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入帳戶  | 訂單查詢  | 購物車/收銀台(0) | 在線留言板  | 付款方式  | 聯絡我們  | 運費計算  | 幫助中心 |  加入書簽
會員登入   新用戶註冊
HOME新書上架暢銷書架好書推介特價區會員書架精選月讀2023年度TOP分類閱讀雜誌 香港/國際用戶
最新/最熱/最齊全的簡體書網 品種:超過100萬種書,正品正价,放心網購,悭钱省心 送貨:速遞 / 物流,時效:出貨後2-4日

2024年11月出版新書

2024年10月出版新書

2024年09月出版新書

2024年08月出版新書

2024年07月出版新書

2024年06月出版新書

2024年05月出版新書

2024年04月出版新書

2024年03月出版新書

2024年02月出版新書

2024年01月出版新書

2023年12月出版新書

2023年11月出版新書

2023年10月出版新書

『簡體書』危机在演变(给万千书虫启发的危机演义书,大数据背景下最能引起人们思绪,连奥巴马都能理清的危机逻辑学!)

書城自編碼: 2242030
分類: 簡體書→大陸圖書→管理金融/投资
作 者: 李锦 著
國際書號(ISBN): 9787807665670
出版社: 广东旅游出版社
出版日期: 2014-02-01
版次: 1 印次: 1
頁數/字數: 263/280000
書度/開本: 16开 釘裝: 平装

售價:NT$ 331

我要買

share:

** 我創建的書架 **
未登入.



新書推薦:
趋势跟踪: 汤姆·巴索的交易谋略
《 趋势跟踪: 汤姆·巴索的交易谋略 》

售價:NT$ 352.0
滚滚红尘(《滚滚红尘》电影原著)
《 滚滚红尘(《滚滚红尘》电影原著) 》

售價:NT$ 250.0
罗马之变(法语直译,再现罗马共和国走向罗马帝国的辉煌历史)
《 罗马之变(法语直译,再现罗马共和国走向罗马帝国的辉煌历史) 》

售價:NT$ 500.0
自然之争:1600年以来苏格兰和英格兰北部地区的环境史(新史学译丛)
《 自然之争:1600年以来苏格兰和英格兰北部地区的环境史(新史学译丛) 》

售價:NT$ 485.0
硝烟下的博弈:工业革命与中西方战争
《 硝烟下的博弈:工业革命与中西方战争 》

售價:NT$ 398.0
让内的理性主义 发现无意识之旅
《 让内的理性主义 发现无意识之旅 》

售價:NT$ 301.0
知命不惧:从芝诺到马可·奥勒留的生活艺术
《 知命不惧:从芝诺到马可·奥勒留的生活艺术 》

售價:NT$ 505.0
Zemax光学设计从基础到实践
《 Zemax光学设计从基础到实践 》

售價:NT$ 602.0

建議一齊購買:

