通常会认为这是正常的。
26~30岁:患者进入延续期,扮演着“成熟的”成人角色。
31~45岁:患者结婚成家,有了孩子,工作稳定,却遭受着绝望的折磨,这使得他感到生活枯燥、单调。
45岁后:随着更年期的临近,抑郁和焦虑加剧。患者可能会反抗自己不想要的、毫无意义的生活,试图回到青年时期。
·社会经济阶层:中上阶层。
·外表:对相知不深的人来说,他风度翩翩,讨人喜爱。他脸上总带着讨好的微笑,能给人留下很好的第一印象。
·经济状况:年轻一点的患者很少能自食其力。在20岁出头时,他们要么还和父母生活在一起,要不就从父母或其他地方拿钱,勉强糊口。年纪大一点的,自身收入或许有保障,但自己感觉并不如此。他们通常很吝啬,但对自己的嗜好却舍得花钱。
·婚姻状况:年轻一点的患者(25岁以下)通常为单身。他们会跟比自己年龄小或者行为幼稚的女孩约会。一旦结婚,这些女人通常会发现她们得想方设法让他安分守己。相较于家庭,他通常更喜欢自己那帮兄弟。
·教育:年轻一点的患者对于上不上大学不太在意,他们发现很难决定自己想学什么。他们鲜少能在规定的时间内完成大学学业;年纪大一点的患者受过些教育,但并不满足。他们认为自己本该再多读点书。患者通常被视为成绩不佳的学生。
·职场经历:年轻一点的患者工作不稳定,只有在有压力的情况下才工作。他们想要一份职业,但不想好好工作。他们不屑于做他们认为不配自己做的工作。因为办事过于拖拉,他们很难找到工作。年纪大一点的患者则会走向另一个极端。为了证明自身价值,他们会变成工作狂,对自己、同事、上司都抱着不切实际的期望。他们认为自己没有找对工作,并因此而烦恼。
·家庭:患者一般为传统家庭中最大的男孩子。父母生活在一起,家境富裕。他的父亲最可能是白领,母亲则主要照顾家庭和抚养孩子。母亲虽然不是职业妇女,但为了让家境更加宽裕有可能会出外工作。
·兴趣爱好:年轻一点的患者最热衷的兴趣之一是参加各种聚会。年纪大一点的患者想方设法在聚会上寻找乐趣,还会不遗余力地参加各种体育运动。
识别这种综合征患者的第三个步骤,是扮演心理侦探的角色。一旦社会原型帮助你识别出了患者在生活中的表现,就可以用下面的心理概况来评估患者的内心世界。
彼得潘综合征患者的心理概述:
七种心理特征主导着彼得潘综合征患者的生活。它们会表现在各个成长阶段,但在爆发期表现得最为明显。在延续期,患者往往会将这些特征掩饰在成熟的面具下。
·情感麻木:彼得潘综合征患者情感发育不良。他们无法准确表达自己的感受。生气的时候通常会勃然大怒;高兴的时候则表现得歇斯底里;失望往往会变成自怜;伤心可能会表现为强颜欢笑、孩子气的恶作剧或神经质的大笑;年龄大一点的患者口口声声说爱你、在乎你,却似乎不记得表达他们的爱。具有讽刺意味的是,尽管他们小时候是善解人意的孩子,但成年后却成了以自我为中心的人,甚至到了冷酷无情的地步。最终,他们会达到拒绝表达自己情感的程度。事实上,他们是不了解自己的感情,根本不明白自己的感受。
·拖拉延误:在成长过程中,年轻一点的患者喜欢将事情往后推,只有到迫不得已的时候才去做。“我不知道”或“我不在乎”成了他们应对批评的挡箭牌。他们的人生目标模糊不清,主要是因为他们喜欢把人生目标这样的问题推迟到明天思考。内疚感会迫使年长一点的患者用不停地做一些事情来弥补过去的拖拉,他们完全不知道如何放松。
·社交无能:尽管他们会努力尝试,但交不到真正的朋友。在十几岁时,他们容易受到同龄人的影响,冲动而不是正确的是非观支配着他们的行为。寻求友谊和与认识的人友好相处要优先于爱情和对家人的关心。患者迫切需要归属感,他极其孤独,并且对独处感到很恐慌。他甚至会不惜花钱买朋友。在其一生中,他们很难自我感觉良好,妄自尊大不断地妨碍着他们接受自己的缺点。
·魔幻思维:“只要我不想,这件事就过去了。”“如果我认为它会变化,那么它就真的会变化。”这两句话反映了患者的魔幻思维。这种思维阻止了患者真诚地承认错误,使他们几乎不可能说“对不起”。因为他们擅长于为自己的缺点而指责别人,这种不合理的做事方式对他们是一种庇护,使他们不必克服自己的社交无能和情感麻木问题。这经常导致他们吸毒,因为他们认为那种“飘飘然”的感觉能让自己的问题消失。
·与母亲之间的问题:愤怒和内疚使患者对母亲怀有深深的矛盾心理。他想摆脱母亲的影响,但每尝试一次,都会觉得内疚。他们和母亲在一起时,气氛紧张,他们会不时地讥讽母亲,随后又不得不讨母亲喜欢。年轻一点的患者会用博得母亲同情的方法来得到自己想要的东西,尤其是金钱。他们会愤怒地与母亲争吵,然后又带着一贯的愚蠢样子道歉。年龄大一点的患者对母亲的态度没那么矛盾,并且会因为曾经给母亲造成痛苦而有更多内疚。
