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書推薦:
《
青铜之美 国宝里的中式美学
》
售價:NT$
806.0
《
海外中国研究·朱熹的思维世界(增订版)
》
售價:NT$
653.0
《
汗青堂丛书147·光明时代:中世纪新史
》
售價:NT$
388.0
《
能成事的团队
》
售價:NT$
510.0
《
现代无人机鉴赏(珍藏版)
》
售價:NT$
356.0
《
汗青堂丛书·晚清风云(4册套装):帝国的切口 清朝与中华传统文化 太平天国运动史 冲击与回应
》
售價:NT$
1948.0
《
穿在身上的历史:世界服饰图鉴(增订珍藏版)
》
售價:NT$
2540.0
《
历史的严妆:解读道学阴影下的南宋史学(中华学术·有道)
》
售價:NT$
500.0
|
編輯推薦: |
欲望太多,就会被奴役。活得简单,才能活得自由。
茶、酒、琴,一壶一杯一知音。山、水、人,一花一草一世界。
|
內容簡介: |
我们拥有得不少,可是我们并不幸福。欲望太多,就会被奴役。活得简单,才能活得自由。其实,这种生活方式,古人早就一一示范过。明清之际涌现的一批性灵小品,展现了可供借鉴的诗意栖居与简单幸福。茶、酒、琴,一壶一杯一知音。山、水、人,一花一草一世界。在本书中,我们追寻着明清风流人士的足迹与思绪,体会彼时彼人的宁静与自由,再注入当下。只要去做,生活就会开始改变。行动起来,别让梦想等得太久。
|
目錄:
|
关于幸福
视苦乐如明媚的月色
走出围城的迷思
展露心花怒放的欢容
勇敢向风雪里行去
静看浮名散尽
穿越梦境的迷茫
关于居所
怀抱信仰的微光
作别黄金屋的空虚
亲手植一树心花
坚守草衣木食的朴素
在故乡的花香中老去
关于自我
做妙有妙无的自己
仰望星空中我的来处
拂去性情里的尘土
不在性别的懵懂里沦陷
何必在意鱼的悲欢
关于艺术
静听心谷的风声
爱上野藤刺蔓的生趣
过有诗歌的日子
关于生命
为死亡别一朵庄重之花
如花朵般次第开放
沧桑有大美
在如驰的光阴中缓行
让生命温婉如水
拥有一个蝴蝶的愿望
关于世界
披上思想的霓裳
彻悟命运的多舛
听从最初的心
活出自己的风骨
给生命的画卷留白
让痛苦变甘露
留一泓万象映照的真实
附录
菜根谭 明洪应明
幽梦影 清张潮
|
內容試閱:
|
关于幸福
关于幸福的话题极其诱人,然而并不容易讨好。因为幸福不易,幸福很难,尤其在这个情绪、情感和情意能轻易产生又能轻易失去的现实世界里,对于幸福的感受,更多的是求之不得的疲惫和苍凉而非得偿所愿的美好安宁。
在谈到幸福的时候,我们往往会心潮起伏、思绪万千而又若有所失。
我们想到了自己,也想到那人。左顾右盼、爱恨缠绵之际,我们寻求的幸福仍在世间游荡。
我们想到了从前,也想到了结局。瞻前顾后、抚今追昔之中,我们渴望的幸福依然流淌在另一条黑暗的河流上。
我们凝视身外的世界,也凝视幽闭长叩不开的内心,俯仰求索、才下眉头却上心头之时,我们追逐的幸福犹自于天际漂浮。
幸福到底是一个人的事,还是几个人的事?是仅仅关乎自己?还是同时关乎他人?
怎样的幸福才是幸福?快乐是不是幸福?平静是不是幸福?嘶吼、呐喊是不是幸福?甚至淡定、麻木、彷徨是不是幸福?
幸福要多长久才算是长久?短暂的幸福就不是幸福吗?曾经拥有而最终失去的幸福就不是幸福吗?抑或旁观的幸福就不是幸福?
这些都是非常真实同时又非常虚幻且难以索解的问题。
现代人缺乏安全感,因而强烈需要幸福感,但又比任何时代的人更加缺乏幸福感。
现代人不肯忍受寂寞时的荒芜,因而也难以享受拥有时的丰美。
现代信息技术使一切时空的距离都无限缩减、无限趋近于零,然而却使人心的距离变得更加飘渺遥远、徘徊不定。
因为我们的心是充满矛盾而又脆弱的。
我们畏惧苦难,所以总在走避,总不能翻越,总得不到快乐。
我们迷恋此世界的安稳,却又追想彼世界的光怪陆离。我们彷徨不定,渴望拥有,又害怕因之生出的忧惧,不肯为此付出代价。
我们常常因为恐惧、因为卑怯、因为孤独流泪,却不知忘记豁达的笑容才是面对黯淡愁郁世界最优雅的武器。
每逢风雪来临,我们总是避之犹恐不及。我们满足于一根小小的火柴带来的温暖,却不料往往招致更猛烈的风雪,而那猛烈,往往是颠覆和埋葬我们理想的猛烈。
我们标榜着忍把浮名、换了浅斟低唱,然而事实上我们虚荣,常因贪慕那利禄树上终将散去的浮华而为世事左右,甘做他人舆论中卑微的戏子。
我们做着一个又一个关于幸福的梦,而当一个又一个的选择来临时,我们又因恐惧不敢选择那躲藏于痛苦深处的幸福。于是,当某天梦醒,我们的幸福依然遥不可及。
如何才能幸福?
