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書推薦:
《
悬壶杂记:医林旧事
》
售價:NT$
240.0
《
谁之罪?(汉译世界文学5)
》
售價:NT$
240.0
《
民国词社沤社研究
》
售價:NT$
640.0
《
帕纳索传来的消息(文艺复兴译丛)
》
售價:NT$
495.0
《
DK威士忌大百科
》
售價:NT$
1340.0
《
小白学编织
》
售價:NT$
299.0
《
Android游戏开发从入门到精通 第2版 王玉芹
》
售價:NT$
495.0
《
西班牙内战:秩序崩溃与激荡的世界格局:1936-1939
》
售價:NT$
990.0
|
編輯推薦: |
《江南古典私家园林》全彩印刷 装帧精美 领略江南古典园林之美,读懂园林建筑的历史文化内涵
|
內容簡介: |
在留存至今的古典园林中,私家园林分布范围最广,数量最多,亦最具有代表性。私家园林之中,最负盛名的是江南园林。中国有一句流传很广的赞语,即“江南园林甲天下”。江南私家园林是中国传统园林的代表,是园林艺术的珍宝,苏州园林还被列入世界遗产名录。本书在综述其发展历史、艺术成就的基础上,对现存不多的实例进行赏析,通过文字和丰富的图片,展现给读者一处处江南的园林以及一个园林的江南。本书还收集了著者对园林的论述,以帮助我们体会古人的生活、古人的理想和情怀。
|
關於作者: |
阮仪三,同济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国家历史文化名城研究中心主任,是全国历史文化名城保护专家委员会委员、国家历史文化名城学术委员会副主任。
阮仪三教授两度获得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遗产保护委员会颁发的亚太地区文化遗产保护杰出成就奖,曾获法国文化部“法兰西共和国艺术与文学骑士”勋章。他主持的周庄、同里、用直、乌镇、西塘、南浔等江南古镇保护规划,被称作文化遗产保护的里程碑。他对古城平遥的抢救和保护更是传为佳话。他因此被誉为”都市文脉的守护者”、”历史文化名城的卫士”、“古城的守望者”。他还是苏州,扬州、绍兴.杭州、开封、平遥、丽江等市的城市建设顾问。
|
目錄:
|
前言
概说
园林篇
01 拙政图
02 网师园
03 沧浪亭
04 艺圃
05 狮子林
06 留园
07 耦园
08 环秀山庄
09 退思园
10 怡园
11 曲园
12 听枫园
13 寄畅图
14 燕园
15 羡园
16 个园
17 何园
18 小盘谷
19 乔园
20 瞻园
21 水绘园
22 豫园
23 秋霞圃
24 古猗园
25 醉白池
26 小莲庄
27 西塘西园
散论篇
01 苏州园林的文化意境
02 园林纷呈各有特色
03 拙政园的“造景”
04 留园的建筑布局
05 网师园而已和明轩佳话
06 莳花植木示有情
07 园林里的石峰
08 私家造小园
09 园林大门而已的匠心
10 叠山与理水
11 造园与自然山林
12 江南园林地方风格的差异
13 园林的修复之道
14 江南园林的延续和创新
后记
|
內容試閱:
|
概 说
