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入帳戶  | 訂單查詢  | 購物車/收銀台( 0 ) | 在線留言板  | 付款方式  | 聯絡我們  | 運費計算  | 幫助中心 |  加入書簽
會員登入 新註冊 | 新用戶登記
HOME新書上架暢銷書架好書推介特價區會員書架精選月讀2023年度TOP分類閱讀雜誌 香港/國際用戶
最新/最熱/最齊全的簡體書網 品種:超過100萬種書,正品正价,放心網購,悭钱省心 送貨:速遞 / EMS,時效:出貨後2-3日

2024年10月出版新書

2024年09月出版新書

2024年08月出版新書

2024年07月出版新書

2024年06月出版新書

2024年05月出版新書

2024年04月出版新書

2024年03月出版新書

2024年02月出版新書

2024年01月出版新書

2023年12月出版新書

2023年11月出版新書

2023年10月出版新書

2023年09月出版新書

『簡體書』底色

書城自編碼: 2065962
分類: 簡體書→大陸圖書→小說军事
作 者: 徐怀中
國際書號(ISBN): 9787020096107
出版社: 人民文学出版社
出版日期: 2013-04-01
版次: 1 印次: 1
頁數/字數: 376/305000
書度/開本: 16开 釘裝: 平装

售價:NT$ 363

我要買

share:

** 我創建的書架 **
未登入.



新書推薦:
东欧史(全二册)-“中间地带”的困境
《 东欧史(全二册)-“中间地带”的困境 》

售價:NT$ 1010.0
虚拟资本:金融怎样挪用我们的未来
《 虚拟资本:金融怎样挪用我们的未来 》

售價:NT$ 352.0
刻意练习不生气
《 刻意练习不生气 》

售價:NT$ 179.0
大宋理财:青苗法与王安石的金融帝国(全彩插图本)
《 大宋理财:青苗法与王安石的金融帝国(全彩插图本) 》

售價:NT$ 500.0
安全感是内心长出的盔甲
《 安全感是内心长出的盔甲 》

售價:NT$ 305.0
快人一步:系统性能提高之道
《 快人一步:系统性能提高之道 》

售價:NT$ 505.0
算法图解(第2版)
《 算法图解(第2版) 》

售價:NT$ 356.0
科学的奇幻之旅
《 科学的奇幻之旅 》

售價:NT$ 352.0

建議一齊購買:

