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書推薦:
《
人生是旷野啊
》
售價:NT$
332.0
《
甲骨文丛书· “安国之道”:英国的殖民情报系统及其在亚洲的扩张
》
售價:NT$
403.0
《
台北人(2024版)
》
售價:NT$
398.0
《
让孩子更有力量:赋权型家庭教育指南
》
售價:NT$
305.0
《
白夜追凶(上下)
》
售價:NT$
500.0
《
财富、战争与智慧——二战股市风云录
》
售價:NT$
602.0
《
低空经济:中国经济发展新引擎
》
售價:NT$
403.0
《
汉字学理与小学汉字教学
》
售價:NT$
408.0
|
內容簡介: |
“势”与人们的生存、生活息息相关。有权力的人要“造
势——用势——驭势”,无权力的人要“度势”“借势”“附势”,
富贵之人担心“失势”,平民百姓期盼“得势”。可以说, “势”
是非常重要的,只是人们把它看得过于抽象和高深,这才会望而
却步。
幸运的是,北宋初期的名臣薛居正对“势”有很深的研究和
心得,他把看似玄奥难解的“势”作了通俗实用的论述与解析,
其抽丝剥茧的功力和化繁为简的智慧,令今人为之赞叹。通过学
习这本《势胜学》,有权者知道该如何行权,无权者知道该如何
取势,富贵者知道该女口何守业,贫贱者知道该如何进取……这些
人生中大的命题都有了明确具体的答案。这些解答虽不是唯一
的,但以“势”的角度作解却是独到的,其价值自然是实际的,
对人的启发也是不可替代的。
成大事者不能只依靠自己的才智能力,更重要的还是要强化
思维能力,放眼全局,掌控大局,如此才不会出现大的失误。细
节决定成败,大势决定生死,正如《势胜学》中所言:“不知势,
无以为人也。”
普通人的生活更易受到“势”的影响和左右,倘若处置不
当,只会更女n艰难。良好的生存环境需要去开辟,有效的生存技
巧需要去挖掘,而做好这一切的首要先提,便是《势胜学》所倡
导的“未明之势,不可臆也。彰显之势,不可逆耳”。
|
關於作者: |
薛居正
912-981
字子平,宋开封浚仪一今河南开封一人。少好学,后唐清泰初进士。后周显德时为左谏
议大夫、刑部郎中。宋初,迁户部侍郎。乾德初,加兵部侍郎、参知政事。开宝年间,拜门
下侍郎、平章事。太宗太平兴国初,加左仆射、昭文馆大学士,后进位司空。以服丹砂中毒
死。自参政至为相凡十八年,在任宽简,不好苛察。
|
目錄:
|
原文·001
泽文·003
度势篇
董仲舒的进退·003/颐指气使的项羽·006/宋高宗的选
择·009/权德舆判断无误·012/保持主见的马怀素·014/赵
用贤的抗争·017/规劝世人的周举·020/陈汤的信念·023/
善于决断的曹操·026/朵尔直班的无惧·029
@和贤人为伍,其势自来,这是一条谋势的捷径。
@审时度势乃有成者之基本。
@雨未来,风先至,预知其势者,抢占先机。
@对事物走向的准确判断是大见识,可谓智。
@势弱者不悲,势强不远;势强者恃狂,弱势已近。
@强势常怀宽恕之心,弱势则不减坚韧之志,是为智。
造势篇
失而复得的田文·035/鳌拜的淫威·038/阴谋得逞的王
莽·040/夏侯胜的谋生之道·043/被鞭打的李景让·046/王
若钦与马知节的争斗·048/韩馥的愚蠢·051/邓训的赔罪示
好之策·053/元宏的忍让·056/刘悟的反叛·059
@成功者使你势强,失败者使你势弱。
@品德是人最好的身份。
@智者能发现机会,也绝不放过任何机会。
@能造势者常为大英雄,善用势亦为智者。
@想成为众矢之的就咄咄逼人吧。
@宽以待人,苛以求己,乃智者的处世之道。
用势篇
促人猛醒的程昱·063/种嵩的醒悟·066/替人受过的雷
义·068/》,J敞的俯道听命·071/范纯仁的不避嫌疑·073/田
单巧树名望·076/萧惠的逢迎术·079/节节胜利的阿骨
打·081/张宾的为官之道·084/度过危机的敬翔·087