+

NT$ 291
《 不懂带团队,还敢做管理? 》
+

NT$ 349
《 品牌革命:移动互联网时代的品牌制胜之道 》
+

NT$ 305
《 辣道至简:老干妈陶华碧的经营智慧 》
+

NT$ 249
《 说服力:怎样有逻辑的说服他人 》
+

NT$ 249
《 将来的我一定会感谢现在拼命的自己 》
+

NT$ 481
《 金融的逻辑1:金融何以富民强国 》
編輯推薦:
全球金融危机,是美国长期以来在资本自由的市场经济中,少数金融寡头为追求暴利,缺少监管而导致的。其根子在制度上,然而国家决策失误是毋庸置疑的原因。中国在信贷热潮出现大跃进局面时,同样面临着国家重大决策的判断问题,却依旧保持着良好的经济环境,足以说明是我国决策的正确。在当下国人关心金融如何危机、经济如何发展的大背景下,本书穿插介绍宏观经济、金融政策、货币政策的演变轨迹,使读者在在了解中国经济金融改革的演变历程,并预知国家未来的政策导向与脉络。
內容簡介:
这是一本描述和研究中国信贷风险发生、发展、得到遏止过程的书。作者是一名智嚢型记者和经济研究学者,以对研究生辅导的方式,向读者展现未曾被清晰揭示过的中国信贷风险内幕。其中隐秘的是,他给温家宝总理所呈的万言上疏,较早报告信贷危机真相,提出化解危机对策,引起中央开始关注这个问题,对于凝聚和统一高层认识,起了重要作用。本书揭开这一不被大众所知的过程。
關於作者:
李锦,江苏盐城人。《中国企业报》总编辑、中国企业研究院首席研究员、新华社高级记者。曾任第11届团中央委员、新华社西藏分社副社长、山东分社副社长等职。
从1988年开始投入理论研究,先后提出过九间棚与沂蒙精神、资本经营论、新阶层入党论、三代马克思主义论、消费主导型经济论、大企业时代论等观点。出版专著《马克思主义的新发现》《资本经营理论的提出》《实体经济99评》等20部。
目錄
序一 学者影响国家经济决策的成功案例
序二 发现与报告中国金融风险的大智囊
关于当前信贷形势的分析与建议——给温家宝总理的信
第一单元 青萍之悟
第一章 金融危机来了
一、猝然而至的金融战争
二、陶醉于消费时代的到来
三、美国金融危机的突然爆发
四、脆弱的金融系统
五、整个世界被拖下水
第二章 震动世界的四万亿
一、股市楼市曾经一片哀鸿
二、实体危机带来的农民工返乡潮
三、关于四万亿的思考
四、信心与效率都很重要
第三章 曾经提出减税富民的五项计划
一、不能加剧生产能力过剩的形势
二、四大动力疲软的现实
三、中国家庭消费率是全球最低的
四、老百姓为什么不肯花钱?
五、实施减税等五项计划 藏富于民
第四章 45%的贷款是票据
一、票据虚增有愈演愈烈之势
二、票据融资是怎样陡增起来的
三、票据融资激增带来的风险积累
四、扑灭票据融资泡沫
第五章 贷款“垒政府”现象的出现
一、贷款“垒政府”现象的再出现
二、地方政府贷款弊端重重
三、银行被拖入泥坑
四、地方政府负债的深层次成因
五、谁来抓投资责任追究制
第二单元 救国之智
第六章 一日疾笔万言书
一、智慧筑长城
二、上中下 定目标
三、左中右抓特点
四、前中后求规律
五、一二三 建系统
六、正反合明对策
七、交界处寻突破
第七章 来自北京的声音
一、温总理的批示
二、温总理为什么讲“全局”
三、温总理为什么讲“全面”
四、强调“深入”研究什么
五、央行货币政策委员会会议
六、国务院常务会议
第八章 监管风暴骤起
一、银行最初的“嘴硬”
二、十天内的五个变化
三、前五个月回头看
四、银监会剑指六大风险
五、为四月份贷款大幅回落而高兴
第九章 股市与楼市的验证
一、7.1%增长是钱堆起来的
二、新一波信贷潮仍然到来
三、为啥李伊琳比央行、银监会都有“能力”
四、垄断企业的钱太多
五、“地王”常见房价暴涨
六、经济泡沫迅速膨胀
第十章 历史的证明
一、信贷热潮的回落
二、对信贷二次冲锋的急刹车
三、总理对信贷风险的肺腑之言
四、来自人民的赞颂
第三单元 未来之策
第十一章 金融危机在中国的演变
一、“9万亿”留下五大经济运行风险
二、金融危机在中国演化过程
三、政府债务风险正出现
四、中国永远不会发生经济危机
第十二章 中国平衡之杠杆:以分配改革促进“民富”
一、贫富差距已突破社会稳定警戒线
二、分配是调节劳资矛盾的杠轩
三、分配改革的十九条上
四、分配改革十九条(下
五、为中国特色保底的社会保障主义
六、五中全会的最大亮点是不提“GDP”
第十三章 中国发展形态:消费主导型社会
一、以消费主导论取代“三驾马车论”
二、什么是消费主导型社会
三、从凯恩斯主义的分析框架中走出来
四、“十二五”的政策选择及方向选择
五、100年内的第四次转型
第十四章 关于智囊的对话
一、宏观调控一年五变令人担忧
二、智者出则天下定
三、智囊的思维应是超前的、求异的
四、大智慧的必从基层实践来
五、治国的智力参与机制
附:金融危机期间李锦发表的经济类文章一览表
后记
內容試閱
关于当前信贷形势的分析与建议
——给温家宝总理的信
“信贷大跃进”已出现 两月完成全年一半 如不调控 将导致金融风险
资金可能进了股市 “货币的祸害”不可忽视 建议高层紧急研究减速
当中国政府在全力以赴阻止经济的持续深幅下滑时,一场新的信贷危机正在形成。
在国人不知觉间,一场信贷“大跃进”出现了。按说,实施了积极的财政政策和宽松的货币政策,是非常正确的选择。信贷快速增长的效果逐渐在经济发展中体现,原材料价格很可能在今后的几个月内相继上涨,北方的严重旱情也有助于进一步降低通缩风险。国家投资与银行贷款的急遽投入,将促使中国的GDP比增长率在2009年上半年显著恢复,这是亳无疑义的了。
次级抵押贷款的兴起,曾促使了美国的繁荣。但是对风险的漠视,致使贷款由推动美国经济高速增长的动力演变成拖累美国经济发展的桎梏,并对世界经济产生巨大冲击。我在这里提出与回答的问题是:中国 是不是出现了信贷“大跃进”局势,这种信贷狂潮是怎么形成的?这种增速有没有持续性,如果照此速度持续至年底,意味着2009年全年新增信贷规模将达 8万亿元。新增信贷资金去了哪里,是投入了实体经济,还是流入股市?对拉动内需、推动就业起了多大作用?美国的经济危机是信贷引发的,我国目前这种贷款热潮有没有危险,我们的正确做法是什么?
银行信贷狂潮的出现
今年1月新增贷款1.62万亿,数字出来后,曾引起一片惊呼。听说,包括发改委与央行,也感到“出乎意料”。央行行长周小川在“两会”上就认为“出乎意料”。想不到2月又新增贷款1.07万亿,前两月合计新增2.69万亿,已完成全年计划的一半(全年5万亿),且目前票据融资还有较大的套利空间。
我们朝前看看。从提出四万亿刺激计划来看,我国贷款便是一直迅猛增长的。 11月份新增贷款4770亿元,中国银行2008年12月份的新增人民币贷款进一步 激增至7720亿元,比上年12月份增长14倍,同比增长19%。全年新增贷款创历史新高,达4.9万亿元,超出3.6万亿的全年目标36%,而这一切均发生在放松宏观经济调控之前。2008年12月份的贷款增速为2004年4月以来的最高点,大大高于11月份16%的增幅。今年第一季度贷款的迅猛增长是去年年底增长的继续。从2008年11月至今的四个月里,新增信贷投放已经超过3.8万亿元,相当于2007全年的信贷增量总额。
我们再朝后看看。一位地方银监局负责人预计,3月信贷增幅仍然会攀上万 亿元高峰。
再从银行自身看一看。仅就今年前两个月四大银行信贷投放量而言,均已接 近或突破全年新增贷款额度的60%。以工行为例,今年计划的新增贷款量为 5300亿元,而前两月新增贷款3380亿元,约占全年信贷投放量的64%。
确实,在近几个月经济方面接连不断的坏消息之后,银行信贷的急速增长可能是经济数据方面惟一的亮点了。然而信贷“大跃进”已经出现,也是不争的事实。
信贷狂潮是银行的人掀起来的
目前,出现在中国信贷的大跃进是谁组织起来的?是中国的银行家们。几乎疯狂的贷款热潮,动力来自银行追求自身的利润率与业绩。随着几轮降息,银行的利差减少,同时,央行的公开市场操作,减少了央行票据等低风险的投资品规模,这自然给银行的经营带来了压力。
近期投资项目增多,信贷的非正常扩展带来机遇。自去年十月份以来,扩展性财政政策带来了很多的项目投资,这些项目在目前的经济环境下,大多属于银行眼里的优质项目,其中大部分又在这段时间集中实施,自然就引发了各大银行的信贷竞争。这一轮高速的信贷扩张,银行对于放款的主要对象,比如政府主导的基础设施,大型垄断企业、乃至包括包括按揭、票据贴现等业务,争夺都很激烈。这些贷款有一个共同的特点,就是都比较安全,例如政府的一些项目、以及大型的垄断企业,堆大户的现象十分明显,但是与08年同期相比收益率却大幅下降。08年信贷控制时期,给房地产、工商企业的贷款利率通常会上浮百分之二、三十,因为当时的银行受信贷控制,可贷量较少,有谈判优势;而现在贷款对象是一些政府项目、大型基础设施项目、大型垄断企业等,贷款利率基本下浮,主要原因并不是地方政府的干预,而是因为银行业有了充足的流动性,大家都有放款的冲动,相互之间的竞争十分激烈。所以,这一次不是如很多海外机构担忧的那样——中国的地方政府在干预贷款,而是银行自身在非常充裕的流动性基础上的非正常竞争。
信贷增长,在今年似乎成了政治任务。对于完不成任务的银行,央行可能会恰当地“窗口指导”。中国素来有以政治运动的方法来搞经济建设的习惯,目前挽救国家于经济危机,在一定程度上也是个政治任务,银行家们的贷款行为有了政治色彩,便更无所忌了。