+

NT$ 342
《 瞻对(阿来积五年之力重磅新作、一个两百年的康巴传奇) 》
+

NT$ 266
《 隐身衣(故事到底有几种讲法?格非又找到一种讲法。充满噪音的世界,你可以囤积天价的发烧音响,但最后能让你安心的还是沉默本身。) 》
+

NT$ 266
《 毛乌素绿色传奇 》
+

NT$ 304
《 中国新生代农民工 》
編輯推薦:
遥远的背景
深邃的底色
与死神擦肩而过的生死考验
每临大事有静气的大将风范
约50年前的一部“战地日记”,弥足珍贵。这段历史,如今深知之者甚少。在这部“非虚构”作品中,作者以浓重的情感,人性化的笔触,回顾了战争的悲剧与教训,突出了战争中的人。以战争来反观和彰显人性,睿智、通达、深刻、犀利。尤为突出的是整部作品情节扎实,妙喻传神;语词硬朗,简约凝练。
內容簡介:
《底色》是一部感人肺腑的生命之书,是一位老兵、老将军的战地回忆。这部作品有着不同一般的艺术魅力。
第一,就题材而言, 《底色》是近50年前“中国作家记者组”组长徐怀中率组在越南南方战地采访的一部“战地日记”
,弥足珍贵。它真实地记录了上世纪60年代中期一个中国军人作家、记者的思想、情感和心态。书中多次提及与“死神”擦肩而过的历险。譬如:
1965年12月7日拂晓时分,先生刚熬夜赶完一长篇通讯,正在睡梦中,即被B-
52轰炸机的近距离炸弹给“掀”起来了,“大地从深处发出震动,天空像是不断地被撕裂” 。B-
52机群投弹轰炸,“如同一支农机队在翻耕土地,前面拖拉机手开出犂沟,后面的犂铧紧挨着一趟一趟翻耕过去,不会遗漏下一片生土”
。再譬如:1966年1月美军的立体化大扫荡,先生多次预想着不可避免的近距离遭遇战:“我对自己的战斗经验很有自信,使用手枪不大灵光,也还行。从西宁出发前搞了一次实弹射击,我捉摸到了,这支‘五四式’有一点‘头沉’
,枪口往下栽,击发感觉略略上抬一点正好。短兵相接,持续不了多长时间,我有14发子弹,足可以应酬下来。
”两处都没有热血沸腾,更没有豪言壮语,但恰恰是语气平静、心态淡定,才更见出“每临大事有静气”的大将风范。在炮火硝烟的考验中,他成功采访了上至南方最高军事指挥员阮志清大将、第四军区司令员三庭、南方总部副司令员三姐,下至珠姐、娟姐、六姐阮光化、阮文龟、阮氏梅等若干英雄人物,栩栩如生、活灵活现。还浓墨重彩描绘了“卡德号”航母之役、布林克饭店之炸、公理桥袭击之憾等重大事件。
第二,就文体特征而言, 《底色》是小说家徐怀中先生一次探索性的、深思熟虑而又水到渠成的跨文体写作,别开生面。素材“非虚构”
,但写法却融小说、散文、通讯、政论于一体,底蕴却又是长期的知识储备、文化修养和战争思考,因此,它所呈现出来的风貌迥异于此前我们常见的报告文学、纪实文学乃至“非虚构”之种种,别出手眼而又浑然天成。比如开篇以古琴曲《山居吟》切入,犹如“铮”地一声,定下了全篇古雅高致的格调,透出了一股浓郁的中国传统文化的芬芳。而后真正统摄结构全篇的却是“棋理”
—— “略观围棋,法用于兵”
。快终篇时,先生又从《棋经十三篇》引出毛泽东“小球转动大球”这一着棋:“一子投下,竟如此妙入精微,如此奇崛不凡,如此高深远到。从‘抗美援朝’到‘抗美援越’
,中美两家历来是针尖对麦芒,栽刺儿栽刺儿,栽出一朵花来了。除去中南海菊香书屋主人,换了另外任何一个人,想都不敢朝这一方面去想。与新中国不共戴天的头一号大敌交好联姻,罪莫大焉!
”尽管先生常常自谦不擅黄钟大吕,只能写点“趣闻轶事” ,但观上述两例,先
生以棋观战,化战为棋,纹枰对坐,举重若轻。正是高屋建瓴,目光纵横,议论风生,不经意间泄露出了先生作为老报人、大记者的“宇宙流”思维和手眼。