@智者因无势而落魄,愚者因借势而强大。
@小人得志不长久,这是因为他们只会借势一时,却不懂势之玄奥。
@权势可屈服人,却不能征服人心。
@权势可以依赖,却不可常久依赖。
@让对手溃败的最好方法,是使其骄狂。
@势之大盛者,常常会忘却生之本义。
@诚与义是智者的取势之道。
借势篇
程钜夫的推辞·091/主动请缨的袁滋·094/王约的不遗余
力·096/不断“表忠”的赵高·099/狄青的感恩·102/心愿
得偿的蔡泽·104/李冲的荣耀·107/心怀鬼胎的骊姬·109/
周嘉的英勇·112扎实做事的杜衍·115
@借势能使弱者变强,强者恒强。
@弱者有他的优势,不要轻视暂时的弱者。
@先有助人之心,而后方有人助。
@只讲利用的借势,往往会带来灾祸。
@身处顺境比身处逆境更可显出入真实的一面。
@要善于借势,但绝不要趋炎附势。
驭势篇
张德辉的论辩·121/左右摇摆的司马泰·124/元天穆的殉
葬·126/阴谋夺权的李密·129/罗绍威的表面顺从·131/王
方翼的德政·134/突出自己的鱼朝恩·137/耶律韩八的机
遇·139/偏激狂妄的宇文虚中·142/陈胜的举措·145
@成大事者,必有驭使形势的能力。
@难辨真假与错估形势,都要付出代价。
@没有势力根基的权力,离失去便不远了。
@选择最佳出手时机远比贸然相抗更富智慧。
@顺境时,切不可认为一切美好;逆境时,切不可认为一切糟糕。
@驭势的关键在于驭人。
附势篇
孤掌难鸣的李固·149/杨修的不俗·152/身不由己的氏叔
琮·154/夏竦的升迁之路·157/遭人围攻的辕固·159/楼护
的防范·162/亲昵群小的李承乾·165/上官仪的祸事·167/
不忘打拼的陆逊·170/李逢吉的无耻·173
@权势一旦和利益密不可分,便最易产生邪恶。
@不应过多指责那些迫于生存压力而流于世俗的人。
@和权贵过于接近,常常意味着风险。
@依赖只会吹捧的人,强者只会失败。
@不趋炎附势是自信,更是一种美德。
@寻找有势力的主子是小人的头等大事。
@愚蠢的人取利,智慧的人取势。
得势篇
身处险境的杨坚·179/贺拔胜的回头·181/上书自荐的周
泽·184/唐介的自我检讨·186/懂得施教的彭玉麟·189/王
安石的承认现实·192/李华的书生之见·195/延笃的锐
气·197/出卖群臣的焦芳·200/安德海的猎取富贵·202
@小成靠辛苦,大成非智莫取。
@善于施舍利益,便是聚势的最好途径。
@得意必经失意,势强来于势弱。
@最易给人错觉的,莫过于顺境。
@特立独行意味着与势远离,亦与成功远离。
@勇敢的人不一定会取胜,会躲避凶险的人才是最后的胜者。
@对于权势不要过于迷恋,因它只属于少数人。
失势篇
不怕诅咒的梁师成·207/杨雄的难以置信·210加倍努力的
倭仁·212/奕经的儿戏之举·215/力主大赦的游子远·217/
曹沫的舍生忘死·220/敛钱若狂的严嵩·223/孔范的黑
心·225/安于自保的张鲁·228/许杨的乐观精神·231
@强势起于弱势,失势起于得势。
@势无恒常,只有长短。
@拥有财宝不如拥有人心。
@感到自己的渺小,才能更好地清除狂妄自满的心理。
@多做善事,多做思考,多留后路,不仅必要,而且有益。
@居安思危者势必长,居危不察者失势不远。
|
內容試閱:
|
[原文]
不知势,无以为人也。
[译文]
不知道事物发展的趋向,就无法做人。
[释评]
人生天地之间,如果缺乏对万事万物的了解和判断,那么就难以图存。趋
利避害要度势在先,否则便是一句空话。事物表现出来的趋向是需要人们仔细
观察和深入思考的。在此容不得主观臆想和妄下结论,只有用心体察和反复验
证,才能做到度势无误,进而为自己的人生铺设一条坦途。成功总是从审时度
势开始的。
[事典]
董仲舒的进退
西汉武帝即位后,下诏推举贤良之士。董仲舒应召,有人问他说:
“先生自办学堂,志在育人讲学,难道先生的志向变了吗?”
