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書推薦:
《
亚马逊六页纸 如何高效开会、写作、完成工作
》
售價:NT$
349.0
《
世界巨变:严复的角色(王中江著作系列)
》
售價:NT$
500.0
《
塔西佗(全二册)(二十世纪人文译丛)
》
售價:NT$
1800.0
《
(棱镜精装人文译丛)思想的假死
》
售價:NT$
290.0
《
当代精神分析新论
》
售價:NT$
430.0
《
宋初三先生集(中国思想史资料丛刊)
》
售價:NT$
990.0
《
棕榈油的全球史 : 从奴隶船到购物篮
》
售價:NT$
440.0
《
简帛时代与早期中国思想世界(上下册)(王中江著作系列)
》
售價:NT$
1400.0
|
編輯推薦: |
iv id="bjtj" style=
"word-wrap: break-word; word-break: break-all;"
弗雷德里克·福赛斯,政治惊悚之王!对全世界读者来说,想看政治惊悚小说,福赛斯是第一,甚至惟一的选择。
弗·福赛斯的作品打破悬念小说的结构模式,既讲究悬念气氛,以掌控读者的情绪;又笔力冷峻苍劲,透视社会各色人众,两者近乎完美的结合,给单纯追求结构技巧而陷入雷同的悬念作品注入了一股新鲜活力。他无疑是当代推动悬念不说进一步发展的领军人物之一。
《敖德萨档案》是世界上最棒的惊悚小说之一。
|
內容簡介: |
《敖德萨档案》由弗雷德里克·福赛斯编著。 《敖德萨档案》讲述了:
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德国纳粹有组织地屠杀了包括600万犹太人在内的
1400万平民。自由记者彼得·米勒偶然得到了一位自杀的犹太老人的日记,于是开始调查和追击日记中的“里加屠夫”——党卫军上尉罗什曼。然而,令人始料不及的是,米勒的行动竟然惊动了西方各种团体甚至国家谍报机构。一场惊险曲折的追捕与反追捕的较量展开,从中更揭露出一桩震惊世界的重大军火交易内幕。水落石出之际,我们不禁掩卷深思:这难道仅仅是一个虚构的故事吗?作品被改编为同名电影。
|
內容試閱:
|
每个人似乎都清楚记得,1963年11月22日他们自己都在做什么,因为就是在那个时候,传来了肯尼迪总统遇刺身亡的消息。他是在达拉斯时间下午12点22分被击中的,而宣告他死亡的时间则是该时区的下午1点半。那时候是纽约的下午2点半,伦敦的晚上7点半以及汉堡寒夜雨雪交加的8点半。
彼得·米勒去城市远郊奥斯多夫看望了母亲后,正驾车驶回市中心。他总是在星期五晚上去看她,一方面是想瞧瞧她需要些什么东西供周末用,另一方面是因为他觉得自己应该每周抽空去看她一次。要是她有电话,他本来是会打电话的,但她没装,所以他只好驾车出城去看她。而这正是她不想装电话的原因。
像往常一样,他打开了收音机,收听西德北部电台播放的音乐。8点半时,他驶上了奥斯多夫公路。离开母亲家已有十分钟时间,这时候音乐放到一半停住了,播音员的声音响了起来,很紧张。“注意,注意。现在开始播报。
肯尼迪总统去世了。我重复一遍,肯尼迪总统去世了。”
米勒的视线离开路面,盯着收音机上方闪着暗光的频率波段,似乎他的眼睛能够否认耳朵所听到的内容,让他确信是自己调错了台,而这个电台只是在造谣而已。
“天哪。”他悠悠地吸了口气,踩住刹车放慢车速,驶到了路的右侧。
他抬眼瞅了瞅,就在这条经过阿尔托纳区通往汉堡市区的漫长而宽阔的笔直公路上,其他司机也都听到了同样的广播,正纷纷刹车停到路边,仿佛开车和听广播之间突然变得互不相容似的,尽管过去他们都是边开边听的。
收音机里的轻音乐停止了,代之而起的是《葬礼进行曲》,显然所有的
DJ都不得不这么做。播报间隙,他读了读直接从电传打字机上传过来的进一步消息,消息是从新闻编辑室里传来的。细节开始填充进去:敞篷车驶入达拉斯城,持步枪者是躲在一所学校图书馆的窗户后边开的枪。没有提到逮捕。