园林是人们为了休憩游览的方便,用自己的双手创造风景的一种艺术。与建筑一样,园林与人们的日常生活关系也极为密切,两者可说是同步发端且互补互映的。然而,它们之间又有明显的不同:建筑是完全由人工创造的,而园林却保留了许多自然的东西,那绿树、芳草、清泉、美石,充满着山野的自然气息。由于世界上各民族、各地区文化背景的不同,人们对风景的理解和偏爱也有差异,因而也就出现了许多不同特点、不同风格的园林。中华民族有着爱好自然、钟情园林的文化传统,“上有天堂,下有苏杭”这句谚语便是一个很好的佐证。苏州、杭州之所以称得上天堂,主要是得力于两地园林风景之美。苏州是园林精品荟萃之地,国宝一级的古典园林有一多半集中在此地;杭州以湖光山色著称,整个西湖及四周的群山本身便是一个大园林。因为园林之美,在中华文明史上,有多少骚人墨客为之倾倒并留下了珍贵的诗篇画卷。可以说,凡是名垂中国艺术史册的美术家、画家,以及文学家、诗人都和园林有着不解之缘。园林为他们提供了一个美好的生活起居和艺术创作的环境,这些艺术家以园林风景为题材的创作又推动了中国古典园林艺术的发展和提高。两者互相借鉴相得益彰,共同繁荣了中国传统艺术的花苑。与其他中国传统艺术一样,古典园林在它漫长的发展中,形成了许多不同风格的不同类别。比较常用的分类法是按照园林的使用对象,将它分为皇家园林、私家园林、寺庙园林和邑郊风景园林。皇家园林是供统治者游乐的花园;私家园林是指私人(家庭)拥有的花园,它主要是为个人或家庭服务的;寺庙园林是佛寺道观中附设的园林,是为宗教活动服务的;而城市郊区山水名胜地的园林,范围较大,是市民百姓节假日休憩游玩的园林,具有公共建筑的特点。在中国古代,人们普遍喜爱山水林泉、树木花草等自然景色,因此修建园林是一种社会性较强、极为普遍的艺术活动。实际上,中国园林是利用山石、花木等自然之物,经过巧妙的构思来美化生活环境的艺术。人皆有爱美之心,所以在某种程度上,园林是一种自发的大众性的艺术。不管是达官贵人还是市井平民,都会在自己力所能及的范围之内,进行造园活动。因此,留存至今的古典园林中,私家园林分布范围最广,数量最多,亦最具有代表性。同时,由于社会各种家庭的经济实力、学识修养、知识层次、审美情趣各有差异,也就使得虽同属于私家园林,但其大小规模、艺术旨趣各不相同。例如,有模仿帝王苑囿、追求景多景全的王公贵族的花园,有耀府争胜、堆砌雕镂的商贾花园,有讲究诗情画意的文人园林,还有一般百姓在宅旁屋后空地上栽花点石而营造的宅院小庭。在这些花园中,艺术成就较高,较具历史文物价值的,是文人风格的私家园林。所谓文人风格并非指该园林主人必定是骚人墨客。那些满腹经纶、致仕而归的官僚,屡考不中而转行经商的儒贾,以及在穷困潦倒之际摆弄花石以遣情的落拓文人,均可以造出精雅的园林。保留至今日,艺术价值及游览价值较高的私家园林多数为文人花园,它们的主人有不少是历史上的文化名人,影响颇大。私家园林之中,最负盛名的是江南园林。中国有一句流传很广的赞语,即“江南园林甲天下”,表明了江南私家园林的地位和人们对它的称颂和向往。江南,是一个较具开放性的地理定义,严谨说来,它应该指江苏境内长江下游南岸的水网地区,但实际上它却包括长江北岸扬州、泰州等商业富庶地区。明清以来,根据长江三角洲地区共同的人文地理特征,人们所称的江南,往往是指长江下游、环太湖和钱塘江两岸大片蚕丝鱼米富饶之乡。主要城市有南京、扬州、泰州、无锡、苏州、上海、松江、嘉兴、湖州、杭州、绍兴、宁波等。明代中叶以后,这一带经济发展较快,手工业及商业贸易均处于全国领先地位,物产丰富,市场繁荣。同时,这里又是传统的文化发达地区,教育较为普遍,由读书而踏入仕途的人数很多,堪称人文荟萃,诗文书画人才辈出。在自然环境方面,这里水道纵横,湖泊星布,随处可得泉引水;兼以土地肥沃,花卉树木易于生长,除了太湖洞庭东、西二山所产湖石之外,江阴、镇江、宜兴、湖州等地,均有石产可作园林造景之用。因此这一带造园活动一直很活跃,各城市名园荟萃,现存我国私家园林的精品,大多集中在这一带。由于造园活动的高涨,明清两代江南出现了一些著名的造园大师。他们之中,有的是造诣很深的画家和艺术家,如文震亨、周秉忠、李渔、石涛等,他们有精湛的艺术素养,以诗画理论来指导园林创作,留下了不朽的艺术杰作;有的是专职的造园师,如计成、张南垣、戈裕良等,他们原是文人,擅长绘画,后来亲自参加园林的设计和施工,而且又不断进行总结,著书立说,对我国园林艺术的提高,起到了很大的推动作用。