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書推薦:
《
自然信息图:一目了然的万物奇观
》
售價:NT$
640.0
《
经纬度丛书·州县之民:治乱之间的小民命运
》
售價:NT$
440.0
《
女性史:古代卷(真正意义上的女性大历史)
》
售價:NT$
560.0
《
你当我好骗吗?
》
售價:NT$
550.0
《
跨代伴侣治疗
》
售價:NT$
440.0
《
精华类化妆品配方与制备手册
》
售價:NT$
990.0
《
经纬度丛书:出祁山:诸葛亮北伐得与失
》
售價:NT$
440.0
《
心理治疗中的真意:心理治疗师的心灵之旅
》
售價:NT$
440.0
|
編輯推薦: |
《帝国的消亡》是俄罗斯前代总理叶·季·盖达尔先生2006年出版的一部重要著作,力图从经济学角度论述苏联解体深层原因。作者从介绍世界历史上各帝国衰落的过程开始,从呈现20世纪80年代苏联经济状况入手,抽丝剥茧似地分析了苏联由食品短缺、物价飙升、货币危机、金融失信、石油价格下跌、政策失当而引起的经济恶化,如何一步步地演变成为危机、演变成为灾难、演变成为破产,演变成为政治失控,最后导致了苏联的消亡。通过这本书可以看到,苏联的解体并不是在骤然间迅猛地分崩离析的,而是一个渐进的过程和必然的结果。
|
內容簡介: |
《帝国的消亡当代俄罗斯应从中汲取的教训》作者叶·季·盖达尔从介绍世界历史上各个帝国衰落的情况开始,从呈现20世纪80年代苏联经济状况入手,抽丝剥茧似的分析了苏联由国内食品短缺、物价升、货币危机、金融失信、石油价格下跌、政策失当而引起的经济恶化,又是如何一步一步地演变为危机、演变为灾难、演变为破产、演变为国家政治失控,最终导致苏联消亡的。这使人们清晰地了解到苏联的解体绝不是骤然间迅猛地分崩离析的,而是一个渐进的过程和必然的结果。《帝国的消亡当代俄罗斯应从中汲取的教训》对我们全面正确地解读苏联解体这一命题提供了重要的参考价值。
|
關於作者: |
叶·季·盖达尔,经济学博士、教授,曾任俄联邦政府代总理、俄联邦部长会议第一副主席、“俄罗斯民主选择”党主席等。
|
目錄:
|
引言
第一章 帝国的辉煌和衰落
一 现代经济增长与帝国时代
二 跨海帝国的危机和瓦解
三 领土毗连帝国解体的问题
四 南斯拉夫悲剧
第二章 专制主义制度:不稳定的缘由
一 现代经济增长早期的挑战与专制主义
二 专制主义制度的不稳定性
三 专制主义崩溃的机制
第三章 “石油冤家”
一 西班牙序曲
二 资源财富与经济发展
三 石油市场的特殊性
四 20世纪石油市场的调控
五 原材料价格波动引发的挑战:墨西哥和委内瑞拉
六 寻求出路:应对原料价格不稳定带来的威胁
第四章 基础上的裂痕——1980年代初期的苏联
一 稳定背景下的低效率
二 日益增多的问题和错误的解决方法
三 国家的粮食供应问题
四 粮食短缺——战略性的挑战
五 苏联——最大的粮食进口国
六 西西伯利亚的石油——摆脱困境的幻想
七 石油价格下跌:最后的一击
八 苏联解体:合乎规律的意外
第五章 外部冲击的政治经济学
一 外贸条件的恶化:政治上的两难选择
二 苏联与石油价格下跌——选择的实质
三 一连串的错误
四 苏联经济日益加剧的问题
五 货币危机
六 货币金融问题背景下的经济政治自由化
第六章 社会主义经济政治制度危机的发展
一 石油工业的问题
二 政治信贷
三 妥协的代价
四 帝国危机与民族问题
五 经济政治局势失控
六 货币危机
七 从危机到灾难
八 “紧急努力”代替改革
九 濒临崩溃的边缘
第七章 国家趋于破产
一 货币危机1991年
二 粮食问题
三 物价飙升
四 金钱与帝国的命运
第八章 崩溃
一 破产政变的政治经济学
二 政治上的濒死状态
三 政治的分崩离析:经济的后果
四 文明离婚
后记
|
內容試閱:
|
依靠使用暴力夺取和维持政权的制度,就其长远前景而言所说的时间以十年计算通常都是不稳固的。关于武力是否足以使政权被承认合法的争论,至少从修昔底德时代起即已在进行。对马基雅弗利而言,单纯建立在暴力基础上的政权显然是不稳定的。卢梭在其著作中也发表过同样的看法。
专制制度的领袖人物缺乏掌管国家的合法性和能够被社会理解并接受的解释,乃是这一制度不稳固的原因。政府既无世代相续的传统,又无确认权力合法性的合理而公认的程序。此类政治结构的领袖人物所遇到的关键问题就在于此。