不患得患失才能幸福,达观才能幸福,勇敢才能幸福。不盲从,不幻想,才能幸福。
让我们坦然、一往无前、特立独行、脚踏实地。
让那些于夜晚悄然洒落的月色,如同人生处处展现的苦乐悲欢,映照我们走上那条开满幸福的道路。
视苦乐如明媚的月色
清夜无尘,月色如银,酒斟时须满十分;浮名浮利、休去劳神!似隙中驹、石中火、梦中身,虽抱文章,开口谁亲?且陶陶乐取天真。几时归去做个闲人,背一张琴、一壶酒、一溪云。
世上未有一人不居苦境者,其境年变而月不同,苦亦因之。故作官则有官之苦,作神仙则有神仙之苦,作佛则有佛之苦,作乐则有乐之苦,作达则有达之苦。世安得有彻底甜者?唯孔方兄庶几近之。而此物便与世之劳薪为侣,有稍知自逸者,便掉臂不顾,去之惟恐不远。然则人无如苦何耶?亦有说焉。人至苦莫令若矣,当其奔走尘沙,不异牛马,何苦如之。少焉入衙斋,脱冠解带,又不知痛快将如何者。何也?眼不暇求色即此色,耳不暇求音即此音,口不暇求味即此味,鼻不暇求香即此香,身不暇求佚即此佚,心不暇求云搜天想即此想。当此之时,百骸俱适,万念尽销,焉知其他。始知人有真苦,虽至乐不能使之不苦;人有真乐,虽至苦亦不能使之不乐。故人有苦必有乐,有极苦必有极乐。知苦之必有乐,故不求乐;知乐之生于苦,故不畏苦。故知苦乐之说者,可以常贫,可以常贱,可以长不死矣。中郎近日受用如此,敢以闻之有道。
(《与王以明》明袁宏道)
如果此生只有大片大片森林般的欢乐,那样的欢乐或许最终将变成满地落叶而令人疲惫。如果活着的全部境遇除了痛苦还是痛苦,那生命将是一场永不醒来的狰狞长夜。生活最美的姿态,并非是永远照耀的阳光,而是阴霾之后的陡现清明;生命最大的诱惑,绝不是彻底的香甜,却是长梦不及之后的终于圆满。这样的圆满,叫做幸福。
幸福并非可以凭空存在的一种体验,有比较,才有幸福。因为有过痛苦的黑暗,尤能感受黎明的温暖。因为曾遍尝痛苦,欢乐才令人鼓舞。苦与乐,本是无法分割、需要相对比较之后才得到的体验。所以,明人袁宏道说:“有苦必有乐,有极苦必有极乐。知苦之必有乐,故不求乐;知乐之生于苦,故不畏苦。”如同道家的黑白阴阳,没有孤立的苦,也没有单纯的乐。能忍受极大的痛苦,才有可能拥有极大的甜蜜。每一个黑夜过去,都是无法阻挡的白天。每一次苦涩的雨后,都带来喜悦的阳光。也因此,面对苦难,与其焦灼,不若坦然——明代人的洒脱便是这样清醒的洒脱。这样的洒脱,是接受乐,也接受苦。是了解了生命的枯寂,才了解生命的热切。
所以,波德莱尔才会用尽力气来抒写了《恶之花》。那仿佛无穷尽的阴暗的巴黎,那些街道两旁、暗巷深处被抛弃的被侮辱的,那些穷人、盲人、妓女和尸体。波德莱尔的不惜笔墨的对丑的描绘,正表达了他内心对美的不遗余力的渴望。我尊重一切敢于揭发世界丑陋的作者,因为揭发是出于对优美的无限追求;我崇敬所有敢于宣扬人世悲哀的艺术家,因为悲哀总是发自最宽广的悲悯。当我读余华的《活着》,当我在作品中一次次品尝人世间的悲凉和卑微,总感觉有死一样的冷从心里窜出来。在小说的最后一段,余华这样写道:
“有庆,凤霞都死在那家医院里,没想到二喜到头来也死在了那里。你想想,我这辈子三次看到那间躺死人的小屋子,里面三次躺过我的亲人。我老了,受不住这些。去领二喜时,我一见那屋子,就摔在了地上。我是和二喜一样被抬出那家医院的。
“二喜死后,我便把苦根带到村里来住了。离开城里那天,我把二喜屋里的用具给了那里的邻居,自己挑了几样轻便的带回来。我拉着苦根走时,天快黑了,邻居家的人都走过来送我,送到街口,他们说:
“‘以后多回来看看。’
“有几个女的还哭了,她们摸着苦根说:
“‘这孩子真是命苦。’
“苦根不喜欢她们把眼泪掉到他脸上,拉着我的手一个劲地催我:‘走呀,快走呀。’
“那时候天冷了,我拉着苦根在街上走,冷风呼呼地往脖子里灌,越走心里越冷,想想从前热热闹闹一家人,到现在只剩下一老一小,我心里苦得连叹息都没有了。可看看苦根,我又宽慰了,先前是没有这孩子的,有了他比什么都强,香火还会往下传,这日子还得好好过下去。”
余华说,“这篇《活着》,写人对苦难的承受能力,对世界乐观的态度”。就像苦根,当他身边的亲人、心中的温暖被命运再三夺去,他“心里苦得连叹息都没有了”,但仍然坚持“日子还得好好过下去”。这就是生命的伟大,是置之死地而后生的坚强。这坚强源于爱——对人类的爱,对同类的爱,对生命的爱,对生活的爱。而这些爱,是明了苦乐逻辑关系之后的理性之爱。
最深的恨源于最热烈的爱,最源源不断的不满其实都证实着最不能断绝的钟爱。所以我常常听摇滚乐,在那些近似野兽般的嘶吼中,我听出了生命的狂欢和喜悦。所以我对愤青们奉上最大限度的敬意和理解,因为在那些刺耳的招魂声中,我听到了正义、真理和爱。
不知苦乐,便看不透生死。不知苦乐,便勘不破命运。建国初,沈阳有位官员家里有位名叫张洗非的老保姆。她的丈夫是一名烧锅炉的工人。这对极平常的夫妇,从未引起旁人更多的关注。直到有一天,评书里讲到了脍炙人口传为佳话的蔡锷将军与小凤仙的故事,老保姆张洗非听着听着忽然落下泪来。她说:小凤仙就是我啊……当年清丽豪爽的小凤仙曾经是多少人心目中的风尘奇女子,谁能预料,就在许多人还在为那段美丽的感情感动时,故事里的主人公早已悄然被命运改变了模样。英雄末路,美人迟暮,这是怎样异于常人的痛苦?聊以慰藉的是,之前,他们毕竟有过凡人不及的成功和欢乐。幸与不幸,苦与乐,有时候真的难以分清。
所以,袁宏道的话也可以反过来说:“有乐必有苦,有极乐必有极苦。知乐之必有苦,故不求乐;知苦之生出乐,故不耽于乐。”所以,做石阶的石头和做佛像的石头,苦不同,乐也不同。一刀的痛苦怎及得上万剑穿心?而淡淡的快乐又怎比得上苦寒之后的梅花馨香?
