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書推薦:
《
日内交易与波段交易的资金风险管理
》
售價:NT$
390.0
《
自然信息图:一目了然的万物奇观
》
售價:NT$
640.0
《
经纬度丛书·州县之民:治乱之间的小民命运
》
售價:NT$
440.0
《
女性史:古代卷(真正意义上的女性大历史)
》
售價:NT$
560.0
《
你当我好骗吗?
》
售價:NT$
550.0
《
跨代伴侣治疗
》
售價:NT$
440.0
《
精华类化妆品配方与制备手册
》
售價:NT$
990.0
《
经纬度丛书:出祁山:诸葛亮北伐得与失
》
售價:NT$
440.0
|
編輯推薦: |
SAE标准化专家写作,权威性强。
借鉴《3GPP长期演进LTE技术原理与系统设计》成功写作模式,让读者不但知其然,更让读者知其所以然。
本书很多内容都是作者参与和SAE有关的国家重大专项项目的成果总结,含金量高。
|
內容簡介: |
《3GPP系统架构演进SAE原理与设计第2版》系统地介绍了3GPP系统架构演进SAE的原理和设计。全书共分为18章,主要内容包括SAE项目背景以及核心网的演进路线,SAE系统的需求,SAE系统架构,SAE系统中的基本概念和特性,移动通信系统中重要的移动性管理、位置管理功能、会话管理功能,移动通信系统中的QoS机制和PCC架构,SAE系统的安全机制,SAE系统与其他系统间进行互操作时涉及的问题,SAE架构的引入对IMS系统的影响,SAE系统中的一个主要协议——GTP,SAE系统中的各种语音解决方案,机器类型的通信技术,WLAN对移动网络中的数据业务进行分流的技术,家庭基站技术以及家庭基站在移动网络中所起到的分流作用,SAE系统中的应急通信技术,以及中继技术等。
《3GPP系统架构演进SAE原理与设计第2版》围绕SAE体系架构和系统设计必需的基本要素,用通信行业技术人员熟悉的语言和思维方式有选择地介绍相关技术和接口协议,力图使读者对SAE系统有一个较为全面和清晰的理解。《3GPP系统架构演进SAE原理与设计第2版》能够帮助我国的LTE研发和工程技术人员加深对SAE的理解,并为我国企业和高校研究人员研究设计新一代宽带无线移动系统提供参考。
|
關於作者: |
本书作者来自工信部电信研究院、高通、诺基亚西门子、新邮通等通信行业著名研究单位和设备厂家,技术功底深厚,文字表达能力强,所著图书内容丰富深刻,语言清晰流畅。
|
目錄:
|
第1章 SAE项目背景及概述 1
1.1 SAE项目背景 1
1.2 3GPP核心网演进路线 2
1.3 国内SAE技术的研究 8
1.4 3GPP LTESAE协议结构 9
1.5 小结 11
参考文献 11
第2章 SAE系统需求 12
2.1 概述 12
2.2 基本能力要求 13
2.3 多重接入和无缝移动性 15
2.4 性能需求 19
2.5 安全和私密性 19
2.6 计费需求 20
2.7 小结 20
参考文献 21
第3章 SAE网络架构与特性 22
3.1 SAE体系架构演进过程 22
3.1.1 架构需求 22
3.1.2 3GPP接入的架构演进过程 24
3.1.3 Non-3GPP接入的架构演进过程 33
3.2 基于GTP的体系架构 36
3.2.1 体系架构 36
3.2.2 网元功能 38
3.2.3 接口协议 45
3.3 基于PMIP的体系架构 51
3.3.1 体系架构 51
3.3.2 网元功能 55
3.3.3 接口协议 56
3.4 SAE网络与GPRS网络的比较 62
3.5 小结 64
参考文献 64
第4章 SAE基本概念与特性 66
4.1 移动性和连接管理模型 66
4.1.1 概述 66
4.1.2 移动性状态模型 67
4.1.3 EPS连接模型 68
4.2 跟踪区 69
4.3 永远在线和默认承载 71
4.4 IP特性的使用 73
4.4.1 IP地址分配 73
4.4.2 IP移动性管理的基本特征 79
4.5 MME池区域与S-GW服务区域 83
4.6 节点选择 85
4.6.1 P-GW选择 85
4.6.2 S-GW选择 88
4.6.3 ePDG的选择机制 88
4.6.4 DSMIPv6家乡链路检测功能 89
4.7 多PDN功能 89
4.8 负载均衡 91
4.8.1 概述 91
4.8.2 MME的负载均衡 92
4.8.3 S-GW的负载均衡 93
4.9 SAE中的UE能力处理 93
4.10 SAE中的标识及其使用 95
