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書推薦:
《
信风万里:17世纪耶稣会中国年信研究(全二册)
》
售價:NT$
811.0
《
青铜之美 国宝里的中式美学
》
售價:NT$
806.0
《
海外中国研究·朱熹的思维世界(增订版)
》
售價:NT$
653.0
《
汗青堂丛书147·光明时代:中世纪新史
》
售價:NT$
388.0
《
能成事的团队
》
售價:NT$
510.0
《
现代无人机鉴赏(珍藏版)
》
售價:NT$
356.0
《
汗青堂丛书·晚清风云(4册套装):帝国的切口 清朝与中华传统文化 太平天国运动史 冲击与回应
》
售價:NT$
1948.0
《
穿在身上的历史:世界服饰图鉴(增订珍藏版)
》
售價:NT$
2540.0
|
編輯推薦: |
茅以升所著的《大家小书·桥梁史话》是大家写给大家看的书。其中收录有关文学、历史、哲学、艺术等各个文科领域的作品,既是名家大家的作品,举重若轻,深入浅出,整齐地展示学术成果;又是大家民众的读物,可以开阔读者眼界,一窥学术堂奥。而一册小书,凝聚着人类的智慧,浓缩了学者毕生的心血和才华。
|
內容簡介: |
茅以升所著的《大家小书·桥梁史话》论述桥的性质、地位和作用,介绍我国历代的名桥、古桥,记录其修建简史、结构特点以及历史维修经过,赞誉历代“桥工”、桥匠在科学技术上的成就和贡献,并追溯有关桥的轶闻佳话。《大家小书·桥梁史话》作者一生钟情于桥梁、谙熟于“桥经”,对于“桥”的意义所作的理解和引伸,更是出神入化。毛泽东赞扬茅以升说:
“你写的《桥话》我都看了,写得很好!你不但是科学家,还是个文学家呢!”
|
目錄:
|
桥
桥话
启宏图,天堑变通途
桥名谈往
名桥谈往
中国古代桥梁
中国石拱桥
赵州桥与李春
洛阳桥与江东桥
五桥颂
介绍五座古桥
中国古桥技术史话
谈桥梁跨度
开合桥
联合桥
没有不能造的桥
明天的桥
代后记:架桥人的心愿
|
內容試閱:
|
俗话说:“逢山开路,遇水搭桥。”自古以来,人和自然界的搏斗就免不了要解决人与山河之间的矛盾。从这个意义上说,造桥就是斗争。我和桥打了一辈子的交道,自然而然地对桥产生了深厚的感情,并且是老而弥坚。
地上到处有“堑”。南北朝时,有孔范说“长江天堑,古以为限”(《陈书》),于是“天堑”就成为不可逾越的一个“限”。这是古话。到了新中国,处处启宏图,所谓天堑变成通途了。仅在长江上就先后修起几座巨大的桥,如武汉长江大桥、南京长江大桥。长江上能造桥,其他江河上也造出许多各式各样的桥。它们解决了人与山河的矛盾,使车马行人畅通无阻,大大便利了建设、交通以至观光旅游。而造成的桥,就老待在那里,一声不响地为人民服务,不管日里夜里,风里雨里,它总是始终如一地完成任务。久而久之,这种人工产物的桥,竟然与山水无殊,俨然成为自然界的一部分,也成为可与其他新建设媲美的人工景观。
桥的技术、艺术和学术总是逐步发展的。我国的桥在这三方面都有光荣传统,在这基础上吸取现代科学技术成果,中国桥在世界上就别具风格。这表现在解放后新中国的桥梁建设。武汉长江大桥和南京长江大桥先后建成,都是规模宏伟、气势磅礴,显示出我国桥梁新技术的成就。特别是南京长江大桥,基础深达水下73米,为世上所罕见。四川省丰都县九溪沟石拱桥,跨度为116米,成为今天的世界第一。这都是由于我们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可以确信,在党的领导下,随着四化建设的发展,我们将造出比跨越天堑的长江大桥更巨大的桥!
我国人民的智慧和力量也充分表现在过去的古桥上。它们有的是在技术上创造了划时代的壮丽结构,如赵州桥的大石拱上开了4个小石拱,形成现代所说“敞肩拱”,比欧洲这种结构早用了700年之久。有的是在艺术上体现出既现实又浪漫的美妙风姿,如北京颐和园的玉带桥。它的石拱作蛋尖形,特别高耸,桥面形成“双向反曲线”与之配合,全桥小巧玲珑,柔和中却寓有刚健,大为湖山增色。有的更是在学术上留传下可以发展的科学理论,如很多古老的石拱桥而能胜任现代的繁重运输,就是由于利用了“被动压力
”的缘故。就这样,几千年来建造了无数的石桥、木桥和铁索桥。它们随着文化的发展而发展,形成中国文化史上的里程碑。这是指桥的兴建。建成以后,桥就倒过来协同推动经济、文化的前进。历史上桥的作用是值得大书特书的。当然,桥不可能是孤立的,有了桥就有路、有水、有山,更有桥上的行人车马,凑在一起,就演出人间的许多故事,或是历史上的兴亡代谢,或是小说中的离合悲欢。它们任何时刻的风光景色,都展示出诗情画意,引起人们的遐想深思。
古往今来,桥与山水,桥与园林,桥与历史,桥与人物,桥与文艺,桥与戏剧,桥与绘画,桥与神话等等,都发生着密切的关系。在这里,我仅就桥与山水和园林,简略地说上几句。
山多水多路难修,难处就在桥。从某种意义上说,桥就是路,不过不是躺在地面而是架在空中的路。架空的路当然要比躺在地面的路难修了。其难处是要让下面过水行船。水有浪潮,且有涨落。水大时也要走船,水涨船高,桥面就要更高。不能“路归路,桥归桥”,而要宛转自如地连成一体。近代是在两岸造引桥,把路徐徐地引上桥。古代则是使桥面隆起,形成驼峰,因而广泛采用石拱桥。两山之间的桥,奇峰突起,壁峭涧深,又是一种困难,有时就得用悬索吊桥。桥的构造与样式,真是一言难尽。在名师巨匠手中,争奇斗胜,尽态极妍,终使万水千山路路通,而且所成之桥还为山水增色。。山水本来是美的,在我国往往成为风景的代名词,桥在这样的天然图画中,如不能联芳济美,岂非大煞风景。唐杜甫诗“市桥官柳细,江路野梅香
”,白居易诗“晴虹桥影出,秋雁橹声来”,宋苏轼诗“弯弯飞桥出,敛敛半月彀”,明王贤诗“横桥远亘如游龙,明珠影落长河中”,王锡衮诗“飞梯何须借鳌背,金绳直嵌山之侧。横空贯索插云蹊,补天绝地真奇绝”等等,从不同侧面、角度描写了各式桥梁与山光水色结为一体的意境。P1-5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