我特别爱读干将莫邪的故事。这个故事发生在春秋时期。干将是吴国人,擅长识铁铸剑。他受命为吴王铸剑,三年乃成。那是他一生中铸造的最好的一对宝剑,吹毛断发、削铁如泥。然而,当他铸成之时便知道自己的末日到了。因为,万人之上的吴王将不能容忍未来有人拥有同样锋利的宝剑,他为了阻止结局,必定要阻止开始,而这种阻止,必然是彻底的杀戮。这时,干将的妻子莫邪已有身孕,即将临盆。故事的发展峰回路转:干将藏起了宝剑中的雄剑,被吴王斩之。干将的遗腹子长大后,知道了父亲死亡的秘密,决心用雄剑为父报仇。吴王梦见了复仇者,遂全城缉拿,干将之子只得遁入深山。眼见报仇无望,愤怒的儿子毅然将自己的头和雄剑托付给无名壮士。壮士手捧头和剑进宫拜见楚王,并伪称必须将头煮烂,才能避免其鬼魂的缠绕。楚王大喜,命人架起大镬,燃起大火。三天三夜,仇人的头仍没有腐烂。机会来了,壮士对百思不得其解的楚王说:“大王,要是您亲自去看一看,头就能煮烂了。”于是楚王走到大镬边,伸长脖子朝里看。壮士趁机拔出雄剑。剑光过处,楚王的头落在大镬里。壮士随即手起剑落,又将自己的头砍落在镬里。所有人都死了,干将的仇终于报了。
我爱这故事,是爱故事里铸剑者、复仇者、杀戮者“十年磨一剑”的坚忍,爱他们付出性命也要成全的复仇。爱那经历了千种苦楚的成功,爱绝望中生出的希望。“出户望南山,松生石上,剑在其背”——那是怎样深沉的苦痛和隐忍?那是怎样动人的情怀?我爱深刻,不爱肤浅。我爱自苦中熬制出的欢乐。
这种欢乐,袁宏道深知个中滋味。袁宏道字中郎,比起同时代的徐渭、唐伯虎、吴承恩、冯梦龙屡屡在科考中受挫,袁中郎可谓一马平川、少年得志、仕途顺畅。他4岁能作对,10岁当秀才,21岁中举,25岁成进士,27岁即出任富饶的鱼米之乡江苏吴县知县。按照常理来判断,这样的人生是多少人梦寐以求的人生。谁知当知县不到两年,袁中郎便不耐烦了。不单不耐烦,他还决定拂袖而去。谁都想不到,在这样一个人人都欲居之而后快的好地方,袁中郎却感觉如囚徒。他声称“一入吴县,如鸟之在笼,羽翼皆胶,动转不得,以致郁极伤心,致此恶病……官不去,病必不痊。”为推掉这份“苦差事”,袁中郎先是假称祖母年迈无人奉养,后又毫不忌讳地谎称自己身患绝症。他如此苦心孤诣、不惜代价,真是感觉在那鸟笼中多一天都待不下去了。为了早日离开,袁中郎一连写了7份奏章即《去吴七牍》,最终在朝廷尚未同意的情况下自行扔了乌纱帽遁去了。袁中郎如此所以这般急于脱身,实在因为通过两年的仕宦生涯,他了解了苦乐在自己心中的含义。
袁中郎本来具有明代才子普遍的骄傲情绪,恃才放旷,当了县令并未稍改,因此得罪了当地两位文学前辈,同自己的上司也不谐。同人们的想象不同,袁中郎的县官日子并不好过。命运顺风顺水的袁中郎原本希望过的人生是:“目极世间之色,耳极世间之声,身极世间之鲜,口极世间之谭。”在他的理想之中,原以为当了县令,一般可以吟弄风月,与诗酒为伴,漫步于山水之间。然而现实却给了他相反的答案,他每日必须面对各种枯燥繁冗的公务,要处理各种民生问题和矛盾。这些都不是袁中郎的特长和爱好。更让袁中郎深感:“吴中犹阱也。”总算他及时抽身而去,在他剩下的日子里多少还过得比较自在。在苦乐交织中,袁中郎很快找到了自己的平衡点。也许他失去了当官高高在上的威严,但也解除了官场倾轧、同僚相左的矛盾和痛苦,还得到了放怀山水间的欢乐。毕竟,自己觉得快乐才是快乐。可见,每个人有自己的苦乐。每个人都按照自己的逻辑来看待苦乐。
我们知道,这世上的一场场欢快的生命,总是从哭泣中开始的。在婴儿的哭声中,你听到了惊慌失措吗?一条条历尽艰难的生命,也往往是在哭泣中结束的,而在幸存者的嚎啕里,你听到了死者的坦然吗?一切苦,似乎又最终必然导向快乐,那是来此一趟的满足,那是经历了悲喜体会了人生的觉悟。
这觉悟便是:“知苦乐之说者,可以常贫,可以常贱,可以长不死矣。”
于是,苏轼可以这样唱起《行香子》:“清夜无尘,月色如银,酒斟时须满十分;浮名浮利、休去劳神!似隙中驹、石中火、梦中身,虽抱文章,开口谁亲?且陶陶乐取天真。几时归去做个闲人,背一张琴、一壶酒、一溪云。”
何必惧怕苦?又何必在意乐?苦乐只是今晚的月色,轻轻映照你我的人生。走出围城的迷思
知足之法,即是富乐安隐之处。知足之人,虽卧地上,犹为安乐;不知足者,虽处天堂,亦不称意。不知足者,虽富而贫;知足之人,虽贫而富。
长安沙尘中,无日不念荷叶山乔松古木也。因叹人生想念,未有了期。当其在荷叶山,唯以一见京师为快;寂寞之时,既想热闹;喧嚣之场,亦思闲静,人情大抵皆然。如猴子在树下,则思量树头果;及在树头,则又思量树下饭;往往复复,略无停刻,良亦苦矣。尊叔虽居深山,实享天宫之乐,不可不知。双桂树下,酒瓮如人,树皮如蟒,黄山青色,万片飞来,更不知有寒暑之易,及人间爱别离之苦。由此观之,虽得一官,亦当掉臂不顾,明矣。
(《与兰泽、云泽叔》明袁宏道)
这世上有一座城:“城外的人想冲进去,城里的人想逃出来。”这座城,叫做围城。
围城里隐藏了怎样的秘密和故事?这是城外的人心向往之的,也是他们企图打开城门的动力。围城外有怎样的自由和欢乐?这是城里的人殷切想知道的,也是他们逃离围城的引力。一个围城,如同一种隔断,因为阻挡着,因为得不到,因为那如雾般的飘渺难寻,于是总有一双双目光不住闪烁眺望。因为不了解而心生好奇,因为好奇欲一探究竟,而蠢蠢欲动,而惊心动魄,而前赴后继。
对围城的追寻,普遍的结局往往是好奇害死猫。
“好奇害死猫”是西方谚语,这句话最早出自美国现代悲剧作家尤金?奥尼尔早期所写的剧本。这位曾获得诺贝尔文学奖的伟大剧作家,对人性和心灵的探讨,以及对人面对现实时的无能为力表现深刻。而关于好奇的猫,更早的表达也许可以追溯到遥远的莎士比亚时代的一句谚语:“多疑害死猫。”那是个类似中国的杞人忧天的故事。
人类的本性是喜新厌旧,故而好奇心其实比猫咪更强烈。实在的,人同此心,心同此理,每个人都想追求未曾得到的。尽管围城内外,万紫千红其实都没什么大不了。走近了走进了,你会发现不过如此,然而你为此付出的代价则无法挽回了。
00而围城的另一个含义,是它必然的不完美,以及这座城的不完美必然衬托出另一座城某方面的完美。人类在围城间进进出出,除了求新,也是求完美。
于是,婚姻是围城,职业是围城,一段感情是围城,一个理想是围城。春天是,冬天也是围城。相聚是,离别也是围城。“人生处处是围城。”
我们总以为婚姻是爱情的反复上演,总以为激情会永远不湮灭。谁能预知那些庸俗的柴米油盐,谁能在日渐发福的身躯和逐渐消瘦的甜言蜜语里回想起当初的旖旎?
