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書推薦:
《
卫宫家今天的饭9 附画集特装版(含漫画1本+画集1本+卫宫士郎购物清单2张+特制相卡1张)
》
售價:NT$
602.0
《
万千教育学前·与幼儿一起解决问题:捕捉幼儿园一日生活中的教育契机
》
售價:NT$
214.0
《
史铁生:听风八百遍,才知是人间(2)
》
售價:NT$
254.0
《
量子网络的构建与应用
》
售價:NT$
500.0
《
拍电影的热知识:126部影片里的创作技巧(全彩插图版)
》
售價:NT$
500.0
《
大唐名城:长安风华冠天下
》
售價:NT$
398.0
《
情绪传染(当代西方社会心理学名著译丛)
》
售價:NT$
403.0
《
中国年画 1950-1990 THE NEW CHINA: NEW YEAR PICTURE 英文版
》
售價:NT$
1100.0
|
編輯推薦: |
1.邀请台湾知名儿童文学作家以故事形式完成,写法新颖,情节分章清楚、饶富趣味,从名人的生平入手,语言通俗易懂,适合老师在课堂上说故事运用。也适合家长亲子共读。
2. 以历史的观点,详细描述该人物的成长,并搭配相关时代的重要事件与影响。让孩子可以清楚认识时代的演进,以及人生成长历程的变化,容易让孩子对影响世界的名人的成长产生共鸣。让孩子追随伟人的轨迹,以成就为目标,以挫败为戒,作为未来人生的参考。
3.图文并茂,既有历史照片,每章还配有手绘插图,形式活泼,能吸引孩子阅读。
4.每本书都配备知名专家学者导读。
|
內容簡介: |
本书再现法布尔勤奋的一生:他克服出身农家、教育资源匮乏的瓶颈,全靠自学,取得举世瞩目的学术成就,收到法皇接见和表彰。同时也带你见识法布尔挚爱的有趣动植物,和充满奇思妙想的科学实验。
|
關於作者: |
朱秀芳,从教职退休后专事写作,作品曾获东方少年小说奖首奖和洪建全儿童文学奖通话首奖。还著有《康熙》、《德蕾莎》两本名人传记。
|
目錄:
|
前言
第一章 幼年法布尔
第二章 少年法布尔
第三章 就读师范学校
第四章 担任小学老师
第五章 担任高中老师
第六章 回母校教书
第七章 受到重视
第八章 梦想破灭
第九章 专业作家
第十章 特别的法布尔
第十一章 在阿尔马斯定居
法布尔重要记事
后记
|
內容試閱:
|
导读
台湾师范大学生命科学系教授 徐堉峰
记得我还是个懵懂的小学生的时候,很幸运地受到当时教小学自然课的姑姑启发,迷上了昆虫及其他小生物。那时是20世纪70年代,中国的经济还在起步阶段,图书馆里关于自然观察的参考书籍少得可怜,但是都市化不严重与人口较少的环境,却让郊外处处鸟语花香、蝗跳蝶舞,就连台北市马路边都蛙鸣阵阵、流萤闪烁。我便是在那样的条件下,整天只想着能不能在上学和放学经过的小路上有什么“新发现”。当时由于自然观察风气未开,少年的我并不知道一个世纪以前,地球另一端的法国有位伟大的自然科学家法布尔以大自然为师,扭转自己出身平凡、家庭贫困的命运,成为影响深远的一代大师。
虽然自己后来在大学、研究所都如愿以偿就读昆虫学系,接触法布尔的著作却是在他的成就受到国人重视,而他的不朽名著《昆虫记》被翻译出版后的事了。读过《昆虫记》之后,首先我赞叹的是法布尔对大自然所作的观察竟是如此的细致、有条理,且富有实验精神;其次是他的文笔洗练、优美与精确。相信欣赏过法布尔著作的朋友都知道,他有“昆虫学界的荷马”的美称,这顶桂冠无非是由于法布尔不但昆虫学造诣深厚,而且具有深厚的文学底蕴,所以能写出内容丰富、妙趣横生而又文辞流畅的科学叙述文。也只有这样的著作,才能启迪更多的人投入自然研究的行列,让这个重要的研究领域不断有新血流入,研究成果不断累积。
另一件令我讶异的事实是,许多我在学生时代习得的昆虫学基础知识,原来是滥觞于法布尔的观察,如芫菁的复变态、蝉的听觉、天蚕成虫性外激素的远距离吸引能力,都是精彩的例子。法布尔利用简陋的研究设备便能完成许多堪称经典的研究,说明他是多么用心在思考、解决他感兴趣的问题。
目前坊间关于法布尔的出版物大多是他作品的译作或选集,还没有一本刻画这位大师一生经历的书,帮助我们了解这位大师是怎样养成、茁壮、开花、结果的。这本法布尔传记,正好可以填补这个空白。读者可以借由作者流畅的笔锋,感受法布尔如何不顾儿时的家庭困境,凭着对大自然的热爱与好奇,努力克服学习上的瓶颈与生活上的困顿,一步一脚印地取得许多扎实的研究成果,成为人类珍贵的共同资产。我觉得,年轻朋友读这本书时,可以学习法布尔仔细观察事物的精神与毅力,尤其可以尝试学习法布尔利用自己的兴趣来突破原本不擅长的学科的做法;较年长的朋友则可以取法他数十年如一日,专注研究自己热爱的事物的态度,以及他重视科学真实、淡泊名利的风骨。
在网络快餐文化充斥的今天,许多资料来得快速而容易,却也使得我们逐渐习惯填鸭式的知识获取,失去借由思索、推论、实验、创造等方式得到新知的能力。这本法布尔的传记能让读者明白,有生命的思考才是人类知识进步的原动力。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