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入帳戶  | 訂單查詢  | 購物車/收銀台(0) | 在線留言板  | 付款方式  | 聯絡我們  | 運費計算  | 幫助中心 |  加入書簽
會員登入   新用戶註冊
HOME新書上架暢銷書架好書推介特價區會員書架精選月讀2023年度TOP分類閱讀雜誌 香港/國際用戶
最新/最熱/最齊全的簡體書網 品種:超過100萬種書,正品正价,放心網購,悭钱省心 送貨:速遞 / 物流,時效:出貨後2-4日

2024年11月出版新書

2024年10月出版新書

2024年09月出版新書

2024年08月出版新書

2024年07月出版新書

2024年06月出版新書

2024年05月出版新書

2024年04月出版新書

2024年03月出版新書

2024年02月出版新書

2024年01月出版新書

2023年12月出版新書

2023年11月出版新書

2023年10月出版新書

『簡體書』$1000亿:玩出来的Facebook效应(比尔盖茨下课,28岁混球上台!大男孩8年玩得$1000亿,攫取世界财富江山!)

書城自編碼: 1923559
分類: 簡體書→大陸圖書→管理电子商务
作 者: 杜大可
國際書號(ISBN): 9787505730038
出版社: 中国友谊出版公司
出版日期: 2012-06-01
版次: 1 印次: 1
頁數/字數: 271/250000
書度/開本: 16开 釘裝: 平装

售價:NT$ 342

我要買

share:

** 我創建的書架 **
未登入.



新書推薦:
3分钟漫画墨菲定律:十万个为什么科普百科思维方式心理学 胜天半子人定胜天做事与成事的权衡博弈之道
《 3分钟漫画墨菲定律:十万个为什么科普百科思维方式心理学 胜天半子人定胜天做事与成事的权衡博弈之道 》

售價:NT$ 249.0
1911:危亡警告与救亡呼吁
《 1911:危亡警告与救亡呼吁 》

售價:NT$ 349.0
旷野人生:吉姆·罗杰斯的全球投资探险
《 旷野人生:吉姆·罗杰斯的全球投资探险 》

售價:NT$ 345.0
笼中王国 : 18世纪法国的珍禽异兽与社会文化
《 笼中王国 : 18世纪法国的珍禽异兽与社会文化 》

售價:NT$ 340.0
思考的框架3:风靡华尔街的思维训练法
《 思考的框架3:风靡华尔街的思维训练法 》

售價:NT$ 295.0
被记忆的西周史(中山大学中珠学术译丛)
《 被记忆的西周史(中山大学中珠学术译丛) 》

售價:NT$ 690.0
森林疗法:拥抱大自然、获得幸福的季节性方法
《 森林疗法:拥抱大自然、获得幸福的季节性方法 》

售價:NT$ 340.0
希腊人(伊恩·莫里斯文明史系列)
《 希腊人(伊恩·莫里斯文明史系列) 》

售價:NT$ 845.0

建議一齊購買:

+

NT$ 529
《 社交网络改变世界(社会化媒体研究最新必读,深度剖析社交网络引发的三大现象。维基百科创始人吉米·威尔士称赞本书“这是知道为什么维基百科能改变世界的必读之作”。) 》
+

NT$ 529
《 病毒循环:从Netscape、eBay、PayPal到YouTube、Facebook、Twitter,病毒营销如何造就伟大的企业(全球病毒营销案例大全,社会化媒体和科技界人士必读书) 》
+

NT$ 466
《 孩子王 (我眼里的扎克伯格及其Facebook王国HE BOY KINGS以内部人视角,观察当今炙手可热和最具魅力的公司之一。女性细腻的笔触,告诉你一个真实的马克?扎克伯格,以及围绕在他身边的电脑天才们 ) 》
+