各家银行的竞争力,加剧了“大跃进”局面的形成。现在各个银行都有了大跃进式的口号:工行高层表示,要力争一季度完成全年信贷增长计划的45%。而农行明确提出,上半年信贷投放不得低于全年计划的75%。我了解的某个支行,建行十年,存贷款分别就只有五六十亿,今年的目标是:存贷款双增50亿。开始大家都以为领导疯了,现在一看,完成40%了。这真是和大跃进一样了,换句时髦的语录:心有多大,舞台就有多大。
也来自地方政府追求GDP的冲动
近十多年来,随着中央政府税收力度的加大,地方政府的经济更为紧张。地方政府的收入基本是税收、费收与卖土地大概各占三分之一。现在房地产几乎一下子停了下来。而地方政府总要办事,也包括“政绩工程”,钱从哪里来,就是 银行贷款。
现在,各级政府新投资的项目,很多是市政基础设施,多数属于非经营性项目,投资周期长且盈利存在不确定性,因此,长期以来社会投资并不活跃。很多地方政府对于投融资平台的资产注入,比如土地、已建成桥梁等,都有过反复注入的记录,都有“水分”,目的就是满足项目资本金后直接从银行借贷、融资。
自从去年监管部门叫停开行软贷款之后,各地市政资本金缺口更是捉襟见 肘。针对这个问题,去年下半年提出了“政策性贷款”的说法,实质就是软贷款,但发放者从开行扩展到所有商业银行。今年全国“两会”期间,发改委主任张平也明确表示,作为特殊情况下的特殊政策,将由发改委、财政部、人民银行和银监会等四部委联合发文,要求银行发放一些期限长、利率低的政策性贷款,作为项目资本金。由于此类政策性贷款流动性差、收益低,有识者认为,此类贷款应由政府来主导,不应扩大至商业银行。
资金流向何方
一个月一个亿的银行贷款都到哪里去了?近来的放量信贷资金流向呈现“两头热一头凉”的局面,“两头热”,即一是主要流向政府主导的民生工程、铁路公路、基础设施项目,另一是流向国有大企业;“一头凉”,即民营企业、小企业融资供给仍不足。
一二月份,银行存款增量大部分来自于企业,在股市并不火热的情况下,储 蓄存款增长量减少,这在某种程度上说明,贷款还停留在银行系统内部,还没有 对实体经济带来应有的刺激。
主要投向配合政府项目的投资,中小企业“够不着”。兴业银行资金运营中 心经济学家表示,从新增贷款结构看,中长期贷款的占比不大,可能仅配套给了 中央的扩张项目。工行披露的数据有一定的代表性,该行1月份新增贷款2521 亿元,除去1350亿元票据融资,1171亿元新增贷款主要流向各类基建项目。在近年采访期间,一些收益性强的企业,根本无需负债的企业,不断地被银行上门营销。而一些信贷需求迫切的企业,却求告无门。一般财务表现较好的央企在当前经济形势下均采取了“守势”,新增项目很少,信贷有效需求并不旺盛。新的银行贷款或中期票据也都是替换存量,降低企业财务费用。由于目前投资机会差,很多优质央企的手上都握有大量现金。
以宁波市为例,2008年11月以来,银行普遍热衷于上政府投资项目,基础 设施建设项目贷款增长约30%,而工业企业贷款仅增长10%左右。这种状况说明投资基础设施建设的门槛比较高,很多地方反映,“认成分、认规模大小,将民营资本排除在外”的现象很普遍。虽然目前信贷规模扩张,但民营企业贷款仍然比较难,不少需要绕道请国企帮忙贷款。浙江一家民企名义上吸引国企入股,实际上是给后者10%-15%的固定回报,借以利用其从中分得银行贷款,银行也不仔细查它的资金流向。
目前新增贷款会拉动政府项目涉及的大型国企和基础设施建设企业运营,但 对小企业的贷款需求银行依然十分谨慎,中小企业融资状况仍然严峻。无论信贷 如何汹涌,历来谈得最多的小企业融资难问题都很难被惠及。商业银行对中小企 业贷款讲得多,做得少。他们调门高,但是门檻很高,说了等于没说。很多小企 业也很难符合商业银行的放贷要求,中小企业对银行很有意见。
也有人认为,银行这种行为就是“自己涮自己的手指头”,虽然没有什么利 润,或者说利润很低,但是完成了放贷指标、存款指标、中间业务收入增长三大 任务。
新增信贷资金是否进了股市
在今年一二月份信贷接连创下单月万亿元投放之后,实体经济虽然还未有正面反应,股市却“立竿见影”地一度暴涨600点,泛滥的信贷资金是否流入股市的质疑也酸之而至。一般认为渠道有二,一是前述信贷大户国有企业,二是很难监控资金流向的票据。虽没有直接证据,银监会和央行也不敢肯定或否定,我们既可以看历史,也可以从2009年初人股反常的表现来反证。
从历史看,中国股市在每年的春节后,似乎大多会有一轮不错的行情,这种概率高达70%,主要原因是每年1月份都是放贷高峰期,银行新增贷款通过各种途径都会潜入股市。近来,A股却在实体经济没有任何数据支撑的背景下,走出了独立的强劲行情,个中原因耐人寻味。
人们当然可以问,为什么有关部门不能未雨绸缪,严控信贷资金流入股市,而每一次总在信贷资金血洗股市一番后才出来表示要彻查呢?考虑到特定的行政语境和其间复杂的利益博弈,特别是考虑到银行并未完全独立和其承担的“政策性”放款使命,这种追问只具象征意义。
A股在信贷资金刺激下走出的这轮行情,说明了在实体经济本身仍处于探底 阶段的情形下,放宽信贷的唯一结果是,是使无处可投的资金只能流入股市,大 量低成本资金溢流入股市和房地产市场,必然导致新的泡沫快速膨胀。
中小企业只能吃“残汤剩饭”
当前的信贷扩张应当有助于中国经济在2009年下半年出现反弹。以往的经 验表明,银行贷款通常领先投资5-7个月,这意味着宽松的信贷环境尚需一段时间方能在实体经济活动中见效。如果当前迅猛的信贷扩张主要是由中长期贷款 推动的,则我们的信心会更加充足。由于我们预计银行贷款可能会在接下来的几 个月内见顶,然后适当放缓,我们告诫切勿仅凭最近以及接下来几个月里信贷增 长的强劲数据而对投资增长前景过于乐观。
当前,影响中国经济形势的,很重要的是中小企业,这不仅对于整个经济发 展,而且对于就业形势缓解,都有极其重要的作用。到什么时候,企业才能得到 这些贷款的好处。新增5万亿可能不是今年信贷的顶,一定会突破。因为就算去 掉票据融资的虚增,新增也有近2万亿,已然达到5万亿的40%,但还只是停留在银行体系内,或是只停留在大项目,大企业。要惠及中小企业,就只有再扩大流动性,让水足够多,漫过银行、大项目、大企业等诸多的水库、水坝,他们容不下,就自然流向更多的实体经济了。不过,还有多少贷款要投放,这是不是 中央政府的思路?这是否是温总理说过的“我们已准备好充足的子弹”的含义, 我们不得而知。
但是,目前这样的结果很可能是项目贷款争夺完毕,未来信贷增长陷入急刹 车。目前的信贷需求主要来自短期资金周转和政府项目,各银行目前竞相介入政 府主导项目贷款,提前释放资金而“寅吃卯粮”,而民营经济投资带来的信贷需 求仍然比较孱弱。国家各大银行行长,内心到底是怎么想的?
喜忧参与的效果
新增贷款在短期内如此集中投放,并正在增加投向基础设施建设项目相关的 中长期贷款、以及为实体提供流动性在票据融资,这对于整体经济是积极的信 号。但也可能会产生正反两方面效果,主要集中在以下几点:
1、对新增贷款风险的担忧。贷款集中投放猛增,可能产生新的贷款风险。 我们注意到,银行“垒大户”的倾向再度抬头,新增贷款集中度风险已经开始日益显现。有数据表明,新增贷款可能向传统的大客户、大行业、基建项目集中,或将导致今年一二季度银行业的企业集团客户、行业集中度风险上升。三种“不良”贷款中大额不良贷款客户数、不良贷款余额和不良贷款率开始连续反弹,主要表现是分布在纺织、煤炭、有色金属等行业的大额信贷质量持续恶化,其中纺织行业不良率上升幅度最大,已向市场发出对相关行业及上市公司应当引起警觉的信号。
2、信贷集中投放可持续性不大。本轮信贷集中投放也是为了配合4万亿投资计划的顺利实施。是宏观政策调整、政府投资项目启动、银行惯于早投放等多个因素碰头的结果,并且可持续性不大,还不会影响银行的资产质量。而且经过股份制改革后,我国银行业的风险控制能力已大大增强,绝不会为了增加投放而降低标准,不会不顾风险地盲目扩张信贷,同时,由于新增信贷主要是政府投资项目贷款和票据融资,其中后者占到了40%多,在某种程度上也降低了信贷资产的风险。
3、信贷集中投放有利于经济企稳回暖。由于国际金融危机尚未见底,本次经济调整又与中国经济周期性调整相叠加,因此中国经济短期内不大可能快速回暖。信贷高速增长只是表明中国有可能在全球经济体中率先摆脱信贷紧缩的阴影,有利于经济企稳。这么快的信贷增长显然是个好信号,有利于保增长目标的实现。但真正回暖还要看政府投资的效果能否“抛砖引玉”,带动民间投资和消费的增长。
用电量被认为是工业经济发展情况的真实反映情况。今年1月,全社会用电量同比下降12.88%,其中广东、浙江的用电量分别下降21%和24%,表明企业特别是中小企业的形势仍不容乐观。说明中国经济要走出低谷,真正的回暖还有待时日。
4、信贷集中会抑制通胀形成。我们在近一两个月,要高度重视防止通缩问题。中国经济通胀往往是输入型通胀,如果世界经济依旧低迷,石油价格保持在每桶40美元左右,黄金价格重返每盎司1000美元左右,国内的信贷激增是难以引发通胀。加上考虑到信贷激增难以持续,就更不用担心通胀卷土重来。信贷激增、投资扩张可能会对原材料、能源等价格有一定拉动作用,但由于这些行业都处于产能过剩状态,因此拉动作用不大。下游制造企业的产能过剩,更是有力地抑制了通胀的形成。
从国内看,信贷扩张一段时间后会带来总需求的扩张。从国际看,全球央行实行低利率政策也会带来新一轮的流动性扩张。从企业层面看,企业会通过削减 产量等方式应对产能过剩,一旦企业完成调整,很可能改变供求关系,引发价格上涨。
谨防出现“货币的祸害”
我们知道,美国的金融危机是因为次贷危机引起的,是因为贷款引起的。因 此对贷款问题应时刻保持清醒的头脑。同样是贷款问题,不能忽视,有些方面是 共同的,美国因贷款而致金融危机,对我们是一个巨大的警告。