·与父亲之间的问题:他对父亲会感觉很疏远。他渴望亲近父亲,但认定自己永远也不可能得到父亲的爱和认可。年龄大一点的患者仍然将父亲偶像化,从没意识到父亲的局限,更不用说接受父亲的缺点了。患者与权威人物之间的问题大部分都源于与父亲之间的问题。
·两性之间的问题:患者的社交无能会表现在两性关系中。青春期刚过,他就开始不顾一切地寻找女朋友,但他的不成熟和愚蠢让大多数女孩避之唯恐不及。
患者害怕遭到拒绝的心态,致使他将善解人意隐藏在冷酷无情的“男子汉”气概之下。在大多数例子中,患者直到20岁出头时仍是个处男,这让他很尴尬,并会对此刻意撒谎——甚至会达到“口头强暴”的程度,常吹嘘自己怎样或打算怎样对女孩用强。
一旦破除了“处男”的身份障碍,他可能会走向另一个极端,为了向自己证明自己的性能力,只要有女孩愿意,他就和她们上床。当他真正和一个女孩确定下来之后,他就会完全依赖她。他的嫉妒心仅次于博取她同情的本领。
女方的自信和独立会让他生气,甚至愤怒;他需要女人依赖他,让他感觉自己是在保护她。但事实上,他觉得自己无力应付一个和他平等的自信女性,所以他就蔑视她。他渴望有一个女人能分享他的体贴,却又否认自己性格中的这一面,因为他担心朋友们认为他软弱,缺乏男子汉气概。
现在,你可能已经能从自己身边辨认出至少一位遭受这种折磨的男性了。他不大可能与我的客观描述完全吻合,而是更有可能具有我描述的某些特征,而不是全部。现实生活中鲜有这么典型的例子。在下一章,我们将从客观进入主观,打个比喻说,就是走出教室,走进实验室。到那时,你将不得不面对这样一个现实——这一困扰在一定程度上正影响着你的日常生活。
这将带我们进入下一步:将识别过程个性化。为此,你必须问问自己:我生活中的这个男人在多大程度上表现出了这种困扰?你的回答将引导你确定你想要怎样处理你个人实际中的问题。
第2章 成人彼得潘综合征患者:一个测试
彼得:你叫什么名字?
温迪(很得意):温迪·莫伊拉·安琪拉·达林。你呢?
彼得(发现自己的名字短得可怜):彼得·潘。
温迪:就这样?
彼得(咬着嘴唇):嗯。
温迪(礼貌地):真抱歉。
彼得:没关系。
温迪:你住哪?
彼得:向前走,在第二个路口向右拐,一直向前,直到天亮。
温迪:这个地址真滑稽!
彼得:不,不滑稽。
温迪:我的意思是,他们在信封上就这么写吗?
彼得:我从没收到过信。
温迪:可你妈妈总收到过信吧?
彼得:我没有妈妈。
温迪:彼得!
尽管这种折磨有一个简单的名称,客观识别的方法也不复杂;然而,想要了解任何一位患者的生活空间却正如要破译“向前走,在第二个路口向右拐,一直向前,直到天亮”这样的地址一样,令人困惑。
将一名成年男性归为“彼得潘综合征”患者时,务必要慎重。在这个过程中,你总会遇到真阴性(似乎表现出了症状,但实际并不是这种综合征)和假阳性(似乎没有表现出症状,但实际上却是)的风险。
使情况变得更复杂的是,许多成年男性虽然没有彼得潘综合征,但却有一两种该综合征的症状:想象力丰富,内心渴望永远年轻。这些特征不正是通向辉煌和安宁的门户吗?
表现出一两种症状,不会让一个男性成为彼得潘综合征的患者,就像丧失意识不足以判定一个人死亡一样。你必须超越自己的第一印象。只有当一个人的特征妨碍了他的日常生活能力以及与他人建立富有成效的关系时,才能认为他是彼得潘综合征患者。或者,换言之,当一个男人不只是像孩子那样行事,而是表现出不折不扣的孩子气时,他表现出的彼得潘综合征的特征就成了真正的问题。
一个简单的测试就可以帮助你确定你生活中的男人是否是彼得潘综合征患者。对于那些敢于自己做一下测试的男人来说,这一测试能够揭示出很多东西。但是,我要警告你:如果你是彼得潘综合征的患者,你会发现这个测试荒唐、不相干、愚蠢,你甚至会生气。如果出现这种情况,我认为你是被真相吓住了,你试图拒绝考虑它,正如你在面对其他有威胁的事情时一样;也就是说,你采取了一种冷嘲热讽的态度,表面上讥笑它,但心里却怕得要死。
彼得潘综合征测试
这个测试很简单。看一下对每种行为的描述,确定下来你要为其打分的人表现出该种行为的程度。0表示该行为从未出现过;1表示该行为有时会出现(比如,出现过一两次,但不是很经常);2表示总是出现该行为(或者你几乎不记得它什么时候没有出现过)。
由于这个测试是为妻子和恋人们设计的,所以,其表述方式是按照一个女性观察自己的男人的角度来安排的。如果你和要评估的男性是其他关系,请将用词作适当调整,换成适合你的情况。
1、当他犯错时,他会反应过度,要么夸大自己的内疚,要么找借口为自己开脱,以免遭指责。012
2、他会忘记重要的日子,比如纪念日、生日等等。012