NT$ 371
《 《孩子王》——我眼里的扎克伯格及其Facebook王国HE BOY KINGS以内部人视角,观察当今炙手可热和最具魅力的公司之一。女性细腻的笔触,告诉你一个真实的马克?扎克伯格,以及围绕在他身边的电脑天才们。 》
編輯推薦:
1、 Facebook财富大爆发,乔布斯后热点天降!28岁男孩8年玩得$1000亿,攫取世界财富江山!
2、 猪窝里飞出金凤凰,为80后、90后指明朗朗钱途!引领全球青春宣言,改变中国、催化进步的风向标。
3、 “空手套白虎”现代终极版!扎克伯格教你如何迅速变出印钞机、女人、全世界!
4、 中国中小企业协会副会长周德文、上海交大金融学教授陈工孟、著名投资家查立联袂推荐!
內容簡介:
Facebook财富帝国正在全世界激起最大喧嚣,这给我们一个全面了解它和重新审视它的最佳机会。
本书内容来自最新资料,融入资深财经作家的精彩评述。重点介绍了Facebook究竟是什么、有什么,它与资本共舞的轨迹,以及创始人马克?扎克伯格的个人发迹史,是一本献给中国商界的新财富启示录。
本书揭秘:
Facebook上市幕后细节
Facebook与资本共舞的轨迹
Facebook是一家怎样的公司
Facebook背后有一支怎样的团队
Facebook如何找钱、如何赚钱
Facebook怎样影响美国
Facebook的历次中国行动
Facebook如何玩转政治明星
Facebook的企业文化和信仰
Facebook核心价值体系
Facebook离不开的那些男人和女人
……
關於作者:
杜大可
资深财经记者、作家,长期关注国际商业动态和金融演变。
曾服务于多家媒体机构,从事财经采访和报道。
曾与国内外IT界、商界资深人士有深度对话。
已出版《华尔街之狼》等。
目錄
前言 扎克伯格为什么卓越?
序 Facebook 不只是生意
第一章 大佬天生是玩家
极客基因:玩出来的“电脑神童”
毛头小子无视微软巨额收购
无聊和失恋造就的商业大佬
扎克伯格一炮走红,哈佛震惊
“酷”出来的校园明星
马克攻略:鸡蛋分开放
第二章 引燃Facebook旋风
与一对兄弟的“创意之争”
做好 Facebook 只用了7天
一个梦想家,一个行动派
星星之火,从哈佛宿舍蔓延到全球
步比尔 盖茨后尘,退学创业
辍学创业可不是闹着玩儿
抛弃名校文凭不觉可惜
创业成功的两块“砖”:专权和专业
边缘地带的超级新星
Facebook 涌向浪潮之巅
Facebook 如何决定美国大选
第三章 这是一家怎样的公司
从三人小公司到跨国巨头
真实世界的虚拟帝国
它很可能让Google名存实亡
Facebook 和Google的狙击赛
引发微软和谷歌之争
脸谱、谷歌恩仇实录
重建网络“自动印钞机”
自由、民主、开放的互联网帝国
技术天才范儿:开放、共享
8年成长奥秘:用户至上
第四章 这是一支怎样的团队
早期团队:一群率性拼命郎
硅谷最“酷”的人才战略
“贱人”扎克伯格: Facebook 的绝对领袖
不想赚钱的创始人
“公牛”莫斯科维茨
从哈佛到硅谷的“朝圣之路”
Facebook 用人策略:请进来,剔出去
肖恩 帕克:他曾改变 Facebook
Facebook 离不开的奶妈
第五章 Facebook如何找钱
功不可没的第一轮融资
“关键先生”彼得 泰尔
理想投资方:华盛顿邮报
群雄角逐,竞争Facebook
匪夷所思的戏剧性融资
15亿美元的收购“不幸夭折”
走出收购阴影,估值升至500亿美元
扎克伯格稳抓绝对控制权
第六章 Facebook如何赚钱
从一穷二白到净利10亿
Facebook比赚钱更重要
两全之策:“广告变内容”
爆红广告界,搭上“微软”大船
打造全球独一无二的广告模式和平台
捕获难以想象的商机
Facebook 为什么要上市
第七章 那些与时运碰撞的人
被“馅饼”结结实实砸中的人们
扎克伯格背后的男人们
狗屎运横溢的涂鸦艺术家
扎克伯格不是一个人在战斗
因Facebook而升天的“鸡犬”们
永远的玩家
他们,本来可以一夜暴富
扎克伯格八卦一箩筐
扎克伯格与中国
Facebook 上的政治明星
Facebook大事记
参考文献
內容試閱
第一章 大佬天生是玩家?
试想一下,你在20岁时为了摆脱无聊创办了一家网站,你能否顶住挣钱的压力而拒绝刊登广告,甚至不惜自掏腰包以求保持趣味性?又能否经起投资人的追捧,一再婉拒收购或延迟上市??
如果答案是肯定的,那么,请再加两个前提条件:8年的时间以及期间各种不稳定因素。?
对于现实,人们常有诸多抱怨,然而,事业究竟能做大,外在原因只是客观因素,起决定作用的终究还是创业者自身。当风险与机遇同时出现时,你的选择便决定了今后事业的成长度。?