银行存在坏账风险。信贷飙升的不良后果已有前车之鉴。1998年财政刺激 经济政策出台后,各地蜂拥而上,不但涌现出较多的豆腐渣工程,而且银行系统 大力扩张信贷,引发坏账高企。贷款的爆发性增长对银行业的长期发展不利,尤 其是当前基础设施饱和,且投资与消费严重失衡,继续加大投资引发未来坏账的 风险较高。这重点是从银行自身说的。
巨额票据融资存在“次贷”隐患。票据融资规模有虚增现象,票据资产容易产生乘数效应,票据融资的规模很容易“虚增”,但是并不一定能真实反映宏观经济的回暖情况。票据现象迅速上涨,是一种“中国式次贷”。
造成泡沫经济现象。如果信贷流向中小企业或其他有助于扩大内需的领域, 将是非常有益的,但如果这些钱流入股市、楼市、车市,风险将会很大。可能增 长的规模上去了很大很大,然而泡沫成分快速增长,内需没有扩大多少。这种贷 款速度与规模似乎在制造一种新的风险与危机,资本的泛滥与企业的空心化,将 为国家的经济发展留下隐患。
转移为政府债务负担。目前对于地方高速公路公司、投融资平台所发公司债 和中期票据时,地方政府都会出具“安慰函”,或将项目投资纳入未来财政预 算。但一旦地方财政出现支付危机,必然影响到中期票据和银行信贷资金的安 全。地方进行固定资产投资时,不能为了投资扩张就不顾财政营收,大干快上。 目前,地方政府的债务管理很不透明。
加剧了投资依赖型发展模式。目前经济发展的不确定性越来越大,依靠政府 投资拉动经济增长,潜伏的风险不容小觑,部分投放缺乏审慎的贷前审核,也可 能导致潜在风险的集聚。无论是中期票据还是“政策性贷款”用于补充项目资 本金,潜在风险都需关注。
垄断企业的集权地位得到强化。银行贷款的近乎疯狂的增长,将使集权与企业垄断得到加强。银行是天生的嫌贫爱富。银行贷款大量流入电力、石油、民航等垄断企业,使其经济进一步膨胀,使这些行业本来已经开始的改革戛然而止。自主创新再次停步不前的局面。
这里特别讲到高速公路建设,建设一条高速公路要投入几百亿元,他们的钱是从哪里来的,是政府拨的,银行也愿意贷给他们。结果哩,钱都赚到高速公路集团口袋里去了,政府与银行培育了新的垄断部门,他们的高管一年几十万元收入,社会反映很不好,成了群众对政府意见的重要口实。他们自己有钱了,便参股、控股办银行。某省的高速公路管理局,成了某商业银行的大股东,他们利用金融手段赚更多的钱。国家有经济危机,这么多人没地方住,这么多农民为养老、看病,为孩子上学而愁眉苦脸,是不是先停一些高速公路建设,东部沿海七个大省,一个省先停一条高速公路,结果可能是几千个亿。把这几千个亿先拿出来解决民生问题、社保问题、农民的粮食、棉花价格问题。修建一条高速公路,就是几百亿,目前全中国的民营企业也没有拿到几百亿贷款,真不大合理。高速公路管理局参股的商业银行有多少资金,也该查一查。
建议国家金融部门来个“前四月回头看”活动
目前看来,监管部门可能意识到集中放贷可能产生的新问题,已经开始着手进行调查。我们认为,在保持政策的连续性和稳定性,继续实行积极的财政政策和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的同时,应当从全局高度认识这次“贷款大跃进”形成的成因,不只是针对信贷速度中暴露出来的问题。
对于国家来说,贷款大跃进势头应该停止。从去年11月到现在,已经贷了 4万多亿下去了。是否停一停,歇口气,来个“回头看”。国家经济增长需要多方面的努力,不能仅仅靠投资。化解金融危机是个系统工程,也是个历史过程。整个经济预期的复苏还有赖于美国、欧洲、日本和整个世界的经济复苏。银行贷款增长按预期有效推动投资增长,从战略上、策略上都有好处。但是,我们需要从全局高度来研究,对银行信贷大跃进局面当有清醒认识,并进行专门的课题研究。
过分宽松的货币政策某种程度上意味着可能引发诸多风险,在中国宏观调控历史上,是有教训的。弗里德曼在《美国货币史》中认为,1929年的大萧条是货币政策失败的结果,这一结论令人深思。2008年的经济危机也是贷市政策的结果。在目前的危机面前,金融的确应支持实体经济复苏,但这并不意味着在银行信贷方面可以搞“大跃进”,可以不顾风险地照顾一切融资需求。如果不对信 贷项目予以控制,有效监控出笼的货币,并且控制贷市投入的效果。则不能排除 引发弗里德曼所言的“货币的祸害”的恶果。
在此,建议发改委、财政部、人民银行与银监会来个“前四月回头看”活动。从2008年11月开始到现在,来个反思。银监会的管家们,要能够从全局考虑问题,从解脱经济危机解脱这个大局来考虑问题,来监管银行。千万不能像美国那样,政府被银行家们牵着鼻子走,想管也管不了。在进行全局教育的基础上,似可从五个方面做重点检查:
一是查一查信贷速度与规模,是否存在各大银行恶性竞争问题。金融各部门 思想认识上,差距在哪里,是不是存在部门观念。刺激经济投资预算是多少,在 下达计划、检查情况时,要重视“列入预算”这四个字。要检查各大银行恶性竞争与“列入预算”的差距。
二是要在优化信贷结构上下功夫,出台行业调整实施细则,用好投资。严格 控制对高耗能、高污染和产能过剩行业企业的贷款。下一步,应加大对“三农”、中小企业等薄弱环节的金融支持,切实解决一些企业融资难问题。在引导银行支持中小企业下功夫时,要不断改善中小企业融资的外部环境,财政、税收和货币政策还应加强协调配合,完善中小企业信用担保、贷款贴息等方面的扶持政策。
三是加强对票据融资真实性的监测,看其背后是否有真实的商品交易,防止 虚开票据从而虚增贷款。从总体上看,票据融资在贷款总额中的比例必须降下 来,这里隐藏着很大的危险。美国次贷危机的发生,教训摆在这里,新的金融行 业和产品有更大的风险。
四是加强对信贷去向的监测,防止信贷资金违规进入股市。目前,是不是有 违规资金绕道进入股市情况,恐怕谁也不敢下结论。
第五个问题是,贷款的结果怎样,要从经济效益与社会性效益两个方面去衡量。央行负责人认为,将预测今年我国出口增速以及全球国际贸易增速,从而判断我国需要扩大多少内需。以内需需要增长的规模,来判断我们需要多少投资,从而最终判断我们需要提供多少货币供应。这话说得有道理,然而这4万亿贷款下去,引发多少民间投资,刺激消费的结果怎样?从某种意义上讲,国家投资4万亿最终要由社会消费情况来检验。消费率的提高则是眼前的标准,积极、文明的消费社会是经济发展的终极标准。目前,我国消费率只有36%左右,三年时间下降19.4个百分点,比世界平均水平低41个百分点。如果消费能指数没有增加反而下降,便难说我们宏观调控是成功的了。还有一个问题,贷款总额的准备,密切跟踪国内外经济形势变化,制定新的应对方案。一旦出现更深的危机,我们还有多少“子弹”,我们的底线在哪里,是否做好应对最坏状况的准备。
最后,金融制度与监控机制的创新,鞠逢其时。美国次贷危机的发生,有着 深刻的经济背景,有过于宽松的货币政策,有投行业务的激进扩张,有信用评级 机构的失职行为,同样也有金融监管体制的漏洞。美联储前任主席格林斯潘在国 会就金融危机作证时表示,自己在任时抗拒金融监管的做法有部分过错。他曾经 错误地认为,银行等金融机构有意愿也有能力保护其股东及银行的资产。结果呢?
我们中国现行的金融监管体系,有很多优点可以保持与发扬,但是中国是一 个发展中国家,中国金融改革发展与发达国家相比,历史短暂,缺乏经验,如果 体系的缺陷得不到弥补,将很有可能导致明天的危机像美国已发生的危机一样产 生恶劣影响,或者产生更加严重的后果。现在,猝然而至的信贷“大跃进”形势出现了,我们也会错误地认为,国家控管的银行等金融机构会听从政府的安排,会以增长规模刺激内需,内需会上来。结果哩?
建议人民银行、发改委、财政部与银监会的领导会商一下,在保持政策的连续性和稳定性,继续实行积极的财政政策和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的基础上,增强政策的针对性和灵活性,马上釆取紧急措施,把这个信贷“大跃进”停下来。显然,货币放松政策出台,使得信贷的快速增长仍在持续,3月份已经无法控制,又是一个一万亿马上又出来了。从4月起,同比增速则应该降下来。并且造成逐月递减的势态,最终新增贷款的年增速控制在20%左右比较适宜。
当然,我这里似有点说话不腰疼,政府与银行自有难处,应当体谅。但是, 倘这些话对国家有一点好处,对领导有一点启发,便也没有白写了。
(文中引用数字来自国家统计局、央行的统计报告)
2009年3月22日于济南
第一单元 青萍之悟
第一章 金融危机来了
2008年9月,我们开始陶醉于消费时代快要到来的时候,美国金融危机突然袭击而来。雷诺公司倒闭标志着金融危机进入全面蔓延阶段。金融业本身就是一个非常脆弱的行业,因为次级抵押贷款机构破产而导致投资基金被迫关闭,次贷危机造成了全球金融市 场流动性不足。
从更深层次看,美国在失去苏俄这个主要对手后,忘乎所以,姿意胡为,自己搞垮了自己。
这场来势汹汹的金融危机对中国产生了巨大的影响,由于我国融系统的还未完全开放,表现明显的是出口企业的经济危机。中国人遇到金融危机,有点猝不及防的味道,我们的情报研究系统是失聪的,智嚢系统基本上是失灵的。我们民族似乎很快进入了最艰难的时刻。
我前段时间关注研究的重点是社会稳定与社会管理,多在政法领域。这场危机来了,一下子便突然上了“前线”。
一、猝然而至的金融战争
学生:李老师,从金融危机爆发到现在已经两年多的时间了,我们民族似乎已经度过了最艰难的时刻。回过头来看,应对与化解这场世界性的金融危机,我们中华民族似乎胜利了。是不是可以把这场抗击金融危机比作70年前的抗日战争?