3、在派对上,他会忽视你,但却尽力给别人留下深刻印象,尤其是其他女人。012
4、他几乎不可能说“对不起”。012
5、当他准备好时,就想和你做爱,很少会想到你需要前戏。012
6、他会不怕麻烦地帮助朋友,但却做不到你让他做的一些小事。012
7、只有在你抱怨他对你漠不关心之后,他才会对你、你的问题和感受表示关心。012
8、只有他喜欢做一件事或外出的时候,他才会提议。012
9、他似乎觉得表达自己的感受是一件极其困难的事。012
10、他渴望与父亲亲近,但他和父亲之间的任何谈话(无论是过去还是现在)都不自然、走过场,并缺乏深度。012
11、他不能很好地倾听与他不同的观点。012
12、他会无缘无故地发怒,并拒绝平静下来。012
13、他受制于母亲的愿望,以至于你会因他母亲对他的苛求而对她感到厌烦。012
14、他认为他的职位无法让他施展才干,但除了抱怨,他什么也没做。012
15、他在与别人交往时缺乏真诚和热情,特别是对他的大儿子(如果他有儿子的话)。012
16、他有酗酒问题,当他喝酒时,他的性格似乎发生了变化,他会表现出脾气一触即发、装腔作势或过分快乐。012
17、他觉得一定不能错过和哥们儿的任何活动或作乐,为了不落单,他会超出合理的限度。012
18、他表现出大男子主义态度,比如“只有把家里弄干净了,我才愿意让妻子去工作”。012
19、他似乎有莫名的恐惧,并缺乏自信,但拒绝谈论这些。012
20、他指责你情绪太容易冲动,而他自己则显得超然一切。当你生气时,他就像块石头一样坐在那里。012
现在,把你对每种行为选择的数字相加,用下面的方法来判断一下他的彼得潘综合征的轻重程度。
得分0~10
不是彼得潘综合征患者。他的问题更可能是孤立的,并且不是很严重。如果出现麻烦,要和他谈谈。本着爱和合作的精神,问题很有可能会得到解决。
得分11~25
彼得潘综合征绝对是一个威胁。如果你是个女性,请根据测试题后面的指南,准备测试一下你自己(见第13章)。你可以采取一些步骤来改变这种状况,但在这一档中,得分越高,你需要付出的努力就越大。
得分26~40
彼得潘综合征在发作。如果这个男人不愿意寻求帮助以解决问题,你或许应该和专业人士谈谈,看你能做些什么来处理这种状况。你在这种情况下能够起到的作用,请见第13章。
改变的蓝图
再看看测试题。分数越高,你越要认真评估自己察觉到这个男人表现出来的每个特征的严重性。即使彼得潘综合征已经相当严重(比如得分为30分,也是有希望改变的。你可以通过对测试题做一个彻底的回顾,用它来作为今后做出改变的蓝图。
你的下一步是:在一张纸上列出三栏,在顶上分别写下“从不”、“有时”、“总是”。现在,再看看测试题,但这次只想想过去六个月的情况,并要尽可能准确地将每个特征列入合适的栏内。下面是一位33岁的妻子完成的改变蓝图。
从不 有时 总是
·与其他女人调情
·不倾听与自己不同的观点
·对人无缘无故发怒
·对人冷漠
·没有前戏
·忘记纪念日
·只有他想外出的时候才愿意和你一起外出
·酗酒问题
·不愿错过玩乐机会
·大男子主义
·否认自己的恐惧
·对错误反应过度
·不说“对不起”
·帮助朋友
·要求他,他才关心你
·畏惧母亲
·抱怨无法施展才干
·不表达感情
·与父亲疏远
·显得很超然
根据知情人透漏,这名男性的测试得分为25分。当我第一次和这位妻子谈及她丈夫的测试得分时,似乎有明显的矛盾之处(她丈夫在人际关系方面表现得真诚、热情,但从不表达感情)。这种矛盾说明,尽管她努力想做到客观,可她不可能做到完全客观。虽然问题似乎的确存在,但她可能误解了一些情况。毕竟,她确实爱这个男人,这可能让她的某些评估有失偏颇。
因此,这名女性能用这个蓝图来指导自己的努力,以处理丈夫的彼得潘综合征,同时也能提醒她,在对丈夫作出判断时,必须要考虑到她自己的想法和感受的影响。
如果你真想帮助一名潜在的彼得潘综合征患者,就需要这样一个蓝图来指导你。一旦有了蓝图,在决定下一步怎么做时,就要坚持按照它做下去。
你可以通过问自己三个问题,并从中选出你最想回答的问题,来决定下一步怎么做。这三个问题是:
他是怎么变成这样的?
他在想什么?
我能做什么来帮助他?
如果对你来说,最重要的问题是“他是怎么变成这样的”,请阅读第4~9章。你会了解到彼得潘综合征患者成长过程的复杂细节——一个孩子是怎样从现实退却到安全的永无乡的。
如果“他在想什么”是你最关心的,请看第7章,特别是最后一部分。正是青春期后期的性别角色冲突的发展,使得患者开始形成杰科尔·海德双重人格小说《化身博士》(The
Strange Case of Dr.Jekyll and Mr.