在生存压力下,融资上市是普适法则,或者干脆卖掉公司。可以肯定,畏惧风险、安于现状、追逐短期利益的人很难取得大的成功。如果把创业比作一场游戏,他们只是其中的小玩家,会玩、敢玩的人警惕风险但不畏惧它,将其作为事业成长的挑战,从征服中磨练壮大。?
所谓“大佬天生是玩家”,那些最终成就一番事业的商业人物并非纯粹的苦行僧,也不是一味的玩乐主义者,对他们来说,创业是蕴含喜怒哀乐的正常人生历程,在其中不断更新进化自身,从而使事业由小到大,由优秀到卓越——就像发生在马克?扎克伯格身上的故事那样。
极客基因:玩出来的“电脑神童”?
2012年,?Facebook?向SEC提交上市申请,在经历了8年的疯狂增长之后,终于迈出上市的第一步。作为创始人、大股东兼首席执行官,28岁的马克?扎克伯格将因此成为史上最年轻的亿万富翁。?
这个“空手套白虎”的创业故事达到阶段性高潮。扎克伯格再一次引起全球媒体的注意,在聚光灯下,他被蒙上了一层迷人光环,赞誉纷至沓来,不乏溢美之词。?
但光环之外,才是他的真实人生——牛仔裤、人字拖、电脑游戏、计算机编程,如同宿舍的办公室——这个28岁的年轻富翁心中,似乎永远住着一个长不大的小孩,而所有意象与画面,统统指向一个最终形象:极客。?
10岁无师自通,成为“电脑神童”?
1984年5月14日,扎克伯格出生于纽约北部的白原市。扎克伯格的全名是马克?艾略特?扎克伯格,是一名犹太牙医和精神病大夫的独子。他还有一个姐姐和两个妹妹。他们与美国普通中产阶级家庭的孩子并无二致,从小生活舒适、教育优良。?
扎克伯格自幼对计算机着迷不已,10岁时他如愿以偿得到一台个人电脑,很快掌握了编程技巧。由于在计算机上花费的时间大大超过与人交流的时间,他看上去有些沉默,甚至木讷呆板。?
但仅从外在表现去评判一个少年未免冒失。实际上,扎克伯格远比表面看起来的要聪明,他有一副犹太人的好头脑,动手能力和思维能力一样出众,小小年纪就成了远近闻名的“电脑神童”。?
从1994年开始,做牙医的父亲开始教扎克伯格Atari
BASIC编程。扎克伯格学习速度很快,当父亲意识到自己没有新的知识教他后,便为他聘请了软件工程师大卫?纽曼做家庭教师。?
大卫?纽曼对扎克伯格超强的计算机学习能力十分震惊,认为他简直是个无师自通的电脑神童,这个叫法迅速流传开来。?
做扎克伯格的老师可不轻松。一段时间后,大卫?纽曼认为自己已经没有东西可以传授给他,便主动辞职。于是,扎克伯格被送到附近的一所大学,学习研究生课程。?
极客基因成就了马克?
扎克伯格非常喜欢开发计算机程序,尤其在行通讯工具和电脑游戏。1996年,他开发了一款通讯软件“ZuckNet”,将自家诊所的电脑全部链接起来,彼此可以传递消息,改变了大声说话才能让人听清的混乱状态,父亲为此震惊不已。晚一年问世的通讯工具AOL被认为借鉴了“ZuckNet”。?
作家何塞?巴尔加斯这样评价少年扎克伯格:“一些孩子玩电脑游戏,而马克则创造了它们。”就此而言,他完全不像一个孩子,或者准确说,他在计算机方面的才能让他的形象成熟起来。?
这一时期,扎克伯格编写了许多简单的游戏,他自己都记不住到底有多少。然而,他终归是个孩子,不时搞一些恶作剧,比如用“电脑中毒、即将爆炸”的程序来吓唬爱玩游戏的妹妹。?
虽然把很多精力花费在计算机上,扎克伯格并没有像爱玩电子游戏或者沉迷于互联网的孩子那样变成一个“傻瓜网虫”。计算机对他来说,只不过是创造的工具、快乐的源泉和认识世界的方式,与计算机交流获得成就感和满足感,这在他身上逐渐沉淀为极客基因并影响一生。?
“玩”出来的商业大佬?
从表面看,以“好玩”、“酷”、“有趣”为出发点的创业者似乎显得单纯甚至幼稚,不像传统社会要求的那样严肃认真、正襟危坐、符合常规价值标准。?
但不可否认,许多生意做得风生水起的商业大佬正是从“玩乐”中获得成功,最典型如〖HTDH〗比尔?盖茨〖HT〗,被计算机编程上获得的乐趣激发出丰富的创造力,将之转化为持久的产品创新,缔造了生命力旺盛的“微软王朝”。?
大多数情况下,创业事关生死,显然是件严肃的事情,但也可以轻松心态来经营。?
利润导向是普遍的创业价值观,它无可厚非。不过在具体操作上却有高下之别。如果以利润为第一目标,计较一时成败得失,不仅活得艰辛,而且被目标和数字所拖累,路越走越窄,最终难免进入死胡同。?
换个角度,以利益之外的追求而存在,虽重视利润,但不视其为唯一,更注重过程体验和创造所带来的乐趣,反而可以减轻负重,激发更多的创新,获得进一步发展的平台与机遇。从后一个观点来看,“大佬天生是玩家”,大视野导向大成功,绝非偶然。?
