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書推薦:
《
发现天赋的15个训练方法+让天赋自由(套装2册)
》
售價:NT$
647.0
《
怦然心动的人生整理魔法:图文版(近藤麻理惠畅销超千万册“怦然心动整理”系列代表作图文版 )
》
售價:NT$
254.0
《
英伟达之道 黄仁勋和他的科技帝国 英伟达创始人兼CEO黄仁勋授权采访图书 全面公开英伟达成为全球市值最高公司的奥秘 讲述黄仁勋的传奇人生和创新历程
》
售價:NT$
403.0
《
甲骨文丛书·德意志人:一部诗人、作家、哲学家和思想家的自传
》
售價:NT$
602.0
《
盛世滋生:清代皇权与地方治理
》
售價:NT$
755.0
《
循序渐进Node.js企业级开发实践
》
售價:NT$
454.0
《
中国早期的星象学和天文学(海外中国研究)
》
售價:NT$
709.0
《
管道的力量(畅销美国30年的财富经典,销量超100万册)
》
售價:NT$
254.0
|
編輯推薦: |
一本无意时尚、无暇传统、无视市场、无关老套的西方文化散文集!
作者李炜虽然年轻,西学之博中有精却相当惊人,台湾著名作家余光中拿他跟钱钟书相提并论!
李炜约取的慢慢拿出来肚子里的庞大素材,是旁证主题,是风趣铺陈,是亲切抒情,是活泼对话,更是研究文学者少见的幽默想象……
李炜用英文作载体表现出来,再和译者转译为母语中文,这种灵感渊源及文字形成的双重奏鸣,本身就是一种复杂的创作,一定能出现一种意想不到的效果。
|
內容簡介: |
《反调》集结作者十三篇讨论西方文学、哲学、音乐以及艺术的文章,展现西方文化中最经典却又鲜为人知的人事物,从避世独居的阿根廷美学家到维也纳天才的少年诗人,从哀郁的法国文字玩家到擅长灰色调的德国画家,从缺乏进取力的波兰作家到善于激怒对手的奥地利写作者……作者旁征博引,徐徐道来,写文艺史上的事件典故,写傲慢的忧郁,写不可逆转的命运,写致命的完美……他的笔触犹如精细的雕刻刀,使得这些被遗忘在历史星河中的人物、轶事、创作风格变得可触、可叹、可感。
|
關於作者: |
李炜,出生于台北,靠优异的数学成绩进入芝加哥大学,后转读文学系,开始苦修英、法、德、意、拉丁以及古希腊语。近年长住国内,并于《书城》杂志发表多篇文章。出版有《4444》等四种书。
|
目錄:
|
在哲学的边缘
双情记
愚人动物园
死胡同里的冷幽默家
月亮上最高的人
魔鬼与天使
致命的完美
哀郁的文字玩家
灰色手记
失败的脱身术
职业恶人
黑暗之旅
后记
进一步的参考读物
|
內容試閱:
|
在哲学的边缘一间老人院的小病房。屋子里摆着的,都是出自同一名作家之手的书作。住在这儿的人早就不再阅读了。大多数时间他都躺在床上,翻来覆去,莫名地焦躁不安。他已经到了老年痴呆症晚期。在他情绪特别差的时候,唯一能宽慰他的就是把那些书放在他手里,指指封面上的作者姓名。这时他往往会眯起眼睛,一脸疑惑却又天真的表情,有时还会触摸名字的每个字母,似乎不明白那些符号代表着什么。尽管如此,这总能让他安静良久。阅读一定曾是他最爱的消遣,所以他才会不停地抚弄这些书本,即便他已不记得自己这样做的原因,甚至不记得自己就是它们的创作者。这是好些年前发生在巴黎的事了。时光再倒转六十年,慕尼黑,同一个人。他信步走在城市中,像块新海绵一样,拼命吸纳周遭的一切新鲜事物。在感受视觉和听觉冲击的同时,他仍试着保持敏锐的批判力。这么做并非是要评判德国。不,他所有的责难都指向自己的祖国罗马尼亚。那里的“落后”和“渺小”一直使他苦恼。现在,望着一向现代、激进的德国,他更感到自己国家的微鄙。于是,他开始在一篇篇杂志文章中赞扬德国的新任总理。“在当今的政治家里,没有谁能比希特勒让我更认同、更崇敬”,其中一篇文章这样开头,而结尾更令人咂舌:希特勒对政治斗争投入了火热的激情,并为一整套被民主与民族主义贬抑得毫无意义的价值观注入新生。我们都需要这样一种神奇的魅力,因为有太多惹人生厌的真理从未进发出火花。这番结论就算没让布加勒斯特…的编辑部破口大骂,也让他们感到极为不解。在向这名年轻作家邀稿时,他们指明要的是针对德国国内刚发生的大规模杀戮的报道。这一系列在“大屠杀之夜”Nacht