李锦:可以这样比较。70多年前的抗日战争是一次世界性的大战,是帝国主义为了争夺和瓜分世界市场而发动的一场战争。现在进行的也是一场世界范围 的战争,不过那是军事战争,现在是一场金融战争。对于中国人民来说,也是一 次被迫进行的战争,这是一场地无分南北,人无分老少的战争。确实,在2008 年10月开始的半年时间内,我们有种紧张感、恐怖感甚至有种灾难临头的感觉, 在这种时候,我们一次次想起了国歌,想到了 “中华民族到了最危险的时候, 每个人被迫发出最后的吼声”。
学生:是不是可以认为这场“战争”已经胜利了?
李锦:“战争”取得了初步的胜利。我们抗击了世界性金融风险,是因为我 们国家有党和国家的坚强领导,中国人民素有在外敌入侵时内聚性,这种内聚性是异常强大的。除这些外,还有三条。第一条是中国政府强大的中央财政,第二条是金融半封闭状态而形成的天然屏障,我们有自己的防线;第三条是智慧。这便是财力、体制与智慧,打仗需要的弹药、防线与智谋都具备了。
学生:按您说还没有到全面胜利的时候。
李锦:金融危机并没有过去,这是我的一个基本判断,金融危机在以另外一种形式被掩藏下来了。在中国,以贷款风险、政府债务风险与通货膨胀风险在继续,在转移,而美国在2011年也许还会反复。很可能在近几年以另一种形态卷土重来。
学生:我们感觉,中国人现在已经不再紧张了的。
李锦:我还有种如履薄冰的感觉。金融危机的到来把整个世界的真面貌揭开了。美元地位的动摇,实际上是美国政治与经济地位的动摇,美国人一方面还没有从危机中走出来,一方面,并没有改变他们从经济上侵略与瓜分世界的野心。而我们中国的种种弊端也在这场危机中得到空前的暴露。其中,几个突出的矛盾是经济速度与质量的矛盾,经济泡沫与褓的矛盾,社会阶层贫穷与富裕的矛盾,中央政府与地方政府财权的矛盾,还有市场化改革与计划经济回潮的矛盾。这是一种空前的大暴露。所以近一年多,是经济学领域分歧空前集中的时期。中国人比以往也有更多的忧愁。从一定意义,我们应该视为好事。
学生:所以,我们回过头来重新认识这场危机,意义就更大了。
李锦:因为危机并没过去,风险仍在聚集,目前的趋势是通货膨胀风险,再下一步是综合性财政风险。我们回过头来进行深人的总结与思考就更有意义了。温家宝总理在危机行将过去的时候,要我们“认真总结经验,发现问题”,
这是总理向我们提出的任务,我们一起回过头来研究,也是完成总理交给的任务。
学生:老师,您认为在中国应对金融危机中突出的教训是什么?
李锦:就是开始重兵投入,有点手忙脚乱,有一种自己乱了自己的感觉。 就是温家宝总理在2009年12月27日在中国政府网回答新华社记者赵承提问时说的。如果有教训的话,贷款开始投放速度慢一点,结构合理一点,效果好一点,就更好,这是总理脱口而出讲的。温总理当时讲教训时就讲这一条。
学生:那次访谈,实际上相当于政府的元旦国情咨文。
李锦:从这里看,总理是重视这个教训的。这恐怕是近三五间国家经济发展中最大的教训了。
这和抗日战争有相似之处,敌人军队进关了,一下子进来,你也摸不清底细,赶快调部队上前线,全民抗战。过去调的是军队,现在调的是资金,是钱。仗怎么打,也来不及做更多的考虑,先出兵,这就好像日本人进了关,整个军先顶上去,30万人,大刀向鬼子头上砍去,先抵挡一阵。后来,日本人到徐州,发生台儿庄大战,西北军、广西军队、川军都上来了,打仗,开始总是要乱一阵的。我国在应对金融风险时急速投人四万亿,其实也没有那么多,第一年就是投进去8500亿,多数是贷款,开始四个月便投进去3.8万亿,确实有点像“大跃进”。问题出在哪?这不是中央政府组织的,这个热潮是各个银行自己涨起来的,而银行组织的贷款大跃进不是为了国家,主要是为了自己的业绩,这不出问题才怪哩。
学生:您的贡献,便是在投资过热、泡沫经济形成、资金向垄断行业集中时提出警醒之言,献出自己的救国之策。
李锦:文人救国,只有靠智慧,这也算一种才力吧。
学生:您像农村改革初期一样,再次冲锋最前面了。
李锦:30年前,冲在农村改革前面的是穆青、杜导正、李克林、吴象、孙振、范敬宜、张光友、南振中、陈大斌这一批人,充其量我只是一名青年小将而已。我国智库很多,知识分子在这场智慧救国中做出自己的努力,我只是其中一个分子。如果有两点特殊的话,便是我一直在基层,在前线,最早了解“敌情”,从改革开始30多年了,一直在写内参,为党中央国务院当耳目,当智囊;第二是到这个年龄,到这个地步,个人无利可图,无得失可考虑,也无顾忌,只有拯救国家的一种神圣责任感。也就是说,有一种独立、自由与讲真话的精神,恐怕这一点是最重要的。讲的全是真话,百分之百的真话,百分之百的实话,没有假大空的东西。
你说的农村改革初期,那是一个大变革的时代,有陵谷交替的特征,这种时代孕育着一种革新与造反的精神,一种无所畏惧勇往直前的精神,到了1982年后,这个时期便过去了。很多1982年以后参加工作的同志缺少这种经历也缺少这种精神。这次金融危机到来,给人感觉有了那种气氛。国家大难,起伏太大,需要有一种敢讲真话,探求真理的精气神。在我身上有种大变革时代精神的遗传。
学生:现在回头看这场危机,真的是来势汹汹。现在应该好好总结下这场危机了,不论是起因、经过与效果。对于我们青年学子来说,是非常好的教材啊。
李锦:作为人文学科的学生更应该好好学习理解这场历史。古人云:以史为鉴,可以知兴替。历史不只是过眼云烟,更是一面能反射未来的镜子。芸芸众生为鉴,可以知兴替。历史不只是过眼云烟,更是一面能反射未来的镜子。芸芸众 生,世事百态都能在宏大的历史画卷中找到自己的原形。君王与奴隶、战争与和 平、繁荣与萧条……人类只是在不断地演绎着自己的历史而已。历史从来都不是 平静的,虽然人类尚未经历过那种能让大多物种瞬间灭绝的毁灭性灾难,但大大 小小无数的灾难让历史的长河充满了蜿蜒曲折。自然灾害固然可怕,但战争对人 类来说,其破坏性似乎从来都要比自然灾害大得多。到了现代,金融危机已经成 了除战争之外唯一能让人谈之色变的事件,人们对金融危机的恐惧并不亚于对战 争的恐惧,金融危机造成的灾难更不是一次地震、一次海啸所能比拟的。1998年,东南亚金融危机对中国冲击也很大,我们也经历过,有一点研究。某种意义 上说,这些都是学校学不到的东西。
学生:温家宝总理提出要“总结经验、发现问题”,我们国家各部门有没有 总结?
李锦:总理讲了,我们每一个人都应该总结,中国的事就是这样,过去就过去了,谁去总结呀,除非顶头上司发话。不过别人有没有总结,不是我们管的事。我们自己是应该总结的,弄明白这件事,前事不忘,后世之师。
二、陶醉于消费时代的到来
学生:李老师,从金融危机爆发到现在已经两年多时间了,现在回过头去看,在危机爆发的初期,我发现不论是我国政府、企业,还是学者、民众,对危机的到来都有点些措手不及。您认为为什么会出现这种情况呢?
李锦:应该说,我们的情报研究系统是失聪的,智囊系统基本上是失灵的。 很多部门设置的研究单位常做的事是辩护和解释领导的正确,往往给人形势乐观 的结果。从实际情况看,中国经济发展在这几年呈现动荡不定的状态。从十一五 开局,便一直动荡不定。2006年春天,便出现了“投资增长过快、货币信贷投放过多、外贸顺差过大”的“三过”局面。7月份,政治局开会,提出遏别经济增长过热的宏观调控任务。2008年春天,我们实行的是紧缩的财政和货币政策,股市、楼市是一片低迷状态,投资拉动在走低。很多专家咋呼,要救市,弄得上面很难决定。金融危机来了,突然进行大规模的投资,提出的积极的财政政策和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这种调控的大起大落,本身便说明国家的智囊们一再失误,关键时刻,不能为国家提出正确的对策,是一种集体性失聪。
学生:当时一个流行的说法,叫做三驾马车,即“投资、出口与消费”的拉动。当时形势还是比较乐观的。
李锦:这应该说是2008年8月的事。由于经济良好的发展,人们已经将目光放到了 “消费”这个词上。当时在中国,经济发展已经出现一个重要的变化,
2007年第一次出现消费超过投资的现象。我看,这便是调控的结果。
这个时候,我提出了消费主导型社会。别人有没有在这时候提出,没有发现。我认为中国的经济发展大体上呈现出三种形态,或言之是三大阶段。从1949年到1978年,是29年,以生产为中心,物质奇缺,按计划抓生产;1978年到2007年,又是29年,以投资为中心,分成两个阶段,1992年以后的15年是一个新的阶段。我提出这么一个说法,2008年是中国进人消费时代的元年,第三个阶段开始了。为什么这么讲?2007年中国第一次出现消费超过投资拉动的状况,是4.4,而投资是4.3,外贸出口拉动是2.7。历史发展已经向人类传递一个重大的信号,中国已经即将进入以消费为主要驱动力的时代。从国家宏观指导来看,可以称之为以消费为中心的经济发展时代。不管政治家、思想家与经济学家们是否认识到这个问题,是否这么去说,但这是不以人们意志为转移的。
学生:老师,您真敢判断,投资拉动了几十年,2007年刚一出现消费超过投资现象,您就做出消费时代的预言。
李锦:记者的职业敏感最高层次便是思想发现力,从思想层次上做出最新判断。这个思想层次,是在规律层次的基础上提出来的,是对规律的概括。
学生:我还记得当时还在本科学习,那时候有个说法很热,就是拉动经济的是消费、投资和出口 “三驾马车”,07年拉动经济的主力还是投资和出口。
李锦:大家都承认依靠投资、出口与消费三驾马车,但是要明白“三驾马车”不是并列的,消费是“驾辕”的马,掌握方向的,出口和外贸是“拉套”的马。抓住消费这根缰绳,马车就会跑得快,就能保证两位数的增长速度。投资为主要驱动力的发展模式,是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体制转型时期的东西。人类历史发展有个规律,可以参照。美国是1951年人均收人达到3000美元、日本是1970年,中国是2006年进入了 3000美元的人均收入。2000美元是由生产、投资为中心进入了消费为中心的经济发展时代临界点。