4.11 UE在ECM-IDLE状态下的可及性管理 101
4.12 UE的短消息可及性管理 102
4.13 Non-3GPP的网络发现及选择 103
4.14 小结 104
参考文献 105
第5章 基于GTP的移动性与位置管理 106
5.1 概述 106
5.2 网络附着 107
5.2.1 网络附着过程 107
5.2.2 默认承载的建立 108
5.2.3 附着请求中的APN 109
5.2.4 初始附着与切换附着 109
5.2.5 静态IP地址与动态IP地址 110
5.2.6 NAS安全性 111
5.3 跟踪区更新 111
5.3.1 跟踪区更新过程的触发 111
5.3.2 跟踪区更新过程 112
5.3.3 负载均衡 113
5.3.4 EPS承载上下文的同步 116
5.3.5 不同场景的跟踪区更新过程 116
5.4 业务请求 117
5.4.1 业务请求过程的触发与执行 117
5.4.2 业务请求与RRC连接建立 118
5.4.3 空闲状态下的用户平面终结点 119
5.4.4 承载的恢复 122
5.4.5 寻呼重传 122
5.4.6 下行数据的寻呼触发及限制 123
5.4.7 用户平面快速建立 123
5.5 S1连接释放 124
5.6 GUTI重分配 125
5.7 网络注销 125
5.7.1 注销过程的触发和类型 126
5.7.2 不同注销过程的特点 126
5.7.3 注销过程中MME与HSS的交互 129
5.8 HSS用户文件管理 129
5.9 多PDN连接 130
5.9.1 默认PDN连接 130
5.9.2 多PDN连接的建立 130
5.9.3 多PDN连接的释放 132
5.10 信令缩减 132
5.10.1 信令缩减的需求 132
5.10.2 方案选择 133
5.10.3 ISR的原理 135
5.10.4 TIN的使用 136
5.10.5 SGSNMME结合节点 137
5.10.6 M-TMSI与P-TMSI的映射 139
5.10.7 GUTI与RAIP-TMSI的映射 140
5.10.8 周期性TAU与隐式注销 140
5.10.9 ISR的激活 141
5.10.10 ISR激活时的下行数据传输 143
5.10.11 ISR的去激活 143
5.10.12 ISR激活时的承载删除 144
5.10.13 ISR激活时的网络注销 144
5.10.14 承载状态的同步 146
5.11 E-UTRAN内部切换 147
5.11.1 E-UTRAN内部切换的类型 147
5.11.2 X2接口的必要性 148
5.11.3 S1切换的执行条件 150
5.11.4 MMES-GW重定位的必要性 150
5.11.5 路径转换 151
5.11.6 CN间切换数据前转 153
5.11.7 未被接纳的承载的释放 154
5.12 小结 154
参考文献 154
第6章 基于MIP的移动性与位置管理 157
6.1 基于PMIPv6协议的3GPP接入系统移动性管理 157
6.1.1 S5S8接口PMIP下的E-UTRAN初始附着 157
6.1.2 位置更新 159
6.1.3 网络去附着 159
6.1.4 多PDN连接 159
6.2 可信任Non-3GPP接入系统移动性管理 162
6.2.1 网络附着 162
6.2.2 网络去附着 170
6.2.3 多PDN连接建立 174
6.3 非信任Non-3GPP接入系统移动性管理 175
6.3.1 概述 175
6.3.2 网络附着 175
6.3.3 网络去附着 177
6.3.4 多PDN连接建立 179
6.4 Non-3GPP接入系统的位置管理 179
6.5 小结 180
参考文献 180
第7章 会话管理 181
7.1 基于GTP的承载管理 181
7.1.1 专用承载激活过程 181
7.1.2 伴随QoS更新的承载修改过程 182
7.1.3 P-GW发起的不伴随QoS更新的承载修改过程 183
7.1.4 承载删除的过程 183
7.1.5 UE请求的承载资源修改过程 185
7.1.6 承载建立时QoS的发起 186
7.1.7 专用承载的保留 187
7.1.8 承载标识的分配 187
7.1.9 承载修改过程的触发 188
7.1.10 QoS的改变对承载修改过程的影响 188
7.1.11 LBI的使用 189
7.1.12 PTI的使用 189
7.2 基于非GTP的承载管理 190
7.2.1 概述 190
7.2.2 承载的建立 191
