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書推薦:
《
中国摄影 中式摄影的独特魅力
》
售價:NT$
4998.0
《
山西寺观艺术彩塑精编卷
》
售價:NT$
7650.0
《
积极心理学
》
售價:NT$
254.0
《
自由,不是放纵
》
售價:NT$
250.0
《
甲骨文丛书·消逝的光明:欧洲国际史,1919—1933年(套装全2册)
》
售價:NT$
1265.0
《
剑桥日本戏剧史(剑桥世界戏剧史译丛)
》
售價:NT$
918.0
《
中国高等艺术院校精品教材大系:材料的时尚表达??服装创意设计
》
售價:NT$
347.0
《
美丽与哀愁:第一次世界大战个人史
》
售價:NT$
653.0
|
編輯推薦: |
《书立方·第4辑:弟子规》以古代经典来诠释现代意义,最有效的少儿道德修养手册,散发着睿智的光芒,最适宜的幼儿行为规范宝典,让中华传统国学薪火相传。
|
內容簡介: |
“养不教,父之过;教不严,师之惰!”传统国学一直强调对子女的教育培养问题。为人处世,能齐家治国平天下固然好,但若时运不济,那就退而独善其身,耕读传家吧!
《弟子规》中的“弟子”有子女和学生两层含义,《弟子规》说的是对“弟子”们进行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的规范和内容,它以《论语·学而篇》中的“弟子人则孝,出则弟,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行有余力,则以学文”为中心,具体列述弟子在家、出外、待人、接物与学习上应该恪守的守则规范,是中国传统国学中启蒙养正、教育子弟、修身养性、养成敦厚家风的必备经典。
现代社会是高速发展的信息化社会,节奏之快让人很少有时间、有心情捧起一本经典来“读诵百遍,其义自现”。可不管时代如何变迁,总有一些东西是人类应该坚守的精神家园,如:忠、孝、仁、信,等等。现编辑出版《弟子规》,以原文加故事的方式寓教于乐,以古代经典来诠释现代意义,以经典故事来教育世人,让中华传统国学薪火相传。
|
目錄:
|
总叙
弟子规,圣人训。首孝弟,次谨信。
泛爱众,而亲仁。有余力,则学文。
入则孝
父母呼,应勿缓,父母命,行勿懒。
父母教,须敬听,父母责,须顺承。
冬则温,夏则清,晨则省,昏则定。
出必告,反必面,居有常,业无变。
事虽小,勿擅为,苟擅为,子道亏。
物虽小,勿私藏,苟私藏,亲心伤。
亲所好。力为具;亲所恶,谨为去。
身有伤,贻亲忧;德有伤,贻亲羞。
亲爱我,孝何难,亲憎我,孝方贤。
亲有过,谏使更,怡吾色,柔吾声。
谏不入。悦复谏,号泣随,挞无怨。
亲有疾,药先尝,昼夜侍,不离床。
丧三年,常悲咽,居处变,酒肉绝。
丧尽礼,祭尽诚,事死者,如事生。
出则弟
兄道友,弟道恭,兄弟睦,孝在中。
财物轻,怨何生,言语忍,忿自泯。
或饮食,或坐走,长者先,幼者后。
长呼人,即代叫,人不在,己即到。
称尊长,勿呼名,对尊长,勿见能。
路遇长,疾趋揖,长无言,退恭立。
骑下马,乘下车,过犹待,百步余。
长者立,幼勿坐。长者坐,命乃坐。
尊长前,声要低,低不闻,却非宜。
进必趋,退必迟,问起对,视勿移。
事诸父,如事父;事诸兄,如事兄。
谨
胡起早,夜眠迟,老易至,惜此时。
畏必盥。兼漱口,便溺回,辄净手。
冠必正,纽必结,袜与履,俱紧切。
置冠服,有定位,勿乱顿,致污秽。
衣贵洁,不贵华,上循分,下称家。
对饮食,勿拣择,食适可,勿过则。
年方少,勿饮酒,饮酒醉,最为丑。
步从容,立端正,揖深圆,拜恭敬。
勿践阈,勿跛倚,勿箕踞,勿摇髀。
缓揭帘,勿有声,宽转弯,勿触棱。
执虚器,如执盈,入虚室,如有人。
事勿忙,忙多错,勿畏难,勿轻略。
斗闹场,绝勿近,邪僻事,绝勿问。
将入门,问孰存,将上堂,声必扬。
人问谁,对以名,吾与我,不分明。
用人物,须明求,倘不问,即为偷。
借人物,及时还,人借物,有勿悭。
……
信
泛爱众
亲仁
余力学文
|
內容試閱:
|
总叙
弟子规,圣人训。首孝弟,次谨信。
《弟子规》这本书是依据圣人孔子的教诲编成的供子弟们学习用的。书中要求子弟们在日常生活中首先要孝敬父母,敬爱兄弟姐妹;其次应切记言行举止要谨慎,为人要讲信用。
孔子是中国古代著名的思想家和教育家,儒家学派的创始人。他一生教授了很多学生,数量达三千多,其中有名有姓的贤人就有七十二个,如颜回、子路等。
孔子的先辈们是宋国的贵族,但后来家世却慢慢地一代代破落下来,到孔子时家境已经很艰难。孔子三岁的时候父亲就去世了,母亲带着他搬到离陬邑不远的鲁国的国都曲阜,孤儿寡母过着清贫的生活。
鲁国是当时公认的文化中心,保存了很多古老的商周文化。当时的人特别讲究礼,结婚、办丧事、祭祀祖先,都有一套十分烦琐的仪式。每逢这种大事,都会有专人来负责举行礼的仪式。孔子从小就受到这种文化的熏陶,学会了许多古代的礼,以致连做游戏,也常用小木块当祭器,小泥团当供品,演习着古代的礼仪,总是乐此不疲。
父亲去世后,母亲就教孔子读书识字,不到一年孔子已认识了百余字。有一天,孔子的母亲问他:“昨天教过的字你记住了吗?”孔子说:“都记住了。”母亲说:“那我明天一早考考你。”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