学生:当时您还参加了一场消费论的研讨会,在会上您还放了一炮。中国进人消费为中心的社会,社会需要转型。
李锦:我以上关于中国已经进人消费为主导的社会的论断便是在那次会议 上第一次提出的。那是一场《消费论》与消费理论创新的研讨会。本来我对消费论缺乏研究,是吴炳新先生把我拽进这场研究活动的。《消费论》是吴炳新先生多年研究的结晶。我认识吴炳新先生多年了,在九十年代他把《吴炳新文选》送给我,当时已讲到消费论。我在研讨会上演讲的题目是:“中国已进人以消费为中心的经济发展时代”。当时,我也没有看到其他人有这个提法,是我冒叫出来的。在后来的一次会上,中央政策研究室经济局局长李连仲问我,你提出消费论为中心的社会得有数据呀。我说我是有数据的,美国的、日本的,进人3000美元以上,中国现在已经过了 3000美元。李局长说,有数据便好。他又说,你的思想要进入决策层才好。这个,我便没办法了。
学生:李老师,那您能讲讲当时这个会议吗,您的演讲思路是什么,我们 也好学习一下。
李锦:面对《消费论》与消费理论创新研论会这个主题,我想了三个问题:消费论是什么;消费主导型社会论与马克思经济理论比较,讲了什么新话;《消费论》对当前的中国经济社会发展有什么用,与科学发展观有什么联系?重要 性、创造性、实践性,是我们思考问题的出发点与落脚点。
学生:嗯,对啊。重要性、创造性、实践性,这种定性对于我们这些应用经济学的学生来说真的很重要。那《消费论》是什么呢?
李锦:对于吴炳新先生的《消费论》对马克思的经济理论创新,我是从消费主导论角度,从五个方面理解的,从学术上看,这正是《消费论》得以存在与发展的根据。一是消费论的概念与内涵,第二个是它的运行状态,第三个是它的性质,第四个是它的任务,第五个是规律。马克思从生产开始,研究资本主义生产的秘密,揭示资本剥削的秘密和资本积累的趋势。我们试一下可以从消费入手,研究经济运行的规律,揭示消费是人类社会进步的动力和消费引导生产的真理。
李锦:吴炳新的消费论的特殊意义在于:它是讲的生产力经济学,可以把它叫做“消费生产力理论”。中国现代经济学理论体系很薄弱,以生产力为主的经济学体系还没有建立起来,我们的经济学理论体系运用的是马克思的、苏联的经济学,是以研究生产关系为主的。从消费论的内容和任务来看,对亚当·斯密的《国富论》、凯恩斯的《通论》、萨缪尔森的《经济学》进行了分析,我们可以发现他们都讲的生产资料和生活资料这两项消费,吴炳新加上社会消费,并进行了充分论述。当然,可能将来还有一个自然消费。因此,吴炳新突破了经典经济理论家长期沿用的两大消费领域,提出社会消费,这也应视为一个创新。针对以消费为主要驱动力的时代,还提出了国家调控市场消费的思想,这里内容就丰富了。
学生:这是一个敏感话题,也是一个深刻的话题。
李锦:中国是国家调控能力很强的国家。中国的政治与经济的权利很集中, 有着东方文化做背景,消费需要国家政权的力量来调控。中国改革与发展总与国 家集权有关,这是绕不过的话题。
学生:消费论的内容有哪些?
李锦:消费论有五个东西组成,一个是消费的主体理论,是它的源头论、动力论和主体论。第二个是“循环圈论”,是它的生存形态。第三个性质,是消费生产力论,第四个是“三大消费论”的提出,重点是社会消费的提出。第五个是它的规律,叫做国家调控消费市场论。当然,吴先生还提出了三大手段、六个目标、二十项措施,那是它的分支,是属于方法论的范畴。方法论的范畴,可以提出很多条,涉及到生产、科研、税收、金融、价格、价值、货币、信贷的方方面面。上面五个理论,回答了《消费论》的主体、内涵、本质、任务和规律。《消费论》已经架构成一个成熟的理论体系,这五个方面,是对马克思经济理论的创新,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当代化的成果,也是对恩格斯、亚当·斯密、凯恩斯、萨缪尔森经济理论的发展。以上所言,可以回答清楚《消费论》是什么了。我做完了这些分析便提出中国进人以消费为中心的社会和建立消费主导型社会的思路。提出时间是2008年9月25日,这便是消费主导型社会理论提出的时间。其实在9月16日,美国雷诺公司已经倒闭了,这标志着金融危机已进人全面蔓延阶段。不过,我们那时没有感觉到。
学生:我明白了,消费主导论在当时情况下出现确实是顺势而生,顺应了时代的发展,符合现实的需要。
李锦:2008年,中国已进人了消费元年。消费时代元年的提法,不是我的独特发现,而是历史走到这一步。美国人是在上世纪五十年代开始研究“消费社会”的,理论上进步很慢,起起伏伏,而中国在消费时代还未到来时,便形成相对系统的消费理论,可见东方人的理论自觉与大智慧。如果不是金融危机的到来,中国会按着我们事先预定的轨道发展,前景美好。但是,金融危机的爆发给我们敲了警钟:我们是否会走向美国这种依靠着高度负债的消费模式,我们在陶醉于消费时代的到来的同时还要注意什么,能否尽量避免这种危机的发生。这些都是需要我们思考的。我在会上发言反响较大,这次会议是山东省社科院组织的,但也算是全国性的,因为中国社科院、中央财大、国家发改委、中央党校、复旦大学、浙江省政府都来人参加了。
学生:我觉得您讲的消费论与我们现在讲的消费刺激经济还不大一样。
李锦:当然有区别,现在各级政府讲的消费基本上是一种方法论,来源是凯恩斯的“总供给-总需求”的公式,目的仍然是保持经济继续增长,思路上并没有从根本上转过来,因此效果也很有限。而我们研究的是一种更宏观的理论,来自马克思及以前的,属于方向的东西。一个是“方法论”,一个是“方向论”,现在中国政治家与经济学家讲的消费大体上停留在方法论层次,迟早会转过来。
三、美国金融危机的突然爆发
学生:金融危机似乎在2008年9月蔓延全球,您开始并没有自觉意识到这场危机对中国的影响。
李锦:是这样。当时我关注的重点不在金融领域。在2008年,我关注的重点在社会管理与政法领域。我在泰山东边有个叫新泰的地方,搞平安协会调查,我蹲在那里好几年了,这场危机来了,一下子便转过来了,是仓促上阵。
学生:回想一下,这场金融危机最早是从美国开始的。据我们整理的资料, 2007年4月2日,美国第二大次级贷款发行商新世纪金融公司申请破产保护, 宣布裁减54%的员工,这标志着美国次贷危机爆发。短短半年间,作为全球金融中心的华尔街风雨飘摇。数家投行轰然倒下,贝尔斯登改换门庭,雷曼兄弟惨遭破产,美林证券无奈出售,摩根斯坦利、高盛虽然幸存,但也不得不通过改制来躲避次贷梦魇。华尔街投行在“黑色九月”中全军覆灭,从此,华尔街的独立投行彻底消亡,以后均要接受美联储的严格监管。全球最大的保险公司和全美最大的两家房地产证券化公司房地美、房利美也无法逃脱破产的悲惨命运,一直在政府的救助下苟延残喘。美国经济转眼掉头直下,房地产业愈发萧条,银行业步履维艰,零售业不断萎缩,汽车制造业也一直在破产边缘挣扎。
李锦:通过对这些重大事件叙述,可见你们对这些现象是把握住了。从金融危机爆发到了雷诺公司破产,这是一年半时间,到了中国,便是2008年9月的事了。在这场危机中,我们的灾害不是来自于物质的失败,我们的工厂还和过去一样,机器仍然完好无损地躺在那里,可是工人们却失去了他们的工作。蝗虫并没有袭击我们,山洪海啸也没有光顾,战争也被我们遏制了,我们脚下仍有大量的财富。正如美国胡佛总统曾经说过的:“尽管经济萧条,国家的基础资产并未受到损害,在许多地方,用于生产和分销的巨型设备和无可比拟的组织甚至比前两年更坚强。”经济学家解释说,大萧条真正的危害在于,破坏了人们对市场的信任,使现代宏观经济学开始关注经济的需求方面。你们想想看,经济学里经典的凯恩斯理论不就是在30年代的经济大萧条的环境里提出来的么?
学生:是啊,大萧条比任何其他事件都更有力地刺激了宏观经济学的发展。 1932年是大萧条的谷底,而宏观经济学正是在这片土壤慢慢生长了出来。正是 这次大萧条,促成了当代宏观经济学的创立。
李锦:所以,危机是不应该被轻易浪费的,因为它能转化成机遇。因为我们的世界就是在危机中不稳定地前行,这些危机不可避免地创造充分需求的问题。当我们一次次面对这些危机的时候,我们对于经济的理解就会一步步加深。即使在1929年的大萧条的时候,熊彼特在哈佛大学的讲堂上还是风度翩翩地说 道:“先生们,你们在为萧条而担忧,这大可不必。对资本主义来说,萧条是一剂不错的清醒剂。”
学生:您说的很对,当危机来临的时候我们应该积极的去应对它,抱着乐观的态度来对待它。
李锦:乐观的、积极的对待危机,是一种正确的态度,危机毕竟是发生了, 我们是没有办法的办法。我们更应该做的是采取措施,防止危机蔓延,以避免对 祖国和人民带来损失,同时,从这一次危机中吸取教训,避免下一次危机。要想 吸取教训就要了解它。来,从你的角度说说,什么是次贷危机。
学生:好的!次贷危机全称次级房贷危机,英语叫sub prime lending crisis, 是指发生在美国因为次级抵押贷款机构破产而导致的投资基金被迫关闭,股市震 荡反常剧烈的危机。次贷危机造成了全球金融市场流动性不足,包括美国、欧盟、日本等主要金融市场都受其影响。
李锦:可以了。那你说说它是怎么样产生的呢?
学生:哦,在美国的贷款分三个层次。第三层就是次贷市场,主要面对的是那些没有收人证明与负债较重的人,他们偿还能力差,违约风险高。次贷危机的产生,就是由于第三个层次的次级贷款市场出现问题。07年之前,美国的房价一直在上涨,大家预期房价还会涨,因此次级贷款市场的风险在那时看来没有那么明显,而且利润可观。对利润的极度追求导致了银行等金融机构开始忽视风 险,在次贷市场越陷越深。