7.2.3 承载的修改 192
7.2.4 承载的删除 193
7.3 小结 194
参考文献 194
第8章 QoS与PCC 195
8.1 SAE的QoS架构 195
8.1.1 概述 195
8.1.2 EPS承载QoS架构 195
8.1.3 EPS与3GPP UTRANGERAN之间QoS映射准则 204
8.2 SAE中PCC架构 205
8.2.1 概述 205
8.2.2 PCC的演进历史 206
8.2.3 EPS PCC架构选择 208
8.2.4 EPS PCC架构中多PCRF路由机制 213
8.3 SAE中的PCCQoS机制 215
8.4 策略增强演进方向 221
8.5 小结 221
参考文献 222
第9章 SAE系统安全 223
9.1 用户的身份认证及AKA 223
9.2 密钥及生成 225
9.3 信令和用户数据的加密 227
9.4 信令的完整性保护 228
9.5 移动性管理过程中的安全 228
9.6 小结 231
参考文献 231
第10章 EPC与其他系统的互操作 232
10.1 3GPP系统间改变 232
10.1.1 3GPP系统间互操作架构 232
10.1.2 传统UMTS CN与EPC的连接方法选择 234
10.1.3 GGSN与EPC的共存 236
10.1.4 E-UTRAN与GERANUTRAN系统间RAUTAU 237
10.1.5 空闲状态UTRANGERAN与E-UTRAN系统间改变 237
10.1.6 连接状态E-UTRAN与GERANUTRAN系统间改变 239
10.1.7 EPS承载与PDP上下文的映射 240
10.1.8 数据前转 242
10.1.9 MME与UMTS HSS间接口 244
10.2 基于PMIP的系统间切换 245
10.2.1 3GPP接入与Non-3GPP IP接入系统之间的普通切换 245
10.2.2 E-UTRAN接入系统与cdma2000之间的优化切换 255
10.2.3 3GPP接入系统与移动WiMAX系统之间的优化切换 261
10.2.4 Non-3GPP IP接入系统之间的切换特性 262
10.3 GTP网络与PMIP网络之间漫游的解决方案 267
10.3.1 直接对等解决方案 267
10.3.2 代理交互解决方案 268
10.4 小结 269
参考文献 269
第11章 SAE对IMS的影响 271
11.1 概述 271
11.2 IMS的本地路由疏导 272
11.2.1 本地路由疏导的场景 273
11.2.2 本地路由疏导的方案选择 275
11.3 IMS的媒体面路由优化 275
11.4 IMS本地路由疏导和媒体面路由优化的比较 281
11.5 小结 282
参考文献 282
第12章 SAE中的GTP 283
12.1 概述 283
12.2 GTP消息定义 283
12.2.1 GTP消息粒度 283
12.2.2 GTP消息定义规则 285
12.2.3 GTP消息头的增强 286
12.2.4 GTP的信元定义 287
12.2.5 消息的附带发送Piggyback 290
12.3 GTP隧道及可靠传输 291
12.3.1 GTP隧道 291
12.3.2 非可靠传输及序列号应答 293
12.3.3 消息嵌套的隐喻 295
12.4 异常处理 296
12.4.1 异常处理概述 296
12.4.2 部分节点失败处理 297
12.4.3 条件性可选参数 297
12.4.4 路径失败 298
12.5 GTP-U 298
12.5.1 用户平面特性概述 299
12.5.2 数据转发结束标识 299
12.5.3 序列号 300
12.5.4 错误指示消息 300
12.6 GTP端口及兼容性 300
12.7 小结 301
参考文献 301
第13章 LTE语音解决方案 302
13.1 概述 302
13.2 Voice over 2G3G 302
13.2.1 CSFB 302
13.2.2 多模双通 314
13.2.3 其他方案 315
13.3 Voice over LTE 316
13.3.1 CS over PS 316
13.3.2 IMS Voice over LTE 321
13.4 小结 335
参考文献 336
第14章 机器类型通信 338
14.1 概述 338
14.2 过载控制 339
14.3 EAB 340
14.4 MTC网络架构 341
14.5 MTC用户标识 342
14.6 MTC终端设备触发 342