Hyde)是英国作家史蒂文森(Stevenson)的一部脍炙人口的经典小说。书中的主角是善良的杰科尔,他在自己身上做实验,结果却导致人格分裂,变成夜晚会转为邪恶海德的双重人格。《化身博士》这部著作曾经被拍成电影、编成音乐剧,流传十分广泛,使得杰科尔·海德成为“双重人格”的代称。——译者注。
如果你关注的首要问题是“我能做什么来帮助他”,建议你阅读第13章。在这一章中,我将让你不仅要面对你在自己伴侣身上发现的最令你苦恼的特点,而且还要批判地审视你自己。你会了解到自己也许在无意中助长了他的彼得潘综合征,对此你或许不会感到惊讶。
无论你的下一步是什么,我都建议你花几分钟熟悉一下后一章:彼得潘综合征概述。有了概括的理解,能帮助你打下坚实的基础,抵制住通过假装一切正常来逃离现实的诱惑。
第3章 彼得潘综合征概述
彼得:“你会送我上学吗?”
达林夫人(亲切地):“当然了。”
彼得:“然后去办公室上班?”
达林夫人:“我想是的。”
彼得:“我很快就要变成大人了吗?”
达林夫人:“非常快。”
彼得(激烈地):“我才不想上学去学那些正儿八经的东西。夫人,没有人能抓住我、让我变成大人。我要永远当个小男孩,过得开开心心的。”
我们都记得这个引人入胜的故事中无忧无虑的彼得·潘,对吧?那个永远不会长大的温和、柔弱的男孩?正是彼得·潘向我们展示了永远年轻的美妙,正是彼得·潘折磨着胡克船长。他的歌声和舞蹈让这个残忍的海盗心碎,并将他送上了自我毁灭的旅程——从船上跳了下去,掉进了张着大嘴、肚子里的钟表滴答作响、等着吃人的鳄鱼的嘴里。
彼得·潘象征着青春的本质:欢乐和不屈不饶的精神。当彼得缴获了海盗船,与小叮当欢呼雀跃时,他唤醒了我们所有人内心的童真。我们都被他吸引了,他是那么神奇,他成了我们永远的玩伴。当我们允许彼得·潘触动我们的心灵时,我们的灵魂便受到了青春的滋养。
可是,对于詹姆斯·巴里创作的这个经典人物,有多少人意识到他的另一面呢?那些对这个令人难忘的故事有更深入理解的读者,有人曾经怀疑过吗?你可曾停下来想一想,为什么彼得·潘想永远年轻?当然,成长是个艰辛的过程,但彼得·潘强烈地逃避成长。是什么让他拒绝成年人世界里的一切呢?他真正追求的是什么?其原因像表面上听起来那么简单吗?彼得·潘不想长大的愿望,难道实际上不是对成长的一种激进的抗拒吗?如果是这样,他出了什么问题?或者说哪些问题?
通过对詹姆斯·巴里的原作的认真阅读和思考,我看到一个可怕的现实。尽管我非常不愿意相信,但彼得·潘的确是个可悲的年轻人。他的生活充满矛盾、冲突和困惑;他的世界充满着敌意和无情。虽然他很快乐,但他是个深陷麻烦中的男孩,生活在一个甚至更加麻烦的时代。他陷入了绝境,既无法成为他不想成为的成年人,又不再是个小男孩。
请原谅我用了心理学的手法来挖掘一个虚构故事中隐藏的真相,但我确信自己是正当的。对虚构的彼得·潘进行一番细致的研究,不仅能为我们提供一个对于理解年轻人的异想天开有指导意义的寓言,还能让现在的相关专业人士洞悉到一个可怕的现实。许多父母和关爱孩子的人们不知道,我们的许多孩子正在不知不觉地步入彼得·潘的后尘。
著名的彼得·潘鲜为人知的一面,已经捕获了越来越多的孩子的精神和心灵。如果他们不能解脱,就要忍受永无休止的情感和社会交往的混乱。我可以肯定,彼得·潘不会介意我用他的故事来帮助他人。实际上,我不确定他甚至是否会在乎。
今天的孩子们生活在麻烦的时代,这与包围着彼得·潘和他安宁的永无乡的动荡没太大区别。但是,与我们这个顽皮的英雄不同,我们的孩子无法飞走,也不能永远年轻。
像彼得·潘的同伴们一样,现在的男孩子们遭受着极大的痛苦。全国有许多男孩子拒绝长大。成千上万,甚至数百万男孩子正步入他们所恐惧的成人阶段。他们在一种恐惧的状态下,仓促地成了遗失的男孩中的一员。他们中的许多人迟早会克服对成年的恐惧,并退出这个群体。但是,还有许多人向恐惧屈服了,始终处于这种迷失状态中。这些遗失的男孩包括各个年龄的。许多“成功”的成年男性的行为举止仍然像个迷失的孩子。
年龄小一些的成员相对容易识别出来。他们是别人比照的对象。表面上,他们没有任何不正常。恰恰相反,他们绝对是难能可贵的——既聪明又漂亮,既善解人意又真诚,是任何父母都希望和梦想的欢乐之源。然而,如果迷失的时间太久,他们的行为就会变得怪异。他们会从现实中“飞走”,纵情草木山水,和仙子们嬉戏,不愿意承担成年人的责任。
这些转世的彼得·潘,很快就会像他在本章开头描述的那样强烈地反叛。他们不想做任何和学校、工作或其他与成年人相关的事情。他们只想竭尽全力保持现状:永远不长大的孩子。