我们总以为这世上有一种让我们奋不顾身的事业,总以为功成名就是人生最大的荣耀。谁会去设想巅峰时的孤独?谁又会事先估量一将功成万骨枯的代价?
寒冷时我们想念春风,春天真正来临时我们却嫌其肤浅媚俗。酷暑中我们渴望凉爽,然而秋夜群起的蚊虫却令人不堪其扰。
等了许久许久的见面,不过是一次尴尬的无言以对。待那人终于离去了,惆怅却乱了我们的心。
我们究竟要活在哪一座城里才能问心无愧?我们要拥有一座怎样的完美之城才能心旷神怡?在这不完美的世上人间真的有那样的城存在吗?
当你在长安的沙尘之中,你会怀念荷叶山的乔松古木。然而,你不过是欲用乔松古木代替北地尘沙罢了,而长安的一切繁华,荷叶山并没有,而你也不愿失去。当你在荷叶山的清寂里,你又开始牵挂京师的繁盛,牵挂那些熙攘,甚至你会牵挂那些尘沙,因为那代表了京师的荣华风貌。于是,你在长安怀念旧山,又在山中思慕浮华。在你的生命中,长安是一座围城,荷叶山也是。
寂寞时渴望喧嚣,热闹时又希望清静。人渴望的都是当下所缺乏的,暂时未得到的,因为难得,所以念念不忘。明代的袁宏道在写给堂叔的信中也流露了同样的被困围城的困窘。这位酷爱游赏山水,声称“与其死于床,何若死于一片冷石”的文人,当他被迫栖身官场之际,虽为缙绅却时时向往“双桂树下,酒瓮如人,树皮如蟒,黄山青色,万片飞来,更不知有寒暑之易,及人间恩爱别离之苦”的山林人生。
人人都逃不开围城。
可是,有一天,每个人都会发现,人生从来没有完美,当你得到向往已久的生活时,你同时也不得不收纳一些意外的附属品,比如名誉。美好的名誉就像一顶惹人艳羡的高帽,人人必欲得之而后快。清人俞樾说了个故事:有京朝官出仕于外者,往别其师。师曰:“外官不易为,宜慎之。”其人曰:“某备有高帽一百,逢人辄送其一,当不至有所龃龉也。”师怒曰:“吾辈直道事人,何须如此!”其人曰:“天下不喜戴高帽如吾师者,能有几人欤?”师颔其首曰:“汝言亦不为无见。”其人出,语人曰:“吾高帽一百,今止存九十九矣。”那个怒斥学生谄媚的老师,却不知道自己也同样跳不出名誉的圈套。
然而,名誉如帽,刚戴上时固然光彩照人,然而天天戴,月月戴,天长日久,脱不下来就变成负担。你看那些公众人物,虽则在水银灯下明眸皓齿,仿佛集万千宠爱于一身,实际万般不自由,连衣食住行一类相当个人化的行为都必须刻意为之。日常穿戴须冥思苦想,须与众不同,须风姿绰约;私人感情须得向公众交代,隐瞒是欺骗,终于决定不再隐瞒也是欺骗。只要一脚踏入名利场,过去、现在和未来,个人的一切都会成为娱记挖掘的目标,亦真亦幻的新闻也成为看客们茶余饭后的谈资。好也就罢了,但凡有丁点是非,人心叵测,不相干的人也可能落井下石,哪怕仅仅为了一时无聊又不须负责任的快感。这样的高帽生活富丽堂皇,然而却失去了珍贵的隐私和自由,名利如缰绳,即便是绚烂美丽的绳索,到底还是绳索。故明智的人一旦警觉,便即生出远离围城之心,进而有逃离围城之举,如袁中郎的毅然挂冠归去,又如季羡林先生。
季先生的著作《病榻杂记》里有三个“昭告天下”,郑重声明摘掉戴在自己头上的三顶高帽子:一曰“国学大师”,二曰“学界(术)泰斗”,三曰“国宝”。淡泊的季先生说:“三顶桂冠一摘,还了我一个自由自在身。身上的泡沫洗掉了,露出了真面目,皆大欢喜。”季老何其智慧,宁可活得真实清爽,不肯活得富贵而劳累。
但人类是很难真正得到满足的,每个人心中总有许多不满。小孩子渴望长大,是对被管束的不满,成年人希望回到过去,是对现实中无奈的不满。我们努力奋斗,是对现状不满。然而,我们会有真正满足的一天吗?
我们不满足,所以我们热爱旅行。你看到多少充满欢颜的背包客呢?他们中的许多都怀有不为人知的心事。
网络上有位名叫“逆流之河”的网友,曾经不止一次进行了孤独的无人区穿越。2010年4月,他孤身一人从青藏高原的西端制高点界山大阪开始,一路向东经邦达错、羊湖、若拉措、岗扎日,横穿整个藏北无人区后改由北上进入阿尔金无人区,经可可西里山脉、昆仑山脉、鲸鱼湖……直到在阿奇克库勒湖遇人。总历时77天。在离开界山大阪至阿奇克库勒湖的74天里独处无人区,行程1400公里左右,跨度4个月。这位有着极大勇气和毅力的网友,其网名“逆流之河”本身就表达了一种对固有生活的叛逆。他一路行去,在荒凉的无人区里,陪伴他的只有水草、游鱼,以及和他一样孤独的狼。
我们无法揣测在他的生命中曾经出现过什么,也不能相信一个人会多么愿意在冰天雪地里独自流浪。但我们可以想象,他不过是想暂时离开现实的一切,希望暂时有一段不一样的人生。也许他只是为了实现自己的一个由来已久的梦境,而在现实中那梦境无论怎样都无法实现。总之,这是一次或无数次逃离围城的行程。
旅行,有时是为了开始,有时是为了结束。有时,是为了面对,有时是为了逃避。
“城外的人想冲进去,城里的人想逃出来。婚姻也罢,职业也罢,人生的愿望大抵如此”。在《围城》里,钱老的一段话把人生的一切境遇都说尽了。一切如此,则一切又有何意义呢?既然游荡在围城内外都是迷惑,那么这场人生又是为了什么呢?难道我们在清醒之前迷茫,在清醒之后也只能永陷于围城的迷思吗?
