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書推薦:
《
素描简史:从文艺复兴到现代艺术
》
售價:NT$
1989.0
《
智慧宫丛书028·神工智能 诸神与古代世界的神奇造物
》
售價:NT$
398.0
《
街头健身训练指南
》
售價:NT$
1214.0
《
留学早规划
》
售價:NT$
347.0
《
文化的演化:民众动机正在重塑世界
》
售價:NT$
403.0
《
布鲁克林有棵树(孩子喜欢的阅读经典读本 基于真实生活的全球经典成长小说 走出成长困境 追逐梦想 人生励志 自我塑造小说)
》
售價:NT$
347.0
《
构建未来教育图景:实践以学生为中心的育人模式
》
售價:NT$
398.0
《
中考热点作家孙道荣2024年散文精选集三册
》
售價:NT$
581.0
|
內容簡介: |
《现代著名老中医名著重刊丛书·刘渡舟医书7种(第10辑):伤寒论诠解》主要根据刘渡舟教授给北京中医学院1978届研究生讲授《伤寒论》录音整理而成。取金人成无己的《注解伤寒论》为蓝本,除对《辨脉法》、《平脉法》、《辨不可发汗病脉证并治法》等内容作了删节外,其主要部分均予保留,并按原文排列顺序,逐条加以解释。全书共10篇,414条,113方(佚1方)。《现代著名老中医名著重刊丛书·刘渡舟医书7种(第10辑):伤寒论诠解》在保持作者的学术观点及临床体会的同时,适当介绍历代注家观点。着重于理法药的分析、病机的探讨、病证的鉴别比较等。《现代著名老中医名著重刊丛书·刘渡舟医书7种(第10辑):伤寒论诠解》文字通俗易懂,在阐发理论的同时联系临床病例,对《伤寒论》学习者有较好的参考价值。
|
目錄:
|
伤寒卒病论集
绪论
各论
辨太阳病脉证并治法上
桂枝汤
桂枝加葛根汤
桂枝加厚朴杏子汤
桂枝加附子汤
桂枝去芍药汤
桂枝去芍药加附子汤
桂枝麻黄各半汤
桂枝二麻黄一汤
白虎加人参汤
桂枝二越婢一汤
桂枝去桂加茯苓白术汤
甘草干姜汤
芍药甘草汤
调胃承气汤
四逆汤
辨太阳病脉证并治法中
葛根汤
葛根加半夏汤
葛根黄芩黄连汤
麻黄汤
大青龙汤
小青龙汤
干姜附子汤
桂枝加芍药生姜人参新加汤
麻黄杏仁甘草石膏汤
桂枝甘草汤
茯苓桂枝甘草大枣汤
厚朴生姜甘草半夏人参汤
茯苓桂枝白术甘草汤
芍药甘草附子汤
茯苓四逆汤
五苓散
茯苓甘草汤
栀子豉汤
栀子甘草豉汤
栀子生姜豉汤
栀子厚朴汤
栀子干姜汤
小柴胡汤
小建中汤
大柴胡汤
柴胡加芒硝汤
桃核承气汤
柴胡加龙骨牡蛎汤
桂枝去芍药加蜀漆龙骨牡蛎救逆汤
桂枝加桂汤
桂枝甘草龙骨牡蛎汤
抵当汤
当归四逆汤
四逆加吴茱萸生姜汤
麻黄升麻汤
千姜黄连黄芩人参汤
白头翁汤
辨霍乱病脉证并治法
四逆加人参汤
理中丸(汤)
四逆加猪胆汁汤
辨阴阳易差后劳复病脉证并治法
烧棍散
枳实栀子豉汤
牡蛎泽泻散
竹叶石膏汤
附:《伤寒论》原文校勘
|
內容試閱:
|
张仲景继承了阴阳学说,并结合临床实践,使之又有了新的发展。《伤寒论》的六经辨证,就是以阴阳为纲,即用三阳、三阴的阴阳两纲总统于六经。进行六经辨证,应首先解决病发于阴,还是病发于阳,辨明阴阳,则是治病求于本。然后,进一步探求病位之所在、病情之所属、病势之进退,而判明表里、寒热、虚实,体现了八纲辨证贯穿于六经辨证之中。
六经辨证,通过八纲认识到疾病的阴阳、表里、寒热、虚实八个主要方面,可以说是辨证中不可缺少的先决条件。但是,如果只辨到八纲为止,那还是不够的,因为它还没有具体地把人体的脏腑经络的病理变化结合起来,就好像找人只找到了街道,还没有找到住户一样,仍然不能确切而深刻地阐明各种复杂的病理变化,并指导临床治疗。而六经辨证就恰好解决了这个问题,它把八纲落实到脏腑经络上,使八纲辨证与脏腑辨证有机地结合起来,从而弥补了八纲辨证之不足。
由于六经辨证贯穿着八纲而联系于脏腑经络,尤其是以脏腑经络生理、病理变化作为物质基础,从而使辨证言之有物,而不是空中楼阁。前人在研究《伤寒论》六经时曾指出:“经者,径也”,据经则知邪的来去之路;“经者,界也”,据经则知病有范围,彼此不相混淆。有了范围,有了界限,就能使我们在辨证时一目了然。见头项强痛,可知是太阳经脉受邪;见缘缘面赤、额痛、鼻干,可知是阳明经脉受邪;见耳聋、胸胁苦满,可知是少阳经脉受邪;见腹满时痛,可知是太阴经脉受邪;见咽痛,可知是少阴经脉受邪;见巅顶痛、干呕吐涎沫,可知是厥阴经脉受邪。若离开经络学说,上述各个证候的发生与机理,就无法解释。又由于经络系统的联络交会,使人体的五脏六腑、表里上下、四肢九窍、皮肉筋脉等各个组织器官联结成为一个有机的统一整体,因此六经辨证也特别注意脏腑经络病变的相互影响。如发热、恶寒而脉浮者,是属太阳经表受邪;若脉不浮而反见沉象,则知太阳表邪而又内累少阴。太阳与少阴为表里,当少阴阳气不足而外感风寒时,可以两经同时受邪,形成太阳与少阴的“两感”证。脾与胃互为表里,在发生病变时亦相互影响,故有“实则阳明,虚则太阴”的说法。这种病变的相互影响,表现在具有表里关系的经络脏腑之间,所以,辨证不能离开经络。宋·朱肱认为:“治伤寒先须识经络,不识经络,触途冥行,不知邪气之所在。”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