江南私家园林的历史源头,可追溯到两晋南北朝时期。从汉末大乱到隋文帝统一中原的三四百年间,战祸连绵,动乱不断,是中国历史上政治最黑暗、社会最混乱的时代。士大夫知识阶层也同样难以幸免,处于朝不保夕的境况中。在社会现实的无情打击下,主张与现实保持一段距离、返归自然的道家思想重又受到重视。特别是庄子无为浪漫、整日逍遥优游的隐士生活方式,成为许多士人仿效的对象。他们热衷于在山水间静思默想,清谈玄理,以无为隐逸为清高,著名的“竹林七贤”就是这类士人的代表。这种寻求美丽的风景环境、静观世界的认识方法,对于自然风景美的欣赏和理解,帮助是很大的。在这样的条件下,一种对后世影响最大的园林——文人园林便应运而生了。这种园林不同于两汉包罗万象的帝王花园,也不同于贵戚富豪为了斗富炫耀而建成的宏大华丽的府第园林,它们的目的主要是创造一个清谈读书、觞咏娱情的美好环境,让生活更接近自然,因此园中景色多自然而少人工,风格清新朴实。特别是东晋南渡之后,中原士族迁移江南,江浙一带秀丽的自然山水第一次为北方士人所发现,使他们向往自然、追求山林美的审美理想像海绵吸水那样,迅速得到满足。为了就近游赏的方便,江南文人园林蓬勃发展起来,出现了私家造园成风,名士爱园成癖的盛况。当时江南一带的城市中,园林荟萃,“虽重门八袭,高城万雉,莫不蓄壤开泉,仿佛林泽”。另一方面,士人们又纷纷寻找近城靠镇、交通便捷的山水之地营建园林,像当时建康(今南京)城外的钟山、栖霞山,以及浙东会稽诸山等,都拥集了不少名园。最朴素的文人园林当推东晋陶渊明的田园居了。这位诗人被人尊为我国田园山水诗的鼻祖,也可说是华夏园林中文人村宅园林的创始人。他隐居躬耕的田园居是“方宅十余亩,草屋八九间,榆柳荫后檐,桃李罗堂前”。他还在小庭院的篱笆下种了许多菊花,闲时看看菊花,望望南山,保持了古代村居园林朴实无华的清隽格调。这一时期,一些身居高位的文人修建园林也讲自然清雅,像会稽王司马道子的宅园,以竹树、山水的灵秀取胜;南朝宋的戴颙在苏州的园林也因“聚石引水,植树开涧,少时繁密,有若自然”而闻名。再如大书法家王羲之写的兰亭风景,虽然看起来完全是自然的山水林泉,但实际上也经过了人工改造。它要建亭开渠,修路架桥,后来成了一座著名的山麓园。王羲之的儿子王献之也是爱园林成癖。一次他从会稽(今绍兴)到吴中(今苏州一带),听说顾辟疆家的园林是一座名园,就去参观。他进门也不通报,自顾自走入园中欣赏起来,正好碰上园主在宴请宾客。王献之旁若无人,指东道西,肆意评论了一番,惹得顾辟疆非常生气。王献之放浪不拘的行为也被一时传为美谈。当时著名的士人大多有自己的园林,如谢安、谢灵运、江总、庾信等。这些园林的规模、景色虽然各不相同,但格调上都趋于自然闲适。隋文帝统一中国后,经济很快得到恢复,并有所发展,特别是隋炀帝为了游历江南,到扬州看琼花,专门开凿了大运河,方便了南方与中原的交通。润州(今镇江)、扬州一带成为长江水道和大运河运输的枢纽,城市经济繁荣,私家园林也因此而兴盛,见于记载的有裴堪的“樱桃园”、郝氏园等,有诗人描绘道“暖日凝花柳,春风散管弦”,还有“谁知竹西路,歌吹是扬州”,可知当时在园林中赏景常有丝竹管弦吹弹,以音乐辅佐,可惜已全无遗迹留存。钱塘江畔的杭州,在唐代也有较大发展。为了兴修水利,发展农业,地方官员一直致力于治理西湖,将它变成著名的名胜风景地,湖畔亦始建园林。如大诗人白居易任职杭州期间,修筑白堤,将郡城和湖中孤山连了起来,方便了游览。为了观看西湖美景,诗人在孤山脚下用竹和茅草修了一座小筑,名之为“竹阁”,每游西湖,都要在阁中休息,并留下了“晚坐竹檐下,放眼竹阁间”的诗句。