凡人要穿越名利是非的雾霭,走出得失的围城其实也不难,秘诀便是知足。《佛遗教经》云:“知足之法,即是富乐安隐之处。知足之人,虽卧地上,犹为安乐;不知足者,虽处天堂,亦不称意。不知足者,虽富而贫;知足之人,虽贫而富。”
当24岁富裕的南京女孩儿“下嫁”给家境平凡的“青梅竹马”,她说自己很幸福。网友说,在“宁坐宝马哭”的年代,都市里这样一段“守旧”爱情,不能不让人心生感动。青梅竹马修成正果,这的确是感情世界里的幸事。而真正的幸运则是拥有一份与名利无干的感情。附属条件越少,则感情越纯粹。更纯粹的感情,更容易长久。故虽家境并不对等,但女孩说:“我不一定非得要坐宝马,只要他对我好就行了。”这就是知足,这就是清醒的人知道何谓人生最大的满足。所以莲池大师说:“畏寒时欲夏,苦热复思冬,妄想能消灭,安身处处同。草食胜空腹,茅堂过露居,人生解知足,烦恼一时除。”
面对围城的迷思,解决之道就是锻造一颗知足豁达的心。既然任何得失都没有绝对,则一切得,便是一切失去。而一切失去,也是得到。“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料峭春风吹酒醒,微冷,山头斜照却相迎。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
“也无风雨也无晴”——于是风雨和晴日都是美景。看破了这风景,人便拥有了豁达的心。追名逐利的心一旦冷了,反而会生出更热烈积极的人生动力。既然没有绝对的好,也就没有绝对的坏。何必再去探讨围城内外的风景孰亲孰疏?何必执着城内外的人生谁高谁低?不若就此放下那些牵扯不断的疑惑吧,尝试走出围城的迷思。今生为人,不为某座城,不为某种结局而人生,只为了此生而人生。
因此,在风雨之夜或是在晴朗的早晨,不如归去吧,在漂泊之后回到最初的那座城吧。安守一份不完美的感情,坦然面对一份不完美的职业,衷心接纳一个有缺陷的自己。用心去听那人说不出口的誓言和爱,静心去寻单调工作中不张扬的韵律,真心去赞美平凡人生中不平凡的善良和宽容。不迷惑,也不出走。
爱那人,爱这事业,爱自己。爱自己身处的这座城。
展露心花怒放的欢容
我们像个任性的孩子,贪婪地注视并攫取着身边的一切:爱,名利,以及各种玩具。我们一路成长,一路争取,一路占有,却也一路失去。
古之笑出于一,后之笑出于二,二生三,三生四,自此以后,齿不胜冷也。王子曰:“笑亦多术矣,然真于孩,乐于壮,而苦于老。海上憨先生者老矣,历尽寒暑,勘破玄黄,举人间世一切虾蟆傀儡马牛魑魅抢攘忙迫之态,用醉眼一缝,尽行囊括。日居月诸,堆堆积积,不觉胸中五岳坟起,欲叹则气短,欲骂则恶声有限,欲器则为其近于妇人,于是破涕为笑。极笑之变,各赋一词,而以之囊天下之苦事,上穷碧落,下索黄泉,旁通八极,由佛圣至优旃,从唇吻至肠胃,三雅四俗,两真一假,回回演戏,绦龙打狗;张公吃酒,夹糟带清,顿令虾蟆肚瘪,傀儡线断,马牛筋解,魑魅影逃,而憨老胸次,亦复云去天空,但有欢喜种子,不知更有苦矣。此之谓可以怨,可以群,此之谓真诗。若曰打起黄莺儿,摔开皱眉事,憨老笑了一生矣,近又得聋耳长进笑矣,奚其词也!”
(《屠田叔〈笑词〉序》明王思任)
有时候我想,人类或许已经不懂得发自内心的笑。这个人类用以区别其他动物的独一无二的表情,渐渐要式微了。人们可以在网络的这端发一个龇牙的大笑表情,而在网络的那头则面目痴呆甚至可憎。
懂得笑,是人类的智慧。
微笑,是对人生不可避免之悲剧的消解和超越。必须承认,人生其实是个彻头彻尾的悲剧。从我们来到世间,便注定终有一日将离去。我们孤身降临,赤裸而来,除了自己,身无长物。而在短促的一生里,我们像个任性的孩子,贪婪地注视并攫取着身边的一切:爱,名利,以及各种玩具。我们一路成长,一路争取,一路占有,却也一路失去。当我们终于到达终点之时,第一次的爱和第一次的玩具多半已经丢失了,最深刻的爱和最热爱的玩具也许被夺走了。我们踉跄而行,或许曾经抢走了别人的所有,也或许因为懦弱曾被掳劫过。无论怎样,当我们接近终点时,我们怀里只剩下最后的那些。那也许不是我们的最爱,但却是我们仅剩的。而这仅剩的也必将随生命的流逝被全部带走。原来我们努力一场,认真地渴望一场,悲剧地争抢一场,得到的仅仅是虚空。到了那个命定的时刻,我们又将如来时一样,孤单而赤裸地离去了。长长的一生,我们不过是到这光怪陆离的人世做了一个戏子,而且注定只能出演悲剧。
这是人类不可避免的结局。每个人,无论富贵贤愚都一样。于是,提早清醒的人便绞尽脑汁,企图在最后的结局来临之前寻到解脱的方式。
周星驰的方式是用喜剧来消解荒诞。我喜欢看周星驰的喜剧,因为他的笑容不简单,在看似灿烂的笑容下面总是藏着很深的悲哀,而当这些悲哀偏偏用嬉笑的方式表达出来时,会令人感觉悲伤更甚。当然,我爱的并非那些悲哀,我爱的是那些勇于笑对悲哀的人们。那些最底层、被侮辱和被伤害的人们,他们背负了沉重的生活,却常常以欢颜面对人生。
