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書推薦:
《
中国近现代名家精品——项维仁:工笔侍女作品精选
》
售價:NT$
308.0
《
宋瑞驻村日记(2012-2022)
》
售價:NT$
539.0
《
汗青堂丛书138·帝国的切口:近代中国口岸的冲突与交流(1832-1914)
》
售價:NT$
594.0
《
人世事,几完缺 —— 啊,晚明
》
售價:NT$
539.0
《
樊树志作品:重写明晚史系列(全6册 崇祯传+江南市镇的早期城市化+明史十二讲+图文中国史+万历传+国史十六讲修订版)
》
售價:NT$
2215.0
《
真谛全集(共6册)
》
售價:NT$
5390.0
《
敦煌通史:魏晋北朝卷
》
售價:NT$
780.0
《
唯美手编16:知性优雅的编织
》
售價:NT$
250.0
|
編輯推薦: |
花城年选,年年给力,部部精心。 权威名家精选,沉淀文学精髓。花城年选,留存您阅读的怦然心动…… “2012花城年选”由何建明
、鄢烈山、谢有顺、洪治纲、向继东、李晓虹、李小雨、卢翎、王幅明、陈惠琼、朱航满、王泉根等诸多名家编选,为您的海量阅读择优助力。丛书囊括小说、散文、杂文、随笔、诗歌、报告文学、民间记事、散文诗、儿童文学等11种年度精选图书。
|
內容簡介: |
今年选本共收入微型小说155篇,共十辑,涵盖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作家们站在道义与良知的立场上,关注弱势群体,他们不刻意渲染底层的苦难,弱势群体的无助、无望,社会的不公,而是书写心灵的高贵、以人性之光照亮黯淡的生活,给人以希望与憧憬…2012年微型小说微型小说作品大都选了一个很好的切入角度,运用了旁敲侧击、一石多鸟的写作技法,从很小的横截面切入生活,就像鲁迅先生所说的,一雕梁、一画栋,却可以使我们看到大厦。像聂鑫森的《风雅人物.烧炉》、
李敬语的《司法警察》、化云《桃花嫂》、韩少功的《夜生活》、陈武《大画家》《小学校》、蓝月的《虚拟婚姻》等。这些作品不仅迅捷地反映社会生活,更因为空灵巧妙、幽默智慧而像突兀的奇峰和飞流直下的瀑布一样让人赏心悦目。作者队伍中,既有既往的老作者,也有初出茅庐的新作者,显示出微型小说欣欣向荣的创作态势。纵览整个选本,思想健康,主旨昂扬向上,艺术形式多样化,写作者功力不俗,文章较有质量。
|
關於作者: |
卢翎,1966年生于天津市,文学博士,天津师范大学文学院教授,中国小说学会秘书长。曾发表《在动荡中前行的中国小说》、《逼近历史的真相》等学术论文30余篇,出版学术专著《都市的叙事》、《滕刚评传》等。
|
目錄:
|
“微小”的力量——012微型小说创作随想
第一辑
风雅人物·烧炉
巴西木的指环
天堂经营者
窗台上的小花
特殊假
站立在废墟上的衣橱
开秧门
司法警察
所长
城管郝大事
威风
修路
主刀
孝心
桃花嫂
第二辑
陈婶
有事请找程双平
灵犀
幸福跑出来
崔阿姨
亲爱的丽丽姑娘
春莲
传刀
桃子
青藤爬满农家院
旅伴
逃亡
盲人玫瑰
小鸥的行为规范
第三辑
有没有并不重要
农家饭
夜生活
假若树能走开
算命盲人
大画家
小学校
像小鸟一样成长
荒芜
喊魂
不开花的油菜
救济款
游戏时代
怪病
慰问
画手
渐渐消散的炊烟
第四辑
虚拟婚姻
爱情在QQ里漂泊
面子
无法平静
你的生命在谁的手上
床位有限
老人和鹰
大卫就诊
我的家在哪里
赶场子
谁会找你
转学
锁在屋里的人
被多次贩卖的我
中医老于
真假开业
布鞋
残忍的结局
第五辑
高干病房
领导找我谈话
我不是鱼缸里的鱼
镇长东沙三题
钓鱼
走廊尽头的灯
重要讲话
没有看见
到底怎样称呼你
我的哥们是县长
忘乎所以
上席
庸俗得像根草
四季花开
