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書推薦:
《
养育女孩 : 官方升级版
》
售價:NT$
230.0
《
跨界:蒂利希思想研究
》
售價:NT$
500.0
《
千万别喝南瓜汤(遵守规则绘本)
》
售價:NT$
204.0
《
大模型启示录
》
售價:NT$
510.0
《
东法西渐:19世纪前西方对中国法的记述与评价
》
售價:NT$
918.0
《
养育男孩:官方升级版
》
售價:NT$
230.0
《
小原流花道技法教程
》
售價:NT$
500.0
《
少女映像室 唯美人像摄影从入门到实战
》
售價:NT$
505.0
|
內容簡介: |
《2012中国民间记事年选》收录了《白岩松:说真话是新闻最基本的底线》;《莫言:作家不可以为奖项而写作》;《吃公家的饭,喝领导的酒》;《30年坐堂审案,不如19个月“震撼教育”?》;《贵州部分公考考生体检陷入“罗生门”》等作品。
《2012中国民间记事年选》的作者是向继东。
|
關於作者: |
向继东,1953年生,湖南溆浦人,现居长沙,资深编辑。著有《生活没有旁观者》《思想的风景:近代思想史另类阅读》等。主编有《革命时代的私人记忆》《中国文史精华年选》《中国民间记事年选》《中国杂文精选》以及《新史学丛书》《回望文丛》等数十种。曾任《随笔》特邀副主编,现供职某省报。
|
目錄:
|
向继东
人物
钱理群“告别教育”
附:理想主义者要学会毒蛇般的纠缠
白岩松:说真话是新闻最基本的底线
学会在妥协中追求——对话韩寒
吴敬琏:重启改革议程
萧功秦:我更担心改革被锁定
“三多三少”杜润生
莫言:作家不可以为奖项而写作
“人道主义是我诗中的红线”
——专访诗人部长吉狄马加
吏治
调查组要来了
吃公家的饭,喝领导的酒
乌坎事件调查
刑警支队的生意经
中县“政治家族”现象调查
交通厅书记的牌局
30年坐堂审案,不如19个月“震撼教育”?
法院院长公开求证:我有何违法
“贪官刑满人编”真相调查
世相
砸车者蔡洋生存碎片
红色朗读者
狱侦耳目
可怜之刃刺向可怜之胸
——执法大队副队长死亡调查
裸商——在国内赚钱,去国外安家
贵州部分公考考生体检陷入“罗生门”
上访农妇告赢精神病院
——“被治疗”的吴春霞获10万抚慰金赔偿
永州“上访妈妈”唐慧被劳教始末
“承包”医疗纠纷
——医患通吃的驻院安保公司
附:第三方就是公了变私了:“安保队长”齐红自述
白色巨塔里的血案
染色的中药
——国家药监局“拆台”,药都身陷染色丑闻
底层
矿难的伤疤——一个矿工村的生存样本
凤凰向西20000米
不存在的村庄
留住女儿
一个智障患者的非正常死亡
六旬夫妇跳楼前的“洼地”生活
北京爱与病
环卫工人沈建国之死
我们的命运哪里还能改变?