周星驰最具悲剧性的电影莫过于《喜剧之王》。影片主人公尹天仇有一个梦:“其实,我是一个演员”,然而任他努力奋斗却始终是个“死跑龙套的”。飘飘是个风尘卖笑女子,却对天仇产生了纯真的感情。喜剧之王其实是悲剧之王,他最终并未实现自己成为演员的梦想。然而人生并非彻底绝望,他毕竟收获了最真挚的爱,尽管这爱来自风尘。人生的悲喜是互生的,意味深长的片名隐含了这样的理解。
影片中荒诞手法表现得特别直接的是尹天仇组织一帮小混混排演《雷雨》那一段。
为了实现自己当演员的梦想,尹天仇将福利院的舞台张罗成“街坊剧场”,公演《雷雨》。
当尹天仇站在舞台上做公演宣传时,观众席上只有一个小孩,其他的老人则在专心做健身操。尹天仇满脸期待地说“各位街坊,《雷雨》这出戏呢,是由中国文学名著改编的。这已经是家喻户晓的了。明天我当主角,大家是不是很想看啊?”,并没有人搭理他。
参演的演员们都是凑数的蹩脚的业余演员,他们按照各自的方式来看待尹天仇心目中极其神圣的表演。演老爷的七叔给中国老爷配了英文歌的台词,演其他角色的小混混洪爷则把出演当成一次江湖救急,他说:“《雷雨》还要排练吗?《雷雨》就是讲义气嘛!那,出来混的,就要讲两样东西:第一呢,就是讲义气,第二呢,讲钱。那,讲义气就是说呢……”
这些看似滑稽的片段,在平实之中深刻展现了小人物追求理想之路上的无穷辛酸和悖谬。这些桥段让人忍不住发笑,然而笑过之后眼中有泪。真正的痛苦往往隐藏在笑容中。
微笑,同时是对命运的一种包容。
周星驰本人曾经历了人生的很多坎坷和失落,他说,“真正诉说我的不快乐,是在那部被大家称之为经典的《大话西游》中,这部经典的喜剧,也是我对多年来人生的无奈和感慨的集中提炼。”
看过这部电影的人都无法忘记那段无厘头却精彩的独白。当时的场景是至尊宝去牛魔王的婚礼上寻找爱自己而自己不爱的紫霞,欲劝说她骗取牛魔王的信任而谋取月光宝盒。至尊宝的目的是用那具有神力的月光宝盒回到过去解救他心爱的“晶晶姑娘”。然而,伤心欲绝的紫霞拒绝了至尊宝,并用那代表她全部情感誓言的七星宝剑抵住了至尊宝的喉咙。生死攸关之际,至尊宝急中生智,编造了他人生中最大的谎言。于是,真如他所言,一炷香之后,紫霞彻底地爱上了他。这段谎言,是整个影片的灵魂部分,也是周星驰悲剧主题的喜剧表现,这个谎言使紫霞感到幸福,也因此使铁扇公主和牛魔王感到幸福。因为热爱这个谎言,所以每个人都为了这个谎言奋不顾身,直到最终悲剧的必然发生。在这段显而易见荒诞而拙劣的誓言出现时,观众笑了。然而,当悲剧来临时,每个人都因为起初对那誓言的嘲弄倍感辛酸。最终,我们用笑来宽容了那些辛酸。
“举人间世一切虾蟆傀儡马牛魑魅抢攘忙迫之态,用醉眼一缝,尽行囊括。日居月诸,堆堆积积,不觉胸中五岳坟起,欲叹则气短,欲骂则恶声有限,欲器则为其近于妇人,于是破涕为笑。”当悲剧已成定局,一切已无法改变,也许最有尊严的面对方式就是微笑吧。
明人王思任对笑的理解是细腻的。晚明时期,社会矛盾突出,当朝统治已日薄西山。当此悲苦之际,民间却出现了许多流传甚广的笑话寓言,其数量远远超过前代,《笑词》便为其中之一。王思任为这部充满笑的作品写了序,序中化用老子的“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的理论,对笑话流行的现象进行了诠释。王思任说,上古时代社会简单,人性淳朴,因此那时人们的笑容也较为真纯。而到了后世,随着世情越来越变幻莫测,人们的笑就变得富有机锋,富有内涵,这就是“笑亦多术”。就个体而言,幼年时期的笑是童真;壮年时的笑是自信和乐观;而到了老年,阅历丰富,历经悲喜,世态炎凉,人情冷暖无一不曾体验,“上穷碧落,下索黄泉,旁通八极,由佛圣至优旃,从唇吻至肠胃,三雅四俗,两真一假,回回演戏,绦龙打狗;张公吃酒,夹糟带清,顿令虾蟆肚瘪,傀儡线断,马牛筋解,魑魅影逃,而憨老胸次,亦复云去天空,但有欢喜种子,不知更有苦矣。”于是此时的笑便有了雍容大度而“破涕为笑了”。可见,自从人类开始远离童真,笑就不再那么单纯了。笑中有眼泪,有故事,有无法言说的心情。事实上,人生的苦涩到后来也常常经由笑容来表达。
微笑,有时也是对孤独人生的一种安慰。
孤独的人常常微笑。尼采说,“也许我知道为什么人在孤独时笑:他独自受苦良深,他不得不发明笑。”这段话,尼采似乎是在剖析并反思自己。
哲学家尼采是个毕生孤独的人,他很少微笑。这个两岁半才学会说第一句话的哲学天才,5岁时便经历了父亲和弟弟的死亡,幼年过早领略的人生悲怆使他成为了一个忧郁的孩子。尼采说:“在我早年的生涯里,我已经见过许多悲痛和苦难,所以全然不像孩子那样天真烂漫、无忧无虑……从童年起,我就寻求孤独,喜欢躲在无人打扰的地方,这往往是在大自然的自由殿堂里,我在那里找到了真实的快乐。”尼采中学期间接受了严格的文学与音乐艺术的训练,这促使他的敏感性格加剧了。21岁时,尼采进入波恩大学攻读神学和古典语言学,科学的严谨和冷淡使他更深地感到了精神上的孤独。具有诗人气质的尼采渴望激情以便适应他内心的热烈。后来,尼采跟随他敬爱的古典语言学老师李谢尔思前往莱比锡大学。在莱比锡,一本偶然购得的叔本华的《作为意志和表象的世界》终于使尼采孤独的心得到了安慰。欣喜若狂的尼采彻夜诵读,几近疯狂。他说,当时他正孤立无助地经历着某些痛苦的体验,几乎濒于绝望,而叔本华的书就像一面巨大的镜子,映现了世界、人生和他的心境。28岁,尼采发表了第一部专著《悲剧的诞生》,这是展示了他一生主要哲学思想著作。那就是:靠艺术来拯救人生,赋予生命以一种审美的意义。然而,很少人认同尼采这一在今天已被普遍接纳的观点。尼采在哲学的世界里如同孤儿。45岁时,因为长期不被理解带来的孤独,尼采在都灵大街上抱住了一匹正被马夫虐待的马的脖子,他疯了。疯狂的尼采回到了柏林,在精神病院和家中度过了他孤寂生命的最后十年。1900年8月25日,尼采在魏玛逝世,“银白的,轻捷地,像一条鱼,我的小舟驶向远方。”他至死都是孤独的。
