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書推薦:
《
周易
》
售價:NT$
203.0
《
东南亚的传统与发展
》
售價:NT$
306.0
《
乾隆制造
》
售價:NT$
398.0
《
资治通鉴臣光曰辑存 资治通鉴目录(司马光全集)(全二册)
》
售價:NT$
1419.0
《
明代社会变迁时期生活质量研究
》
售價:NT$
1474.0
《
律令国家与隋唐文明
》
售價:NT$
358.0
《
现代吴语的研究(中华现代学术名著3)
》
售價:NT$
296.0
《
天下的当代性:世界秩序的实践与想象(新版)
》
售價:NT$
352.0
編輯推薦:
这是一本写给年轻人的书,跟他们分享我人生中各种的喜悦和满足,希望他们可以看见生命的广阔与壮丽,以及远比现实更令人感动、满足的心灵世界。
彭明辉,台湾清华大学教授,台湾年轻一代的精神导师。二十多年来,他的一篇名为“生命是长期而持续的累积”的文章在网上广泛流传,甚至是内地偏远地区的中青年学生也为此激励,他为无数人解答关于学业、职业、志业、婚姻与人生的问题,引领他们走出困惑迷思、作出抉择、找到人生信念、意义与幸福,由此为越来越多的年轻人追捧。他的许多观点,与当下急功近利的社会心态截然不同、化解焦虑、提供正向思考,带给人新的价值观和行动选择。
彭明辉语摘
联考真的意味着什么吗?侥幸考上的人毕竟仍旧只是侥幸考上,一时失闪的人也不会因为单一的事件而前功尽弃。一个人在联考前所累积的实力,绝不会因发榜时的排名而有所增减。因为,生命是一种长期而持续累积的过程!
很多人年近三十还是不清楚自己到底要的是什么。对于三十岁左右的年轻人,我期望他们可以找到一份足以养家与养老的工作,并且希望他们有机会在这工作里找到一些他们可以肯定的意义,下班后还有时间可以继续为自己一辈子的自我成长而努力。
內容簡介:
整本书在讲一个明确的主题,生命是一种长期而持续的累积过程,强调生命的延续感和肯定对人生意义的追寻及心灵的修炼。我们都应该思考,在拼命追求成功与财富的同时,灵魂是否得到了益处,本书提醒我们省思生命中真正重要的课题。作者以他个人学思兼顾的生命过程与经验,现身说法而畅谈人生哲学,不落窠臼而切中我们每个人都要面对的生命课题:诸如生命、死亡、际遇、幸福、财富、价值、意义、爱情、婚姻、学业、职业等等,并赋予积极面对解决问题的正能量指点,堪称是一部指点人生迷津的宝典秘笈。
针对年轻人所可能遭遇到的困境与两难的抉择,引领他们看到脱出困境的关键,以及抉择的要领。希望年轻人可以走出联考定终生的浅短视野,以长程的视野去看待人生中的困境与抉择,走出绝望与焦虑。
“生命是持续而不曾间断的累积过程,不会因一时的际遇而毁了一个人的一生”。希望读者在面对人生时,要能既积极又从容:一边累积各种能力,让生命的力量得以滋长;一边不时放空自己,让生命得到呼吸与喘息的空间。
關於作者:
彭明辉
英国剑桥大学控制工程博士,现为台湾清华大学动力机械工学系荣誉退休教授。曾获中国画学会“艺术理论金爵奖”与“帝门基金会艺术评论奖”,
40岁以前闭门读书;40岁以后开始摸索跟这块土地与同胞互动的方式,是影响台湾年轻人的一代精神导师。最喜欢写的文章是影评、画论、小说导读,以及人生哲学。
曾任台湾清华大学动机所教授、台湾清华大学艺术中心主任、新竹文化协会创会创办人、台湾生命教育学会常务理事等职务。
目錄 :
内地作者序
原台湾版序
第一部 生命是长期而持续的累积
Unit 1:困境与抉择
Unit 2:不后悔的人生
Unit 3:活着,为了什么
Unit 4:寻找终身伴侣
Unit 5:财富的意义与迷思
Unit 6:平凡人都可有不凡的价值
