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書推薦:
《
夺回大脑 如何靠自己走出强迫
》
售價:NT$
299.0
《
夏天,19岁的肖像(青鲤文库)岛田庄司两次入围日本通俗文学奖直木奖的作品 ,同名电影由黄子韬主演!
》
售價:NT$
225.0
《
图解机械工程入门
》
售價:NT$
440.0
《
股市长线法宝(第6版)
》
售價:NT$
640.0
《
中文版SOLIDWORKS 2024机械设计从入门到精通(实战案例版)
》
售價:NT$
450.0
《
纯数学教程
》
售價:NT$
390.0
《
威尔士史:历史与身份的演进
》
售價:NT$
490.0
《
黄金、石油和牛油果:16件商品中的拉丁美洲发展历程
》
售價:NT$
395.0
編輯推薦:
胡适在美国总计生活了二十六年七个月,要想了解与读懂胡适与韦莲司的关系,首先要从他们的书信入手,本书作者将胡适与韦莲司的英文书信译出来供大家研究,让我们看到一个更全面的胡适,也给大家一个更权威的展示。
韦莲司“其人极能思想,读书甚多,高洁几近狂狷”胡适留学日记。
胡适认为自己“一直是一个受益者”,与韦莲司的谈话总能启发他去认真思考。胡适对韦莲司充满敬意,并“对自己的谨小慎微的态度感到汗颜”。
韦莲司支持胡适的事业,曾鼓励他接受驻美大使任命。胡适称韦氏为:可以导自己于正确航向之舵手。
韦莲司一生都保持着对胡适的爱慕,她一直作为胡适的粉丝和女友而终生未嫁。
內容簡介:
韦莲司,康奈尔大学地质学教授的女儿,胡适心目中新女性的理想典型,胡适早年留学美国时的女友。胡适是韦莲司毕生唯一想嫁的男人,但她也清楚地知道,这个唯一想嫁的男人,永远成不了她的丈夫。然而,这个事实丝毫无碍于她对胡适终其一生的爱慕。
在爱慕与矜持之间,胡适与韦莲司的友谊持续了五十年。在这五十年中,他们书信不断,然而缠绵和相思并不是这批信件的主题,知识上的讨论远多于个人的私情。胡适在美国共生活了二十六年七个月,他“容忍与自由”思想的最初来源,恰与韦莲司的影响有关。
此书既是胡适与韦莲司情感友谊的考证探寻,又是对胡适一生思想来源的寻踪,更是胡适鲜为人知的美国生活的侧影。
關於作者:
周质平:1947年生于上海,1970年毕业于台北东吴大学中文系,1974年获台中东海大学硕士学位,1982年获美国印第安纳大学博士学位。现任普林斯顿大学东亚系教授。著作有:Yuan
Hung-tao and the kung-an School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1988
《公安派的文学批评及其发展》《胡适与鲁迅》《胡适丛论》《儒林新志》,编有《胡适早年文存》《胡适英文文存》等书。
目錄 :
前言
第一章艾迪丝·克利福德·韦莲司
第二章在爱慕与矜持之间
第三章爱情·亲情与婚姻
第四章画家与诗人
第五章分首十年(1917-1927)
胡适的寂寞
白话文运动的成功
曹声
两次打击
知交万里外
胡适与韦母
第六章短暂的重逢(1931-1936)
芝加哥大学文化讲座
两次重逢
陈衡哲
从哈佛到绮色佳
韦莲司的困惑
第七章从大使到回国(1937-1946)
出任大使之前
大使四年
卸任之后
第八章从滞美到返台(1949-1960)
哈德曼夫人
胡适夫妇同访韦莲司
返台前夕
回台以后
第九章最后的会面与身后事(1960-1962)
最后的会面
胡适死后
结语
附录一胡适的暗澹岁月
前言
葛思德图书馆
维持学术纪律
结语
附录二在批判与辩护之间:胡适对中国婚俗的两种态度
內容試閱 :
1933年9月的两次重逢,在胡适与韦莲司的关系上是个里程碑。在一封1933年9月27日韦莲司写给胡适的信里,她引了自己在1927年写给胡适的一段话:
“你塑造了一个幻象中的女子———亲爱的适,让我们继续穿着这身正式的外衣吧,否则你所喜爱的这个幻象中的女子就会死去。我是如此平凡的一个凡人,一旦你整个了解我的时候,失望会让你伤心的,而在你我之间具有重大意义的激励和启发也将随之死去。”
〔现在〕这件正式的外衣已经褪到地板上了———你已经全然地了解了我,胡适———你是不是更喜欢那个幻象中的女子呢?她也许很美妙,但她毕竟是我,那个胸部扁平而又不善于持家的我,那个头脑不清而又不得体的我,是这个我触摸到了你的身体和眼睛。我简直不能相信,你竟爱上了这么一个可怜的东西,然而,你的爱却裹住了我。
看了我从前写的关于你的札记,我突然领会到你的内涵远比我所知道的更丰富——真不敢相信,你我曾经共度过一段岁月——我们同游,同乐……在时光的泡影里,想到我们曾经同在一起游乐,这是何等甜美——对我们童年少得可怜的人来说,这是第二个童年。但愿我们能快快乐乐地白头偕老!……
