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書推薦:
《
史铁生:听风八百遍,才知是人间(2)
》
售價:NT$
254.0
《
量子网络的构建与应用
》
售價:NT$
500.0
《
拍电影的热知识:126部影片里的创作技巧(全彩插图版)
》
售價:NT$
500.0
《
大唐名城:长安风华冠天下
》
售價:NT$
398.0
《
情绪传染(当代西方社会心理学名著译丛)
》
售價:NT$
403.0
《
中国年画 1950-1990 THE NEW CHINA: NEW YEAR PICTURE 英文版
》
售價:NT$
1100.0
《
革命与反革命:社会文化视野下的民国政治(近世中国丛书)
》
售價:NT$
435.0
《
画楼:《北洋画报》忆旧(年轮丛书)
》
售價:NT$
1573.0
|
編輯推薦: |
我记得若干年前,第一次读《牛棚杂忆》,我一动不动地坐了整整一个下午,桌上的水一口也没有喝,完全沉浸在这本书里,跟随着季羡林先生忠实的记录,去了一趟那个离我很远的年代,我一会儿一阵冷汗,一会儿一阵痛苦,我愤怒、流泪,因为描写太过真实过于狼狈,我竟然还笑了两次,立刻我就为自己的笑感到惭愧和不忍。这是我做为一个读者真实的感受,实事求是地记下来。
因为自己对于《牛棚杂忆》的喜爱,我难以忘怀季羡林先生那“血和泪”的书写,那出于一个知识分子良知的忠实记录,以及他对于那个年代深刻的反思。我想做一本《牛棚杂忆》的插图本,因为季先生真实地描写非常具有画面感,我在阅读时脑袋里都常常会出现画面,所以做一本插图版本的《牛棚杂忆》成了心里的一个愿望。
在部门主任彭明榜老师的介绍下,我认识了画家马良书先生,一个有些沉默的人,我跟他沟通了我的想法,也等了很久很久,就在几乎有些等不下去要去问问画得怎么样了时,他发来了他的画,我特别感动,因为他完全画出了我想要的那种感觉,不用问就知道他费了多久的时间去揣摩季羡林先生的模样、神情,才能画得那么神形兼备,他是个好画家,而且他真的秉持着对艺术认真负责的精神在做这件事情,我
|
內容簡介: |
《牛棚杂忆》是季羡林先生的代表作之一,也是其影响力最大的一部作品。本书记录了季羡林先生在“文化大革命”期间的遭遇和经历,用他的话说是“一本用血换来的,和泪写成的小书”。这本书的思想性、可读性极强,这是一个知识分子用自己的良知在书写历史,用极为真切、理智的笔触去描写发生他和他身边一群知识分子身上的事,同时对于这段经历有这深刻和理性的思考,无疑,这是一本非常可贵的书稿。
本书为《牛棚杂忆》的插图版,鉴于插图在书中的重要性,特请著名画家马良书先生按书内的内容和背景作画,使得此书更适合青年人的阅读。马良书先生经过长达一年时间的摸索,花费了大量的时间来研究,可谓掌握季羡林先生神态和容貌的特征,他画的季羡林可以说神形兼备。
您(季羡林)写的几本书,不仅是个人一生的写照,也是近百年来中国知识分子历程的反映……您在最困难的时候,包括在“牛棚”挨整的时候,也没有丢掉自己的信仰。
——温家宝
|
關於作者: |
季羡林,中国著名文学家、语言学家、教育家和社会活动家,翻译家,散文家。曾历任中国科学院哲学社会科学部委员、北京大学副校长、中国社科院南亚研究所所长。早年留学国外,精通12国语言,通英、德、梵、巴利文,能阅俄、法文,尤其精于吐火罗文,是世界上仅有的精于此语言的几位学者之一。“梵学、佛学、吐火罗文研究并举,中国文学、比较文学、文艺理论研究齐飞”。著作等身。
|
目錄:
|
一 缘起
二 从社教运动谈起
三 一九六六年六月四日
四 对号入座
五 快活半年
六 自己跳出来
七 抄家
八 在“自绝于人民”的边缘上
九 千钧一发
十 劳改的初级阶段
十一 大批斗
十二 太平庄
十三 自己亲手搭起牛棚