李锦:是啊,对利润的追逐往往会令人们不顾一切,华尔街的精英们也是这样啊。
学生:对,因为房价的上升,利润的丰厚,银行将贷款贷给低收人家庭之后,它本身为了转移风险以及尽快回笼资金,以住房抵押为基础,对次级贷款进行了证券化,将这些贷款发行成债券,目卩次级债。相应的,此类次贷债券的利率也高于普通的债券。因为利率高,于是很多国际投资机构,包括投资银行、对冲基金等都纷纷买人了次级贷款债券。而投资银行更加富有创新意识,将次级债再次证券化,设计出次级抵押证券,卖给全球的保险公司和对冲基金。保险公司和对冲基金再次转卖这些次级抵押证券,到了最后,风险已经蔓延到了全球的金融 机。
李锦:全球的金融机构坐进了 “次级贷款”这艘船里,都以为是开向所罗 门的宝藏,殊不知迎接他们的却是金融危机的滔天海啸。
如果房价能够持续上涨,这样的利益链条是能够保持正常的。但是,从来就 没有只升不降的资产价格,当经济进人滞胀,通胀泛滥,资产价格的下跌就无法 避免了。从2006年开始,美国楼市开始出现下滑,房价开始下跌,次级贷这个多米诺骨牌随之倒塌,无数家庭无法偿还贷款,大量的违约房产被银行收回拍 卖,导致了贷款银行的巨额亏损,投资银行也无法幸免,花旗、美林、瑞银、摩 根士丹利等着名投资银行也爆出巨亏。这就是席卷全球的次贷危机了。
显然,这场危机的直接责任者在金融业,金融业的三性原则是“盈利性”、 “流动性”、“安全性”,作为企业追求更高的利润我们无可厚非,但是需要我们注意的是,在追求利润的同时,不能忽视安全,特别是在这样一个全球化的时代,任何的纰漏带来的都是全球性的灾难。这是一个规律,我们中国也应当尊重这个规律。我们中国后来信贷风险的出现,便是重视了盈利性与流动性,而忽视了安全性。而这种安全性的忽视反过来又影响了盈利性与流动性。
四、脆弱的金融系统
李锦:2008年从美国华尔街开始引发的这场金融危机是1929年“大萧条”以来全球经历过的最严重的金融危机。其实,金融业出问题是司空见惯的事情,而金融危机则是整个金融业出了很严重的问题,影响超出金融界。
学生:嗯,我手里有份数据。上面说:据世界银行的估计,在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皿?的180多个成员国中,在1980 ~ 1996年间,就有133个成员国发生过各种形式的金融危机,没有发生过金融危机的发展中国家更是寥寥无几。那李老师在您看来,为什么金融很容易出问题呢?为什么会如此频繁地发生金融危机呢?
李锦:金融危机之所以经常发生,首先在于金融业本身就是一个非常脆弱的行业。金融业外的其他行业中,企业使用的资金大部分是自己的。但是金融业中,商业银行、投资银行、基金等的资本金中绝大部分是借来的,是别人的钱,这就是金融业的脆弱之处。
根据《巴塞尔协议》,一家银行的核心资本率仅仅需要达到8%,也就是说,商业银行自有资金通常只占银行总资本的8%~10%,超过900的资本是借来的,是别人的。投资银行的资金中,自有的比例就更低了。投资银行自有资金与借人资金的比例一般为1: 30。也就是说,投资银行用于投资的31元中,有30元是借来的,只有1元是投资银行自己的。
这种状况导致金融业非常脆弱。在市场上涨的情况下,借别人的钱来赚钱,会让投资银行这些金融机构赚大钱。但是,在市场下跌的情况下,这种做法就非常危险,它们会亏损得更厉害,自己的资金很容易全部赔光。当然,金融业本身的脆弱性并不意味金融一定就会出问题,并不意味着金融危机一定会发生。金融危机常常是其他因素诱发的。那么,哪些因素可能诱发金融危机呢? 一个国家经济中的缺陷、政府的宏观政策失误以及对金融系统的监管不严都可能诱发金融危机。
学生:您说金融危机频繁地发生,我很容易就想到了 97年的那次金融危机。我怎么感觉97年的危机对中国的冲击不是很大啊?
李锦:在1997年亚洲金融危机中,国际炒家对我国香港特区也发起了攻击。但是,在中央政府强有力的支持下,在特区政府的反击之下,他们在香港损失惨重,并最终不得不撤退。从香港成功击退国际炒家的攻击中我们看到,在金融危机中,健康完备的金融管理制度和强大的经济力量是防止金融危机蔓延的重要保证。在1997年亚洲金融危机中,我国内地没有受到太大影响,关键的原因是我国的金融市场没有完全对外开放,是一种封闭状态。但是,我国金融市场不可能永远不对外开放。不实现金融的对外开放,中国的金融业就难以进一步发展起来,中国也就很难成为全球性金融强国。
学生:对,随着中国加人双了WTO以后,中国正一步步地开放他的金融市场, 也正在加速向金融强国迈进,而且我国的金融体系也越来越规范,但是真的不能 只求速度而忽视了风险。
李锦:所以,中央政府对金融开放持慎重的态度。作为一个金融专业的学生,每一个人都应该有这种风险意识。在过去几年中,通过国有商业银行的改制上市,我国银行业的安全状况已经有了很大的改善,风险降低了很多。但是,我国的银行业仍然存在严重问题,股市也有很多不规范的地方。与1997年金融危机前的亚洲国家一样,我国经济增长的模式也存在严重问题,就是过度强调经济增长率,而没有充分注意投资效率。因此,在我国金融市场必将进一步对外开放的情况下,加强银行监管,健全金融监管的法律法规,控制金融风险,转变经济增长模式,是我国政府和企业面临的重要任务。我总感觉到,我们这种创新步伐太慢,美国金融创新出了问题,不能证明我们不能金融创新。正因为如此,在半封闭状态,我们更得加紧金融创新的步伐,来迎接融人世界范围的金融体系。
学生:所以,王岐山副总理在国际会议上痛斥美国金融家时是淋漓痛快,。
李锦:这样批驳,美国人只能听着,因为我们的批判是有道理,他们无话可说,何况这时候需要我们中国拿出钱来支撑局面,他们只有乖乖地听着。
学生:说起这个金融风险的忽视,真的不能不提一下美联储了和格林斯潘 了。格林斯潘在美联储这么多年,美国经济一直良好运转,而他本人也一直被奉 在神坛,谁能想到,眼看要退休了,被金融危机这么一折腾,晚节不保。媒体是 这样说的:前联储主席格林斯潘十月二十三日在国会作供,解释所知与看法,跟 着在质询下承认自己曾经作出错误的判断。整个二十世纪的经济学者中,论到政 策的举足轻重与国际荣誉之多,没有谁可以比得上他的,现在却是这个情况,真的是此一时彼一时啊。
李锦:是这样的,在中国把格林斯潘的话奉为圭臬的人不在少数,那是因为他在位的时间里,信奉自由市场主义,美国乃至整个全球经济在美国的带动下得了飞速的发展,美国经济出现了百年来前所未有的发展局面,美联储的相关政策确实是起到了推动作用。而作为长期担任美国美联储主席的格林斯潘,无疑是美国经济的掌舵人,左右着美国经济发展的方向和速度,同时对世界经济也发生了极大的影响力。因而,长期以来,格林斯潘被视为美国经济神话的締造者,是一个不可撼动的神圣化的人物。
学生:在某种意义上,他的威信超过总统。可是金融危机爆发之后,人们纷纷把矛头指向他,指责他任内抗拒对金融市场加强监管,并一再减息,助涨房市泡沫化,最后房市崩溃拖垮了信贷市场。
李锦:中国人常说的:成也萧何,败也萧何,此之谓也。格林斯潘说,他2005年就注意到投资者轻忽有关风险,但没想到问题爆发的规模会造成百年一遇的信贷海啸,导致自由市场体制的崩溃。格林斯潘说他感到震惊,他也对金融危机对经济造成的后续效应表示悲观:在金融系统受到如此重创的情况下,我认为我们无可避免,未来裁员和失业会大大增加。格林斯潘在任期间美国经济大好,可是现在这种经济神话彻底破灭了。不过我倒是认为这并不是格林斯潘一个人的错。他是奉行自由市场主义,但是美国今天搞得一团糟的金融制度,不可能全是自由市场促成的。自由市场不会接受那么高的借贷总额与抵押资产的比率,也不会衍生出我们见到的纵横交错的合约组织。美国的金融制度无疑是政府的干预与市场的运作合并而衍生出来的悲剧,其中的含意,是某些政府要管的事没有管,不应该管的却管了。这件事,不能简单地下结论,这是自由市场主义带来的。
学生:我们老师上课的时候也说,这次金融危机与政府监管力度不够有非常大的关系。那您觉得格林斯潘在这次金融危机中哪里做错了呢?
李锦:刚才我说了,政府与市场两个方面都有原因,如果从你提出方面回答我觉得有两条。第一是:低利率政策催生房地产泡沫。当年颇有成效的宽松货币政策可能导致了房地产泡沫以及次贷危机的爆发。林毅夫说过:当时01年互联网泡沫破裂美国经济就应该陷人衰退,但那次衰退很短。为什么那么短?因为是美联储用降息来刺激房地产经济。
学生:我知道。从2001年经过一年多的减息,美联储基准利率从3.5%降低到过去近50年来的最低点1%。
李锦:对,低利率造成美国房地产市场一度高度繁荣,但是代价巨大,代价是房地产更大的泡沫,泡沫破灭以后就更难解决。随着2006年年初美国房地产泡沫破裂,次贷危机逐步显现,并愈演愈烈成为影响全球的金融危机。格林斯潘在《华尔街日报》发表的文章中也承认,他任职期间实施的低利率政策可能助长了美国房价泡沫。但他却认为次贷危机的真正根源在于全球经济扩张,正是一段时期以来全球经济前所未有的高速增长导致投资者低估了风险。这是他做的不恰当的第一条。
学生:那第二条呢?
李锦:是放任金融衍生品酿恶果。你们金融学的金融衍生产品的作用是什么?
学生:金融衍生品的本质是一种风险“对冲”工具,用来为股票、债券、抵押贷款等其他投资提供“保险”。但是慢慢的,因为它的杠杆性,高收益性,越来越成为一种投机工具。