当然,光有这一面也还不是徐怀中,他的“大局观”在这里只是“偶
尔露峥嵘” ,他更擅长的还是空灵飘逸的“小飞”甚至细微缜密的“官子” 。
比如他感慨“牛坑”因在敌“自由射击区”里生活节奏经常面临炮火的严酷时说:“把这种特定的生活节奏换算一下,恰似中国京剧曲牌中的‘西皮摇板’
。这个板式的特点是,胡琴拉得飞快,紧张疾促的节奏催得人喘不过气来。‘角儿’不管那个,由着自己来,想什么时候张口就什么时候张口,该怎么唱自管怎么唱,唱腔和胡琴似乎完全不搭界,京剧术语这叫做‘紧拉慢唱’
。牛坑随时处于空袭和炮击严密封锁之下,人们从不违误农时,从不耽误家务,那样坚毅而从容,那样心定而神闲,当一回事不当一回事的,一年到头‘紧拉慢唱’的居家过日子。
”你看,这又扯上了京剧,且夹喻夹叙夹议,悠然中藏着活泼,神韵尽出矣。
第三,就语言风格而言, 《底色》的总体基调更偏于小说,细节扎实,妙喻传神。虽说“跨文体”
,但先生的当行本色或看家本领毕竟还是小说。何况,作品中融进了作家深切的战争体验、心理感受和情感记忆,它是更加人性的、人本的、也是更加小说的。囿于篇幅,这里只以细节和比喻为例,略作论证。
先说细节。人们现在都说“细节决定成败”
,其实,小说中的细节更是决定人物的特点、个性是否鲜明、丰满。比如先生观察欣赏演出中的南方部队副司令三姐——
“像一个婴儿,止不住格格格格地笑。照身份来说,如此前仰后合开心地大笑,很不合适的,她不管这个。农村妇女们看戏看电影,总是这么前仰后合开心地大笑,虽是当了副司令,该怎么着还是怎么着。她脱掉了抗战鞋,两脚踩在前面的小方凳上,光着脚丫子来欣赏节目,自由自在惯了,她改不了。
”一是婴儿般地笑,二是光着脚丫子看戏,两个细节胜过千言万语,三姐其人呼之欲出。
 再比如作家眼中的“六姐”
,突然得到音讯久违的作曲家丈夫的一张“歌篇”时——“女军医小心翼翼地双手接过歌篇,随即腾出一只手,一再梳理她的长发,又倒换了另一只手梳理着。仿佛她立即就可以见到作曲家本人了,利用最后的一点时间修饰一下自己。
”双手郑重接过歌篇,然后双手下意识地倒换着梳理头发,压抑的思念、炽热的情感、爱美的天性等等,都在这无声的画面中凸显、定格。说到“爱美天性”
,作家还注意到一个群体细节——
“越南妇女习惯干净,不能忍受带着什么不洁,带着一天的汗气就睡下了。看电影耽误了,已经是深夜,还一定要下河净一净身体,她们全然不理会正在打仗,不肯稍稍降低女人们的卫生要求”
。读到这里,我不禁莞尔,倏然想起先生名篇《西线轶事》的结句:“人们说, 941部队招女兵,尽是要
长得好看的,不好看的不要。 ”
再说比喻。譬如开篇,交待时代背景时这样写道:“上世纪下半叶,世界进入到了以意识形态为分野的一个两极对峙的‘冷战’冰河期。越南战争,便是套种在‘冷战’格局中的一场局部‘热战’
;恰如玉米地作兴套种豆角,高粱地里适宜套种倭瓜。越南这片焦土上,实际上撒播的是中、美、苏彼此牵制激烈竞逐的火种;而这个等边大三角的一垅一畦间,又生发出了中、苏、越三个社会主义国家之间一场错综复杂的‘内部游戏’
。 ”又譬如调侃约翰逊这一段—— “约翰逊总统不屑地称越南是‘光屁股的四等小国’
,话尖刻到不能再尖刻了。别人张狂犹可,你约大总统应该有所保留。你在‘客场’打比赛,话说得太满,万一输了棋,全世界不免要拿你寻开心。棋局终了,果然美国中
盘告负,哈哈,一个四等小国的手下败将! ”
 第四,就主题而言, 《底色》以战争来反观和彰显人性,睿智、通达、深刻、犀利。 《底色》是什么的“底色” ?是战争的“底色”
?还是人性的“底色”
?正因为有了难得的两次参战经历和换位思考,加上近半个世纪的时空距离,先生获得了“在以往战争经历中从未有过的内心体验,一些深思与明悟”
。以至在第35章中,借激赏“世界上最伟大的战地摄影记者”卡帕而直抒胸臆:“他总是在着意捕捉战争中人物行为稍纵即逝的动感影像,将人在生死交替的一瞬间定格为永恒……他摄取到的是人类战争的底色,他留给世界的是一系列人的生命雕塑。实则,卡帕是以无声的语言在向世界发出警告,他祈望出现在他镜头下的种种惨象不至于无休无止地一再重演。我很悲观,卡帕和他的同道苦苦追求,终将会得到收获吗?怕也只能是徒然付之东流。