在成长过程中,我们大多数人都曾有过这种心态。幻想在头上撒点仙尘是相当正常的,特别是在你小的时候。然后,你就可以通过加入伙伴们孩子气的胡闹中,飞向永无乡了,或者用你自己幻想的翅膀从现实中飞走。想加入彼得·潘和他肤浅的同伴中,当然没什么错。这没什么大不了的,也就是说,只要在需要面对真实世界时,你能从永无乡回来。
我记得自己就遇到过彼得·潘和他的仙尘。我没有像彼得·潘那样在大人面前隐形,但有一天,我的确试过想要飞走,我像那些有翅膀的朋友一样从鸡舍上跳了下去。大自然给我上了一堂在现实中要务实的课(而且还很痛)。我还告诉过祖母,我不会长大。她仁慈、和蔼地对我说:“很好,丹尼。现在,到外面的园子里去,给西红柿锄锄土。”
现实能够抵消仙尘的力量。如果父母、老师和其他相关的成年人能帮助孩子面对现实,彼得和他那群人对孩子的影响便会很快消失,而只留下愉快的回忆。但是,如果孩子在进入青春期时,仍全力追求永恒的青春,那么,随着现实出现阴影,就会产生严重的问题。而且,如果他们在进入20岁时仍有同样的想法,那么在他们二十岁出头的某个阶段,严重的身份危机就会毁灭他们。
有许多男孩子对彼得·潘一时的兴趣最终却变了味。起初,他们像我们其他人一样,对令人兴奋的永恒青春深深着迷。但是,因为各种原因,他们对永无乡的白日梦变成了悲惨的噩梦。一些人恢复了过来,但越来越多的人却没有恢复。你的儿子可能就是个受害者,你的丈夫也可能是。
那些追随彼得·潘脚步的孩子们,最终会遭受严重的心理问题,常常导致他们无法适应社会。他们中的许多人有情感缺陷和人际交往障碍。当他们遭遇到对行为举止像个孩子的成年人没有多少耐心的社会时,就会充满隔绝感和失败感。但是,这些人不明白自己感觉如此糟糕的原因。他们认为这是个暂时的问题,会尽力忘掉它。不用说,情况会变得更加糟糕。
因为这个问题反映了一个经典英雄的虚构生活,因而有助于我们解释和理解,我没花多少时间就给这种状况找到了一个名称——彼得潘综合征。
彼得潘综合征根源于童年早期。然而,在青春期——始于12岁或12岁左右——才开始表现出来。从12岁到18岁,那些仍在追寻永恒青春的男孩子会慢慢出现四种症状。每个症状都是现代社会压力的产物,这些压力施加于家庭,并最终施加到了孩子身上。
从18岁到22岁,会出现另外两个症状,都是由四种基础症状造成的。这两种中间症状会强化已有的问题,并为爆发期做好准备。在爆发期,这种年轻的男性必须面对并解决多年的魔幻思维和边缘自我意识的发展。如果他在这个过程中失败了,就有可能继续受到彼得潘综合征的困扰,或许在整个余生都是如此。
下面,我将简要介绍一下这六种症状,以及社会压力在每种症状形成过程中所起的催化作用。
不负责任
三十多年来,我们的文学作品、媒体、教育理念中一直弥漫着对孩子的娇纵态度。这让父母们有了这样一个观念,即:在养育孩子的过程中,一定要避免权威和惩罚,绝对不能限制孩子的成长空间。
采取这种养育方式的父母,助长了孩子的不负责任。我指的不是懒惰或轻微的拖拉,而是完全没有责任感,孩子认为规则对他来说统统不适用。
如果这种不负责任没有受到挑战,孩子就无法学会基本的自我照料习惯。在小事(保持清洁、有序和良好的举止)上的失败,会导致懒散行为像雪崩一样出现,埋葬孩子的自信。孩子会认为:“如果我连小事都不知道如何处理,我绝对处理不了大事。”
焦虑
彼得潘综合征患者充满焦虑。在他们小时候,家里就开始弥漫着紧张的气氛。这种紧张气氛逐年加剧,它包围着孩子,最终成了每一个生活场景的底色。这种无处不在的焦虑的原因,就是父母的不幸福。
彼得潘综合征患者的父母都对婚姻和自己不满意。这种不满的原因各有不同并且很复杂。一些比较突出的原因是:缺乏情感的温暖和分享、工作和娱乐失衡、自律性不强、传统角色和价值观的剧变。
父亲和母亲的不幸福对孩子有不同的影响。父亲将自己的痛苦用硬汉形像伪装起来,用一些套话来表达自己对孩子的关心(“振作点,不要为自己难过”或者,“噢,你会好起来的”)。其结果就是父子关系的疏远,儿子把父亲看成是一个谜,认为自己绝对得不到父亲的爱和赞同。这种焦虑就像一种隐痛。
母亲试图默默地忍受,但她做不到。她像显示军功章一样展现自己做出的牺牲,并假装自己很满足于为了孩子牺牲自己的生活(“除了你的幸福,我自己从来没想要得到什么”)。儿子会察觉到母亲的孤寂和失望,他很想责备父亲,但他没有,因为他需要父亲的爱。于是,他就责备自己,认为母亲有理由排斥他。这个不合理的推论始终萦绕在他心头,造成一种类似于震耳欲聋的咆哮的焦虑。