评论界把?Facebook?视作一款革命性产品,认为它具有颠覆已有商业格局的潜力,可能像苹果公司那样,引发一系列的商业变革和产业革命。从目前看,推翻这种假设的依据越来越弱。?
现在,我们回到源头,做这样一个假设:扎克伯格以利益为第一追求,Facebok能否有上述突破??
不妨暂且搁置回答,看一看接下来发生的故事,也许会有更清晰、更明确的判断。?
毛头小子无视微软巨额收购
爱德华多?萨瓦林是?Facebook?联合创始人,他与马???克??扎克伯格第一次正式见面是在一次校园聚会上。?
那时,扎克伯格因编写CourseMatch,中文译作课程搭配,是扎克伯格开发的一款用于选课的小程序。
刚开始在哈佛小有名气,但人们谈论的是CourseMatch,对他的过往经历普遍不感兴趣,而他本人也不善言谈,没人拿他当一个大人物来看。因此当萨瓦林听说了他的经历后,不禁对这个“长着娃娃头”的家伙刮目相看。?
那是发生在扎克伯格高中时期的真实事情,是关于他做极品黑客的传闻和一笔200万美元的收购。?
极客做派:高中生拒绝200万美元收购?
扎克伯格在白原市的公立中学读到高中二年级,因为厌倦了旧环境,转学到著名私立中学菲利普艾斯特,并在那里升入哈佛大学。其间,他熟练掌握了法语、拉丁语、希伯来语和古希腊语,在数学、物理学上展现出过人之处,还成为了一个击剑明星,而计算机才能则令他大放异彩。?
扎克伯格依然保持着编程的热忱,开发出电脑版“冒险游戏”,但他开始寻求更刺激的挑战。据说因为入侵某电脑系统,他还被美国联邦调查局列入调查名单。
这无形中助长了他的极客形象。?
他开发了一款名叫“Synapse”的媒体播放器,能以人工智能的方式记录用户的收听习惯和喜好程度,以此排列播放列表。因为当时还没有类似产品,而“Synapse”解决了许多使用不便,获得媒体与大众的一致好评。?
微软公司和美国在线试图收购这款产品,微软直接开价200万美元购买版权,并以25万美元的年薪邀请扎克伯格加盟。关于具体数目存在不同说法,另有一种说法称,微软向扎克伯格提供的是一份百万年薪的工作。
扎克伯格统统拒绝了这些条件,他把“Synapse”放到互联网上,供用户免费下载,然后径直去哈佛读书去了。?
当时以及此后很长时间,人们对扎克伯格的做法感到困惑不解,搞不懂他为何放弃唾手可得的百万美元和高薪工作,去哈佛谋求飘渺不定的未来。要知道,很多时候,人们不过把名校文凭当做求职跳板,即便哈佛毕业生也很难拒绝微软这样的高薪诱惑,而这个毛头小子竟然选择直接无视。〖JP〗?
是天才,还是傻瓜??
对于无法理解的人和事,公众不是将其看做天才,就是把他当成傻瓜。诚实地说,这件事让扎克伯格多了些神秘色彩,既有“电脑神童”的天分,又像一个不懂人情世故的傻瓜。?
在爱德华多?萨瓦林看来,扎克伯格可不傻,他只是固执罢了。作为商人之子,萨瓦林从小耳濡目染商业风云,洞察人世百态,在哈佛见过各种类型的学生之后,他太了解扎克伯格这类人。?
就拿拒绝微软这事来说,那不过是天才少年体现自我的另一种方式,用他们自己的话讲就是酷。在他们的世界中,酷是一个寓意丰富的字,不仅流露着对某种行为的明确赞赏,更意味其中蕴含非同寻常的乐趣。扎克伯格曾向人解释过拒绝微软的原因——因为这样很酷!?
事实上,这就是典型的极客做派。他们在计算机上有独树一帜的才能并以此为乐。他们离经叛道,从不墨守陈规,世俗社会的普遍规则对他们来说不值一提,他们自己才是命运的主宰者;他们喜欢挑战,对技术异常痴迷,热衷开发新奇玩意,甚至和大公司对着干;他们个性分明、特立独行,为金钱之外的追求而乐此不疲,有时是一时之快,有时也许只是一个恶作剧,但这并非自我表演或标榜,而是作为个人存在感的证明,他们能从中得到莫大快乐。?
从10岁得到第一台个人电脑开始,扎克伯格便不可救药地迷上计算机技术,只有在其中才能体验到创造、发明带来的征服感。与此同时,浩渺无垠的计算机世界像一个黑洞将其深深吸住。他就像一个探索者,在日复一日的编程解码中,建立了极客的思维模式、世界观和方法论。?
爱德华多?萨瓦林对计算机不在行,他只对商业和生意感兴趣。他还有一种对人分门别类的本领,这让他直觉地意识到,眼前这个擅长计算机的年轻人,也许可以一起做些什么。?
无聊和失恋造就的商业大佬
扎克伯格住在哈佛柯克兰宿舍,结识爱德华多?萨瓦林前不久,刚搞出了轰动哈佛的CourseMatch。?
无聊也是成功之母?
Course
Matoh是一款设计巧妙的软件,可以直观显示选课情况,比如点击某门课程,就会看到都有哪些学生选择了该门课程;随便点击一个学生,便可得到他或她的课程表,一目了然。?