实际上,这湖滨小筑与庐山草堂一样,都是属于诗人自己游览赏景的园林,只不过一在秀水畔,一在春山中。唐末五代,中原地区又经受了一段时间的战争苦难,但江南经济却有一定程度的发展。吴越国王钱镠父子在杭州大治宫室苑囿,钱镠的另一个儿子元璙封为广陵王,镇守苏州,非常爱好园林,创建了“南园”。那里山池亭阁、奇花美石,经营了三十年。他的部下仿其所好,也相与营建园林。今天的沧浪亭就是在其外戚孙承佑家花园的原址上,经历代重建的。可以推断,五代时苏州的造园活动相当繁荣。北宋时,江南地区经济增长很快,已是跃居为全国之首的繁华之地,建都汴梁(今河南开封)也是为了更方便依靠江南的粮食和财富。经济发展快了,造园活动自然就繁荣起来。见诸于记载的名园就有宋文长的“乐园”、朱西力的“乐园”、梅宣义的“五亩园”。另外,当时有些官场失意遭贬或革职的文人因喜爱江南的美丽和繁华,都喜欢定居在江南一些名城建造私园,其中最有名的就是诗人苏舜钦。他在1045年遭贬后南迁苏州,见孙承佑家的园林近于荒废,就买下修建成一代名园“沧浪亭”,并留下了“绿杨白鹭俱自得,近水远山皆有情”的名句。到了南宋,赵构小朝廷偏安杭州,沉迷于歌舞园林的享乐之中,在西湖边上修建多处皇家花园。以此为榜样,官僚文人也相继在湖滨营造私园,以致湖光山色间日日歌舞不止,“直把杭州作汴州”。此外,苏州、湖州一带,也是文人私家花园的荟萃之地。如著名文人周密所写《吴兴园林记》中,就记述了吴兴(今浙江湖州市)的私家园林三十六所。这些园林以水、竹、柳、荷等景色见长,富有江南特色,有的就近取太湖石点缀,渐渐形成园林赏石、叠假山之风,造景手法和布局章法也越来越多样,对以后江南的造园艺术影响较大。被誉为苏州园林艺术精品的网师园也始建于此时。元代蒙古人在江南的统治虽然只有短短九十年,但这一地区私家园林的建造仍然没有停止,成为中国古典园林从两宋到明清这一段时期内不可缺少的一个过渡。这一时期最有名的江南文人园林是大画家倪瓒的“清閟阁”。倪瓒,字元镇,号云林,是元代四大画家之一。他主张绘画要写出胸中之逸气,擅长表现疏木平林、村野田园那种孤寂的无人之境,对我国山水写意画的发展,有过很大贡献。同时,他又是一位著名的造园家,自小对园林便有深厚的感情,二十三岁时创作的《西园图》,被时人誉为异品。后来他又帮助高僧维则在苏州构筑狮子林,成功地将其绘画风格应用于园林,创造了富有静逸之气的城市山林。而他在自己故里(今无锡市东八公里处的大厦村)建的清閟阁,更是凝集了画家毕生的精力。清閟阁在元代,声名显赫。据《无锡县志》载,连大都的外国使臣“红毛贡夷”也慕名前来,携带重礼要求参观游赏。尽管此园遗址留存甚少,但从留下的一些诗文记载和残存的地形状况,还是能推断出当年盛时的园林风采,其设计之精妙一直为后世文人所称颂。发展到明清,江南私家园林进入了全盛期,其显著的特点是园林数量多,分布范围广,在整个江南,掀起了一个造园活动的高潮。中国自明代中叶以后,江南地区工商业极为繁荣,城市人口成倍增长,市民文艺形式也越来越多样。在小说、戏曲、版画等艺术繁荣的同时,园林也成了市民文化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一环,它从文人雅士抒发性情、追求精神享受的高级形式,逐渐变成了全民广为喜爱的普及活动。当时江南私家园林主要集中在长江和大运河沿岸的一些城市,如南京、苏州、无锡等地,南京是明代的陪都,养有大批闲官,王府又多,而且城周有山有水,园林亦盛极一时,仅《游金陵诸园记》所载就有三十六处之多。其中中山王徐达后人的私园达十余处。苏州、无锡一带,官僚文人集中,他们辞官还乡后,多数要置宅造园,别处官员慕名到苏州来寓居的也不少,因而明中叶后形成了一个造园的高潮。