在大多数情况下,父母都假装幸福,他们害怕面对自己的感受,害怕直面真相。因为他们并不是极度不安,只是有点痛苦,这助长了他们对现实的回避。所以,他们带上假装的笑容,逼迫自己参加全家不定期的外出,说着模棱两可的话,听上去仿佛价值能高达一百万美元,而实际上却连五美分都不值。
在不经意的旁观者看来,这些家庭没有任何问题。他们相处融洽,经常受到邻居们的羡慕,但这种表象是一种错觉。实际上,不满就像情感癌症一样在扩散,吞噬着孩子的安全感和心灵的平静。尽管父母通常不会说出来,但他们是因为孩子才待在一起的。他们不应该这样。孩子们因此饱受煎熬。
孤独
彼得潘综合征患者的家庭通常都过于富裕了。父母给孩子们金钱,而不是花时间来陪孩子。他们无法帮助孩子学习如何挣钱。孩子们认为自己得到的食物、住所和安全感都是理所当然的,并且一门心思寻找买来快乐的新途径。
不加节制的富裕生活,给孩子们造成了一种多米诺骨牌坍塌效应。当孩子们把快乐视为一种权利,而不是靠自己努力挣来的特别待遇时,工作的价值就成了第一块倒下的多米诺骨牌。然后,由于他们空闲时间太多、家里的安全感太少,他们就开始寻求群体认同。他们不顾一切地想要找到一个自己能够归属的地方。
在一种近乎惊慌的状态下,这些孩子会受到那些唯利是图者的诱惑,他们用令人眼花缭乱的媒体向孩子们承诺,找到归属感的关键在于随大流,别人做什么你就做什么。结果,同龄人的压力会侵入到他们生活的各个方面,驱使他们去适应,无论要付出多大代价。这种不顾一切的趋同践踏了孩子的自由精神,剥夺了他们那点本来就很少的自信。他们努力避免遭人拒绝,以至于只有很少或者完全没有时间享受归属带来的舒适感。结果就是孤独。
孤独是我们现今最糟糕的一个问题。它不仅影响着成年人,也影响着孩子,后者为此付出的代价最高。焦虑而不负责任的彼得潘综合征受害者,所受到的孤独的打击是决定性的。这会把他们猛推到情感的流沙中。他们迫切地需要朋友,然而,他们越挣扎,感觉就越糟糕。他们中的许多人在寻求拯救无果之后,就转向吸毒、性乱交和其他恶习。
孤独和富裕往往是形影相随的。那些无法欣赏工作价值的孩子,没有多少机会为自己的成就感到自豪。没有真正的自豪感,与那些需要为日常生活奔波的孩子相比,他们更容易被同龄人的压力压垮。
城市中的穷孩子也迫切需要归属感,但是,他们在寻求归属感的同时必须兼顾自己的生理需要和安全感。这种状况会阻止彼得潘综合征的形成。
农村的男孩有更多机会学习良好的工作习惯,这反过来会阻止彼得潘综合征的发展。富裕让人孤独,如果你能接受这个前提,你就能明白我为什么将彼得潘综合征称为城市病了。彼得潘综合征影响的都是中上阶层的孩子,这一点鲜有例外。很快,你就会明白这种综合征的受害者为什么都是男孩。
性别角色冲突
在过去的10~15年间,一些事件和媒体采取的策略把男孩子推入了巨大的性别角色冲突中。当孩子们听到如下信息时,他们的性别预期会产生极大的不平衡。男孩和女孩都必须立即长大。性能力是成长的关键。如果你足够努力,就可以实现从尿布到约会的飞跃。如果你做不到,你将不再属于“潮流”群体。
现在,女孩子可以表现出任何或者全部传统观念中男性独有的特征。它们包括但不限于:强硬、忍耐、果断、要求性满足、经济独立。当你这样做时,你就能获得社会的赞同。事实上,如果你不这样做,你就是一个失败者。
如果男孩子要融入他们的群体并被接受,就一定要严格地扮演男性角色。因此,你绝不能表现得像个女孩。这意味着,你一定不能表达感受、承认自己软弱、善解人意、放弃性征服或依赖女性。如果你胆敢跨越这一界限,表现出女性特征,你的同龄人就会拒绝你。你会被视为“同性恋”,将不再被群体接受。社会许可女孩子表现出她们性格中的男子气概和女性特质。无论她们愿意与否,她们经常被迫同时表现出这两个方面。如果女孩子想健身或者打篮球,她们不再会被看成是“男人婆”或者“同性恋”。
男孩们却没有获得同样的许可。尽管有各种说法,但大部分男孩依然没有哭的权利,至少在他们的同龄人面前不能哭。但是,如果他们与家人的关系很紧密,他们就能打破这种模式,进入传统上的女性领域,并最终找到像自己一样的男孩子。
那些得不到家庭支持的孩子,只有两种选择:他们要么屈服于群体压力,抑制住自己温柔、善解人意以及其他任何被视为软弱的特征,绝不承认自己感觉受到了疏远和孤独;要么,他们就会通过加入某些助长这些特征的男同性恋群体,退出异性恋,实现自己性格中的女性一面。当然,我不是在暗示所有男同性恋都是因为彼得潘综合征才成为同性恋的(尽管有些男同性恋者确实具有彼得潘综合征的特征)。