某种程度上讲,这款软件是为“方便搭讪”和“摆脱无聊”而生。暗恋某个女生的男生渴求与之相会,两个彼此讨厌的人发誓永远不相见,诸如此类的事情在大学生活中宛如恒河沙数难以数计,但由于课程安排不可掌控,他们的愿望常常落空,在课堂上见不到恋人却见到了仇人。?
2003年秋天,扎克伯格即将升入大学二年级,他实在无聊极了,准备找点事做。想起选课上的困扰,突发奇想决定开发一款软件,他买来一块白板,在上面写写画画,埋头干了一周,写出CourseMatch,赶在选课前推出,居然引起轰动。一时间,哈佛学子争相下载。?
创立?Facebook?后,扎克伯格曾这样评价CourseMatch——“通过事物就可以把人联系起来”。
这种联系与“Synapse”不同。通过选课这件事,扎克伯格用CourseMatch软件在人们之间建立了“无形的桥梁”,这也许是他第一次体会链接的作用,这正是互联网带来的神奇效应。?
“Synapse”只是一款纯粹的软件,分享到互联网上,供人免费下载,产品应用达到最大化;CourseMatch则不同,它的核心是选课信息的共享,而蕴含其中的人际网络才是关键因素,通过人际之间的积极互动,使其丰富性无限拓展。而这一点,正是?Facebook?成功的内核。?
受CourseMatch的激发,扎克伯格很快开发了另一款软件——与?Facebook?更为接近的Facemash。?
马克的失恋结晶?
从坊间传闻来看,Facemash是感情受挫的产物,它的设计思路源于扎克伯格一次不成功的恋爱经历。与女友分手之后,扎克伯格气愤难当,萌生了将她羞辱一番的冲动,不过他并非有勇无谋之人,计划在网络上泄愤。在多个版本的故事中,扎克伯格起初只是想把女友的照片和动物图片一起放到互联网上进行比较和点评,供人消遣,后经人提醒,意识到此举有失风度,遂作罢。?
扎克伯格由此引申开去,将“人”与“动物”照片对比,改变为“人”与“人”相貌的评比。任何一所大学,交流对异性的看法、评价他人相貌、比较两人美丑,诸如此类的的事情在私下里长盛不衰,并屡见不鲜。那不过是无聊生活的调味剂,无可厚非。现在,扎克伯格决定将它搬到网络上公开进行,他一定在心里偷笑——到时候,一定会让所有人大吃一惊!?
这需要两个基本条件:一是图片素材,二是运算程序。这都难不倒扎克伯格。他知道哈佛每栋宿舍都有一个住宿人员花名册“?Facebook?”,里面有每个学生入学时的半身照,只要花些时间和技巧就能从数据库下载到。至于第二条,对他这样的编程高手来说简直就是小菜一碟。?
对于扎克伯格这样的“电脑怪才”,计算机是躲避俗世烦恼的好去处,而当他有了明确的目标后,更会争分夺秒、全力以赴。经过几个小时的连续奋战,他终于在凌晨四点完成Facemash〖HTDH〗脚本〖HT〗。一切大功告成,感情受挫积蓄的怨气一扫而光。?
兴奋之余,他在主页上写下两句导语:“我们会因为长相受到伤害吗?不会。”“我们会遭受以貌取人吗?会的。”扎克伯格连夜将它发给几个朋友,让他们私下测试。随后,他喝了点小酒,带着满足感沉沉睡去……?
扎克伯格一炮走红,哈佛震惊?
20分钟造成哈佛网络阻塞?
一觉醒来,扎克伯格早已忘记了Facemash这码事。他按部就班地上课、吃饭,与几个伙伴碰面,直到回到宿舍发现打开的手提电脑死机了,这才想起它一直作为Facemash的服务器在用。?
此时这个发芽于恶作剧的软件正在哈佛引发疯狂!扎克伯格的电脑死机之前,Facemash就像〖HTDH〗病毒〖HT〗一样急速扩散。哈佛学生不仅可以在电脑屏幕上一览他人面孔,还有权对其品头论足,选出他认为最酷的男生、最辣的女生。它如此令人着迷,以致每一个接触到的人欲罢不能,忍不住转发。?
过去几个小时,大约400名学生访问了Facemsh,对2?2万张相片进行投票,意味着同等数量的哈佛高材生被拿来与人比较相貌。事实上,在短短的20分钟内,Facemash就被点击了2万多次,造成哈佛校园网络阻塞。
哈佛校报一面斥责其“低俗”,一面对其巨大魅力震惊不已。?
这可不是扎克伯格希望看到的结果。他很清楚,使用未经授权许可的图片可能引来校方问责,评比相貌也会招致道德非议,并且Facemash还有一些不完善的地方。他原计划测试调整之后再做打算,也许只是将其作为朋友圈子里一种私下的游戏。而现在,Facemsh不仅公开上线,并且一炮走红,彻底打乱了扎克伯格的计划。最后,他重启电脑,把Facemash强行删除。?
就像本?麦兹里奇说的那样,“互联网是钢笔,而不是铅笔,你把某件东西放上去后就没法擦掉它了”。扎克伯格删除了Facemash,然而,由它引发的一系列追究才刚刚开始。?
“它是一个有价值的尝试”?