哲学家尼采深切了解笑与孤独之间的秘密,然而他未能真正实践它,而他所处的世界也欠缺对这位超前的天才的足够的悲悯,于是他疯了,并孤独地死去。如果他能微笑,或是获得旁人的微笑,也许他的哲学求索道路将不至于在54岁的生命中途戛然而止。
也许伟大的人很难以平凡的快乐为满足,相反,大多数普通人都能自觉或不自觉的用微笑来解决一些人生的难题。
德国戏剧人安托妮娅?巴埃尔用笑做了一个实验。在一场长达55分钟的演出中,演员没有一句台词,几乎不使用道具,没有任何表情和肢体动作,只是毫无缘故地发笑。在剧中,演员变换年龄、性别、情绪地笑。倚门而笑的小女孩害羞的笑,粗壮豪爽的厨娘狂浪的笑,分不清哭还是笑的笑。开怀大笑、讪笑、皮笑肉不笑……巴埃尔通过这样奇异的剧目“揭示出人类笑容的诸多秘密:它的节奏、旋律、声线,笑中隐藏的悲伤、愤懑、残忍、愚蠢……”
可见笑有时候未必是真正的快乐。我们总认为笑是快乐,其实笑有时候是悲伤。不过,在我们亦悲亦喜的人生里,悲伤并非仅仅是负面的东西,悲伤更多时候是人生的一场雨,是对灵魂的对话和分析。
坚强的人常常微笑。
马克?吐温说,“人类确有一件有效武器,那就是笑。”我偶然认识的一位面容常含苦涩的女子是一名抑郁症患者,为了解脱生命中不断迎面而来的痛苦立志学习心理学。然而,她的努力化为了流水,她最终在生下婴孩的第二天自楼上纵身跃下。一个鲜活的生命就这样消散了。她曾那般努力,但也许努力的理性分析,还及不上某种温暖的发自内心绽放的欢颜。
生命是一个充满了无奈、痛苦和绝望的过程。但只要还能一笑,便还有希望。“若曰打起黄莺儿,摔开皱眉事。”让我们看透生命中的哭和苦,时时展露心花怒放的欢容吧。勇敢向风雪里行去
那一刻,我的心中忽然涌起了一阵感动和忧伤。我想,我们每个人都曾经有过这样的夜晚。我们都曾经在这样宁静的夜里,不被外物牵绊,只余天地间的那个单纯透明的自我。
穷人行乐之方,无他秘巧,亦止有退一步法。我以为贫,更有贫于我者;我以为贱,更有贱于我者;我以妻子为累,尚有鳏寡孤独之民,求为妻子之累而不能者;我以胼胝为劳,尚有身系狱廷,荒芜田地,求安耕凿之生而不可得者。以此居心,则苦海尽成乐地。如或向前一算,以胜己者相衡,则片刻难安,种种桎梏幽囚之境出矣。一显者旅宿邮亭,时方溽暑,帐内多蚊,驱之不出,因忆家居时堂宽似宇,簟冷如冰,又有群姬握扇而挥,不复知其为夏,何遽困厄至此!因怀至乐,愈觉心烦,遂致终夕不寐。一亭长露宿阶下,为众蚊所啮,几至露筋,不得已而奔走庭中,俾四体动而弗停,则啮人者无由厕足;乃形则往来仆仆,口则赞叹嚣嚣,一似苦中有乐者。显者不解,呼而讯之,谓:“汝之受困,什伯于我,我以为苦,而汝以为乐,其故维何?”亭长曰:“偶忆某年,为仇家所陷,身系狱中。维时亦当暑月,狱卒防予私逸,每夜拘挛手足,使不得动摇,时蚊蚋之繁,倍于今夕,听其自啮,欲稍稍规避而不能,以视今夕之奔走不息,四体得以自如者,奚啻仙凡人鬼之别乎!以昔较今,是以但见其乐,不知其苦。”显者听之,不觉爽然自失。则即穷人行乐之秘诀也。不独居心为然,即铸体炼形亦当如是。譬如夏月苦炎,明知为室庐卑小所致,偏向骄阳之下来往片时,然后步入室中,则觉暑气渐消,不似从前酷烈;若畏其湫隘而投宽处纳凉,及至归来,炎蒸又加十倍矣。冬月苦冷,明知为墙垣单薄所致,故向风雪之中行走一次,然后归庐返舍,则觉寒威顿减,不复凛冽如初;若避此荒凉而向深居就燠,及其再入,战粟又作何状矣?由此类推,则所谓退步者,无地不有,无人不有。想至退步,乐境自生。予为两间第一困人,其能免死于忧,不枯槁于迍邅蹭蹬者,皆用此法。又得管城一物,相伴终身,以扫千军则不足,以除万虑则有余。然非善作退步,即楮墨亦能困人。想虞卿著书,亦用此法,我能公世,彼特秘而未传耳。
由亭长之说推之,则凡行乐者,不必远引他人为退步,即此一身,谁无过来之逆境?大则灾凶祸患,小则疾病忧伤。“执柯伐柯,其则不远。”取而较之,更为亲切。凡人一生,奇祸大难非特不可遗忘,还宜大书特书,高悬座右。其裨益于身者有三:孽由己作,则可知非痛改,视作前车;祸自天来,则可止怨释尤,以弭后患;至于忆苦追烦,引出无穷乐境,则又警心惕目之余事矣。如曰省躬罪己,原属隐情,难使他人共睹,若是则有包含韫藉之法。或止书罹患之年月,而不及其事;或别书隐射之数语,而不露其详;或撰作一联一诗,悬挂起居亲密之处。微寓己意,不使人知,亦淑慎其身之妙法也。此皆湖上笠翁瞒人独做之事,笔机所到,欲讳不能,俗语所谓“不打自招”者,非乎?