董仲舒回答道:
“我的志向是救国救民,未曾有半点改变。先前我教导弟子,乃是志不得
伸所采取的权宜之策,如今新帝诚心求贤,势已大变,我又怎能无动于衷呢?”
武帝召见董仲舒,当面问他道:
“得到天下的符号的符命是什么?灾异变乱因何而起?性命寿天为何
不同?”
董仲舒一一回答道:
“臣据《春秋》所载前代之事,察知天与人的关系十分值得敬畏。国家无
道,上天便发生灾害对君主子以谴责;如果仍不省悟,上天又生出怪异的事情
予以警告;如果还不知改变,上天便让人败亡。由此观知,人要安身立命、成
就大业,首先要度势而为,不可强求。不能正确研判形势,顺其天道,灾异变
乱必起,人也难保善终。即天和人可以互相感应,互相影响。王者将王天下,
天必出现一种非人力所能引起的征兆,此即‘受命之符’。
“灾异的发生则是‘废德教而任刑罚’的结果。刑罚不中就生邪气,邪气
积于下,怨气聚于上,上下不和,阴阳之气就不会协调,阴阳失调就产生妖
孽,于是灾异就出现了。
“人的性情有仁与不仁,寿命有长有短,都是造物者和社会环境作用的结
果。天命无法改变,而社会环境却可以改良。”
武帝十分惊骇,再问道:
“朕听说虞、舜整天优游于深宫内苑,垂拱无为而治却天下太平。周文王
日头西斜还顾不上吃饭,海内却得不到治理。帝王之道本应相同,差别为何如
此之大?”
董仲舒解释道:
“人要自存,先要度势,何况帝王之道呢?对形势失于判断,便会造成种
种谬误,祸自难解。帝王重在任贤用能,而不是事事自为,这是形势使然。认
识不到这一点,纵是贤能如周文王也会劳而无功的。”
武帝释然,脸上欢悦。董仲舒见此,进而进谏道:
“陛下亲自耕种田地,作为农夫表率,早起晚睡忧念万民,思虑往古而务
求贤能,这便是尧、舜的用心。陛下既知度势用贤,尚要劝勉士人而砥砺其
行。假如不早培养士人而要求贤才,好比不雕琢璞玉而求其文采美观,这是不
能尽美的。”
武帝听之动容,忙道:
“先生有何高见,尽可一一道来。”
董仲舒对答道:
“陛下若招贤才,重在养士,陛下的当务之急是要兴办太学。太学是培养
士人的关键,亦是教化的根本。如能做到这一点,那么陛下的大业可成啊!”
武帝连声赞好,言道:
“先生洞悉时务,深得要领,先生之言朕一定会记在心上。”
董仲舒又提出独尊儒术之说,武帝听罢,亦加采纳。
董仲舒被武帝任命为江都易王之相。易王是武帝的哥哥,一向骄横无比,
恃勇好斗。董仲舒每每劝谏易王说:
“为王者重在仁德服人,何必以勇力示人呢?自古勇不胜仁,此乃大势,
王爷不可不察啊!”
董仲舒又以古时事例详加解说,用心劝导,终使易王改过。
董仲舒为人廉洁正直,敢于直言,很快就招来了小人的诬害。一次,董仲
舒推测吉凶,被主父偃上奏武帝,进以谗言,险些丧命。
大臣公孙弘嫉恨董仲舒的才能,别有用心地举荐他辅佐残暴的胶西王,想
借胶西王之手除掉他。
董仲舒几经思量,痛苦地对家人说:
“我想辅佐帝王,成就一番事业,谁知天不佑我呢。现在形势愈来愈险
恶,我如不退去,必将遭难哪!”