牙痛
第六辑
家属
不会说话的爱情
顺风车
古典爱情
赌气
黄昏的二胡声
去海宁
一三五,二四六
开满鲜花的小院
最美的康乃馨
小莫的海底
隔壁的父亲
去D城并不远
犹他州的贺卡
父子约
青花瓷瓶
第七辑
月光下的美丽
时光书
爱情誓言
燕燕
来自天堂的邮件
河东河西
送你一枝玫瑰花
都是爱
美人花瓶
贝壳纽扣
歌伴
阿黄
暖冬
坐席
斗牛
孤坟
一株草
第八辑
石头记
头发长了,是要剪的
风比远方更远
爱之城·冷藏爱情
爱之城·寂寞的时候叫醒我
女狐·暖昧
乡村英文
老姚家的邻居
口置
马兰的猫
没有一点声音
走过咖啡屋
许愿树
平衡
晕车
飘飞的红丝巾
第九辑
看电影
哨客
团契魂
老街:梨园旧事·戏魂
卫士
放菜刀
九爷看秋
锅捞爷的黄土地
葬石记
一袋谷子
左医生
镇魂
新娘彩彩
霜降过去是立冬
紫记儿
大钟馗
凤凰夺窝
第十辑
张春
出售时间
接着显克维奇的故事讲
虚构
这回是真的
消失的微笑
逃亡的勇士
刹那
怀念张美丽
洞
|
內容試閱:
|
风雅人物·烧炉 聂鑫森 华灯初上时,他对老伴说:“今夜该升火烧炉了。”
老伴一笑:“儿子来电话,他想赶回来现场参师,学学你的绝招。” “那局长还有炉子吗?儿子是搞城市规划的,学这个干什么?”
“你没听儿子说局长就爱玩铜炉吗?你叫洪声远,名声远播,儿子就不能教一教?” 他的脸蓦地拉长了。
洪声远,字霜钟,名和字都是父亲取的。六十五年前,他在一个深秋子夜呱呱坠地,离这条小巷很远的“黄叶寺”,正好响起了钟声。熟谙唐诗的父亲,便从《枫桥夜泊》中的“夜半钟声到客船”找到灵感。
洪声远在大学读的是考古系,毕业后便分配到本市的博物院工作。因对历代瓷器研究甚深,同时对明、清以来的各种铜炉独具慧眼,撰文多有创意,在五十岁时已是研究员了。他五年前退休归隐,除了职称之外,此生未领受过任何官衔,是名副其实的一介布衣。
博物馆的同事都说他除研究瓷器颇有见地外,鉴别、养护铜炉亦高人一筹。特别是烧炉的绝活,为世所重。
所谓铜炉,指的是专供焚香、烘手的小巧器具,前者谓之香炉,后者谓之手炉。
铜炉虽有款识却无铭文,形制和花纹都较为简单,但历代藏炉家青睐的是铜炉简练的造型和幽雅的铜色,尤以不着纤尘、润泽如处女的肌肤,精光内含,静而不嚣为贵。若如此,必长期添炭培灰,徐徐火养而成。铜色在火养的过程中,越久越好看。
这是明、清文人的一份雅致,几人能享?
洪声远对铜炉情有独钟,博物馆就收藏了不少。他在职时,绝不允许在色泽包浆颇佳的铜炉上,用化学糨糊去粘贴标签。标签无论将来揭与不揭,“肌肤
”上已落下一个“疤痢”,即便以温火养护,八年十年亦难去其痕迹。他说:“在铜炉上贴标签,与煮鹤焚琴何异?”
对于刚出土或收购来的铜炉,污锈遍体,黯然无色,徐徐火养毕竟时间太长,洪声远敢于以猛火快速烧成。此法在清人吴融的《烧炉新语》中提及,又经他多年实践,颇有心得。
可惜儿子干的不是这一行。
儿子三十四岁了,是1976年的三伏天生的。天气热于炉火,他又喜欢铜炉,本想给儿子命名为“洪炉”,并取字为“畏炎”,含有莫“趋炎”之意。老伴是个中学语文教师,说这个“炉”字太扎眼,就叫“洪伏”吧,“伏”与“福”谐音哩。
洪声远的父亲早辞世了。儿子大学毕业到了城建局,接着是结婚、生子,眼下是该局设计科的副科长。儿子常抱怨,不知这“妇副科病”何时能治愈。
他就不明白,儿子是有专业的人,可以在学问上长进,干吗老想着当官这件事。
八点钟了。儿子又来了电话,说他和局长刚在酒楼吃完晚饭,是陪省局来的几个客人。还得去茶楼喝茶谈工作,今晚他就不回家了,谢谢老爸的辛苦。
洪声远冷冷一笑:“我的儿子成‘三陪’了。喝酒、喝茶全成了谈工作的借口,可悲可叹!'',
老伴说:“还不是为了混个正科长。老洪,你去烧炉吧,儿子的事比天还大呵。” “我是‘不求闻达于诸侯,却逃不脱‘莫为儿孙作马牛’的蠢命!”
