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書推薦:
《
甘于平凡的勇气
》
售價:NT$
225.0
《
存在与结构:精神分析的法国转向——以拉康与萨特为中心
》
售價:NT$
240.0
《
生成式人工智能:AIGC与多模态技术应用实践指南
》
售價:NT$
495.0
《
石油帝国的兴衰:英国的工业化与去工业化
》
售價:NT$
445.0
《
古典的回響:溪客舊廬藏明清文人繪畫
》
售價:NT$
1990.0
《
根源、制度和秩序:从老子到黄老学(王中江著作系列)
》
售價:NT$
550.0
《
索恩丛书·北宋政治与保守主义:司马光的从政与思想(1019~1086)
》
售價:NT$
345.0
《
掌故家的心事
》
售價:NT$
390.0
|
內容簡介: |
旅居北欧六年,出了两本畅销书,到处都有人问陈之华:芬兰教育的特色在哪里?她总是肯定地说:“以孩子为中心。”不论政府、学校、老师、家长,都以孩子的需求为重,协助孩子培养一生受用、带着走的能力,永远帮孩子留一扇机会之窗,就是芬兰教育世界第一的秘诀所在。从芬兰赫尔辛基回到台北,一年多来,陈之华不改初衷地分享“以孩子为中心”的教育观点,借着受遨至各地演讲、书写专栏的机会,近身观察第一线的老师、官员,还有家长,也从女儿的学习历程与体制直接对话。陈之华热切地伏案写下一篇篇观察心得,对照芬兰在师资养成、政府支援、社会机制上所做的努力,期盼为教育大环境带来更多提醒:
教育,视孩子权利为最先,强调基本能力的养成;
学校,重视过程而非结果,不标榜鉴别度与分数;
老师,旨在引出学习乐趣,养成解决习题的能力;
家长,给孩子赏识与尊重,学习靠时间不靠压力。
|
關於作者: |
陈之华,旅居芬兰六年,曾居住英国、美国、奈及利亚等国多年,游历四十余国。英国曼彻斯特都会大学视觉传播硕士;曾任职台湾纽约设计公司、美商李奥贝纳广告公司等,并曾于美国开设个人工作室,担任西非洲卡拉巴大学艺术系客座讲师、芬兰赫尔辛基国际妇女会理事。现为自由作家、专栏作者,稿件散见于《台北画刊》、《商业周刊》、《小羊月刊》、《康健》、《台湾立报》、《国立教育资料馆》、《国父纪念馆馆刊》等。现为《亲子天下》、《国语日报》、《旅人志》、《中时部落格》等专栏作者。
陈之华的作品
《芬兰教育全球第一的秘密》
(中国青年出版社,2009年5月)
《芬兰教育给教师和父母的45堂必修课》
(中国青年出版社,2010年5月)
《成就每-个孩子——陈之华解码芬兰教育》
(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年8月)
|
目錄:
|
作者序 孩子的潜能,无限宽广
前言 保护,是尊重的开始
第一章 从赫尔辛基到台北
01 给孩子成功机会,他们会学得更好
02 自我突破,才是竞赛重点
03 每个人都有成功的机会
04 差点理论与公路行车之道
05 不同的学习进程
06 学习的乐趣
07 数学,不只是演练与计算
08 将数学运用于生活才是成功
09 东西教育观的差异
10 扬优批劣,不是最好的
第二章 老师辛苦了
11 老师,才是关键!
12 教师尊严,来自专业
13 好成绩,来自多元能力的好教师
14 理论与实务并重
15 不是每个人都适合当老师!
16 老师辛苦了!
17 他们,竟然可以选老师!
18 为何不敢跟老师说?
第三章 与孩子一起蜕变
第四章 亲师齐力,共同撑起百年大计
第五章 少子化背后的省思
后记 外国月亮,从来就没有比较圆
|
內容試閱:
|
任何有生命的个体,都应该有属于自己奔驰的场所,以及自然正常成长的时光,这是尊重任何形式生命体的基本观念。狗权如此,人权亦是。在北欧社会的基本观念里,再小的孩童也理当享有和大人相等的基本看待与对待
当我们大张旗鼓讲求、鼓吹生命教育的同时,是否也该真正平心静气地思考,孩子的生命、学生的光阴,好比任何一种生命体,都该受到尊重。即便要有所规范与运用,是否都该先行思考到这些课程、活动、集会的时间花费,其意义能否回归到教育的本质、孩子的健康成长,在人与自然间产生必要的关联性?
说起“以孩子为中心”的教育观念,有时我还会提到,在芬兰,孩子上完体育课就要去盥洗,而且是洗澡。所以体育课那天,孩子会带好浴巾和换洗衣物到学校,通常体育课是一连两堂,老师会提供充裕的时间让孩子在运动后沐浴、更衣,不会让他们持续穿着又湿又有汗酸味的体育服过完一天。[2]或许有人会问:“为什么孩子需要盥洗?我们小时候又没有这样。这是不是太宠学生了?
有趣的是,所有我们小时候没有经历过的,并不代表日后就不会拥有;所有我们小时候经历过的,也不必然你我的孩子就必须再走一遭。因为时代的步伐,正是不停地向前迈进,而人们的生活,也应该是更趋于人性化的美好。当我们大人认真做完将近一小时的运动,会不会汗流浃背、湿衣湿裤?当我们满头大汗、
运用点想象力:想象孩子一大早6点多出门到学校,如果上过汗流浃背的体育课之后,没有梳洗换衣,甚至有些孩子还要补习到晚上9点过后才回家,一整天下来,会有多么不舒服啊!如果大人是如此重视自己的卫生,教育孩子从小要爱清洁,不正应该反映在体育课后的梳洗更衣上吗?“软体”是这样教,“硬体却数十年如一日地缺乏。大人都希望一整天舒爽度日,为什么从来没有思索过孩子在上完体育课、跑完大队接力、做完球类运动后,身体会出现什么样的自然反应呢?我们是否曾经换个角度或是站在孩子的立场去思考他们的感受?
同样的思维,也可以反映在学校奉行不辍的各种大小朝会、集会、训话、典礼及仪节上。“以孩子为中心”为考量的教育方式,绝不是随意地放纵孩子、宠溺学生,任他们予取予求,甚至拿孩子一点办法都没有。而是换个角度去思考,换个更基本、更人性的角度,回溯一下你在他们那个年岁时的想法与感受是什么?如果你现在还是他们,又会有什么样的感受与反应?如果你都不喜欢,为什么还要因循旧制、毫无反思能力地去要求他们?只因为他们“只是”孩子,就必须被要求接受吗?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