李锦:由于金融衍生品多利用资金杠杆,市场景气时回报率惊人,因此华尔街不断“创新”金融衍生工具。高回报必然隐藏高风险,一切事物无不具有两重性嘛。清醒的投资者对金融衍生品保持足够警惕。巴菲特5年前就警告说,这些金融产品的潜在威胁堪称“致命”。但是格林斯潘却是坚决维护金融衍生品市场。正是由于格林斯潘的支持,以致华尔街贪婪的投机者让金融衍生品市场越滚越大,最终把美国乃至世界其他金融机构卷人其中。我们终于看到了美国经济神话破灭了,格林斯潘从神坛上走了下来。这对于我们是否有些幸免,但我想更多的,应该是警示意义吧?
五、整个世界被拖下水
学生:李老师,我一直有个问题,您看明明是美国的金融系统出现了危机, 是美国的次贷还不上款了,最终却是全球的国家在为美国买单。
李锦:在次贷危机中,还不起贷款的是美国的买房人,而处在这个链条终端的埋单者则是全世界。这正是次贷危机的微妙之处。这次危机给人们发出了一个最明确和清晰的警示:在全球化的今天,在金融衍生品高度发达的今天,一个安分守己、与世无争的人,即使守护着自己的财富寸步不离,也无法确保自己辛苦创造的财富不被掠夺。
学生:是这样的,这些华尔街的精英更像是一些高智商的经济绑匪。
李锦:这些精英依靠其研发的金融工具牢牢地掌控了全球经济。对美国而言,次级债的高明之处在于,通过精巧的设计把全世界许多知名金融机构都拖下了水,次级债衍生品在关键时候发挥了绑架作用,当涵盖了许多国家中央银行的阵容豪华的救援队一遍遍地去美国救火的时候,他们甚至还没有弄清楚火势究竟有多大。只是当近万亿美元注资无法产生效果,他们才惊愕地发现:由次级债衍生出来的创新产品,已经掘出了一个深不可测的无底洞,而这个无底洞就是作为一个超级大坟墓而存在的,再多资金也填不满。无论承认与否,次贷危机已经深深地在世界肌体上打上了痛苦的烙印。
学生:确实是,美国的金融危机已经影响到了全球的经济。您看欧洲,冰岛甚至爆发了政府破产的危机。可见这场危机的破坏性之强。
李锦:美国的金融产品、金融衍生产品和金融创新是全世界最先进的,次贷这样一种创新使美国不够住房抵押贷款标准的居民买到了房子,同时通过资产证券化变成次级债,将高风险加载在高回报中,发散到了全世界,当风险冒出来,就脱不开“连带责任”,从这个意义上说,凡是买了美国次级债的国家,就要为美国的次贷危机“埋单”。而次贷危机犹如海啸,最脆弱的部分必然首先被摧毁。
学生:冰岛是一个小国,实体经济不是很发达,过分依赖于金融业了。
李锦:对,冰岛金融业10多年来的超常发展一度让冰岛尝到甜头。它2005年收获70的经济增长率。不过随着全球金融危机的来临冰岛为此付出了代价。美联社数据显示冰岛金融业如今外债超过1383亿美元,而其国内生产总值仅为193.7亿美元。以冰岛大约32万人口计算,这大致相当于每名冰岛公民身负43.2万美元债务。过于庞大的金融链条是拖垮冰岛经济的罪魁祸首。在过去几年经济高速发展的时候,冰岛的银行向海外发放了大量的贷款,银行因此成为国内最强大的机构。但是一旦金融危机这样带来整个金融系统的大波动的时候,这却成了累赘,危机一出现,破产的局面不可避免。
学生:嗯,这场金融危机确实需要我们深思啊。像我们过去说的亚洲四小龙,新加坡、香港、台湾都遇到金融风险,都在泡沫中清醒过来了。
李锦:越南也遇到这种风险。就是说当次贷危机像瘟疫一样,冷酷地步人我们的生活时,无论是安排投资、消费、生产、研究,还是规划养老、教育等事宜,或是保护与捍卫自己的财富与尊严,我们都需要对这一危机的本源及未来趋 有清晰的了解和把握。
学生:这场来势汹汹的金融危机对中国也产生了巨大的影响,由于我国金融系统的还未完全开放,表现最明显的应该是中国的实体经济了。次贷危机发展到今天,有一点我们能够深切地感受得到:中国实体经济对次贷危机做出反应的激烈和敏感程度超过了美国的实体经济。这是为什么?
李锦:美国人是精明得很,在次贷危机刚刚露出苗头的时候,美国就开始采取措施,避免危机蔓延到实体经济领域,无论是大规模减税,还是降息政策,都是呵护其实体经济的重要举措。而在同期,我国相应的政策调整相对滞后,在美欧消费需求下降、我国出口企业开始感受到紧缩寒流的情况下,我们没有及时调整相应的货币政策,也没有及时出台相应的财政政策,加之我国出口导向型企业本身就以低附加值产品为主,对金融危机的抵御能力非常脆弱,使得我国实体经济对次贷危机的反应超过了美国和欧洲。我们中国人似乎很糊涂,目卩使到现 在,对实体也缺乏保护,一没有减税,二没有降息。我们中国正在面临着空体空 心化的危险,连中央企业也去搞房地产了,这种实体空心化局势越来越严重,将 来中国出事必然出在这个问题上。
学生:是的,李老师您常年在各地调研,在您看来,这次金融危机对中国 的冲击体现在哪里呢?
李锦:最早是出口企业的危机。这种危机首先来自于珠江三角洲,来自于深圳。在金融危机的冲击下,中国出口增长速度迅速滑落,2008年11月份出现了新世纪首次负增长。2008年以来我国出口呈现以下几个特点:第一,出口增长速度逐月迅速滑落。第二,一般贸易出口增长速度快于加工贸易增长速度。第三,劳动密集型产品与“两高一资”产品出口增长速度低于机电产品和高新技术产品。
学生:那出现这些特点的原因有哪些呢?
李锦:出现这种情况是多种因素影响的结果。既有企业成本的原因,又有国家出口政策的影响,还有汇率等多方面的作用。
学生:那金融危机对我国出口的冲击在哪里呢?
李锦:主要体现在外部需求萎缩。次贷危机自2007年初露端倪,愈演愈烈,2008年9月以来,演变成了 “近百年来最严峻的金融危机”。国际金融危机对实体经济影响逐步加深,但尚未充分显现,世界经济增长继续放缓,美欧日等先进经济体的需求进一步减弱。国际货币基金组织11月份预计,全球经济增长率将从2007年的5%下降到2008年的3.7%和2009年的2.2%,2009年美国、欧元区、日本经济将出现负增长;全球贸易增长率将从2007年的7.2%下降到2008年的4.6%和2009年的2.1%,2009年发达经济体的进口将出现负增长。发达国家出现了通货紧缩,进口商不敢签订大的进口订单。这就意味着我国出口 将面临更为严峻的外部需求约束。
学生:那作为拉动经济的三驾马车之一的出口这么疲软,会直接影响我国的经济发展啊,对我国的出口企业真是一个打击。
李锦:金融危机在我国很明显的是转人实体危机。光在2008年上半年就有 6.7万家企业倒闭,大多数是出口型的中小企业。你们没有注意到,从2008年下半年开始,温家宝、李克强、张德江等领导人一次次往珠江三角洲、长江三角 洲跑,就是因为这些地方倒闭的实体太多了。
学生:李老师,据您的观察,实体危机表现在哪几方面?
李锦: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第一,就业人数减少,剩余劳动力增多。随着金融危机对实体经济影响的加剧,国内外大量投资者投资信心受挫。已经存在的大批中小企业也因为原来的资金供应链被打破,而面临融资难的问题,于是企业倒闭、裁员、减薪等现象随处可见。由于大批企业的停工、倒闭,很多未就业者就业困难,已就业者收人减少甚至失业,因此出现了大批的剩余劳动力。同时,由于之前商品的价格较高,现在突然回落,使得企业出现了大量的产品积压,利润幅度下滑严重甚至亏损,这又造成了更深一轮的企业裁员和倒闭。
学生:作为学生这方面,我们感觉就是找工作很难,像我很多同学今年找工作就遇到了瓶颈,就业压力不小。那第二方面是什么?
李锦:第二个方面就是表现在居民消费上:居民的消费支出减少。经济危机以来,由于居民收人的减少,居民购买力严重下降。人们即使拥有货币,因为对风险的厌恶,也大多处在观望的状态,除生活必需品外,应用在其他物品上的已经明显减少了。国内消费需求出现萎缩。
学生:确实是,老百姓手里钱少了,除了必需品,谁都不会去进行消费了。
李锦:是的,第三方面就是咱们刚刚谈到的,出口的减少。除了外部需求的萎缩之外,由于金融危机的影响,国内很多企业的偿债能力严重下降,银行的风险意识也随之高涨,因此不再愿意将资金贷给那些将产品主要用于出口的中小 企业。资金的流通困难导致中国出口企业的出口量迅速减少。为了刺激出口,政 府曾一度加大对出口的财政补贴,这种做法短期内可能挽回了一部分企业的热 情。但是在国际经济一片萧条的大环境下,这无异于将国家财政投人到了一个无 底的深渊中,是得不偿失的。
学生:虽然全球经济开始复苏,但是可不能好了伤疤忘了疼,现在更应该好好总结,吸取教训才是啊。
李锦:是啊,在目前全球经济呈复苏迹象之际,立足中国,反思危机教训,尤显必要。如何确保危机后的可持续发展,防范未来危机重演,考验着世界各国 的智慧。正如布鲁金斯学会研究员巴里博斯沃思所说,危机的一大教训就是,“我们不要浪费危机”。首先,我们要明确市场和政府的关系,在金融创新如此迅速的今天,监管不能缺位。其次,面对危机,国际间应该合作应对,各国政府携手至关重要。第三,在面对突如其来的危机时,不得不采取短期的应对措施,但是,在制定措施时,更应强调发展可持续性。第四,不能顾此失彼,使泡沫经济膨胀起来,造成新的危机。
学生:从您写给中央的信看,您已经是成竹在胸,对这些问题是充分理解了。
李锦:我也是现炒现卖,急用先学罢了。这些现象,国际上教训已经摆在那里了,一开始我便注意到了。我们后来出了很大问题,便是政府急速投人,速度规模控制不住,忽视了可持续性;在投人过程中,忽视了政府监管,走简单投入的老路。

 

 

書城介紹  | 合作申請 | 索要書目  | 新手入門 | 聯絡方式  | 幫助中心 | 找書說明  | 送貨方式 | 付款方式 台灣用户 | 香港/海外用户
megBook.com.tw
Copyright (C) 2013 - 2024 (香港)大書城有限公司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