家人疑惑道:
“大人仍受重用,未见异常,这样求退是否不智呢?”
董仲舒一笑说:
“雨未来,风先至,不知其理,焉能存留呢?”
董仲舒毅然辞官,回乡专心治学著书。最后,他年老寿终于家。
[原文]
势易而未觉,必败焉。
[译文]
形势有变而不能及时察觉,一定会失败。
[释评]
形势是充满变化的,因势而变是成功者的制胜窍要。 “雨未来,风先至,
不知其理,焉能存留呢,”度势不可因循守旧,更不可固执偏见,随时保持高
度的誓醒并在行动上作出调整才能不致失败。特别对自身强大者而言, 占有一
时的强势并不能代表永远会这样。强者不仅要有谦卑之心,还要正确估量自
己,勿生骄纵之心。事实上,强者更需在度势上做到主动、自觉,否则,优势
便会渐渐失去,直至败亡。
[事典]
颐指气使的项羽
楚汉相争时,西楚霸王项羽屡败汉王刘邦,于是变得志满气骄,对刘邦心
存轻视。
谋士范增对项羽进谏说:
“大王今为强者,乃是上天垂青之果,大王不该沾沾自喜,当善用其势,
多加自省,一举荡平天下。刘邦虽一时弱小,但他不弃不馁,大王不可小看
他啊!”
项羽一笑道:
“天命在我,荡平天下指日可待。刘邦乃一匹夫,不足为惧,我无一错
处,又何须自省呢?”
项羽自恃强大,欺压群雄,他把天下瓜分,立各路将领做诸侯王,对他们
颐指气使,毫无礼敬之心。
项羽立刘邦为汉王,将他分封到边远的巴蜀之地。有人对项羽说:
“刘邦是大王的心腹之患,应当设法除之。今日刘邦势弱,他不敢违抗大
王,可一旦形势有变,大王岂不养虎遗患吗?”
项羽自信地说道:
“我一旦为王,刘邦就不可翻身,天命在我,哪里会变呢?”
项羽拒不纳谏,接着对诸侯王或废或杀,全凭自己喜怒行事。韩王韩成没
有建立军功,项羽便不准他到封地去,而把他带到彭城,废王为侯,不久又把
他杀死。
项羽此举大失人心,面对人们的议论,项羽不屑地说:
“自古王者主天下,百姓之言又有何用?我势倾天下,不服者只有死路
一条!”
不久,果然诸侯中便屡有反叛项羽者,天下一时纷乱不休,有人向项羽进
言说:
“大王以强势压人,虽可一时取胜,但绝非长久之策。眼下诸侯反叛,形
势已非从前,大王当改弦更张,安抚他们。”
项羽暴跳如雷,他拒绝改变主张,仍以镇压为良途,东征西讨,穷于
应付。
汉王刘邦见形势有变,急与萧何商议说:
“项羽处处树敌,身陷苦战,我等若趁此良机起事,当有胜算啊!”
萧何极为赞同,他鼓励刘邦道:
“项羽不知势易,仍恃强凌弱,这是他自取灭亡。大王窥破天机,起兵讨
伐,必有大功。”
刘邦于是起兵,打败章邯,降服司马欣和董翳,全部占领了三秦之地。项
羽焦头烂额,气愤难抑,他决定亲率大军讨伐刘邦,他手下的将领苦劝说:
“天下诸侯纷纷反叛大王,大王不可以一味征讨。形势大变,大王当思量
别策,方为良谋。”
项羽咆哮道:
“强者生,弱者死,只有消灭刘邦,才是真正的良谋。我不会用什么别
策,我不能让刘邦小视我啊!”
项羽派兵抵抗刘邦东进,又自己领军攻打反叛的齐国。刘邦虽然多遭失
败,但项羽尽失人心,实力不断受到削弱。
后来,项羽和刘邦约定平分天下:把鸿沟以东的地方划归楚国,把鸿沟以
西的地方划归汉国。项羽起初不肯签订和约,他气冲冲地对手下将领说:
“我为王时,天下人都俯首听命于我,今日我若答应此事,岂不让天下人
笑我?我虽受挫,但刘邦绝非我的敌手!”