米勒前面那辆车的司机走下车子,朝他走过来。他走近左边的车窗,发现司机的座位竟然在右边,于是又绕了过来。他身着尼龙皮领夹克衫。米勒摇下车窗。
“你听说这事了吗?”男人朝车窗弯下身问。 “听说了。”米勒说。 ’
“简直是发疯了。”男人说。在汉堡、欧洲和世界各地,人们都走到素不相识的人跟前讨论这件事。 - “你认为这是共产党干的吗?”男人问。
“我不知道。” “你知道,如果是他们干的话,就有可能意味着战争。”男人说。
“说不定吧。”米勒说。他希望这男人走开。身为记者,他能想象出全国各报社一片忙乱的景象,每一个编辑部人员都被叫回来,加班加点弄出个精彩的版面,就是为了明天一早就送到人们的早餐桌上。讣告要准备,无数条即时消息需要建立关联,还要排版,电话线则被那些声嘶力竭的人打爆,他们都想得到详细信息,多多益善,而这都是因为有个男人头部挨了子弹,正躺在达拉斯城里的停尸桌上。
米勒有点想回到报社编辑部上班,自从3年前成了一名自由记者,他就专门在做国内新闻的专题报道,整天同犯罪事件、警察和黑社会打交道。母亲很讨厌他这份工作,埋怨他同“不三不四的人”厮混,而他争辩说自己正在成为这个国家炙手可热的新闻调查记者,但这却并没有让她相信,记者这一行是值得自己的独生子去干的。
当收音机播放新闻的时候,他的头脑正在飞速旋转,想找出一种能在德国国内加以配合的新“角度”,从侧面来记述这个大事件。波恩政府的反应会由波恩的报纸编辑报道;有关同年6月肯尼迪造访柏林的回忆,也会从柏林报道出去。看来他根本就做不出什么好的专题图片报道,卖给任何一家德国的图片杂志社,而这些杂志社就是他这类记者最好的买主。
靠在车窗上的男人感觉到米勒的心不在焉,还以为他沉浸在总统死去的悲伤之中。他很快打住了世界大战的话头,举手投足也显得庄重起来。
“是啊,是啊,是啊,”他识时务地低声咕哝道,就好像自己自始至终都知道发生了什么事似的,“狂暴的人民,这些美国人,记住我的话,狂暴的人民。他们骨子里就有点暴力,而我们这儿的人根本就理解不了。”
“那是。”米勒说的时候,思绪仍旧飘在远方。这人还算知趣。
“好了,我得回家了,”他边说,边直起身子,“再见了。”他起身朝自己的车子走去。米勒这才意识到他走了。
“好啊,晚安。”他冲敞开的车窗外叫道,然后便摇上窗子,将远处易北河刮来的雨雪挡在了外面。收音机里的音乐已经换上了缓慢的进行曲,播音员说当晚不会再播放轻音乐,只放新闻快讯和适合的音乐。
米勒往后一靠,陷入了这辆“美洲虎”舒适的皮椅里。他点了根“罗斯
·亨德尔”香烟,这种黑烟丝的无过滤嘴香烟味道很冲,这是又一件让他母亲抱怨连连的事,她的儿子着实令人失望。
如果……或者如果不……那么究竟会发生什么样的事情?这样去琢磨总是很有诱惑力。当然通常是白费力气,因为可能发生的事是最难以预测的秘密。但如果那天晚上米勒没有打开收音机,他也就不会在路边停上半个小时,这样说倒是一点没错。这样他就既不会见到救护车,也不会见到所罗门·陶伯或者爱德华·罗什曼,而四个月以后,以色列共和国也就有可能会不复存在。
他抽完烟,边听着收音机,边摇下车窗,把烟蒂扔了出去。一摁下按钮,
XK150S型“美洲虎”流线型长方形发动机罩下的3.8升引擎一声轰鸣,便转入往常那轻快的嗡嗡声,如同一只想要冲出牢笼的困兽。米勒打开两只车前灯,看了看车后,便驶人了奥斯多夫公路熙来攘往的车流之中。
他驶到斯特莱兹曼大街的红绿灯附近,正赶上是红灯,身后传来救护车的尖叫声。救护车从他左侧疾驰而过,警报器的哀鸣声忽起忽落,在马上要冲过红灯时稍稍减缓速度,然后从米勒鼻子跟前驶过,往右拐人了戴姆勒大街。
米勒本能地做了反应。他踩下油门,“美洲虎”猛地冲了上去,跟在救护车后面飞驰,保持20米的距离。 P2-4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