留存到现在的苏州的拙政园、留园、艺圃、五峰园以及无锡的寄畅园等,都始创于这一时期。江浙一带其他小城镇如松江、太仓、昆山、常熟、嘉兴、湖州等地,造园活动亦十分活跃。总之,从明中叶到清初,在文化经济发达的京师和江南,无论是城市官宦家的大宅,还是乡镇小巷的普通民居,都可以见到造园活动,有力量的就堆山挖池,建楼造亭,没有力量则点几块山石,栽几株翠竹,形成了普遍的园林美化风气。明清时期江南园林的精品可谓硕果累累,许多名园虽然随着历史的变迁均已化作过眼的云烟,但却较完整地保留在当时繁荣的园记文学之中。这些文字不同于以往的山水游记,而是专门记述各园的景色。较著名的有田汝成的《西湖游览志》,王世贞的《游金陵诸园记》、《娄东园林志》,张岱的《西湖寻梦》、《陶庵梦忆》等。到清代,园记文学更加繁荣,出现了李斗的《扬州画舫录》,钱泳的《履园丛话》这样的巨篇,有的甚至还辅以图画(如麟庆的《鸿雪姻缘图记》)。这些园林游记大都以清新白描的手法记述了园林景色,是今天研究明、清江南园林结构布局和艺术处理的重要资料。明清江南园林发展的另一个特点是艺术理论的提高和技术的进步。在园林的规划阶段,它更讲究布局立意的诗情画意,更注意从中国古代其他传统艺术中汲取营养。在众多造园艺术家的努力下,江南私家园林在这一时期达到了中国古典园林艺术极为辉煌的顶点。许多名园成为明清皇家园林设计建造时学习的样板,深得当时中国最高统治者——皇帝的青睐和喜爱。在留存至今的皇家园林如北京颐和园、承德避暑山庄中,可以找到许多江南私家园林全盛时期精品美景的缩影。由于造园活动的普及和持久,在明清时期,专门从事园林建造的专业队伍逐渐形成了。以往造园常常和建筑工程混杂在一起,分工不明,到明代正式出现了专门叠山种花的匠人,叫做“花园子”。特别是假山的堆叠,是艺术性很强的工作,它要求匠人既懂得传统山水画的基本理论和山石表现的皴法,又要掌握打桩、平衡、悬挑等工程问题。从今日古园中遗留的明清两代假山来看,当时堆叠峰峦洞壑的技艺是很高的,具有浑厚的天然气势。特别是像张南阳、周秉忠、张南垣、戈裕良等名家的作品,更是巧夺天工,成为后代堆山的楷模。对园林艺术理论贡献最大的是明末计成。计成从小喜爱绘画并有很广的游历经验,中年以后开始在江南从事造园,曾为扬州、吴江等地许多文人墨客建造过园林,积累了丰富的经验。他以毕生的精力撰写了《园冶》一书,成为我国园林艺术的经典。书中,作者明确提出了“虽由人作,宛自天开”的艺术宗旨,表明了园林造景应该以自然雅致、宛若天成作为艺术的最高追求。在具体的园林创作中,必须做到“巧广固借,精在体宣”。计成以这两条中国园林创作的重要法则为主线,以江南私家园林的实践经验为基础,分章论述了园林艺术的规划布局、园地选择、堆山理山和借景对景等设计方法,同时还对建筑的“立基”、“栏杆”、“铺地”、“叠石”等具体的造景手法进行了详述。这是历史上第一次对中国园林艺术进行的全面、系统的理论总结,也确立了江南私家园林在中国园林艺术上的重要地位。品评和鉴赏留存至今的江南私家名园,可以发现,它们往往具有下面一些特点。第一是小中具大,以少胜多。从园林所处的位置看,私家园林多数是住宅和府第相连,成为城镇的府第园或宅傍园。在风景秀丽的城郊山水之间,也有不少私人花园,但它的主人在城中还有正宅,而是将花园作为春来看花,夏来避暑,秋来赏月的居处,是一种别墅式的园林。除了个别高官权贵的花园,不管在城里还是城郊,私家园林一般占地均不大,大的十来亩,小的仅几亩。这从现存的文人古园的题名上也可反映出来。如苏州有壶园,因其小,整个园林空间好似一把茶壶而名。还有残粒园、芥子园、半亩园等名园,皆以小而著称。小对建造园林是不利的,然而古代园林家却能自如地掌握艺术创作的辩证法则,化不利为有利,在“小”字上做文章,精心设计和布置,在有限的范围之内创造出无限的景色来,做到小中具大,以小胜多。