杂屋间里,洪声远指挥老伴烧起一盆旺旺的木炭火。节令还是初秋,屋子里的温度猛地升高了。
他把外衣脱掉,只剩下一件衬衫,再把袖口捋起来,然后对老伴说:“ 你有病,去客厅看电视吧。” 老伴问:“你受得了吗?”
“放心,我还不算老。”
待老伴走后,他把门带上,从一个小木盆里,捞起先煮后浸泡的铜炉,借着明亮的灯光细看。这是一只明代的手炉,是冬天用来烘手的,小巧得可纳于袖中,故又称袖炉。好玩意啊,作花盆状,凸雕的菊花菊叶满满地覆盖在铜盖上,端着它如同端着一盆菊花。炉身上刻着扁鹊、华佗、李时珍、张仲景等医界先贤的形象。款识是“杏林之家”。看得出,它曾是一个中医世家的传物。
早几天儿子拿来时,铜炉遍体是污垢和绿得发黑的锈迹,哑喑无光。洪声远一看,就知道它的年限和质地。 “哪里来的?”
“是一个房地产老板主动转让给局长的,花了大价钱,两千元!” 洪声远差点跳了起来。这东西值个五万以上!
“爸,局长得到这个铜炉,突然有了收藏这类玩意的兴趣。他请教过一些专家,明白了铜炉之美在于铜色,要有好铜色必须烧炉,烧炉能速成者便是爸爸。
局长给了我这个效力的机会,我得珍惜。”
他本想呵斥儿子一顿,但还是忍住了。假如铜炉来得正道,为了这一件文物的存世,他何乐而不为。可两千元能买到这样的好东西吗?何况是一个房地产老板让给城建局局长的!
但他还是答应了儿子的请求。
先是用铁锅盛上杏干水,在灶火上把铜炉煮了一天一夜,取出后再在冷了的杏干水中浸泡十来个小时。现在,污垢没有了,外面的一层锈壳也没有了,但还没有显出铜的原色,下一步就是烧炉了。
他用绒布,把铜炉里里外外擦得干干净净,小心地放在这盆木炭火前的石板地上。随即,用火钳往火盆里添上几块结实的木炭,再用扇子轻轻地扇火。火星爆裂作响,金红的火苗呼呼直蹿,黑色的木炭立刻烧得透亮。
洪声远的脸和裸着的手臂,抹上了一层金红的光彩,酷似古铜所铸。他用火钳急速地夹出透亮的木炭,一层一层架在铜炉中,再盖上铜盖铜盖上有密密麻麻的气孑L。他在脸上抹了把汗,随手一甩,有的汗珠子落到铜盖上,嘶嘶直冒白气。
老伴忽推开门进来,问:“老洪,关门做什么?你不是烧炉,是炼人! ” “你不懂。炉里炉外都有温度要求。你快离开,带上门!”
铜炉里火势弱了,再换上烧红的木炭。什么体量的炉,炉壁厚度各异,一次烧多久,添多少炭,每个时段都有不同的讲究。有的炉可以一夜烧成功,变得锃光古雅;有的一夜未果,第二天再煮再泡再烧,方渐入佳境;有的呢,怎么烧也烧不出来,谓之“哑炉”、“死铜”,藏家就只有忍痛割爱了。但在洪声远的手上,从没有出现过这种现象。
洪声远烧了一夜的炉,老伴在客厅看了一夜的电视。 天亮了。脏兮兮、汗涔涔的洪声远走出了杂屋,进了客厅。 老伴问:“成了?”
“没成!再煮再泡再烧,如果是‘哑炉’‘死铜’,那是我运气不好。 ” 一眨眼半个月过去了。
洪声远和儿子谈了一次话,告诉他这铜炉没法烧成,对于局长来说,只有两种选择,一是花个十年八载的工夫,日夜温火蓄养,还得巾围帕裹,不停地用手摩挲炉体,或许会重焕光彩;二是赶快退回原主——这玩意不是好东西!
儿子的头搭拉下来,他不明白久负盛名的烧炉大师,手下怎么会出现“ 哑炉”、 “死铜”…… 选自《山花》2012年第4期
P001-004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