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書推薦:
《
失败:1891—1900 清王朝的变革、战争与排外
》
售價:NT$
390.0
《
送你一匹马(“我不求深刻,只求简单。”看三毛如何拒绝内耗,为自己而活)
》
售價:NT$
295.0
《
秦汉史讲义
》
售價:NT$
690.0
《
万千心理·我的精神分析之道:复杂的俄狄浦斯及其他议题
》
售價:NT$
475.0
《
荷马:伊利亚特(英文)-西方人文经典影印21
》
售價:NT$
490.0
《
我的心理医生是只猫
》
售價:NT$
225.0
《
巴拉吉预言
》
售價:NT$
340.0
《
股权控制战略:如何实现公司控制和有效激励(第2版)
》
售價:NT$
449.0
|
編輯推薦: |
这是一部“诗人之思”:诗歌与时代、现实与历史、环境与未来。著名诗人李少君不仅将所思纳入他的诗学生态之中,更让他深深扎根于现实的大地上。从这本书中,我们能读到当下文化在这个时代的境遇以及它所承负的未来。
|
內容簡介: |
左手诗歌,右手文化。本书是著名诗人李少君对当代诗歌和当代文化发展进程进行观察所写下的思索。作者认为:当代诗歌和文化正在经历一个关键性转折,从早期的向西方模仿学习转向自主创造,并且,这种创造是建立在对传统的继承、对脚下这片土地的认同和当代社会实践的基础上的。作者围绕这一问题思考,写下众多随笔、散文,并被众多媒体刊发或转载,作者的思考和努力产生了比较广泛的影响,本书精选了这类文章,集中将“诗人之思”呈现给读者。
|
關於作者: |
李少君,1967年生,湖南湘乡人,1989年毕业于武汉大学新闻系,主要著作有《草根集》、《诗歌读本:三十二首诗》、《蓝吧》、《在自然的庙堂里》、《那些消失了的人》等,主编《21世纪诗歌精选》,诗作入选大学语文教程等数十种选本,并被翻译、转载。曾任《天涯》杂志主编,现为海南省文联副主席,一级作家,海南大学硕士生导师。
|
目錄:
|
自序
草根时代
诗歌的草根性时代
通向神圣与广大
全球化时代,诗歌作为一种心学的可能性
诗人,你介入了吗
那些望云的人
诗人的失踪现象
从莽汉到撒娇
草根诗人杨键
细节、地方性与个人
那些灵魂的微微的疼痛
酒杯里的喀什
沉香:古典诗歌的一缕缕芬芳
人文情怀
文化的附加值
我的读书经历
海南梦
海南往事
争论背后的个人
边际与界限
作家与母亲
网络时代的文化空间
年代长篇小说一瞥
年代与新生代作家
当下青春文学之我见
张承志的孤独
韩少功的意义
执著的旅人与开放的思者
读《山南水北》
当代艺术的“草根性”
我对当代艺术仍抱有诗意的期待
批判视野
印度的知识分子
我所知道的NGO
人的欲望有多大
通向毁灭之路
关于民族主义
年代的学术新空间
知识分子批判何以成为可能
国家公司化与公司国家化
商业社会的传媒
卡拉OK意识形态
谁也无权污染环境
顾准、市民社会与民间
《天涯》十年:折射中国思想与文学的变迁
|
內容試閱:
|
文化的附加值
由于将自己定位于文化研究的领域,经常会遇到这样的提问:你所做的这一切有什么用呢?
这样的问题并不是只有我才会碰到。据报载,在北京大学的讲坛上,一位白发苍苍的老先生正高谈国学,一位年轻学子却站起来问:“先生,你教我们的这些知识又有什么用呢?”
这样的问题真是不知如何回答是好,尤其在日常生活中,这样的提问多了,迫使人不得不认真对待。记得一位学经济的朋友很推心置腹地对我说:你说在文化上投那么多资干什么呢?文化又不能创造效益,或者说,创造的效益不是看得见摸得着的,因此,是计算不出来的,不符合黄仁宇先生所说的“数字化管理”的要求,黄仁宇认为一切都应可换算成“数字”,否则既不科学也无功效。
不知道为什么,这些话老让我想起鲁迅在《呐喊》自序里写到的一句话:你把那些睡在屋子里的人喊起来,又有什么用?回答是总得有人去做,或者,真有效果也未可知。当然,鲁迅先生的问题与我说的这个问题并不完全相同,但仍有一些类似。
前两年,学术界轰轰烈烈地发起“振兴人文精神”的大讨论,部分地回答了这个问题。其中,陈思和先生所举的一个例子颇有说服力。陈先生说,我们目前认为较发达的资本主义国家其实并不是最早的资本主义国家,最早的资本主义国家是荷兰、葡萄牙等国,但为什么它们后来衰落了呢?这是因为,英国、法国、意大利等后起的资本主义国家更注重文化建设。在某种意义上来说,正是英、意等国的“文艺复兴运动”造就了所谓的“大英帝国”,促进了资本主义的繁荣发达,使之更有生命力、活力,并在全世界留下了至今仍为人迷恋的所谓“绅士”的文化形象,而非荷兰等国的那种野蛮的“海盗”形象。在当代,美国文化在世界范围的大举扫荡是举世闻名、防不胜防的,以致人们哀叹“好莱坞文化”迷住了几代人。其实,“好莱坞”是借助了全世界之力,荟萃了各国精英,才占据上风。
当然,上面的说法还只是针对国家、民族而言,那么,对个人呢?近来我读到经济学家高希均的一些文章,引发了我的联想。
