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書推薦:
《
掌故家的心事
》
售價:NT$
390.0
《
农为邦本——农业历史与传统中国
》
售價:NT$
340.0
《
郊庙之外:隋唐国家祭祀与宗教 增订版 (三联·哈佛燕京学术丛书)
》
售價:NT$
480.0
《
小麦文明:“黄金石油”争夺战
》
售價:NT$
445.0
《
悬壶杂记全集:老中医多年临证经验总结(套装3册) 中医医案诊疗思路和处方药应用
》
售價:NT$
614.0
《
无法忍受谎言的人:一个调查记者的三十年
》
售價:NT$
290.0
《
战争社会学专论
》
售價:NT$
540.0
《
剑桥意大利戏剧史(剑桥世界戏剧史译丛)
》
售價:NT$
740.0
|
編輯推薦: |
清代(1644—1911),既是中国历史上的最后一个封建皇朝,又是中国近代社会的开端。道光二十年(1840)鸦片战争中国战败后,在西方资本主义列强的侵略下,中国被迫国门大开,逐步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使得中国社会各阶层、各民族、各地区在衣、食、住、行等社会生活习尚方面,均发生了巨大变化,呈现出多元、近代、开放、时尚化的新特色。《清代衣食住行(插图珍藏本)》以图文并茂的表述方式,详细介绍了清代衣、食、住、行等方面的特色和变化。
|
內容簡介: |
《清代衣食住行(插图珍藏本)》以图文并茂的表述方式,不仅详细介绍了清代衣、食、住、行等方面的特色和变化,解析了引起清代衣、食、住、行变化的政治和社会环境,不同阶层和民族在这些方面的差异,而且还详细解读了近代以来,在外来文化强烈冲击下,传统衣、食、住、行方面所发生的巨大变化。
|
關於作者: |
林永匡,四川三台人,中国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研究员。多年来,利用满汉文档案资料、文献、地方志、文物、实地考察材料,进行清代经济史、盐政史、民族贸易史、屯垦史、区域史、文化史、社会生活史、风俗史研究。先后出版《清代西北民族贸易史》、《中国屯垦史》、《长江文化史》、《中华文明史》、《中国节令史》、《中国饮食史》、《中国服饰通史》、《清代社会风俗史》、《北疆通史》、《清代饮食文化研究》等著作十余种,发表论文数十篇。
|
目錄:
|
前言
衣
龙袍箭衣与帝王服饰
补服图案与官服等级
马褂素服与民间衣饰
花样旗袍与妇女服饰
瓜皮帽与礼帽
妇女头饰与男式发型
五彩缤纷的民族服饰
西风东渐与服饰变迁
食
“千叟宴”与宫廷饮食
孔府家宴与祭食
饮茶品茗
茶和咖啡与中西饮食文化“交响”
酒酣耳热说“三场”酒趣
色香味美的地方菜系与名食
绿野边疆与民族食品
饮食审美与科学养生
住
皇宫选址与紫禁城规划
宫廷建筑与居住礼仪
衍圣公府与王府建筑格局
小胡同、四合院与各地民居特色
生活用具及演变
宫廷家具,堂皇陈设
民族居合与居住风尚
“西洋楼”与中西建筑文化交流
行
帝后官员的出行与礼仪
帝后辇舆与官员车轿
民间的舟船车轿
西式交通工具的传人
帝王宫员的行旅风尚
行旅风尚
民族地区的交通与交游
邮驿变迁与电信兴起
后记
|
內容試閱:
|
服饰,被誉为人体的“第二层皮肤”。如果说人类的第一层“皮肤”是为了保护自身的话,那么,作为第二层“皮肤”的服饰,则是为了实现人类美化自然、美化空间、创造社会、美化人生的功能,是审美与道德观和谐统一的体现。从社会文化学来考察,服饰是一种特定的文化价值“符号”,是不同社会群体权力、地位、职业差异的标识物。正如郭沫若所指出的:“衣裳是文化的象征,衣裳是思想的形象。”服饰这种实用与审美相结合的装饰性造型艺术,处于“显”文化的层次上,必然受到时代思潮、审美情趣等元素的影响。