先生在很大程度上是认同“悲观”的:“一部战争史表明,往往讲不清楚究竟为的什么,两国间或是多国之间,禁不住会妄动干戈。天下兴亡系于一身的最高决策者们,即或是多么伟大英明,也不免在此留下败笔。

先生总结道:“人的‘纯粹’感情属于天性,因为属于天性,‘黄河之水天上来’
,不是任何战争力量所能阻隔、所能改变得了的。我们这个世界战争爆发频率居高不下,若非如此,人类繁衍生息的一条长河岂不早已经断流了吗?

当然不!正因为人性属于天性,她是永远向着真、善、美的,永远向着爱的,她是永远不可战胜的。而战争这根试管或者显影剂,只是使人性更加闪射出璀璨夺目的光芒。回顾先生一路走来,穿过半个多世纪的风风雨雨,从《我们播种爱情》
《无情的情人》一直到《西线轶事》 ,不都是在高擎着人性的火炬,英勇无畏地前行吗?
關於作者:
徐怀中(1929—),曾任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莫言在解放军艺术学院读书时的老师,现为中国作家协会名誉副主席。
1945年参加八路军,1946年加入中国共产党,曾任晋冀鲁豫军区政治部文工团团员、第二野战军政治部文工团美术组组长。
建国后,历任西南军区政治部文工团研究员、解放军报社编辑、总政治部文化部创作员、昆明军区文化部副部长、八一电影制片厂编剧、解放军艺术学院文学系主任、总政治部文化部副部长、中国作协第四届主席团委员。
著有中篇小说《地上的长虹》、长篇小说《我们播种爱情》、中短篇小说集《没有翅膀的天使》等。短篇小说《西线轶事》获1980年全国优秀短篇小说奖和1983年第一届解放军文艺奖。