第二部 学业、志业与职业
Unit 7:为自己念大学
Unit 8:因应产业变迁的硕士教育
Unit 9:留学的三个理由
Unit 10:职业、兴趣与志业
Unit 11:给进退两难的博士生
Unit 12:壮游与神游
第三部 婚礼的祝福
Unit 13:不确定的年代,不确定的爱
Unit 14:怨偶与佳偶(上)
Unit 15:怨偶与佳偶(下)
Unit 16:不婚,不是最坏的选择
第四部 人生的智慧与陷阱
Unit 17:不要当无趣的中年人
Unit 18:只有生命,没有矛盾
Unit 19:幸福,在看不见的地方
Unit 20:走出理性与感性的战争
Unit 21:30而立,40而不惑
內容試閱 :
第一部 生命是长期而持续的累积
生命是一种长期而持续的累积过程,绝不会因为单一的事件而毁了一个人的一生,也不会因为单一的事件而救了一个人的一生。我们该得的,迟早会得到;我们不该得的,即使侥幸巧取也不可能长久保有。如果我们看得清这个事实,许多所谓“人生的重大抉择”就可以淡然处之,根本毋须焦虑。而所谓“人生的困境”,也往往当下就变得无足挂齿。
如果看得更深远而透彻,人活着,为的是追求一辈子的幸福,而不仅仅只是起跑点或终点上的输赢,甚至也不是过程中的输赢。
赢了,得到一时的快乐;输了,难免一时的痛苦。但是,在人生绝大多数的时间里,我们的幸福却跟输赢无关。只要有了一家人的爱,很多人都可以过得幸福,而不需要太多的物质来维系这难得的幸福。但是,一家人的爱不能只凭运气或命定的良缘,它更需要当事人的用心经营,以及“爱人”的能力,才有办法克服彼此成长过程中被潜移默化的文化与价值差异,通过彼此的努力倾听,才会有真正的尊重与了解,以及在内心痛苦时给予最大的扶持。
“被爱”是幸福的,但是如果没有“爱人”的能力,就很难长期维系“被爱”的幸福。而能力要靠长期的累积,不能靠一时的运气。
欣赏大自然的能力,或者阅读文学、历史与欣赏音乐、美术的能力都攸关着我们独处时能否得到深刻的满足,也决定了我们对人性与欲望的洞察能力,乃至于看透人生而知所取舍的智慧。没有这些智慧,再多的名利都无法保证我们可以远离烦恼与痛苦,而得到心灵的平静与满足。
这些能力的累积都无关乎一时的成败,全凭我们一生长期而持续的累积。
困境与抉择
许多人应该都还记得联考或学测前夕的焦虑:差一分可能就要掉好几个志愿,甚至于一生的命运从此改观!到了大四,这种焦虑可能更强烈而复杂:到底要先当兵、就业,还是先考研究所?我就经常碰到学生充满焦虑地问我这些问题。可是,这些焦虑实在是莫须有的!譬如,我的两个孩子成绩都没有到“就算失常也稳考得上”的程度,但是我和两个孩子就都不曾在联考前夕真正地焦虑过。
生命是一种长期而持续的累积过程,绝不会因为单一的事件而毁了一个人的一生,也不会因为单一的事件而救了一个人的一生。我们该得的,迟早会得到;我们不该得的,即使侥幸巧取也不可能长久保有。如果我们看得清这个事实,许多所谓“人生的重大抉择”就可以淡然处之,根本毋须焦虑。而所谓“人生的困境”,也往往当下就变得无足挂齿。
以联考为例:一向不被看好的甲不小心猜对十分,而进了建国中学;一向稳上建国的乙不小心丢了廿分,而到附中。发榜日一家人志得意满,另一家人愁云惨雾,好像甲、乙两人命运从此笃定。可是,联考真的意味着什么吗?建国中学最后录取的那一百人,真的有把握一定比附中前一百名前景好吗?侥幸考上的人毕竟仍旧只是侥幸考上,一时失闪的人也不会因为单一的事件而前功尽弃。一个人在联考前所累积的实力,绝不会因发榜时的排名而有所增减。因为,生命是一种长期而持续累积的过程!所以,三年后乙顺利地考上台大,而甲却跑到成大去。这时回首高中联考发榜的时刻,甲有什么好得意?而乙又有什么好伤心?