由于扎克伯格入侵计算机系统的黑客行为,Facemash在版权、隐私保护、安全性等方面的欠缺,以及来自学生团体的道德指责,扎克伯格不得不面对校方责问。他原本就木讷羞涩、不善言谈,竭力解释Facemash并非有意公测,而是偶然泄露,听起来煞有介事,但扎克伯格必须对结果负责。?
鉴于可能引发的诉讼风险,他不得不去咨询法律顾问,并向被冒犯的女子社团道歉,尽管不一定被接受。在某些学生圈子,他成了耍恶作剧的坏蛋,人们对他指指点点。哈佛校方给予他留校察看处分,意味着在毕业之前不能再犯任何错误,否则可能遭受重罚。?
谢天谢地,他没有被停学或开除。此时,他还不会想到,几个月后,自己会主动退学。?
扎克伯格并不糊涂,他早就意识到Facemsh可能引发的争议和牵连。实际上,Facemash上线之前他着实犹豫一番,他在网络日志写下的句子印证了这种猜测——“可能哈佛会为了法律原因限制这个网站,而不会意识到它是一个有价值的尝试”。?
最终,尝试的愿望压过了潜在风险。他对自己说,“有一件事情是肯定的,那就是,我是建立这个网站的怪人。最终总要有人来做这件事情”引自《?Facebook?:关于性、金钱、天才和背叛》,本?麦兹里奇著,中信出版社2010年6月第一版。?
传记作家本?麦兹里奇甚至在《?Facebook?:关于性、金钱、天才和背叛》一书中不失武断地猜测扎克伯格此时的心情:“信息就意味着分享,照片就意味着可以看”。?
要的就是“酷”?
何以认定这件事情最终会发生呢?如果不是一时气血上涌,网络英雄主义催生的“舍我其谁”情结使然,那一定是来自对日常琐事和人类行为的真切体验。?
评价他人相貌这种事情是人类社会习以为常的现象,在每一个社交圈暗流涌动,人们一面比较别人,一面成为被比较的对象,享受躲在幕后臧否人物的快感。正如哈佛校报评论Facemsh的文章写的那样:“像这样以浅显的标准评价周围人而无需直接面对任何评判对象,我们哈佛学生当然会为之着迷”。?
在扎克伯格这样的技术天才看来,Facemsh这么有趣的创造,如果自己不来做,让别人抢先一步,未免可惜。他才不会理会什么处分,他要的是“酷”。当然,运气最终还是站到了他这边,仅受留校察看处分,他为此买来香槟与朋友庆贺。如果他把人与动物比较,结果可就没这么乐观了。?
接受校方问询期间,扎克伯格坦然承认入侵校园网下载他人相片的行为是错误的,同时不留情面地指出,正是自己的入侵暴露了哈佛大学计算机系统的安全隐患。?
最后,他表示自己愿意帮助学校修补计算机系统的漏洞。这也许是他的肺腑之言,可在注重权威的哈佛校方听来简直就是侮辱。他们不愿接受一个半大孩子的技术帮助,体面地拒绝了扎克伯格的好意。?
创新者通常是孤独的?
在哈佛、在常春藤,甚至在普通校园,总是不缺胆大包天、离经叛道的学生。他们有自己的一套价值体系和衡量标准,对普遍准则和约定俗成不屑一顾,完全沉浸在自己构建的理想世界中。
时间日复一日地流逝,他们长大成人,迎头面对传统社会的残酷现实,为了生存收敛锐气,强烈的个人色彩日渐消失,变为原本不屑的平庸之众。而只有少数人,不屈服于外界压力,最后,他们不是被当做难以理喻的疯子、怪胎,孤独而死,就是成了众人仰望的明星、富豪。
我们将目光放得更远一些,也许会发现这样一个事?实——?人类社会中各个层面的创新者通常是孤独的,因为破除陈规,承担着不被群体理解和接受的压力,甚至被视作异类;另一方面,他们又是富有的。正如扎克伯格所言“总要有人来做这件事”,其中不仅包含着舍我其谁的豪迈,也是对历史趋势深刻把握基础上生出的超然。?
从科学、文学、艺术……几乎每个领域都有创新先驱,而商业无疑最有广泛的社会效应和现实意义,将创新思维变为实实在在的商品,掀起最大规模的社会变革,彻底颠覆已有认知和市场格局。?
“酷”出来的校园明星?
Facemash让马克?扎克伯格的名字印刷到了哈佛校报《深红》〖KG-*2〗上,被更多的人看到、知道和记住。不管Facemsh为他引来了怎样的麻烦、招致了何种非议,现在却让他在一夜之间成了校园名人。?
“电脑怪才”成热门话题?
扎克伯格依旧一副我行我素的做派。从外观上看,那个时候的他是这样一副面貌:牛仔裤、套头衫加“〖HTDH〗阿迪达斯〖HT〗”牌人字拖是固定装束,里面有时会穿一件画着“编码猴子”的T恤衫,似乎表明童心未泯。?
在公开或社交场合,面对陌生人,他总是表现出自闭倾向,一脸木然,让人望而生畏。黄色卷曲头发下,双眼时常闪烁着与己无关的漠然表情,只有谈到计算机或新点子,才会眼放亮光、兴味盎然,也只有在这时,他才能彻底放松心情,回到自己的世界中。?
看起来,计算机为扎克伯格构筑起一道“防火墙”,墙外是他不熟悉的世俗世界,墙内才是他的天地。现在的情形是,他这个墙内的“电脑怪才”正在成为墙外世界的热门话题。?