1956年,他的长篇处女作《我们播种爱情》被吐圣陶先生推荐为“近年来优秀的长篇之一”。1958年,又被作为向建国十周年献礼的优秀作品由人民文学出版社再版,并被译成多种外文在域外出版,由此奠定了他在当代文坛的地位。
1959年因电影剧本《无情的情人》宣扬 “资产阶级人性论”受到批判,再加上文化大革命的冲击,作者心灰意冷,十年没有动笔。
直至1979年到南线采访通讯连女兵时,仍无写作冲动。但正是这样一篇无意偶得的妙文,不仅重振了军旅文学的雄风,也送来了徐怀中创作的第二个春天。趁热打铁,他又连续发表了《阮氏丁香》《一位没有战功的老军人》等中篇新作,在人物和题材上都别开生面。《西线轶事》打破了前十七年以战争和英雄人物为中心的叙述模式,没有写战争的腥风血雨、风云突变,而只是呈现战争背后的人情世态。
1984年,徐怀中出任首届解放军艺术学院文学系主任。一年后,擢升为总政文化副部长,三年后升任部长。可以说,一炮而红的《西线轶事》让年过半百的徐怀中成为了新时期军旅文学的主将和风云人物。
內容試閱
美国电影《现代启示录》,最初是作为“过路片”,仅供“内参”。搞到一张门票不容易,影院前“钓”票的人海啦去了,至今记忆犹新。好莱坞通过市场网络,推出几部越战片。他们追求的是“票房”纪录,而实际上,全世界倒真的是通过几部美国大片来认识这场战争,定义这场战争的。
我有过一段越南南方战地经历,自以为有资格挑剔《现代启示录》,对这部所谓“最深刻最具有代表性的越战片”大不以为然。之后了解,影片是根据长篇小说改编的。小说写的是非洲部落的传奇故事,改编者不过是拿越战做一个背景,却比原作思路要开放得多自由得多。如果你不用纪实电影的尺度去“框”它的话,便不妨报以会心的一笑,完全认可了。
导演科波拉确有独到之处。把他对所谓现代文明的反思与象征性艺术表现紧密糅合起来,贯穿整部影片。揣摩之下,颇觉有些哲理意味。由著名影星白兰度扮演的美军科茨上校,趁战乱之中,在越南自成一个“独立王国”。而实际上,他不过是在等待着一个可以杀死他的人罢了,只有这样,他才得以从无法抑制的精神疯狂之中解脱出来。科波拉调动各种手段,特意渲染越南战场的残酷激烈,渲染毁灭一切的绝望氛围,足以令观众惊魂不定,恍如正面临世界末日。
据说是在菲律宾拍的外景,在我看来,这是影片的一大亮点。我原以为肯定是在南方实地拍摄的,否则做不到如此原汁原味。可见,东南亚各国的天空、大地、河流、丛林并无任何差异。
特种兵上尉率一队士兵,乘坐轻型快艇,沿湄公河一条支流逆水而上,去执行一项秘密任务:寻找科茨上校,务必将他击毙,或是抓获。湄公河那条支流,与东韦科河一模一样;我们的小船,正如美军特种兵那一艘快艇,也同样是逆水而上。愈走河面愈窄,两岸茂密的树林如同两面水闸,把我们的船夹得愈来愈紧,疑心是到了河的源头。一个急转弯,眼前豁然开朗,小船又驶向前去。?忽然上游下来几只小舟,接连同我们错过身,漂流下去。船上不断有人用手电筒向我们船上照照,可能是认出了有几个外国人,他们指指画画议论着。武肥说,大概是什么地方电影散场了,看电影的村民坐船返回村子。武肥提醒舵手,降下了速度,怕摩托船的浪头掀翻了小船,人家有意见。
河水漫过岸边,大树枝枝杈杈紧贴着河面,远远看见有人在树下沐浴,看那一头长发,知道这是当地妇女。《现代启示录》的美军特种兵沿河上行,目睹了激战、杀戮、血腥、死亡、恐怖,而我们的小船所经之处,却如入幽幽梦乡。小船靠近了,暮色苍茫中,但见那些长发浴女在喧闹戏水。笑声随着波浪荡漾过来,时隐时现,似是出之于幻听幻视。想是发现有船开过来,浴女们藏入水中,只露出头来,目送我们的小船远去。
距离此处不远,便是男人的自由世界了。他们赤裸着,站在齐腰深的水中,高举双臂向我们打招呼。武肥说,南方人的风俗,没有什么要紧的事,傍晚总少不了要冲冲凉,或是下河洗洗。想必今天是看电影耽误久了,所以这么晚了,还有人下河洗浴。