“三五步,行遍天下;六七人,雄会万师”,人们常用这副楹联来形容中国古典戏曲以少胜多的高超技艺,其实文人园林亦然。它要在小范围内表现出大千世界的美景,就更要运用“以一当十”的艺术原则。园中各景,无论是假山水池,还是亭台、廊桥,甚至庭院一隅,均以小巧为上,能入画者为佳,其立基定位、排列布置,都要反复锤炼,以收到笔愈少气愈壮,景愈简意愈浓的艺术效果。江南私家园林的第二个特点是富有文心和书卷气。“主人无俗态,作圃见文心”,这是明代书画家陈继儒为其友人所作园记《青莲山房》中的赞语。由于私家园林一般均较小,容纳不了许多景,没有苑圃那种宏大壮丽,但它却别有韵味,能令人流连忘返,其关键就是园景中融合了园主的文心和修养。主人的思想境界越高,其园林所表现的文心与诗意也越浓。在造园的初始构思阶段,他们常如吟诗作文一般来对待园林创作。清代园林评论家钱泳从江南文人园林的构思布局中看到了造园与文学创作之间的共同点。他在《履园丛话》中说:“造园如作诗文,必使曲折有法,前后呼应,最忌堆砌,最忌错杂,方称佳构。”游赏好的文人园林,便会感到画境中的一股文心,园景中的一山一水,一草一木,一亭一榭,似乎都经过仔细推敲,就像作诗时对字的锤炼一样,使它们均妥帖地各就其位,有曲有直,有藏有露,彼此呼应而成为一首动人的风景诗篇。如苏州网师园是江南颇有代表性的私家小园,园内的书斋庭院“殿春簃”作为我国古典园林之精华,已复建于纽约大都会艺术博物馆,其雅洁的格调、精巧的制作,深得参观者的好评。著名园林家陈从周曾这样来评论它的书卷气:“网师园清新有韵味,以文学作品拟之,正如北宋晏几道小山词之‘淡语皆有味,浅语皆有致’,建筑无多,山石有限,其奴役风月,左右游人,若非造园家‘匠心’独到,不克臻此。”
江南私家园林的第三个特点,是其景色大多比较雅朴。“雅”是我国传统美学中独有的范畴,主要指宁静自然,风韵清新,简洁淡泊,落落大方。“朴”,是指质朴、古朴、朴素,不求华丽繁琐。私家园林能做到雅和朴,是和以少胜多、以简胜繁密切相关联的。从使用上看,私家园林是人们休憩赏景、养性读书之处,所以园景一般都典雅清静,自然清新,没有苑圃风景中那种艳丽夺目的色彩。园中建筑几乎都是清一色的灰瓦白墙,木装修也多深褐色。台基及铺地或用青砖灰石,或者用更为朴素大方的卵石、碎砖碎瓦等砌铺而成,其图案花纹也较多选用格子纹、冰裂纹或简洁的植物花叶式样。室内陈设也多为古雅的艺术品。就是作为园林各景区点景的匾额和楹联,也极为雅朴,或用木板,或用剖开大竹阴刻,以求显得自然古雅,与园林相协调融合。另外,江南私家园林中的建筑虽然相对比其他类别的园林要多,但除了主要厅堂之外,一般都融于山水景色之中。传统建筑以对称院落层层推进的布局方式与园中建筑相协调,如拙政园“海棠春坞”和留园的“揖峰轩”,分别是一间半和两间半的特殊小筑,完全脱出了正规建筑三、五、七奇数间的规范。这就是《园冶》所说的
“半间一广,自然雅称”的最好诠释。江南园林,特别是一些文人私园的植物景致,也十分讲究,多选易成活的乡土树种,以姿态好,便于管理为佳。据《江南园林志》载,清初文人徐日久曾说园林植物有三不蓄:“若花木之无长进、若欲人奉承、若高自鼎贵者,俱不蓄。”同时,一些山野村落中常见的榆、槐、柳等都是园中的佳选。如拙政园中部池上两岛“老榆旁岸,垂杨焰火,幽然丛出”的野山意趣,以及留园西部“漫山枫树,桃柳成荫”的城市山林风貌等均是江南园林自然质朴植物造景的范例。江南私家园林的第四个特点是因地制宜,注重塑造园林的韵味特色。江南园林在布局和造景上,往往能不拘俗套,根据基地不同的环境条件,营建自己的个性特色。