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書推薦:
《
信风万里:17世纪耶稣会中国年信研究(全二册)
》
售價:NT$
811.0
《
青铜之美 国宝里的中式美学
》
售價:NT$
806.0
《
海外中国研究·朱熹的思维世界(增订版)
》
售價:NT$
653.0
《
汗青堂丛书147·光明时代:中世纪新史
》
售價:NT$
388.0
《
能成事的团队
》
售價:NT$
510.0
《
现代无人机鉴赏(珍藏版)
》
售價:NT$
356.0
《
汗青堂丛书·晚清风云(4册套装):帝国的切口 清朝与中华传统文化 太平天国运动史 冲击与回应
》
售價:NT$
1948.0
《
穿在身上的历史:世界服饰图鉴(增订珍藏版)
》
售價:NT$
2540.0
|
編輯推薦: |
※罗辑思维 罗振宇鼎力推荐《吾国教育病理》姊妹篇,呈现中国教育之种种怪相
奥林匹克竞赛班的记忆 高考加分门
高考移民自述 北京示范高中的借读生
复读班 高中招生大战 逃离重点班
一所中学教改中的导师制 寄宿教师家庭
乡村学校迎检过程 北大自主招生
高中生早恋 为奥数殉葬的北大人
台湾高校与北京大学对比 留学中介机构
※北京大学教授、知名社会学者郑也夫愤懑之作,一剑封喉,直指中国教育之癌变!
※陈丹青 李公明 刘苏里 雷 颐
熊丙奇 杨东平 易中天 联合推荐!
|
內容簡介: |
郑也夫教授在北京大学开设《教育社会学》课程,指导选修该课的学生撰写教育现状调查报告,《科场现形记》正是选其中优秀者编辑而成。调查者们以自己敏感的触角伸向教育领域中我们能想到的所有方面,呈现出我们想象不到的事实——奥林匹克竞赛班的记忆、高考加分门、高考移民自述、北京示范高中的借读生、复读班、高中招生大战、逃离重点班、一所中学教改中的导师制、寄宿教师家庭、乡村学校迎检过程、北大自主招生、高中生早恋、为奥数殉葬的北大人、台湾高校与北京大学对比、留学中介机构等等,林林总总,呈现出当前中国教育的种种怪相。
|
關於作者: |
郑也夫
作者自述
祖籍不可考。1950年生于北京。初中即将毕业时遭遇“文革”。1968年赴北大荒。其后的三十九年中先后工作、学习过十个单位:八五二农场四分场六队,该农场水利工程队,该农场工程大队学校,北京师范学院历史系,中国社科院研究生院世界宗教系,北京社科院社会学所,美国丹佛大学社会学系,中国社科院社会学所,中国人民大学社会学系,北京大学社会学系。平均每个单位不足四年。很高兴一直在流动,始终是边缘人,得以冷眼旁观周围的一切。现为北京大学教授。兼任北京市交通顾问。曾任央视《实话实说》总策划。
作者主要作品
《吾国教育病理》,2013
《科场现形记》,2013
《语镜子》,2013
《双城记》,2013
《半开放社会》(香港),2011
《沙葬》,2011
《神似祖先》,2009
《与本科生谈:论文与治学》,2008
《后物欲时代的来临》,2007
《抵抗通吃》,2007
《知识分子研究》,2004
《阅读生物学札记》,2004
《被动吸烟者说》,2004
《城市社会学》,2002
《信任论》,2001
《忘却的纪念》,1998
《世界杯断想》,1998
《游戏人生》,1997
《走出囚徒困境》,1995
《代价论》,1995
《礼语咒词官腔黑话——语言社会学丛谈》,1993
|
目錄:
|
序言 杨东平
编者的话 郑也夫
一编
大学敲门砖
二编
名校光环下
三编
教育生态位
四编
北大自画像
五编
本科生走向
六编
职教阴暗面
|
內容試閱:
|
诊断教育:学生的慧眼和社会学手术刀
杨东平
看惯了教育学科的论文,看到郑也夫教授指导下北京大学社会学系本科生的教育调查,不由得眼睛一亮,心生惊异。这些稚嫩的学术新手,训练有素地操弄着社会学的手术刀,从一个个很小的切口入手,对教育切片取样、扫描透视。基于社会学、人类学的田野调查方法,以叙事、描述为主,加以归纳和分析,几十篇论文如同对教育病的一张张彩超和CT,不动声色而深刻入微,呈现出清晰的病理,时有令人触目惊心的发现。
中国的教育病由来已久,甚至对教育的愤怒和批判都已经过时。尽管如此,并不能认为“是什么”的问题已经不是问题,确定真问题就成为有价值的研究一个基本前提。这一册调查的诸多选题都在人所共知之外见人所未见,令人耳目一新。例如:示范性高中的进入,竞赛班学生的高中生涯,本科毕业生被就业,大学生入伍的收益风险,军事化的初中生活,一个高中生早恋的故事,一所乡村学校的迎检过程,政治课在北大,奥数行业中的北大人等等,都不是从大而无当的国家话语、政策宣示中产生的,来自活生生的日常生活,来自一种率真清澈的学生之眼。
与之相连的,是自下而上的底层视角。如同趴在地上取景那样,看到了不一样的风景。绝大多数调查是对在校学生的采访,这不仅是一种便捷的途径,同龄人之间的采访,学生采访学生,更容易获得外人难以获知的真实。这使得这些研究具有不一样的深度和感染力,不止得到一些真知灼见,而且有触手可及的质感和温度,令人感受到在冷静的记录背后那些挣扎的鲜活生命,这是特别难能可贵的。
例如,对于那些制造着高考神话的超级中学,作者揭示了它精确到每一分钟的教学管理,34分下课,38分下课之类。还有这样的细节:有的学生睡觉不脱衣服,因为早上没有时间叠被子。高中三年没有脱过衣服睡觉的学生居然不在少数!