既讽刺又悲哀的是,女权主义和男同性恋权益运动得到了相当多的支持,但那些想得到允许在心爱的女人臂弯里哭泣的男性,却得不到任何鼓励。
自恋和大男子主义
在彼得潘综合征的后期阶段,会出现两种中间症状。自恋常常先于大男子主义而出现,给患者提供了一套将自己的不安全感投射到他人身上的系统方法。魔幻思维在这个阶段会非常活跃,它将患者带离现实,使他开始形成近乎怪异的态度。自恋将这种年轻的男性闭锁在自己的幻想中,阻碍他的人格成长,这种人格成长要来自于与他人建立有意义的关系。
彼得潘综合征患者的大男子主义,比起那些明显的恃强凌弱和自我吹嘘行为要微妙得多。它能保护自恋的彼得潘综合征患者免于心痛和失望,给他提供一个保证能被同龄人接受的“成年人”角色,无论这种接受有多么肤浅。那些爱上这种男人的女人,在最终了解到对方的大男子主义时,绝对会惊讶得说不出话来。它是如此地隐蔽,以至于这个女人会认为是自己出了问题。
自恋和大男子主义,与不负责任、焦虑、孤独和性别角色冲突相呼应,完整地构成了彼得潘综合征即将到来的爆发期所需的基础结构。
海盗式的生活方式
在仔细阅读巴里的原著的注释时,我发现了自己想用来概括彼得潘综合征受害者的行为模式的概念。在第五幕第一场结束时,我们知道彼得·潘已经完全击败了胡克船长。这个邪恶的海盗越过船舷,落入了鳄鱼口中,自杀了。然后,作者写道:幕布升起,我们看到彼得在他的船上宛如拿破仑将军。幕布一定不能再次升起,否则我们会看到他站在船尾,戴着胡克的帽子,手里拿着胡克的小铁钩子,抽着胡克的雪茄。巴里是在暗示,彼得的另一个自我就是海盗。只要有足够的时间和空间,彼得就会变得像他惩治的胡克船长一样无情无爱。我认为这相当有道理。这就是我为什么用“海盗”一词来概括彼得潘综合征患者的生活方式的原因。
彼得潘综合征患者是欢快、无忧无虑的捣蛋鬼。他们极其喜欢捧腹大笑,以及随便什么一两品脱的麦芽酒,他们永远在寻找一群可爱的少女来款待自己。
他们能昧着良心干坏事,当他们偷走你生命中的财宝时,还能载歌载舞。如果他们感到你错待了他们,他们会立即求助于勃然大怒来阻止你;或者用誓言报复和谎言来伤透你的心。他们会侵入你的水域,从你的不快中自讨羞辱。如果你再次冒犯他们,他们就会让你的心灵像走跳板一样受到折磨。然后,在掠夺了你的信任和关心后,他们会起航朝夕阳驶去,假装既不担心也不在乎。
那些受过彼得潘综合征患者海盗行径伤害的人,通常会认为,这个自命不凡的海盗对自己的行为一点都不担心。这正是他想给你的感觉。但是,停下来想一想:海盗没有家。他们渴望有个属于自己的地方。他们饱受浪迹天涯的折磨,被迫踏上永无尽头的旅程,去寻找心灵的安宁。
因而,虽然彼得潘综合征患者窃取了你的信任,但他却不能使用它。没有自爱,信任便没有任何意义,而自爱是他们生活中缺少的最重要的东西。他的海盗行径仅仅是从暴风雨一般的生活中得到的一次暂时解脱而已。
胡克船长在思考自己的卑鄙行为所带来的痛苦和欢乐时,比我说得更为精彩:这条船上的孩子就要走跳板了,这是我胜利的时刻。但现在我的心灵强迫我做临终演说,以免我在奄奄一息时没时间讲。所有的凡人都羡慕我,然而,胡克的野心再小一点或许会更好!
(略微停顿了一会儿)
没有一个小孩子爱我。有人告诉我,说他们喜欢扮成彼得·潘,最强大的孩子总是想成为彼得·潘。他们宁愿成为双胞胎中的一个,而不愿成为胡克;他们强迫那个孩子成为胡克。那个孩子!这就是令人痛苦的地方。他的绝望是显而易见的,而且还有一些悔恨。但是,这种懊悔不是出于对自己错误行为本质的认识,而更多的是一种困惑,源自于事情没有按自己计划进行的一种茫然的感觉。由于明显缺乏个人责任感,海盗和彼得潘综合征患者都几乎不可能认为是自己造成了自身的不幸。他们不会责备自己,他们之所以懊悔是因为没有找到替罪羊。
如果你认识一个彼得潘综合征的患者,你的第一反应会是不接受我将他们比作海盗。你会坚持认为,与其年龄相比,他只是有点不成熟。这么重要的一个人可能是个小偷,是个头号骗子,这让人很难接受。你宁愿他偷走你的钱包,也好过窃取你的信任。但是,他不是恶棍,也不是精神病患者,他是一个在孤独的大海中随波逐流的现代海盗。
彼得潘综合征的治疗
彼得潘综合征不是一个致命的痛苦(尽管有些患者自杀),然而,它对于患者本人及其家人的情感幸福是毁灭性的。当彼得潘综合征完全成型时,患者的成长之路就被致命的拖拉、不合理的魔幻思维、近乎怪异的否认阻挡了。