同样的,今天念清大电机系的人,当年联考分数都比今天念成大电机系的人高,可是谁有把握考研究所时一定比成大电机系的人考得好?仔细比较甲和乙的际遇,再重新想想这句话:“生命是一种长期而持续的累积过程,不会因一时的际遇而中止或增减。”联考排名只不过是个表象。有何可喜、可忧、可惧?
一时的得失悲喜不必萦怀
我常和大学的同学谈生涯规划,问他们三十岁以后希望在社会上扮演什么样的角色。可是,到现在没有人真的能回答我这个问题,他们能想到的只有下一步到底是当兵还是考研究所。联考制度已经把我们对生命的延续感彻底瓦解掉,剩下的只有片断的“际遇”,更可悲的甚至只活在发榜的那个(光荣或悲哀的)时刻!
但是,容许我不厌其烦地再重复一次:生命的真相是一种长期而持续的累积过程,该得的迟早会得到,不该得的不可能长久保有。我们唯一该关切的是自己真实的累积过程(这是偶发的际遇所无法剥夺的),而不是一时顺逆的际遇。如果我们能看清楚这个事实,生命的过程就真是“功不唐捐”,没什么好贪求,也没什么好焦虑的了!剩下来,我们所需要做的无非只是想清楚自己要从人生获得什么,然后安安稳稳,勤勤恳恳地去累积就是了。
我自己就是一个活生生的例子。从一进大学就决定不再念研究所,所以,大学四年的时间多半在念人文科学的东西。毕业后工作两年,才决定要念研究所。硕士毕业后,立下决心:从此不再为文凭而念书。谁知道世事难料,当了五年讲师后,我又被时势所迫,三十二岁才整装出国念博士。出国时,一位大学同学笑我:全班最晚念博士的都要回国了,你现在才要出去?两年后我从剑桥回来,眼里看着别人欣羡敬佩的眼光,心里却只觉得人生际遇无常,莫此为甚:一个从大一就决定再也不钻营学位的人,竟然连硕士和博士都拿到了!属于我们该得的,哪样曾经少过?而人生中该得与不该得的究竟有多少,我们又何曾知晓?从此我对际遇一事不能不更加淡然。
当讲师期间,有些态度较极端的学生曾当面表现出他们的不屑;刚从剑桥回来时,却被学生当做传奇性的人物看待。这种表面上的大起大落,其实都只是好事者之言,完全看不到事实的真相。从表面上看来,两年就拿到剑桥博士,这好像很了不起。但是,在这“两年”之前我已花整整一年,将研究主题有关的论文全部看完,并找出研究方向;而之前更已花三年时间做控制方面的研究,并且在国际著名的学术期刊上发表过数篇论文。而从硕士毕业到拿博士,其间七年的时间我从未停止过研究与自修。所以,这个博士其实是累积了七年的成果(或者,只算我花在控制学门的时间,也至少有五年),根本也没什么好惊讶的。
常人不从长期而持续的累积过程来看待生命因积蓄而有的成果,老爱在表象上以断裂而孤立的事件夸大议论,因此每每在平淡无奇的事件上强作悲喜。可是对我来讲,当讲师期间被学生瞧不起,以及剑桥刚回来时被同学夸大本事,都只是表象。事实是:我只在乎每天廿四小时点点滴滴的累积。拿硕士或博士只是特定时刻里这些成果累积的外在展示而已,人生命中真实的累积从不曾因这些事件而中止或加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