关于复读与中学声誉的制造,作者揭示了学校通过压缩学生分母,制造升学声誉的内幕,由此出现大量的转考和弃考。老师动员一本、二本无望的学生转学,为什么是可行的呢?因为其他学校的“校绩”是以三本或专科上线人数来计算的,这于是成为一种“双赢”。
在这种考试工厂,复读生甚至是受到优待的。学校的教育目标变得这样赤裸裸:任何课外活动都是浪费和多余的,因为“复读班和应届班不一样,复读班是来学习的!”为实现学校“北清率”的师生博弈同样冷酷无情。老师利用信息优势,形成一整套对付学生的策略,为取得自身的经济利益,千方百计动员高分考生报考清华北大而罔顾学生的风险,他们一旦落榜就成为学校有利可图的高分复读生。
幼儿园的智育同样令人震惊。在基本没有竞争压力的北京郊区幼儿园,大班的知识学习包括清华少儿英语、数学、语文等。数学不仅要掌握20以内加减法、100以内顺数、倒数,还要学会数字排列、几何图形等等。最为焦心的是珠心算,要达到100以内的数字连加七八次的难度——我完全没有想到珠心算已然成为幼儿园的“奥数”!然后,是频繁的评估、比赛,珠心算要求10分钟内完成80道算术题,所有测试和比赛成绩都与幼儿园排名和教师绩效奖金挂钩。据作者调查,“大部分孩子在幼儿园阶段已经对学习产生了厌倦、畏惧的情绪,自信心受到很大打击。”
在许多中小城市和县城,都存在学生在老师家寄居的现象,寄居成为教师创收的“合法”渠道。被采访的学生告知,在她们那里,老师私下把这种现象称为“养猪”,一般交流都是问“你养了几条?”!
这种比较是十分强烈的:产量巨大的教育学论文正在新一轮科学化、专业化、新潮理论的洗礼之中,突显着一种流行中的单一。教育经济学的定量研究方法如同其学科重要性那样不断膨胀,社会学、人类学方法和定性研究则明显旁落,它显示的其实是教育研究中人文性的旁落,复杂社会关系中人的命运、情感和温度,日渐为“纯科学”的数据、模型取代和湮没。也许,这就是非教育学科的北大社会学的青春学子对教育研究所做的最重要的启示和贡献?
开辟“批判的教育社会学”的也夫兄,抱负当然不止于此。他回答了“为什么”的问题,对教育沉疴作出了“学历军备竞赛”的最后诊断,是很有说服力的。至于教育“怎么办”,是否能够走出“囚徒困境”,进入一个正常状态,则需要更多的人、更多方面的探索和努力,也是我们大家共同追求的目标。
2013-9-24
【文摘】
你想象不到的事实
我是生物学的忠实粉丝。自1997年始,一发不止,先后读过150余本生物学著作,领教过生物学思想家的大小观点、各色表述,不计其数。竟是其中一句格言最令我折服:“事实比想象更离奇。”长考这句话后是惊叹和气馁,惊叹大千世界的奇特,气馁我们想象力的孱弱。如果不是看见,我们能够想到海底会有海星这样奢华的生命造型吗?倭黑猩猩的群体在遇到食物即将发生哄抢时,会忽然开始相互抚摸生殖器,即刻便心情愉悦遂有了四岁孔融般的礼让。自青霉素问世以后的70余年间,抗菌素花样翻新,多如牛毛,但细菌和病毒安然无恙。何故?它们平均一天繁殖30代。靠着这样的速率和与之成正比的变异,细菌保有着极大的多样性。此理同样可以解释海星和倭黑猩猩。大自然中一把把严酷的选择剪刀与基因特有的变异之间的伟大互动,将多样性推向极致,超乎我们的想象当不在话下。
能被这句格言感动,是因为我本有这样的内因。1987年我和一位著名的历史小说作家摆谈。我的一番吹牛令他对这位籍籍无名的学者刮目相看。我说:你们比寻常小说家幸运,因为历史人物间的博弈,远比小说家的凭空构思精致、离奇、勾心斗角、匪夷所思。原因无他。小说家的想象力好一点、坏一点,无非是千百册图书的销售落差,而李世民兄弟的玄武门博弈,赌注是身家性命。双方的阴谋设计差得了吗?
