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書推薦:
《
信风万里:17世纪耶稣会中国年信研究(全二册)
》
售價:NT$
811.0
《
青铜之美 国宝里的中式美学
》
售價:NT$
806.0
《
海外中国研究·朱熹的思维世界(增订版)
》
售價:NT$
653.0
《
汗青堂丛书147·光明时代:中世纪新史
》
售價:NT$
388.0
《
能成事的团队
》
售價:NT$
510.0
《
现代无人机鉴赏(珍藏版)
》
售價:NT$
356.0
《
汗青堂丛书·晚清风云(4册套装):帝国的切口 清朝与中华传统文化 太平天国运动史 冲击与回应
》
售價:NT$
1948.0
《
穿在身上的历史:世界服饰图鉴(增订珍藏版)
》
售價:NT$
2540.0
|
編輯推薦: |
★ 《纽约时报》《波士顿环球报》《华盛顿邮报》等全美重要媒体动情推荐
★ 根据真实故事创作,主人公的命运牵引你一定会一口气读完
★ 8天写完,42天修订,出版后即成为《纽约时报》畅销书
★ 愤怒、痛心、兴奋、感伤,阅读中各种情绪交织,已经有很长时间没有一本像《她只是个孩子》这样能带来如此纯粹的情感冲击了!
★ 本书封面为当代艺术家张天幕所绘,随书赠送精美横三连书签
|
內容簡介: |
《她只是个孩子》:六岁的女孩希拉曾把一个三岁的男孩绑在树上,用火烧他;她被法院判决要送到州立收养院。在等待收养院有空位的时间里,她被送到了桃丽海顿所带的“垃圾班”里。她不说话,从没哭过,眼睛里充满了恨和不信任,时刻像野兽一样警惕着保护自己,不停地制造混乱。所有人都怕极了这个瘦弱的孩子,认为她是不可救药,除了她的老师桃丽海顿。凭借着耐心、技巧、持久不变的爱,桃丽海顿于把希拉本真的灵魂从噩梦中释放出来,让希拉会笑会哭;并且拂去了蒙在宝石上的灰尘,还给世人一个智商绝高的天才。
|
關於作者: |
桃丽海顿(Torey Hayden),1951年5月21日出生于美国蒙大拿州利文斯顿。她既是一位儿童心理学家,也是一名从事特殊教育的一线老师,长期帮助心理失常的孩子,在日托所、公立学校、社会福利机构、心理诊所等地方工作过,有着丰富的临床心理工作经验。
1979年开始,她着手把那些在教室中的“斗争”整理出版,成就了一系列让千万读者感动不已的畅销书。
《她只是个孩子》是桃丽海顿的第一本书,讲述了一个闪耀着持久的爱、勇气与奉献的奇迹故事。六岁的希拉野性难驯、充满暴力,迷失在愤怒和痛苦的世界里不能自拔,所有人都认为她不可救药,直到一位年轻的女老师挺身而出……
|
內容試閱:
|
序言
在成年后的黄金岁月里,我一直从事帮助心理失常孩子的相关工作。大学一年级那年秋天,我在一个活动项目中得到了做志愿者的机会。这个项目是为帮助精神紊乱且贫困的学龄前儿童而设立的。从那时起,我就深深地被儿童精神疾病中种种令人困惑的方面所吸引。目前我已经获得了三个相关学位。数年来,我从事过助教、大学讲师和精神病学研究员之类的工作,辗转于五个州之间;并在私立日托所、公立学校、封闭的精神科病房和州立社会福利机构工作过。我一直都在探究如何解决这些孩子的问题,寻找最终能打开他们心扉的神奇钥匙。然而,反躬自问,我早就知道世间不存在这样的钥匙,而且对一些孩子来说,光有爱还远远不够。但对人类灵魂的信仰,能让我们无视理性的劝告,从而超越人类知识狭隘的局限。
关于我的工作,人们最常问的就是:“从事这份工作难道不令人沮丧吗?”具体来说,大学生会这样提问:“每天与暴力、贫穷、吸毒、酗酒、性虐待,还有肉体摧残、忽视和冷漠生活在一起,难道不令人沮丧吗?”常规学校的老师会这样问:“当你倾力付出如此之多,得到的回报却如此之少,难道不令人心灰意冷吗?”他们的问题在我看来如出一辙,那就是:当你明知再怎么努力也不过能使病患接近正常而已,当你知道这些幼小的生命将注定要过一种与正常人不一样的生活,他们的未来极有可能颗粒无收,不能为社会作出任何贡献,所有的这些,难道不令人感到失落沮丧吗?
不,不是的,事实并非如此。他们只不过是孩子,和所有孩子一样,他们会有令人失望的时候,但他们也会有令人欣慰的怜悯之心,也会有令人难忘的敏锐洞察力。而常人知道的,却只是他们精神失常这个事实。
这些孩子身上的闪光点远不仅如此。他们十分勇敢坚强。当我们打开电视收看晚间新闻,为一些激动人心的新鲜事,或是遥远前线的胜利而兴高采烈、欢呼雀跃时,我们却忽略了身边现实中上演的无比真实的戏剧。这对我们来说是很大的损失,因为这些孩子身上体现出了一种大无畏的精神,他们内心的勇敢是外界的任何事物都无法比拟的。有些孩子时常被噩梦侵扰,一举一动充满了对未知的恐惧;有些孩子每日生活在暴力和堕落的环境之中,这种生活的恶劣性质甚至无法用语言来形容;有些孩子的亲人不受尊重;有些孩子没有人疼爱;有些孩子生活在绝望之中……但是他们全都忍受了下来。而且在没有找到解脱的办法前,他们大多选择了在这样非人的环境下努力生存下去。
本书只讲述了其中一个不幸孩子的故事。我写这本书的目的,不是为了唤起大家的同情,不是意欲讴歌一位了不起的教师,也不是为了使那些因不知情而心安理得的人感到难堪。本书是为了安抚从事精神病患者工作的人们沉重的心灵。这是一首人类灵魂之歌,故事里的小女孩和我带过的所有孩子一样,也和我们所有人一样。她历经种种磨难,最终挺了过来。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