我看到过美军飞机撒下的一张传单,标题是《胡志明小径的孤寂》。画了一个越南少女,手托腮颊,目光迟滞,满面的孤苦与凄怆。图画下方是一大段莎士比亚式独白,道出了少女的一腔绝望。当时并未引起我的注意,美国人心理战的一套陈词滥调,不值一顾。现在想来,抛开他们恶意宣传诅咒不讲,仅就传单画面文字看,不是正如实预示了10多万“小道”女志愿者们的悲惨境遇吗?她们毫不犹豫地付出了属于自己的一切,连同做女人的权利,此外她们还有什么?她们什么也交不出了。
邓氏亥对记者说,结婚成家我从不抱幻想,可是我要有一个孩子,不是收养别人家的孩子,我自己生一个,自己把他带大。老母亲说,起先我无论如何不能接受阿亥这个想法。后来她真的给我生了一个小外孙,我从心底喜欢这个小外孙,这个家有了第三代。
阮氏文被美国飞机炸断了两根肋骨,两边乳房都打烂了。有人正式向她求婚,但她拒绝了。她不愿意谁来可怜自己,勉强接受一个满身伤疤不像样子的女人。她坦白地告诉记者,她是和一个有妇之夫怀上了的。我很害怕,他的女人知道了,会怎么对待我呢?丢尽了脸不说,我还不得不承担法律责任。我曾经想到堕胎,再一想,不,我决不!终于我还是把孩子生下来了,我胜利了。
几位姐妹同样对记者表示,我什么都不怕,能做母亲,胜过了一切,没有哪一个姐妹感到后悔。
社区妇女组织的干部黎氏萱道出许多内情。有的人很顺利,选定一个男人,身体强健品行端正的,就找机会和他见面。直截了当讲,想和你生一个孩子,日后不要你负任何责任。若对方也是那种容易动感情的人,事情就成了。有的人很不顺利,找了几个男人,总是遭到拒绝。她们只好求助于妇女组织,或是托邻居传话过去:只要他答应下来,我一定重谢他。生下来是个男孩,我给他一担稻谷;是女孩,不值一担谷,要减少一些??
在旧时代,特别是赶上大灾之年,穷苦人家妇女卖身,和对方讨价还价不是要钱,要钱无用,不能拿来养活一家老小,是要粮米,要稻谷。“小道”的女志愿者们倒转过来了,许身给一个男人,反而要挑一担谷去酬谢人家。
至此,增湘再也读不下去了,她把凤凰台专题稿抛给我,你自己看吧。她好久默默不语,低头走开了。

越南战争创下多少个“历史之最”,留下来的战地摄影作品,也属历次战争“之最”。其中视觉冲击力最强、最具经典性的,当推美联社摄影记者南越人黄功吾拍摄的《火从天降》。
至今,这一幅照片仍然让人受到深深的震撼。战机向一个小村庄俯冲投弹,一群孩子正在四散逃命,9岁小姑娘潘氏金淑被凝固汽油弹烧到,不得不扒掉燃烧的衣裤,全身赤裸,不顾一切地逃奔。看得出这个孤单无助的瘦弱女孩是多么恐惧,似也听到了她撕心裂肺的哭喊声。
潘氏金淑永远无法摆脱这个噩梦,直到做了母亲,仍然没有勇气正眼去看她9岁时这一张赤身裸体的留影。
《纽约时报》图片编辑约翰?G.莫里斯说服他的同事,破例将《火从天降》刊登在头版上。果然如莫里斯所料,因为这幅照片的发表,被越战拖得麻木不仁的美国民众一下警醒了,青年人纷纷烧掉征兵证,投入反战示威行列;游行示威如飓风海啸席卷全国,促使白宫下决心,提前6个月从越南撤军了。
美国专栏作家詹姆斯?赖斯顿撰文称:“或许历史学家们将会同意,新闻记者和摄影记者才是最终起决定作用的。是他们将有关战争的争论带给了人民与国会,才推动美军撤出越南。”这个话,显然属于一个老资格媒体人的能言善辩、自卖自夸,但你很难予以否认,不是吗?
这里让我想起一个人,一个美国人,那就是在游行示威现场自焚身亡的诺尔曼?R.莫里森。
事情发生在五角大楼外,在距麦克纳马拉办公室窗外40英尺的地方。当莫里森把一加仑汽油浇遍自己全身时,年仅1岁的女儿仍然带在身边。父亲太心爱他的小女儿,以至于失去清醒,竟怀抱着女儿点着了火。有人见状大喊“救救孩子!”这位年轻父亲才将小女儿推开。
自越战之始,早已上演过多少次反战示威的街头戏剧,最为激烈、最为悲壮、最为感人肺腑的一幕,便是诺尔曼?R.莫里森自焚。这是1965年11月2日的事情,到11月9日,又有一位名叫罗杰?拉波特的美国人,在联合国大厦前自焚,被人抢救送医院不治身亡。果真是因为《火从天降》发表,最终促成了美军提前6个月从越南撤军?那绝不只是出于这一个孤立事件,还应当包括历次游行大军行动在内,包括像莫里森和罗杰?拉波特这样的人在内。应该说他们的极端行动,对美国公众的触动更为强烈、更为深沉,他们一把火点燃自己,照亮了美利坚的良知。