君主都有继承人;民主国家的总统或总理则是在合理的、社会公认的规则范围之内接管权力。对于绝大多数专制制度而言,建立继承的规则是不可能的。正式的继承人是对独裁者的威胁。这种制度在创立它的领袖人物去世或无行为能力时,就会出现动荡的危机。
时间表明,专制制度的存续期都不长。但是当新兴的民主制接替传统的君主制,随后又被专制制度取代的时候,由于旧制度已经破除而新制度又暂付阙如所造成的政治不稳定期却可能绵延数世纪之久。
如上所述,专制制度的领袖人物往往真诚地坚信他们已一劳永逸。然而临时性和不稳定性乃是这种结构性政权的一个典型特征。即便类似的政治结构是在大众已对按照民主程序执掌政权的那些政治家们的浅薄无知和贪污腐化感到失望的条件下而获得社会支持时形成的,随着时间的推移,它们也会被社会视为不合法,于是便会爆发一场关于何时及如何重建民主制度的讨论。当这样的讨论已产生相当作用时,就会发现,无论这种制度的领袖还是他的亲信所要做的不过是所谓的“出路战略”——一整套能确保他们下台后自由、安全和福利的行动。
20世纪最卓有成效的独裁者之一奥·皮诺切特的例子很好地说明了这一问题,他执行明智的经济政策,奠定了智利“经济奇迹”的基础。根据他的倡议曾对智利宪法进行了相应的修改,这些修改应该能保障他退休后的安全。经验表明此举无济于事。
奥·皮诺切特并不是考虑如何解决这一问题的第一个独裁者。意识到这个问题的现实性后,专制政权上层的亲信圈子加紧大肆贪污受贿。局势的不稳和政府的不可靠使得当权的精英们都对未来做短期打算。历史上尚无专制统治者之流尊重所有权的先例。统计数据可以表明民主制度存续的稳定性与保障合同权利的可靠性之间的相互联系。
专制制度的国家政权结构简单。不过正如伯克所正确指出的:“统治的简单方式存在着根本的缺陷,如果不说得更坏的话。”缺少制约和平衡体系,无法对腐败分子出于一己利益而做出的决定进行公开听证,并将这些信息公之于众,就会损害社会甚至政权本身对这个政权管理国家合法性的本已很脆弱的信任。
应对专制制度不稳定所产生的挑战的尝试之一,是实行范围有限的或可控的民主制度。这是这样的一种政治制度:形式上保留民主的法规和程序,但由当权的精英们商定权力继承原则,控制选举过程,预先确定其结果。我在先前的著作中曾论述过这种政治组织形式。为了不再重复,这里只想指出一点:就总体而言,这种解决办法是行不通的。20世纪建立了有限民主制的国家都被迫加以放弃,转而着手建立确能发挥功能的民主制度。这种情况既发生在意大利和日本,也发生在墨西哥,它们都被视作类似制度的范例。
对于专制制度特有的不稳定所产生的挑战,也有另一种应对方法——
建立极权主义的政治结构。就其实质而言,这是专制制度的亚种。它同样既不是在王位继承的传统基础上形成,也不是根据有竞争的民主程序建立起来的。在其形成和运作的过程中起着关键性作用的,是国家政权机关随时准备不受限制地使用暴力。其突出的特征为:对民众的日常生活进行比专制制度领袖人物视为合理的程度更为严密的监控以及专门用来保障该制度正当性的救世论般的意识形态。在一个专制国家里,对于当局最紧要的是让民众不要干预公共政治,不参加示威游行,不进行请愿,不向境外报刊揭露政府的罪行,人们在厨房里说些什么并没有关系。而在极权主义制度下,仅仅因为在家里讲几句对该政权领袖失敬的闲话便可能锒铛入狱。
救世论般的意识形态是极权主义制度一个独有的重要特点。专制主义制度在为其必要性辩解时使用的是讲求实际的论据:民主的国家政权机关不够完善啦,大力发展经济至关重要啦,必须抵制过激主义啦。而极权主义制度则借助于宗教的或伪宗教的象征:千年德意志帝国、全球性共产主义、世界性哈里发制度等。
各种意识形态结构的类似问题在于,它们都是不正当地强加于当代世界的现实。基于以往的经验,令人很难相信其效果。千年德意志帝国的思想酿成了世界大战、彻底失败和屈服投降。建设世界性共产主义制度的意愿造成了缺乏效率的不稳定的经济。时间将会表明,建立世界性哈里发制度的企图又会导致什么、又要戕害多少人的性命。
为了适应不断变化的世界环境,必须帮助或至少不要阻碍全球化进程以及与之相关的社会经济变革:城市化、教育水平的提高、就业结构的变化、集中力量发展经济、消除落后于先进国家的差距等,这些成为专制制度为自身存在辩解的意识形态结构的基础。经验表明,成功地达到这些目的并不能保障政治上的稳定。P47-50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