der langen Messer做出的凶杀案是为了争夺纳粹党的控制权,而下令的正是那位
“向政治斗争投入了火热激情”的先生。但这位来自罗马尼亚的年轻作家非但没写预定的新闻报道,反而发出了一封公开的“情书”。显然他觉得几十宗谋杀案不算什么。喋血不但没有破坏希特勒在他眼里的神奇魅力,还可能将它抬得更高。哪个雄心勃勃的年轻人不佩服一个敢说敢做的“男子汉”?听起来这像个单纯的道德故事:一名固执己见的纳粹同情者最终得到了报应,尽管正义之轮在转了六十多年之后才发挥作用。如果要从这个角度来解读齐奥兰E.M.Cioran一生中的这两个场景,那就大错特错了。这样的理解淡化了他在此期间的所有成就,让这一切变成“罪行”与“惩罚”二者之间的小插曲。这种理解还会引申出齐奥兰本人绝不会认同的一个观点:世间存在着某种对善恶赏罚分明的法则和秩序。在齐奥兰看来,“不公正统治着全宇宙……在这个屠宰场里,袖手旁观和拔刀相助都同样毫无意义。”
说句公道话,齐奥兰究竟做了什么,要受到谴责,遭到报应?除了他二十二到二十三岁期间在德国匆忙完成的一系列文童,还有那本在他年仅二十五岁就出版的《罗马尼亚变形记》。尽管这本书已经是他出版的第三部大作,而且在他漫长的写作生涯中还不断会有新书面世.这本书却给人留下了不可磨灭的印象。在齐奥兰所有的著作当中,唯独这一本得到了全面且系统的研讨,也只有这一本发出强烈呼吁,要让一位无情的独裁者来彻底转变罗马尼亚,消灭一切阻挡变革的人事物,无论是犹太人还是民主本身。换句话说,这不是一本能让任何作者事后感到骄傲的书。所以齐奥兰在近七十岁时才会说:“一名作者要是在初出茅庐时做过些蠢事,就会像一个有着不堪过往的女人,永远都得不到宽恕和遗忘。”
其实,齐奥兰走向他那条耻辱之路的开端极其平常,或许连解释都显得多余。一个来到大城市的乡下人,只要他血管里流淌的血多过水——借用齐奥兰自己的比喻——就会立刻头晕目眩、心跳加速,因为他所见的事事幕幕都闪耀着超乎自己想象的美。如果说是希特勒把这样迷人的美带给因第一次世界大战失利而面临社会和经济危机的德国,那么,罗马尼亚自然也需要这么一号人才。因为唯有像希特勒这样的领袖,才能让一个挤满了“永远沉浸在麻木和愚钝之中的农民”的国家摆脱自满,并带领她登上世界的舞台。不用说,对于齐奥兰这样的愤青而言,如果让他选择“平淡”或“残暴”,他永远会挑后者。这一点他早已在自己的第一本书中就说得一清二楚:“唯有平庸之辈才会甘于‘温吞吞’地过活。”像他这样的人当然不会被“大屠杀之夜”这种琐事震撼到。不过,他对政治的狂热很快就会消退。第三帝国制造的许多恐怖事件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前就很明显,唯有故意视而不见的纳粹支持者才看不出齐奥兰挑错了阵线。因此,在1937年把自己“放逐”到法国之后,他会在一本书里问到一位作家的“源头”究竟是什么。“是他的耻辱。”他自己答道。无论这说法正确与否,用在齐奥兰自己身上,倒是分毫不差。当初他之所以不断书写自己的褊狭和愤怒,就是出于耻辱:因为他来自一个如此
“不重要”的国家,“它的存在对世界没有任何意义”。对一个自知自觉的人来说,耻辱只能是一条单行道,最终也只会来到一条死胡同。所以齐奥兰才会说:“我恨过自己的国家,恨过所有的人,恨过整个世界:到最后,唯一剩下可恨的,就只有我自己。”P1-5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