人们开始知道,扎克伯格的脑袋里装着许多新奇主意,他的技术天分和动手能力足以将这些想法统统变成现实。甚至他拒绝微软的陈年往事也被挖出来,引发一番掺杂着羡慕与不解的争论。?
然而,舆论对这个校园新秀态度着实复杂:一方面惊奇于他的编程才能,另一方面又担心他滥用才能,对他即将进行的下一个项目充满好奇,被冒犯的人则对他评价很低。有人形容“他的大脑已经被程式化”,还有人说“这是个不食人间烟火的混沌”。?
此外,还有各种莫名其妙的事情找上门,比如学生社团寻求技术咨询或项目合作。总而言之,扎克伯格不喜欢这种到处被人拿来消遣的感觉,但事到如今,他唯一能做的就是坦然接受,这毕竟是他一手造成的。?
耍“酷”耍出校园风暴?
无论如何,扎克伯格不得不正视CourseMatch和Facemsh,两者在哈佛校园的走红并非一时偶然,实际上反映了哈佛学子对网络社交的群体性渴求。作为其中一员,扎克伯格切身体会到这种强烈诉求——那是对乏味生活的厌恶,对新奇与趣味的追逐,是他们口口声声所说的“酷”。?
此后,扎克伯格又编写了许多程序,以下两个线上程序再次展示出他对社交网络的理解。?
第一个名叫“奥古斯都时代的艺术”,名字来自扎克伯格选修的一门课程。由于他几乎从来没有去上过课,临近期末时对课程内容一无所知,为了通过考试,专门从互联网上找来相关图片,制作成可以添加点评的系列图集,发给同班同学,引导他们对图片进行讨论,并添加评注。扎克伯格在考试前花了一个晚上研读这些评论,结果顺利通过了这门课程的考试。?
第二个应用叫做“哈瑞?刘易斯的人际六度空间”。哈瑞?刘易斯是哈佛大学计算机系知名教授,同时担任哈佛学院院长,负责本科生管理。?
扎克伯格突发奇想,想简单看看这个权威人物的人际圈子。他将哈佛校报上刊登的与刘易斯相关的文章汇集到一起,制成一个小型资料库,只要在搜索框键入任何哈佛学生的名字,都能显示出他与刘易斯教授之间千丝万缕的关联。
以上两个程序,扎克伯格的本意或是为了方便记忆、或是为了打发无聊时间,却在不经意间表现出社交网络的初始形态。基于群体交流的架构,正在扎克伯格头脑中掀起无声风暴。?
马克攻略:鸡蛋分开放?
有这样一个几乎众所周知的投资理念,“不要把鸡蛋放在一个篮子里”。其中的道理并不深奥,是为达到分散风险的目的。实际上,不止投资如此,其他领域同样适用,譬如创业初期不妨多线发展。在形势不明朗的时候,多元化尝试未尝不是一个有效规避风险的明智选择。?
Facebook?风暴前的尝试?
如今马克?扎克伯格因?Facebook?名满天下,但不为人知的是,?Facebook?之前他也经过多次尝试。?
美国《财富》杂志高级编辑大卫?柯克帕特里克是最早注意到马克?扎克伯格与?Facebook?的媒体人士,他对扎克伯格的创业历程有详尽而细致的采访和观察。?
他在《?Facebook?效应》一书中记载了扎克伯格的一段谈话:“我只不过喜欢编些小项目……那一年我做了12个项目。当然,哪个项目都不是我全权负责。……(这些项目大多关于)发现人们如何通过相互参照建立联系。”这些项目主要包括:为哈佛校报《深红》提供编程服务,为哈佛大学黑人女子协会搭建网站,以及后来引发“?Facebook?创意之争”的文克莱沃斯兄弟的网络编程。?
做了多少项目或者是否全权负责并不重要,重要的是,这些项目之间是否存在相同的指向性,引导你找到最终的落脚点。目标不够明确的时候,至少要保证大方向正确,即便进行多元尝试,也应围绕某个核心点展开,倘若漫无目的地多线尝试,不仅分散精力,最终还可能落得“竹篮打水一场空”。?
从CourseMatch、Facemash开始,扎克伯格参与的项目几乎都与“人们如何通过相互参照建立联系”这一主题有关,而这点最终指向的结果即是?Facebook?。?
人们常常用“妙手偶得”来形容灵感获得,实际上,灵感、创意等一类精神层面的事物固然依赖偶然事件触发,具有一定的概率色彩,但不应忽略数量上的叠加效应,以及由此导致的质变。?
?Facebook?成立后,随着融资幅度加大,公司估值水涨船高,引来创意之争。文克莱沃斯兄弟认为马克?扎克伯格剽窃了他们的主意,而扎克伯格则坚持原创说法,双方为此一度诉诸法庭,难分难解。
从源头上来讲,创意很难辨清。对扎克伯格来说,创意之争最棘手的地方在于,与文克莱沃斯兄弟的合作正是“12个项目之一”,不久他便注册成立The?Facebook?。?
Facebook?最初只是小鸡蛋?
创立?Facebook?最初一段时间,扎克伯格并没有将所有精力放在?Facebook?上,同时着手运作着另一个项目:Wirehog,甚至为此成立了一家公司,还在?Facebook?主页上为其专门开辟宣传区。因Wirehog发展过慢,盈利能力不足而被关闭,扎克伯格这才将全副心思转移到?Facebook?。?