德国人教育中的十岁分流和其职业教育中的双轨制,给我留下深刻的印象。与之相比,其学者著作中的一句话,特别是这句话中的一个寻常词汇竟同样打动我:“学校教育研究长期以来在德国是以‘教育实情研究’的名义进行的”。福尔,1996,《1945年以来的德国教育》,第82页
其实我的教学轨迹差不多就是这样一路走来。不管讲授什么题目的课程,城市社会学、消费社会学,我的课程都贯穿着两个旋律。我讲的是理论,却要求和指导同学们做深入的社会调查,翔实地讲述其中的某一博弈、勾当、现象。德国学者的话让我知道了,此一作法可以上纲上线,它不是一个侏儒的偏好,它是不可替代的,甚至堪称是首要的工作。实情不知晓,谈什么道理,搞什么方案,构造什么理论。且选学我的这门课“批判的教育社会学”的同学们,在被驱赶调查和写出某种“实情”时,要比他们学习城市社会学、消费社会学时,具有更大的优势,甚至可以说,没有比他们更胜任写出“教育实情”的人。
社会生活中充斥着悖论。以下是与本书相关的两种悖论。
其一。但凡粗通教育的人都知道,时下的教育不是帮助,而是在摧毁孩子们。我执教过的人民大学和北京大学中的多数农村籍的女孩都颇瘦小,身高多在1米50上下。何故如此。她们中学时大多住校,伙食不好,每天却至少要苦读14个小时。就是说,她们要在最不利于发育的状态下成长。心身所处情境一样,不过是身体较精神更为外在罢了。这两所学校中的半数以上的同学(无论城乡),不知兴趣为何物。当年他们一定都是考试高手,如今学过的唐诗大多已记忆残缺。大家皆知时下的教育如此,却悉数上阵,从幼儿园到高三年级,十四年如一日。阁下会说,这悖论不新鲜,不就是一种囚徒困境吗?不错,其陷入的正是此种逻辑。与寻常之囚徒困境不同的是这困境之深广。请问今日中国,哪个年龄段的人最苦?答曰:6到18岁者。哪个职业的人最苦?答曰:学生,他们每日作业的时间大大超过父母。这是史上最大的、旷世难觅的囚徒困境,或曰悖论。
其二。我们生活在社会中,却常常对我们身外的社会其他部分懵懂无知。原因异常简单。一方面,不在其中者,难解其中义。另一方面,身在其中者,多作沉默人。何况即便身在其中,所知不过一个局部。于是要么大家茫然不知,要么局中流溢出的信息碎片被加工、夸大、曲解,标签化。
以上两种悖论均非无解,即便艰难。解第二悖论应该是解第一悖论的前提。本书作者们没有其他高明之处,他们完成这些文章的最大优势是,初进高校,中学生活的记忆依旧鲜活;而那段生活之吊诡,真的比想象更离奇。教师中一个眼光毒辣的异端,凭借身上的少许感召力,调动出一个个后生们的热忱。午夜梦回那段百味杂陈的经历,费神打捞那些曾经巴不得忘却的记忆,遂有了下面的篇章。后生来路各异,故事五花八门,其中颇多你想象不到的东西。
原想扼要介绍一下本书的篇章,略一思忖,便放弃了。原因之二是,文章太多,全书共48篇,不知从何说起。原因之一,也是更重要的,不想诱导读者。若择要介绍,无论是选择更有意义的,还是更有趣味的,都过多地掺杂了编者的偏好。学生交上的作业,常常在文中某处用黑体字或下划线。我一概勒令去掉,理由是:你构思时已经筛选了事实,行文时更注入了语气上的轻重缓急;再搞成特殊的字体,主观导向就嫌太过了。不同的事实在不同的读者那里有高下不等的意义,那不是你能预料和左右的。给出“路标”后,就是读者自由选择的阅读空间了。
前面说过,我的授课一向是两个旋律并行:我的授课,学生的作业。在历时三年的教学相长中,拙作也已完成,冠名《吾国教育病理》。它与这本书构成姊妹篇。爱唱和会听的人,大多更喜欢和声。
谢您拨冗阅读上述。
郑也夫
2013年5月5日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