(《贫贱行乐之法》清李渔)
当我们伸出双手拥抱世界时,我们就应当坦然,这不是一个整齐划一的世界。从经济学的角度来看,这世界有富人,就必然有穷人。富人和穷人的生活内容不尽相同,生命形态自然有差别。但太阳照耀富人,也照耀穷人。生命对每个人都是平等的,并不会因为贫穷而剥夺快乐的权利。穷人也有穷人的快乐。然则穷人应当如何快乐?清人李渔说:“穷人行乐之方,无他秘巧,亦止有退一步法。”
退一步海阔天空。雨果说:“世界上最宽阔的是海洋,比海洋更宽阔的是天空,比天空更宽阔的是人的心灵。”大海和天空是地球上最壮丽的风景。当我们仰望蓝天,面朝大海时,能油然而生一种崇高感。崇高感使人忘却卑微,而沉浸在高尚的情绪体验中。但雨果说,这世上还有一种壮丽,胜过海洋和天空的壮丽,那就是人的心灵。人的心,虽大小仅如拳,却能容纳整个世界。而退一步,就是让我们的心灵更加宽阔和崇高。
人类的烦恼,常来自于横向的比较。住在小房子里的,奢望居豪宅。开普通车的,希图驾驶豪车。吃着家常菜的,盼能尝尽山珍海味。衣衫褴褛者,或求能珠光宝气招摇过市。当人的心很小时,会计较一般生而为人,一样的世界,他人有的,凭什么自己不能有?别人可以,为什么自己不可以?我们没完没了的攀比,于是没完没了的痛苦。
为了解除这种比较带来的痛苦,我们通常采取了向前一步的策略。我们拼命工作、尔虞我诈、绞尽脑汁只为了得到一个更高的职位;我们节衣缩食、一毛不拔、锱铢必较只为了在城市的繁华处有一间自己的堂皇居室。我们像深海中的群鱼随波逐流,一次次向人生的暗流深处游去。丧失了自己,也丧失了生命原初的乐趣。
我曾经在一个下雨的夜晚和朋友于一所海滨城市小聚。我们凭江谈心,因为夜凉微雨,周围人迹罕至。我们所在的地方是一个小广场的边缘,中间有一个开阔地。那个夜晚,一个小女孩儿引起了我的注意。那是一名青涩忧郁的少女。她独自一人在那片开阔地里,以脚为圆心,缓慢地旋转身体。没有太多人注意她,她也没有在意周围的人。她只是完全地沉浸在这个微雨的青春的夜里。那一刻,我的心中忽然涌起了一阵感动和忧伤。我想,我们每个人都曾经有过这样的夜晚。我们都曾经在这样宁静的夜里,不被外物牵绊,只余天地间的那个单纯透明的自我。那个自我,是不虚荣,也不炫耀的自我。是青春时最自然的花朵。
而这个自我,这朵美丽的花,已经被我们苦苦向上的车轮碾碎了。“以若所为,求若所欲,犹缘木而求鱼也。”我们为了解除痛苦而向前,没想到只是相逢了更多的痛苦。因为,我们的心在前行的路上变小了——我们越来越贪婪,越来越狭隘。
所以李渔说:当你穷时,你应思想,这世上还有太多人比你贫穷。当你深以为苦时,你要知道还有百倍千倍的更苦。子女不孝,总胜过鳏寡孤独、没有后嗣的人;职业低贱,总好过许多人东奔西走而无片技傍身,甚至对低贱的工作都充满热望;你下岗了、失业了,总强于贫病交加者;而贫病交加的人,则不妨再想想身陷牢狱的囚犯,至少还拥有他们没有的自由。“一个小女孩为买不到一双新鞋而哭泣,直到她看到一个没有脚的人。”如此想想,你就能于茫茫苦海中寻到一叶快乐之舟。这世界的境遇是纷繁复杂、层层叠叠的,如果总与那些境遇胜过自己的人相比,我们的心一定会失去平衡,就像上了枷锁一样,片刻难安,苦海无涯,难以找到快乐。我们要快乐,只有选择退后一步。
李渔讲了这样一个故事。在一个盛夏的晚上,某个驿站里不期然同时住进了一位穷人和一位富人。富人有余粮,自然住的是上等房,宽敞明亮,通风凉快;穷人囊中羞涩,于是住了下等房,狭窄昏暗,闷湿酷热。按说,与穷人相比,富人的客房已经够舒适了。然而不,他并未感到满意。因为他平常居住的家,房子更大更通透,夏天睡冰席,而且旁边还有一群姬妾婉转侍候,或捶背,或赶蚊子,使他虽身处夏天而不觉炎热。而他此刻住的这小驿站客房,比起家里的舒适,实在又闷又热,甚至还有许多无法驱赶的蚊子,相比之下,境遇不是更好而是更坏。因此这可怜的富人在床上辗转反侧,烦恼而难以入睡,干脆起床去瞧瞧穷人。没想到一看之下,大为吃惊。原来富人看到穷人正满头大汗的在庭中快乐地奔跑。原来房内蚊虫甚多,穷人无法入睡,故于庭院奔跑,以期蚊虫无法停留叮咬也。富人问穷人何以身处这样恶劣的环境还能笑得出来,穷人说:“我以前曾被人诬陷,打入大牢。也是在这样的盛夏季节,蚊虫比这一倍还多也。那时我的手脚都被铐住,完全不能动弹,只好听任蚊子叮,我连躲开的选择都没有。相比如今,情况堪比天壤之别,那时不过算是鬼,而此时已经是人了。”富人听了,不禁怅然若失。那一刻,他回想自己的境况,深觉还不如生活倒退回去,像穷人这样,因为有着更糟糕的生活,反而在任何情形之下都更容易满足,容易快乐。
讲完了这个故事,李渔接着又谈到,除了心灵上的“退一步”,有时候人身体上的舒适也可以依赖此法。当人在酷暑季节,而又不得不住在又矮又小的房子里时,可以先去骄阳之下炙烤,之后再回到屋里,两相比较之下,房里的暑气就不会不像之前那样难耐了。反之,如果不耐暑热,非要跑到大户人家的空调房去纳凉,虽能得一时之舒坦,但重回之际,却会更加难以忍受,因为两相比较,房里更热了。冬天也一样。若先在雪地里站上一会,受尽冰冻之后再回到家去,即使家中贫困无钱取暖,但也不会感觉那样寒冷。相反,你如果先在富人的深宅大院里享受了无边暖意,再回到自己家中时,寒气更加逼人。
李渔认为,穷人行乐的“退一步法”具有无限可推广性,无论何时何境都适用。例如,他就声称自己是天底下最贫贱之人,无固定职业,无田产收入,更无强大的靠山,“为两间第一困人,其能免死于忧,不枯槁于蹭蹬者,皆用此法。”
仔细想来,李渔的这个穷人行乐之法,很有点阿Q精神的味道。
阿Q是个横遭压迫、备受屈辱的雇农流浪汉,是活在社会最底层的人,但他具有强大的自我开解功能。挨了人家的打,他便想不过是“儿子打老子”;赵太爷儿子进了学,他以为“我的儿子将比他阔得多”;当他被关进牢房时,他又想“人生天地之间,大约本来有时要抓进抓出”;当他被拉去杀头时,他甚至也想“人生天地之间,大约本来也未免要杀头的”;直到最后糊里糊涂地被杀,他还在“二十年后又是一条好汉”的呼喊中,完成了最后一次精神胜利。
单就精神胜利法这一点来讲,阿Q精神其实并不坏,虽然是自欺欺人,至少从被侮辱的境遇和痛苦里退了出来,得到了内心的平静。这个办法,不过是阿Q对自己说些自以为是的怪话,所言虽然荒谬,但因为是自说自话,也并没有真正伤害到他人。既无损他人,又成全了阿Q自己,实在无可厚非。每个人有每个人的活法,而最好的活法,自然是与人无害而又痛苦较少的活法。
归根结底,人的一切胜利都是精神上的胜利。李渔的这个“退一步”并非不思进取,也并非提倡消极和不作为。“退一步”是给我们被名利束缚的心灵松绑,是让我们的心从计较的紧张感中解脱出来,是让我们的心如大海,如天空,如自由的风。所以,很多时候,“退一步”不过是为了跳得更远罢了。那么,且让我们听李渔一言,在这个冬季,敞开心扉,向风雪里勇敢地行去吧,不是为了寒冷,而是为了温暖。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