十四 牛棚生活(一)
十五 牛棚生活(二)
十六 牛棚生活(三)
十七 牛棚转移
十八 半解放
十九 完全解放
二十 余思或反思
二一 后记
《牛棚杂忆》编辑手记
|
內容試閱:
|
缘起(部分)
我感到悲哀,是因为我九死一生经历了这一场巨变,到头来竟然得不到一点了解,得不到一点同情,我并不要别人会全面理解,整体同情。事实上我对他们讲的只不过是零零碎碎、片片段段。有一些细节我甚至对家人、好友都没有讲过,至今还闷在我的心中。然而,我主观认为,就是那些片段就足以唤起别人的同情了。结果却是适得其反。于是我悲哀。
我孤独,是因为我感到,自己已届耄耋之年,在茫茫大地上,我一个人踽踽独行,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年老的像三秋的树叶,逐渐飘零。年轻的对我来说像日本人所说的“新人类”那样互不理解。难道我就怀着这些秘密离开这个世界吗?于是我孤独。
我恐惧,是因为我怕这些千载难得的经验一旦泯灭,以千万人遭受难言的苦难为代价而换来的经验教训就难以发挥它的“社会效益”了。想再获得这样的教训恐怕是难之又难了。于是我恐惧。
在悲哀、孤独、恐惧之余,我还有一个牢固的信念。如果把这一场灾难的经过如实地写了出来,它将成为我们这个伟大民族的一面镜子。常在这一面镜子里照一照,会有无限的好处的。它会告诉我们,什么事情应当干,什么事情又不应当干,决没有任何坏处。
就这样,在反反复复考虑之后,我下定决心,自己来写。我在这里先郑重声明:我决不说半句谎言,决不添油加醋。我的经历是什么样子,我就写成什么样子。增之一分则太多,减之一分则太少。不管别人说什么,我都坦然处之,“只等秋风过耳边”。谎言取宠是一个品质问题,非我所能为,亦非我所愿为。我对自己的记忆力还是有信心的。经过了所谓“文化大革命”炼狱的洗礼,“曾经沧海难为水”,我现在什么都不怕。如果有人读了我写的东西感到不舒服,感到好像是揭了自己的疮疤;如果有人想对号入座,那我在这里先说上一声:悉听尊便。
《牛棚杂忆》后记
我从一九八八年三月四日起至一九八九年四月五日止,断断续续,写写停停,用了一年多的时间,为本书写了一本草稿。到了今年春天,我忽然心血来潮,决意把它抄出来。到今年六月三日,用了大约三个月的时间抄成定稿。草稿与定稿之间差别极大,几乎等于重写。
我原来为自己定下了一条守则:写的时候不要带刺儿,也不要带气儿,只是实事求是地完全客观地加以叙述。但是,我是一个有感情的活人,写着写着,不禁怒从心上起,泪自眼中流,刺儿也来了,气儿也来了。我没有办法,就这样吧。否则,我只能说谎了。定稿与草稿之间最大的差别就在于,定稿中的刺儿少了一点,气儿也减了一些。我实际上是不愿意这样干的,为了息事宁人,不得不尔。
我在书中提到的人物很不少的。细心的读者可以看出有三种情况:不提姓名,只提姓不提名,姓名皆提。前两种目的是为当事人讳,后一种只有一两个人,我认为这种人对社会主义社会危害极大,全名提出,让他永垂不朽,以警来者。
无论对哪一种人我都没有进行报复,事实俱在,此心可质天日!“文化大革命”后,我恢复了系主任,后来又“升了官”,在国家权力机构中也“飞黄腾达”过。我并不缺少报复的能力。
我只希望被我有形无形提到的人对我加以谅解。我写的是历史事实。我们“文化大革命”前的友谊,以及“文化大革命”后的友谊,我们都要加以爱护。
现在统计了一下,我平生著译的约有八百万字,其中百分之七八十是“文化大革命”以后的产品。如果“文化大革命”中我真遂了“自绝于人民”的愿,这些东西当然产生不出来。
这对我是一件大幸呢?还是不幸?我现在真还回答不上来。——由它去吧。
一九九二年六月三日写完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