——一个“农二代”职校毕业生的来信
教育
“奇官”罗崇敏的新“折腾”
一个中学老师的“教育家梦”
馆陶县高三班主任之死
写历史,九○后有话说
沽售教授
“三无教授”请辞硕导
泄题2012:国家考试失守不止考研英语
附:启航为何裸奔冲锋
枪手在行动
——南方周末记者卧底2012高考河南替考组织
附:买“枪”:两万五,上一本
“有什么样的考试,就反映出什么样的公共文化”
——许纪霖教授谈法国高考及中国教育问题
读书改变了什么
|
內容試閱:
|
2002年6月27日在北大的最后一节课上,即将退休的钱理群告诉那些眼含热泪送别他的大学生们,他在刚参加工作时有两个目标,一是去南师大附中教书,一是去北大教书。前者是他的母校,他要去那里完成未竟的梦想。
师大附中课堂的冷清却令钱理群始料未及。开课之前,南师大附中的老师和鼓动学生报名时说的一样:你们都向往北大,钱先生是北大最受学生欢迎的教授之一,但你们现在考上北大也听不到钱先生的课,因为他已经退休了。他现在走到你们中间来上课,这是多么难得的机会。
一开始,学生踊跃报名,不光报上了名的学生坐满座位,没报上名前来蹭课的学生们也在过道和前后排或站或坐,将教室堵得水泄不通。
教了大半辈子大学生的钱理群极为重视给中学生的讲课,他在北京备了两天课,一个字一个字地重写教案,并提前四天来到南京准备。他回忆,课程的质量和氛围都极佳,每堂课学生都听得极为认真,课后作业也表示收获很大,但听课的人数却渐渐少了下去。
一位学生在写给钱理群的信里说了老丈话:“钱教授,我们不是不喜欢听你的课,而是因为你的课与高考无关,我们的时间又非常有限;我们宁愿在考上北大以后再毫无负担地来听您的课。”
2005年,钱理群在北大附中和北师大实验中学再次试手,情形一模一样:一开始人很多,慢慢地就减少到二十余人。
钱理群不禁悲叹。他用“针插不进、水泼不进”来形容应试教育的坚固——“它反映了中学教育的一个根本性的问题:应试已成为学校教育的全部目的和内容,而不仅教育者校长、教师以此作为评价标准。而且也成为学生、家长的自觉要求,应试教育的巨网笼罩着中国中学校园,一切不能为应试教育服务的教育根本无立足之地。而应试教育恰恰是反教育的。”
在走进中学课堂之前,钱理群何曾预想到这样的冷清凄惨。他曾对自己的中学教学报以热望。在一次接受媒体访谈时,他谈到自己退休后投身基础教育的初衷:“就当下中国来说,我还是坚持这一点,我们既要进行制度的改造,同时也要进行国民性的改造。说到最后还是人心的问题。人心、人性、道德底线的突破,是你一下子解决不了的,是更带根本性的问题。”在中国最著名的大学教了三十年最好的大学生。钱理群得出一个结论:“我为什么关心中学教育?因为我觉得改变人心。可能是更艰难的,但也许是更重要的工作。”
但从中学生身上得到的反馈令钱理群始料不及,在接受南方周末记者采访时,他用了“节节败退”来描述自己的中学授课经历。一次在台湾的座谈中,钱理群苦笑着回应那位给他写信的学生:“这位天真的中学生哪里知道,今天的大陆大学教育已经被绑上就业的战车,也迟早有那一天:凡是与就业无关的教育,都进不了大学的课堂!,,
你赶我,我偏赖着不走了 之所以走进中学课堂,除了青年时的梦想,这还是钱理群在基础教育领域的一次执拗的“反击”。
开始介入中小学基础教育是在1998年,教育部基础教育司邀请钱理群参与制定新课标。
“时任教育部基础司副司长找我,说我们要进行语文教育改革,成立一个专家委员会,讨论新课标,准备请你来做新课标专家组的顾问。他真是找了我三次,我都拒绝了。原因很简单,我不懂教育。后来他说了一句话打动了我,他说你不知道,为什么找你,我们教育界已经推不动了,正因为你外行,借助外力才有可能推动,我就同意了。”
钱理群想着兹事体大,花很多时间去学习,大量写文章谈教育观念。
“结果就触犯了其他利益,比如新课标要编新教材,那就触犯了出版社的利益。而且我的出现,对语文教育界的一些权威构成威胁和挑战。然后他们就联合起来,在全国范围内批了我整整半年。”
不久后,钱理群去福建讲学,接到一个陌生电话,“他说钱教授您好好在北大待着,中学是我们的地盘,你来这里干什么。”
这通威胁电话激发了钱理群的犟脾气。“我脾气来了,我就不走了。
我这回关心到底。”钱理群不仅讲,而且持续讲,而且比以前讲得更多。
仅2007年11月份,钱理群就在福州、东莞、苏州、常熟、上海五地十五次大谈教育。
在1999年后,钱理群退出了教育部的官方序列,却不停在民间行动。
“广东有一个老板要投资编一个课外读物,我就编新语文读物,从小学到初中到高中整整一大套,影响非常大;我还参加了清华大学高考改革试点,当时只要有人找到我做基础教育的事,我就去。”
钱理群以此明志:你要赶我走,我偏赖着不走了!