没想到,我会如此爱你……胡适,丰富的人生正等着我们去探索,我觉得另一个人生是该我们的——我是多么的愚蠢啊!我崇拜你超过所有的男人……
如我跟你所说的,一堵高不可测的石墙,只要我们无视于它的存在,它在一时之间就能解体消失。我无视横亘在我们之间的时空距离……
这是两次重逢以后,韦莲司写给胡适的信,这与她在8月18日所说“一无期盼”(to expect
nothing!)的心情,已经截然异趣了,而这两次重逢所发生的事,在信中已有了充分的表白,胡适和韦莲司都终于不再矜持了。
韦莲司所说那堵“高不可测的石墙”,当然,可以理解为胡适的婚姻和社会舆论的制裁。在这一点上,韦莲司是可以“无视”
的,但胡适却不能“无视”。韦莲司未婚,生活在美国;胡适已婚,生活在中国。韦莲司“无视”,也无所失;胡适若“无视”,则他1917年回国以后,十几年来所建立起来的社会清望,会跟着“石墙”的瓦解而瓦解。
胡适谈恋爱,有他的“任性”和“奔放”,但他始终只能在无碍于他的事功和学问的情况下,做暂时的“放肆”。徐志摩和陆小曼的那一幕,胡适或许“心向往之”,他对徐的离婚再婚表示“同情的了解”,也无非是“借他人酒杯,浇自己块垒”。真要他自己革命那是做不到的。
韦莲司在信中婉转而又语重心长的暗示,多少低估了胡适的冷静和理性。1921年9月16日,胡适作了一首中秋诗最能体现他这方面的个性:
多谢你殷勤好月,提起我过来哀怨,过来情思。我就千思万想,直到月落天明,也甘心愿意。怕明朝云密遮天,风狂打屋,何处能寻你?行乐尚须及时,何况事功!何况学问!(手稿本日记,第二册)
这是一首很煞风景的情诗,先说自己如何千思万想,须及时行乐,但在紧要关头,又忽然想到自己的事功与学问,这又怎能尽情地行乐呢?
对那堵“高不可测的石墙”,胡适从不“唯心”,他始终有视于客观的存在,并给予相当的敬意。这样的做法,在洋人看来,或不免有言行不一之讥;但在我辈看来,对夹在亲情爱情夹缝中的胡适,实在不忍再有什么苛责。
1933年9月的第一次重逢在月初,从现有的书信看来,胡适是在12日离开绮色佳的。13日两人各有信写给对方。韦莲司的信是这么起头的:“我没法照顾我们的后代”,接着她说:
我整好了我们那个小得可怜的床,我坐在东边向阳的这个窗前……我想要告诉你的都是一些琐事。昨晚我要睡哪个床都觉得很难。我有意地从你的房间走到我的房间。最后,我总不能老靠着门柱子站着啊,我把你床上那条粗重的被子,拿到我的床上。装满了热水瓶就钻进了被子里。让人不解的是,最难堪的时间是早上近六点的时候。……
我想念你的身体,我更想念你在此的点点滴滴。我中有你,这个我,渴望着你中有我。……我是受过严格学校训练的,但此刻,我却无法忘怀在车门见到你那苍白的脸。你把我评价得过高了——虽然我们有平等理性的对话,但我找不到自己有任何内涵,可以和你相提并论……
韦莲司初识胡适的时候,两人的知识水平并没有太大悬殊,在某些议题上,韦莲司还起了一定引导的作用,但到了1933年,韦莲司已清楚地感觉到自己远不如胡适了。她对胡适,与其说是“爱慕”,不如说是“仰慕”。第二天,9月14日,两人都各发了一信。韦莲司写道:
我们俩是多么奇怪的人啊!我想你写了地址的一个空信封也能给我一个宁静的片刻……
毫无疑问的,有许多新的讲演的邀请等着你。要是你能用现成的材料,又能厘清人们的思想,激发人们的意志,我怎么好叫你不说呢?——但是,请务必别苛待自己。
胡适在这几天写给韦莲司的信,在打字稿上都加了删节号,显然已不是原貌了。
1933年9月22日上午六点,也就是第二次相会前的两天,韦莲司写了一封信给胡适,说到自己的个性:
在我一生之中,有一种苦行僧的倾向,对于我自己非常渴望的东西,我宁可全部放弃,也不愿意仅取其中的一小部分。我不知道这是不是幼稚、疏于自制的能力,或者是不文明的?
接着讨论到是不是应该在极为紧凑的日程里,拿出一天来会面:
为什么我们不能就把这一天当做一份礼物,在仅有的几个小时里,享受共处的时光,把它加在我们并不太多的回忆里?
凡事都还能忍受——人的承受能力是如此惊人。我的结论是:要是我们能好好安排这一天一夜,并予珍惜,那是值得再忍受一次别离之苦的。我们也许再不会有这样重逢的机会了。我承认,我的主意一变再变,但至少在过去十二小时里,没再改变!然而,有时我对情绪的控制比你断然,要是你觉得〔来看我〕在情绪上波动过巨,因此决定取消此行,我完全能同意你的决定。
从上引的这两段话里,我们可以看出,韦莲司在处理感情的问题上,有她一定的“任性”。至于她所说,对于自己所渴望的东西,
“宁可全部放弃,也不愿意仅取其中的一小部分”这一点,在和胡适的关系上,她恰是“仅取一小部分”。这与其说是妥协,不如说是对至爱者的一往情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