我留意到,《火从天降》的编者说明文字中有这么一句话:“更为不幸的是,这位小姑娘后来定居美国。”只用了一个“更”字,很够含蓄的了,却也旗帜鲜明地表达了自己的观点。
世事难料,我们绝不可能预先想象潘氏金淑的命运会发生这样一种变化,她竟然移居去了美国,随后被任命为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亲善大使。
越南同胞肯定难以容忍,你潘氏金淑去哪里不好,偏要去美国;你让一个堂堂战胜国颜面扫地,你把一场波澜壮阔的抗美救国战争变成了一个笑话。现在回过头去看,实在不必那么大惊小怪,美国越南裔人口已经达到100多万,少一个潘氏金淑不算少,多她一个也不算多。国人所期望的,当然是她永远留在家乡那个小村庄,随时接待来访者,向人们控诉从天而降的那一场大火,现身说法,任何人无法替代。而作为联合国亲善大使,潘氏金淑奔走各地,去宣讲制止战争、热爱和平,不同样是现身说法吗?并且从那个小村庄扩大到了世界范围,有什么不好?
潘女士应不应该移居美国,很难下结论,但有一点是很清楚的,《火从天降》并未因此而失去光泽。相反,因照片中那个越南小女孩被任命为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亲善大使,于是各国媒体一拥而上,重新刊登《火从天降》,黄功吾这一幅成名之作再一次引起了轰动。


《火从天降》荣获1973年普利策新闻照片奖,可谓实至名归。从摄影理念来看,黄功吾显然属于卡帕的忠实追随者。假如“世界上最伟大的战地摄影记者”卡帕还活着,会很乐意将黄功吾引为挚友。
欣赏卡帕,我们往往会叹服他的艺术性如何高超,实在是风马牛不相及。卡帕有他坚定不移的摄影理念,认为“图像本身远比任何形式追求更重要、更本质、更能直达事务的内部核心”。卡帕本人以及他的同仁,从不承认他们的照片是挂在墙上的圣像或是什么供人欣赏的所谓艺术品。
人们又盛赞这位大师,说他给世界留下一部“胶片战争编年史”。照我的理解,这里所说“编年史”,绝非依照时间顺序编排下来的那一类图解式的摄影纪念册。卡帕的取景框,完全超脱于战争的起因缘由,超脱于交战双方的攻守势态,超脱于最终的胜负结局。不必顾虑与某种宣传口径是否相符合,不会受某种外交政策所左右,也不存在歌颂了谁、丑化了谁的问题。他摄取到的是人类战争的底色,他留给世界的是一系列人的生命雕塑。
卡帕的作品,被冠名为“非常态战地摄影”。他把个人天赋的敏感与灵性发挥到了极致,总是在着意捕捉战争中稍纵即逝的动感影像,将人在生死交替的一瞬间定格为永恒,所以他的作品被誉为“战地摄影的不朽之作”。卡帕是以他的镜头语言向世界发出警告,他祈望出现在他镜头下的种种惨剧,不至于无休无止,一再重演。
我很悲观,卡帕和他同道的苦苦追求,终将会得到收获吗?怕也只能是徒然付之东流!正如卡帕的挚友唐?麦库里所说:“我不再生活在幻影中,人类会一直遭受苦难直到时间的尽头。”

 

 

書城介紹  | 合作申請 | 索要書目  | 新手入門 | 聯絡方式  | 幫助中心 | 找書說明  | 送貨方式 | 付款方式 香港用户  | 台灣用户 | 海外用户
megBook.com.tw
Copyright (C) 2013 - 2024 (香港)大書城有限公司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