14.7 PS Only 343
14.8 小结 345
参考文献 345
第15章 WLAN分流技术 346
15.1 概述 346
15.2 WLAN分流场景及需求 347
15.3 WLAN分流关键技术 349
15.3.1 多接入PDN连接和IP流的移动性MAPIM 349
15.3.2 多接入PDN连接MAPCON 350
15.3.3 IP流移动性IFOM 351
15.3.4 非无缝接入 352
15.3.5 基于S2a接口的可信WLAN接入方式SaMOG 352
15.3.6 ANDSF增强 353
15.3.7 基于应用的ANDSF策略——DIDA 359
15.3.8 用于IP接口选择的运营商策略OPPIIS 361
15.3.9 ANDSF与其他选网方式的区别 362
15.3.10 基于位置的WLAN网关选择LOBSTER 363
15.4 可信WLAN接入主要功能及流程 364
15.4.1 可信WLAN接入的场景 364
15.4.2 对终端无影响的解决方案的假设 364
15.4.3 对终端无影响方案架构 365
15.4.4 IP地址分配 367
15.4.5 附着过程 367
15.4.6 终端TWAN发起的去附着和PDN连接释放过程 369
15.4.7 HSSAAA发起的去附着过程 370
15.4.8 P-GW发起的资源分配去激活过程 371
15.4.9 专用承载激活过程 372
15.4.10 P-GW发起的承载修改过程 373
15.4.11 HSS发起的承载修改过程 374
15.5 小结 375
参考文献 375
第16章 家庭基站技术 376
16.1 家庭基站基本功能 376
16.1.1 家庭基站的背景和应用 376
16.1.2 家庭基站的业务需求 377
16.1.3 家庭基站的基本架构 378
16.2 家庭基站分流技术 387
16.2.1 LIPASIPTO场景及需求 387
16.2.2 解决方案 389
16.2.3 关键技术 412
16.2.4 技术研究现状 417
16.3 小结 418
参考文献 418
第17章 应急通信技术 421
17.1 概述 421
17.2 紧急呼叫系统架构 421
17.2.1 IMS系统架构要求 421
17.2.2 EPS功能要求 423
17.3 紧急呼叫业务实现 425
17.3.1 EPC承载层实现 425
17.3.2 IMS业务层实现 430
17.4 优先服务技术 433
17.5 小结 436
参考文献 437
第18章 中继技术 438
18.1 中继架构的需求和特点 438
18.1.1 背景 438
18.1.2 应用场景 439
18.1.3 架构设计需求 440
18.1.4 RN架构所支持的UE移动性 440
18.2 E-UTRAN中的中继架构选择 441
18.2.1 概述 441
18.2.2 候选架构 442
18.2.3 方案选择 444
18.2.4 固定Relay的架构 445
18.3 中继的网络特性 447
18.3.1 RN的附着 447
18.3.2 RN的服务节点选择 449
18.3.3 RN的注销 449
18.3.4 RN的QoS模型 449
18.4 移动中继概述 451
18.4.1 需求场景 451
18.4.2 现有方案介绍 451
18.4.3 候选方案 452
18.5 小结 454
参考文献 455
附录 信令流程举例 456
附录1 E-UTRAN附着——基于GTP 456
附录2 E-UTRAN附着——基于PMIP 463
附录3 伴随S-GW改变的TA更新过程 465
附录4 基于PMIP的TA更新过程 469
附录5 网络发起的业务请求过程 470
附录6 基于S1接口的E-UTRAN内切换 472
附录7 基于S1接口的E-UTRAN内切换拒绝 476
附录8 E-UTRAN到UTRAN Iu模式的RAT间切换 477
附录9 GERAN AGb模式到E-UTRAN的RAT间切换 482
附录10 I-RAT切换取消 486
附录11 S2a接口基于PMIPv6协议的初始附着流程 487
附录12 3GPP E-UTRAN到cdma2000 HRPD接入网络激活模式下的优化切换 489
附录12.1 预注册阶段 490
附录12.2 实际切换阶段 491
小结 494
参考文献 494
缩略语 495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