机会成本是任何一个创业者都无法回避的问题。面对不可预知的行业前景,变幻莫测的创业风险,创业者本能地产生敬畏心理和防范意识,出于规避风险的考虑,同时运作多个项目也无可厚非。把“鸡蛋”放在不同篮子里,既削弱单一项目的风险,也可降低机会成本。?
扎克伯格在这方面的做法也许值得借鉴。首先,Wirehog是一款分享软件,可以方便地上传图片、影音到互联网上,对定位于社交平台的?Facebook?是一种补充。其次,?Facebook?具有的平台效应反过来也可促进Wirehog的推广,形成互动。?
这个设想无疑是美好的。但实际实施起来,由于Wirehog的设计过于复杂,使用不便,并且存在版权隐患,反而可能拖累?Facebook?的发展,于是被扎克伯格果断放弃。需要指出的是,这只是偶然事件,无法表明同时进行多个尝试的必然结果。从多线尝试到单一业务,必然会经历一个发展阶段,直到找到最具成长性的那个。?
这个原理同样适用于引进外资。投资实际上是一个双向选择,投资人出于规避风险的考虑多线投资,创业型公司为了获得更多溢价,往往会选中两个以上的投资人,以期引发竞争效应。?Facebook?引进风险投资时即多次采取此种策略,可以说成功取得了主导地位,几轮融资均颇为顺利。?
不过,任何抉择都是有代价的。将“鸡蛋分开放”的成本是时间和精力被分摊,如果项目之间密切关联,一损俱损、一荣俱荣,最终同样无法保证所有鸡蛋完好无损,只是降低了这层风险。?
反之,“将鸡蛋放在同一个篮子”风险虽大,但可形成紧迫感和竞争意识,激发进取精神,从而取得显著成效。当然,需要强调的是,两者只是不同的策略,与公司自身运行状况和所处环境息息相关,至于如何〖HTDH〗均衡〖HT〗机会与风险,取决于经营者的实际把握和调控。
延伸阅读?
那些被驱逐的创始人?
创始人出局是一个伤感而残酷的话题,却似乎从未停止上演,在高科技公司尤为常见。?
接连三次被自己参与创建的公司排挤出局,恐怕没人能打破肖恩?帕克的记录了。当然这与其自身个性存在莫大关联。?
肖恩?帕克是一个出色的工程师,也拥有卓越的眼光,但并不是一个合格的管理者,更算不上优秀的企业家。他可以成为出类拔萃的创业者,却很难带领公司走向卓越。?
肖恩?帕克的三次出局,与其说是被资本方排挤而走,还不如说是他自己的个性所致。不过,他的出局透露了另外一个信息。那就是,资本方常常成为促使创始人出局的推手。?
肖恩?帕克对资本的警惕性并非毫无来由,除了他自身的惨痛教训,层出不穷的相似案例也令人警醒。?
苹果公司创始人史蒂夫?乔布斯也许算得上是最著名的“出局者”。1985年,乔布斯用一句“你是想把余生都花在卖糖水上呢?还是想要一个改变世界的机会?”,把百事可乐总裁约翰?斯卡利挖到了苹果公司。不幸的是,斯卡利上任不到两年,便联合苹果董事会把乔布斯赶出了他的公司。?
同样不幸的还有Yahoo创始人杨致远。2012年初,杨致远宣布辞去在Yahoo的所有职务以及“雅虎酋长”的称号,离开这家一手创办的公司。杨致远虽是主动辞职,却有几分情非得已。杨致远的几次错误决策导致Yahoo业绩低迷,股价大幅缩水,股东蒙受损失,董事会已容不下他继续掌管Yahoo,即是他不主动辞职,Yahoo的股东们也要另选能人取而代之。?
资本首先考虑的永远是回报,当创始人将一个创业想法变为现实时,资本看到的是放大财富的机会,一旦创始人的表现不能令其满意,资本便倾向于寻找听话的经理人,将创始人排挤出局。?
乔布斯与斯卡利之争,看似是创始人与经理人的理念之争,实则是苹果董事会已经不相信他的能力,因此才会站到斯卡利这边,然而斯卡利却将苹果领进了死胡同,最终还要乔布斯来解围。?
创始人重回公司也不是什么新鲜事。2011年,MySpace连年衰退,新闻集团意欲出手这个“烫手山芋”。得知此事,MySpace联合创始人克里斯?迪沃夫放话愿意接盘,不过最终却花落别家。?
平心而论,创始人对公司的感情恐怕无人能及,有时恰恰因为这种感情而无法估计资本方的盈利需要,被其排挤出局。但最终,对公司的感情,又促使他们在危难之间出手相助。或许,资本方与创始人的矛盾难以调和,那么对于创始人来说,谨慎选择资本方不失为上上之策。
……

 

 

書城介紹  | 合作申請 | 索要書目  | 新手入門 | 聯絡方式  | 幫助中心 | 找書說明  | 送貨方式 | 付款方式 台灣用户 | 香港/海外用户
megBook.com.tw
Copyright (C) 2013 - 2024 (香港)大書城有限公司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