钱理群还陆续推出《语文教育门外谈》、《钱理群语文教育新论》、《我的教师梦——钱理群教育演讲录》、《做教师真难、真好》、《中国教育的血肉人生》、《钱理群中学讲鲁迅》、《小学生鲁迅读本》等七部著作,对基础教育进行持续发声;他其他的书里,亦不断提及有关中小学基础教育。
钱理群将自己的介人分为思想者和实践者两个部分。其中2003年出版的《语文教育门外谈》,是其思想者阶段的具体成果,他在该书中高举理想主义旗帜。提出教育目标,对教育制度进行全面的刺激与批判。“我一开始就提我的教育理论,中小学教育是干什么的,大学教育是干什么的,教育改革的根本问题是什么…·--然后我明确提出‘以立人为中心’的语文教育思想。”
在《语文教育门外谈》的后记中,钱理群自己也表示不甚过瘾,“付出太多,收获却有限。特别是在理论上并没有太大的建树,说的多是常识。”
著作一本一本地面世,这个倔强的老头在他的战场持续抛出投枪和匕首,却没有从他为之战斗的人们那里得到预想的回应。一些一线老师甚至向钱理群抱怨:“感觉你的理念非常正确,但是距离我们的教育实际差得太远。”
钱理群意识到,“在高举教育理想旗帜进行批判以后还要做第二步建设性的工作,我不仅是一个思想者,同时还是一个实践者。”
同时,教育界一些专家发出质疑,“说我是站着说话不腰疼,还有人说要把鲁迅从中学课本里撤掉;我就有点不服气,我就说退休之后我要去上课,争取讲鲁迅,而且是开课。”
受挫于城市,钱理群决定“离开中心”,转战“边缘地带、边远地区 ”。
钱理群首选的地点是自己曾经果过18年的贵州,他在那里度过了青春岁月,这也是一次寻根之旅。2005年,钱理群带了和朋友一起编写的乡土教材《贵州读本》,和“认识你脚下的土地”的课题,到贵州大专院校作巡回演讲。
在受到欢迎的同时,却意外受挫。钱理群和学生们谈民族文化传承,特别是民族语言的问题,但大学生们纷纷告诉钱理群,他们学了民族语言没有用。为了找份好工作,他们更需要学会如何熟练掌握汉语和外语。
“因此,他们向我这位北京来的教授提的问题是:如何学好英语?”
钱理群在《我的教师梦》中回忆了这个尴尬的场面。
2006年,在给一个青年教师的回信中,钱理群写道:“我经常遇到‘
播下的是龙种,收获的是跳蚤’与‘象征意义大于实际意义’的尴尬和悲哀,最后变成一种自我证明,无非是证明自己在坚守而已,而这不就成了阿Q的‘精神胜利法’了吗?”
好在钱理群认识了一群“相濡以沫”的朋友。转向实践者身份后“屡战屡败”的钱理群,在清点自己的战绩时,常常说,这是他最大的收获。
1999年,钱理群被中学教育界广泛批判长达半年,但这种曝光也增加了给他写信的教师人数。最多的时候,钱理群一年要给两百多个教师回信,“亲笔手写”。
这是钱理群在进人中学课堂之外的一种实践方式,并且成为日后介入基础教育最主要的一种形式。
联系最早在年纪相仿的教师中开展,比如南师大附中的王栋生和福建一中的陈日亮,这些教师早已成名,并且是钱理群多年的朋友。但紧接着,一大批年轻的基层教师纷纷与钱理群牵上线搭上桥。这些联系,有的是因为有共同的学生和朋友,更多是素不相识的笔友。P2-4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