手下将领劝说道:
“势已变,大王岂能不变?此举乃是图存良策,一旦兵强马壮,大王自可
再灭刘邦,不用急于一时。”
项羽迫于形势,无奈答应了和约。刘邦准备向西回国,张良和陈平却阻
止道:
“从前项羽强大,我们只有退让。如今汉国已经领有天下一多半国土,各
诸侯都来归附我们,而楚军兵力疲弱,军粮也已用完。这正是老天赐给我们的
消灭楚国的好机会,为什么要放弃呢?”
刘邦为难地说:
“项羽不可轻视,我和他战之日久,并无必胜的把握。”
张良劝说道:
“项羽势强之时,没有果决之心,不懂取胜之道,我们才侥幸存活。今日
强势易手,大王当顺从民心,统一天下。这不是逞强斗狠,而是大势所趋啊!
大王如果失去了这个机会,那么祸不可测。”
刘邦于是发兵追击项羽,终将项羽消灭,建立了汉朝。
[原文]
察其智,莫如观其势。
[译文]
考察一个人的智慧,不如观察他的发展趋向。
[释讦]
一个人如果倒行逆施,那么智慧再高也是无用的。智慧有时决定不了一个
人的命运,坚持正道才是人们应该始终遵循的。聪明的人能看到将来,而不为
时下的窘迫和困顿所击倒,他们不会势利地对人,亦不会势利地对己。选择正
确的道路是人生中的头等大事,成功并不是只有智者才会拥有的。在大是大非
上站稳立场,抗拒诱惑,方能保证不入歧途,一生顺畅。
[事典]
宋高宗的选择
南宋高宗时,元懿太子死后,高宗赵构就没有后嗣了。高宗哀伤之余,对
右仆射范宗尹说:
“太祖英明神武,打下了江山,如今子孙无能,以致朝廷多难,朕应该痛
加反省,一切为国打算。”
高宗说了想在宗室中选拔皇位继承人的想法,范宗尹忙进谏说:
“一国之君,非大智者无以担当。臣以为国家多难,祸乱频生,陛下当要
选取智慧过人者承继太子之位,否则,便不足以治乱,更不能振兴国家。”
高宗犹豫不决,忧心地说:
“朝廷命脉,系于君王之手,人君不仅要有智,还要有仁啊!这样的人选
实在难求,朕日夜未曾安眠。”
高宗下令在宗室中选拔太子,朝中大臣各抒己见,提出了各自心目中的人
选。同知枢密院事李回向高宗进谏说:
“当初太祖不把皇位偏赐给自己的儿子,是出于内心所至诚,陛下为国家
长远打算,按上天的要求办事,臣以为当从太祖的子孙中选取太子。”
当时,太祖的后代声望不高,地位和平民百姓相仿,有人便借此反对说:
“太祖英明,然其子孙智不过人,势已衰微,当不能承受大业。治国需用
智者强者,陛下不宜有这样的打算。”
高宗十分为难,整日愁眉不展。是日,他正为此事烦忧,忽有人拿着上虞
县县丞娄寅亮的奏疏呈献上来。高宗打开奏疏,阅罢百感交集,心中大受感
动。奏疏上说:
“一个人的前途如何,看其智慧是无法决断的;如果此人心怀奸邪,其智
愈高亦是助其为恶。只有仁德之人才能顺天向善,得为天佑。太祖子孙仁德过
人,虽时下困窘,但其势向上,若由其承继太子,国运必昌。陛下英明远见,
切不可惑于俗人之见,而让奸猾之人有机可乘。”
高宗苦思几日,于是决定选取太祖第七代孙赵音为皇太子。高宗把赵音带
人宫中抚养,悉心培养教导他。
赵音人宫多年,虽有名师教诲,但其资质不高,学业并无大的长进。朝中
好人趁机进谗说:
“太子平庸,看来难堪大任,陛下不如另选贤人。”
高宗把太子的老师范冲、朱震召来,当面问他们说:
“听说太子学业不佳,朕深感失望,你们有何话说?”