清代的服饰,不仅色彩缤纷、形式多样,且具有强烈的时代性、规制性、民族性、多元性、实用性与时尚性等特色。
龙袍箭衣与帝王服饰顺治元年(1644),清朝定都北京(京师)以后,顺治九年(1652),顺治帝便命礼部制订《服色肩舆永例》,经皇帝“钦定”后颁行天下。其中,对皇帝、皇子、亲王、郡王、贝勒贝子、文武官员、士庶人等,以及皇后(含太皇太后、皇太后)、皇子等(含亲王、世子、郡王)福晋与贝勒贝子夫人、官员命妇的服饰,对其冠、服、袍、罩、褂、裳、衣等,以及各种饰物的颜色、质料、数目,均有具体而详实的规范,如有违制,则以“僭越”治罪。现根据《大清会典》、《皇朝礼器图式》、《清史稿》等文献,以及现存遗物,加以介绍。
清代统治者起兵于关外东北地区,冬季较长,气候严寒,为便于防寒与马上骑射,故其帝王服式与明代不同。皇帝多穿紧身窄袖(马蹄袖)的“龙袍箭衣”。
据中国古代服饰史专家周锡保先生在《中国古代服饰史》一书中的研究认为,这种服饰的形成,源于北方寒冷冻手,马蹄袖可卷上、掩下,卷上时便于在马上弓射及灵活操作,掩下则可保护双手免受寒气侵袭。因此,它是生活方式与生活实践的产物。其他如衣服上都用钮扣(明代虽有,但非全部施用),使衣服使用时更为方便、快捷,而且衣襟的形式有所变化。尤其衣领部分,使得服饰在形式上随时代变化较多。
一清代皇帝的服饰清代皇帝服饰,包括饰物、冠、裳、甲胄等。
1.皇帝冠制朝冠,又分为冬朝冠(暖帽)、夏朝冠(凉帽)两种。冬朝冠用黑狐皮毛制作。檐上仰,上缀朱纬,长出檐,顶三层,每层有四条金龙,每条龙口含东珠一颗。夏朝冠,用玉草或藤丝、竹丝为质,表(外表)以罗,缘(滚)石青片金二层,里用红片金或红纱。檐敞(不折向上),上缀朱纬,内加圈。前缀金佛,饰以东珠十五颗,后缀合林,饰以东珠七颗,冠顶与冬朝冠相同。
吉服冠,也分冬、夏两种。冬吉服冠,分别用海龙、熏貂、紫貂皮制作。夏吉服冠,则用玉草或藤丝、竹丝制作。
常服冠,可分为冬、夏两种。冬常服冠,红绒结顶。夏常服冠,也是红绒结顶。余制与冬夏吉服冠相同。
行冠,也分为冬、夏两种。冬行冠,用黑狐皮制作,或用黑羊皮、青绒、青呢制作,余制则同于冬常服冠。夏行冠,用玉草或藤丝、竹丝等物编织而成,红纱里,边饰亦为红色,上缀以朱牦,顶及梁缘用黄色,前缀珍珠一颗。
雨冠,也分为冬、夏两种。冬雨冠,高顶,前檐深,明黄色,有毡,羽缎,皆月白缎里,有油绸而不加里,皆用蓝布带。夏雨冠,顶平,前檐敞,余制与冬雨冠同。
2.皇帝服制衮服,此为祭圜丘、祈谷、祈雨时的专用服饰。
服为石青色,上绣五爪正面金团龙四,两肩及前后各一。左肩绣日,右肩绣月,前后篆文寿字并搭配以五色云纹。
朝服,分为冬、夏两种。均为上衣连下裳制。冬朝服又分二式,俱用明黄色,但祭圜丘、祈谷用蓝色,朝日用红色。一式冬朝服为自十一月初至次年正月十五日(上元)间使用。披领及裳,表面用紫貂皮,袖端用熏貂皮,两肩及前后绣正龙各一,襞积(打裥)处行龙六,衣前后绣以日、月、星、辰、山、龙、华、虫、黼黻、宗彝、藻火、粉米十二章花纹,间以五色云纹。二式冬朝服为披领及袖,用石青色片金加海龙边饰,两肩前后绣正龙各一,腰帷行龙五,衽(衣襟)正龙一,襞积处前后团龙各九,裳正龙二,行龙四,披领行龙二,袖端正龙各一,前后衣裳绣以十二章花纹(其中,日、月、星、辰、山、龙、华、虫、黼黻在衣;宗彝、藻火、粉米在裳),相间以五色云纹,下幅绣八宝平水(八宝为象征吉祥的纹饰,一和合,二鼓板,三龙门,四玉鱼,五仙鹤,六灵芝,七磬,八松)。夏朝服也用明黄色,但常雩祭祀时用蓝,夕月时用月白色,余制与冬朝服二式相同。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