那些爱着这种男人的人,遭受的挫折是令人难以置信的。彼得潘综合征的患者拼命地想要摆脱他们按照常规该做的事情。然而,如果你弯腰向他们伸出援手,他们就会以情感伤害来打击你。他们渴望关注,但当你给他关注时,他们又会窃笑你的关心很愚蠢。年龄大些的患者了解自己的状况,但却会坚决拒绝寻求或者得到帮助。你们很多人会识别出自己的某个朋友或恋人是彼得潘综合征受害者;你也会对这种挫折感产生共鸣。你不知道是该拥抱他们,还是该打击他们。
我和这些人打交道已经有很多年了。我见过彼得潘综合征的初期受害者,也目睹过中年受害者的毁灭。
正如你所料,让患者接受有意义的心理治疗是很难的。他们的心灵漂浮不定,以至于我经常很想锁好办公室的所有窗户,以防他们飞走。的确,如果他们能够拿到仙尘,肯定会飞向自己创造的永无乡。
彼得潘综合征患者第一次到我这里来接受治疗,通常是在他们十三四岁到二十五六岁的时候。典型情况是,他和父母一起生活,他上学或做兼职工作,很难说做得比较成功。他声称自己是恋爱高手,但事实上,他在女性身边会感到很不适应。他的尽情玩乐和无礼,让父母对他的未来忧心忡忡。
由于你在后面将会明白的一个原因,只有患者的母亲才能成功地迫使儿子来寻求帮助。她不会明确地威胁,但要求很严:“你最好处理好你的生活,要不然……”
妈妈通常不会明确说出“要不然”意味着什么,但孩子却能理解:“去吧,要不然你坐享其成的日子就到头了。”
我们敢肯定母亲不会真的按威胁行事,但孩子不想冒这个险。他也不想借此机会伤害母亲的感情。所以,他至少会到我办公室来一次。他有敌对情绪,但他会来。
刚一坐下来,他就开始抱怨母亲给他施加的压力:“我不需要心理医生,我没疯。但是,我要是不到你办公室来,她就会一直唠叨埋怨,直到我来为止。”
患者很少会承认他们早就该自食其力,但还一直靠父母养活。他也不愿意谈他的孤独和不负责任。这种情况下,患者的预后很差。基础症状和中间症状已经根深蒂固了。
当我回应他对母亲的抱怨时,他有一种条件反射似的内疚反应。他会以一种近乎惊恐的状态道歉:“我根本不是那个意思,你可别误解我。我妈妈很棒。只是……嗯,我想她是担心我。你知道妈妈们都这样,不是吗?”
当我思索他的辩解时,他变得更为紧张。敌意就开始悄悄地表现出来了。“嘿,我不知道自己刚才在说什么,忘掉它吧。谈点儿别的,好吗?”
于是,我会转向一个对我有利的话题。但无论我选择什么话题,这个年轻人都会用耸耸肩、回答一两个字或其他消极反应,冷淡地应对我的询问。他认为,如果他态度冷淡、不表态,我就会放弃提问,而他就能回家告诉母亲,是的,他去了,但医生没有发现任何问题。
大多数年龄小一些的彼得潘综合征患者,都不愿意参加心理治疗。上面的例子就是这种情况,治疗过程还没开始就已经结束了。然而,也有一些案例,年轻人对母亲不切实际的依恋的持续反思促成了富有成效的治疗结果。然而,其进展缓慢而冗长。
如果在性别角色冲突完全表现出来之前,患者能够接受治疗,发生积极变化的可能性是很大的。但是,一旦性机能不健全受到抑制,自恋和大男子主义便会接踵而至,以至于在心理治疗中直接指出患者的问题常常会导致患者的敌意更强,更退缩。
如果他们成功地抵制了帮助,大部分人最终会离开父母单过,并结婚成家。永无乡的仙尘会粘在他们的灵魂上。他们假装对妻子和家庭感到很幸福;他们会对自己说,他们对工作很满意;他们会否认自己的身体变得更加脆弱的痛苦事实。他们有很多看似长久,实则浅短的朋友关系。而且,就像在十几岁时一样,他们继续参加派对。对于他们中的许多人来说,酗酒被当做了社交畅饮;另外一些人则对性上瘾。需要放松成了他们轻率鲁莽的借口。当孤独长成邪恶的怪物时,绝望便与他们如影相随。
预防彼得潘综合征相对容易一些。潜在的患者越早接受治疗越好。一旦你了解了彼得潘症综合征的最终结局,我相信你会竭尽所能帮助他们。因为他们的愤怒、否认和拖拉,彼得潘综合征患者的生活充满着悲哀。
没有其他言语能描述这种情况。这些相貌堂堂的男子在还是个孩子时,就从现实中飞走了,假装生活在青春永驻的状态里,这实在是悲哀。如果他们不能从中脱身,他们的永无乡就会变成一座荒无人烟的废墟;如果允许他们待在永无乡,他们长大成人后,永无乡就会变成一座几乎无法逃脱的牢狱。
在这个牢狱里,他们受着孤独的折磨,却假装有朋友;他们深陷自我怀疑之中,却假装自信;他们渴望幸福并假装快乐;最糟糕的是,他们饱受孤立之苦,却假装被人爱着。
我请求你不要相信他们的伪装。正如他们虚构的那个领袖一样,彼得潘综合征的患者是孤独的,非常孤独。至于他们说的:“我才不想上学去学那些正儿八经的东西。夫人,没有人能抓住我、让我变成大人。我要永远当个小男孩,过得开开心心的。”不要相信他们。他们是在自欺欺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