范冲、朱震磕头请罪,后道:
“太子用心向学,勤恳做事,这才是太子的本性所在。太子学业欠佳,非
太子不用心用力之故,而是臣等教导无方之故。何况太子将来要治国,并非考
取功名,陛下不应对太子要求太苛。臣等见太子仁厚无比,绝非贪婪奸猾之
人,这才是国家之福。陛下若只求太子智慧无双,当对太子不公了。”
高宗一时语塞,他亲自召来赵音,考问他说:
“治学之要,你可领悟?”
赵音摇头道:
“儿臣愚钝,虽用心修习,但至今未得,请父皇治罪。”
高宗见其对答不上,又道:
“治国之要,你可知晓?”
赵音回答说:
“治国当靠仁义,而非智计。儿臣诚心待人,不施巧计,这样天下就会归
心了。”
高宗心有震惊,说道:
“你学业不佳,何以高谈治国之道呢?你的话朕不敢相信。”
赵音应声说:
“儿臣不敢巧言讨父皇欢喜,只想据实以道,全凭父皇判断。”
高宗久不做声,一待赵音走后,他对心腹臣子说:
“朕的太子实不聪明,但他确是治国的良材啊!为人君者不求自己智计过
人,天下无双,当求仁德感人,招天下贤才尽为己用。太子不善巧做,深得为
君要旨,他将来必是一个有作为的君主啊!”
绍兴三十二年1163年五月,高宗决定传位给太子,自己做太上皇,
赵音百般推辞不肯接受,高宗动情地说:
“朕选对了真正的继承人,没有什么遗憾了,你就担起大任吧!”
赵音当上皇帝之后,任用贤臣,整顿朝纲,天下一时大治。赵音是南渡各
皇帝中最值得称道的皇帝。
[原文]
信其言,莫如审其心。
[译文]
相信一个人的言辞,不如审视他的内心。
[释评]
总有人虚张声势,大话弄人,这就要求人们要时刻提防,莫中他人的圈
套。用言辞打造的态势不足以信,信则易造成错觉,看不清对方的真正面目。
一个人的真实想法只有通过审视其内心才可观察得到,什么都可掩饰,而人的
内心却会透露秘密。不了解人的真实想法便不能决定取舍,贸然与其交往是不
智的,也是不现实的。
[事典]
权德舆判断无误
唐德宗时,权德舆因其才华出众被召到朝廷任太常博士,后来又当上左补
阙,掌管进谏、荐举之事。
当时,大臣裴延龄靠欺骗的手段取得了德宗的信任,升任户部侍郎、判度
支,管理财政。
裴延龄为讨德宗欢心,挖空心思取悦德宗。他献媚不断,还把朝廷征收上
来的赋税没有用尽的部分,说成是他额外多征收的赋税,为自己夸功。
德宗见其善言,又“成绩”卓著,每每把他当做贤臣、能臣看待,不时
地表彰他。一次,德宗在朝堂上对众臣说:
“身为天子,如果不知人善任,对人良莠不分,这便是大患。朕以为,群
臣之中,裴延龄能干善辩,当是大材。”
没有人敢反驳德宗,只有权德舆开口异议道:
“陛下欣赏能干善辩之臣,臣却以为裴延龄不在此列,还请陛下明鉴。”
德宗大感意外,遂道:
“你口不择言,难道朕察人有误吗?”
权德舆叩头说:
“臣不敢顶撞陛下,只想说明真相。据臣所知,裴延龄只说不做,并未建
立实功。他用言语欺骗陛下,还用国家的钱倒卖获利,这样的伪君子如果不被
揭露,受损的不只是国家,更有毁陛下的声誉。臣斗胆进言,如查有不实,臣
甘愿获罪。”
德宗十分生气,不听他的进一步说明,便宣布罢朝。事后,权德舆的朋友
对他说:
“皇上宠信裴延龄,你的忠言在他听来也变成恶语,难道你不识时务吗?”
权德舆说: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