由于古代士人一般都具有较高的审美修养,对自然美较为敏感,又有丰富的游历经验,因此在构园造景时,能自觉按自然规律办事,因地制宜地处理好园中山石、水体、花木等景物的关系。不求景多景全而求其精,以突出自己园林的风景主题和个性。这和我国传统文论提倡的自然清新、不落窠臼,追求灵性神韵有较大关系。如南宋周密的《吴兴园林记》所记,当时名园三十六所,均有各自的景观特点:有的以景致苍古擅名,有的主赏水景幽邃,有的以玲珑奇石取胜,有的甚至以聆泉瀑观动水之声色美景为特色。这些园林的名景都是根据不同的环境条件而营造的。再看今天甲于天下的苏州园林,虽然总属江南水乡风格,有其一定的共性,但各园还是有着自己的个性:拙政园以水为主景,建筑简雅,具有朴素开朗、平淡天真的自然风格;留园以山池建筑并重,庭院玲珑幽静,亭台华美而不俗;网师园则以精巧幽深见胜,结构紧凑,有览而不尽之情致;沧浪亭苍古而清幽,富有山林野趣。就说园中最为引人注意的山水造景,其组合变化也极为多样。有的山水相依,水石交融,如拙政园中部,从主厅远香堂北望,池中两座山岛的平岗水矶互错互映,表现出一种平和协调的美;有的山水相争,成峡谷、成深渊。如无锡寄畅园的黄石大假山直逼水池“锦汇漪”,临水山石壁立,一条小径沿石壁曲折在水中穿越,颇有绝壁浅滩的风景意味。再如苏州沧浪亭,并没有像一般造园那样,在小小范围之内堆山挖池,而是集中花园的全部土地,堆了一座土石相间的大假山,极为古朴自然,而与山相配的水是从园外借来的。造园师别出新意,让大假山缓缓坡向园子前边的界河葑水,营造出山水相亲的意味。为了使内外山水相和,在沿界不设高墙,仅有一曲廊依山麓起伏,贴水穿过,廊中置一水榭、一钓亭。这是江南文人园林山水景的一大绝唱。从以上三例,可以看出江南古代文人雅士的园林也和他们的诗文绘画一样,注重各自独特风格的熔铸和个性的塑造。这一点在今天鉴赏时应该格外在意。江南私家园林最后一个特点,是在较小的范围之内,能使园林的游赏功能与居住功能密切结合在一起,实现“游”与“居”的统一。古代常将优游山水、耽乐林泉称之为“游”,而称在风景环境中读书、习艺、清谈和宴饮为“居”,唯有达此两个境界,艺术才算完善。北宋画家郭熙说过:山水风景有“可行”、“可望”、“可游”、“可居”四等,只有达到“可游”和“可居”的境界,才能称为“妙品”。我国风景资源丰富,名山胜水的美丽景色曾使历代许多文人艺术家为之陶醉,山水游历成了一时的风尚,然而真正像隐士逸人和僧道弟子那样甘愿居于一隅山水之中的,终究为数很少。因此古代士人既想耽乐于名山大川,又不甘心放弃都市的世俗生活,存在着自然美欣赏和物质美享受的矛盾。然而,通过园林艺术家的匠意构思和特殊处理,能使这本来矛盾的双方辩证地统一起来。在城市宅府旁的私家小园中,这一特点就表现得格外明显。另外,我国古园常常以多变灵活的气候天象作为观赏的主题,如明代文学家王世贞自撰的《弇山园记》中,就认为自己这座花园最宜于花时、月时、雪时、雨时、风时和暑日赏景,人称“六宜”。要是没有遮风避雨的半室内游览线,赏景的情趣便会大打折扣。留至今日的江南文人园林,既重视自然美景的再造,又有厅堂书斋,讲究起居生活的舒适和方便,基本上做到了“可游”、“可居”的兼顾。这也是古代私家园林极为繁荣的根本原因。北宋著名学者沈括曾著有《梦溪笔谈》,并以梦溪命名自己在镇江的小园。书中他曾这样记述了园中的丰富生活:“渔于泉,舫于渊,俯仰于茂木美荫之间……与之酬酢于心目之所寓者:琴、棋、禅、墨、丹、茶、吟、谈、酒,谓之‘九客’。”耽乐于茂木美荫之间,或垂钓,或泛舟,但又不能忘情于文人雅士钟情的“九客”,这种与自然亲近而又不偏废文化生活的追求,充分反映了古代士大夫知识分子对于我国古典园林游居结合的理想生活环境的钟爱。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