高先生分析说,为什么新加坡、瑞士这样既没什么资源,国土又小的国家如此发达?那是因为它们产生了一个附加值。这个附加值来源于它们较高的科研水平、文化素质等,在知识经济的时代,这些比什么都重要。高先生举例说明,瑞士是世界上人均收入最高的国家,而它人口仅六百万。为何会这样?以巧克力为例,做巧克力,有两个最重要的东西,一个是牛奶,一个是糖,瑞士既不出糖,也不出牛奶,都是从临近国家法国、意大利进口来的,但它输入了牛奶和糖,加在一起,就做出了世界上最好的巧克力,这就是“附加值”的作用。高希均先生因此写过一本书,书名即《做一个高附加值的现代人》。在书中,高先生主张要做一个高附加值的现代人,既应当有社会学家的热情、经济学家的冷静,还应当有文化人的情怀,而文化尤其重要,可以增加人的附加值。以此联想,我就认为,文化有什么用呢?文化就是那个使一个人超出机械、平庸生活的东西,就是使人更有教养、想象力与创造力的东西,就是增加了一个附加值的东西。我不知道这样的解释对不对,但我们可以肯定的是,爱因斯坦绝非一个呆子,恰恰相反,正是对音乐、艺术的热爱使他超出常人;而杨振宁、李政道等人对中国传统文化的精研,也使他们脱颖而出。
所以我想,文化就是那个增加人的附加值的东西,是使人更聪明、智慧的东西。
海南往事
一个人或者一个地方,似乎只有当他(它)本身成为一个传奇之后,他(它)的往事才有被叙说的价值。海南岛曾经确实风云四起,1988年,海南曾因成为中国最大经济特区而成为当年的热点,也成为当时一代青年人的精神圣地。但后来,海南又陷入萧条,很长时间里被遗忘,所以它的往事也就烟消云散。不料,一个“国际旅游岛”概念的出现,海南又成为四方瞩目之地,以至凤凰卫视的刘长乐称:今后十年,海南将成为中国报道的关键词。于是,它的往事也就开始被翻出来叙述了。当然,沉渣泛起,各类往事都在流传。
在这里,我想说三个故事,都是最早闯海的那批人的故事。在圈子里,我们私下称自己是“老红军”,指1987、1988年最早来海南的一批人。
一个叫冯川建,当时是贵州一个摩托车队的队员,他带了三百块钱来海南,辗转到了三亚,钱花得差不多了,他发现大东海旁有块地适合开餐馆,于是圈起来,准备动手。土地的主人找来了,说你怎么在这里盖房子,冯川建说:“不是说海南像美国开发西部,谁先占了地就是谁的吗?”土地的主人被逗乐了,土地图纸还在我手里呢。冯一听,就和他商量,说你这里空置着也是浪费,不如让我先用着。土地主人想了想,居然同意了,就这样,一座小竹楼搭起来了,生意还很红火,后来,这个故事里的两个主人公都成了大老板。冯川建近年还专门又开了一个“闯海人”酒楼。海南的很多东西,就是像这样很神奇地创建起来的。
还有一个,是浙江小伙子,当时承包了天涯海角的小卖部,生意很好,但有一点麻烦,因为这里太美丽,经常会有想不开的人来到这里,失魂落魄,让他也为之紧张。他先后救过十多个溺水和自杀者。有一次,来了一个女孩,她几次投水,几次被浙江青年所救,到了第五次,她就说:“要不你娶我,我就不去寻短见了。”小伙子是善良之人,先答应了,那女孩竟然真的好好地生活了下来,直到现在。后来这小伙子看多了这种刺激,受不了,就转让生意,回浙江了。大善大德之人,必有福报。这小伙子如今是浙商里的一个著名人物,曾上过《福布斯》百富榜,名字我就不说了。
还有一个,是东北青年,如今在京城的黄金地段开了一个会所,专门免费招待南来北往的各路朋友好汉。但他本身,就是一个传说。1988年到海口,一个大学生,因一身好功夫,给一大老板当保镖。当时我住在海口新华南路靠街的房子,不远处就是海口著名的夜宵场所西门外,他就是这种场合的关键人物。以至有一段时间,他只要出门,公安必跟随,因他只要出手就必有血雨腥风,很快,他俨然已是黑社会老大架势。后来这东北青年钱赚了不少,但自感早期作孽太多,顿悟而立地成佛,决意洗清原罪,于是一心向佛。后来他在京城开了这么一个会所,广交各路豪杰,同时经常发起捐募,铸造佛像赠送寺院。关于原罪一说,著名房地产商,也是在海南起家的冯仑有这么一说,大意是因为中国市场经济因早期不规范,所以随之成长的民营企业大多有原罪,应该多做善事来洗清。
由这三个故事看出,要研究中国市场经济和民营企业家,海南真是重要的一章,甚至是起源,以至有“海大”之称。“海大”说的不是“海南大学”,是说海南是一所大学,很多人在这里得到了锻炼。业界甚至有海南是中国民营企业“黄埔军校”一说。这批人,被笼统称为“海商”。当然这是题外话,不再展开。
最后说说我自己怎么到的海南,我先是在1987年底来过一次海南,为当时充满理想主义浪漫主义色彩的“十万人才下海南”的景象感染;接着,正好看了一本关于美国西部的书,有“边疆理论之父”之称的美国学者特纳称:正是美国西部的开发、新大陆的不断西进和边疆的不断扩张,造就了今日之美国和美国精神。我为之激动兴奋,到海南不久,1990年就在武汉《书刊导报》开了一个专栏“新大陆”,鼓吹海南的开发和中国的开放,说起来,我可能是内地最早开专栏的作家。而我自己,来海南时就将自己定位在文化、文学领域,所以从来没有过下海的想法,连股票也不曾炒过,让别人觉得不可思议。至今以办杂志为乐。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