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書推薦:
《
青铜之美 国宝里的中式美学
》
售價:NT$
806.0
《
海外中国研究·朱熹的思维世界(增订版)
》
售價:NT$
653.0
《
汗青堂丛书147·光明时代:中世纪新史
》
售價:NT$
388.0
《
能成事的团队
》
售價:NT$
510.0
《
现代无人机鉴赏(珍藏版)
》
售價:NT$
356.0
《
汗青堂丛书·晚清风云(4册套装):帝国的切口 清朝与中华传统文化 太平天国运动史 冲击与回应
》
售價:NT$
1948.0
《
穿在身上的历史:世界服饰图鉴(增订珍藏版)
》
售價:NT$
2540.0
《
历史的严妆:解读道学阴影下的南宋史学(中华学术·有道)
》
售價:NT$
500.0
|
內容簡介: |
本书突破了《王光宇精准脉诊带教录(一)》仅讲脉诊的局限性,全景式展现作者望、闻、切、问的实践,突出了临床中运用最多的脉诊和望诊,尤其是脉诊。其对脉状粗细、强弱、长短、沉浮,以及标准脉点、标准脉线、脉度确定指法的描述具体形象,解决了中医学者行医多年却“心中了了、指下难明”的困境。对传统中医脉诊的细化有利中医的临床诊断,有利中药的使用和剂量大小的确立。脉诊的内容突破了传统的三部九候,成了七部多候,扩展了中医对疾病的诊断范围。书后的“临证体会”,真实地反映了作者对中医脉诊技术的逐步认识和掌握历程,坦诚地讲述了对某些疾病行之有效的治疗方法。适合中医从业者及中医院校学生学习参考。
|
目錄:
|
上 篇 中医四诊篇
一、望诊
1.总望
2.望头部
3.望颈部
4.望手臂、手掌
5.望舌
6.望胸部
7.其他
二、闻诊
1.听病变声音
2.嗅气味
三、脉诊
1.脉诊前准备
2.标准脉点、标准脉线、脉度
3.取脉法
4.脉象与脉度
5.七部脉法各部对应人体具体部位
6.各部切诊 四、问诊
1.病人基本情况
2.主诉
3.现在症
4.其他相关情况
下 篇 我的从医之路和临证治验
一、我的中医缘
二、初识中医药
1.中药治愈了“运动员”的胃病
2.首次“偷艺”
3.现学现用对付爱人孕吐
4.和潘师傅一起研究制剂
三、自学、自研中医药
1.苦难是最好的老师
2.斗蛇毒
3.医务室的医疗实践
4.药转医
四、在中医药方面的快步成长
1.组织编书
2.自开诊所
3.脉诊发端
4.认识涩脉
5.死脉初探
五、新世纪的新征程
1.敢治西医诊断不明或难治之病
2.肾病综合征病人也找上门来了
3.高血脂心血管类疾病的诊治
4.癌症病人的诊断与治疗
六、常见病的特色疗法
1.小儿腹痛
2.较轻的流鼻血
3.晕车
4.少年或成人下腹痛
5.小儿单纯性腹泻
6.麦粒肿或霰粒肿
7.腰肌扭伤
8.细菌性痢疾
9.钢针、爆灯火
10.流行性腮腺炎
11.烫伤
七、临证体会
1.能大能小的咽喉炎
2.急慢性扁桃体炎、咽炎的诊断与治疗
3.发物及禁食的意义
4.浅谈上、下肢溃疡的治疗
5.面对越来越多的子宫肌瘤、卵巢囊肿、乳腺增生
6.中医药治高血压性心脏病疗效不亚于西医
附录一 细化脉法与经方应用举隅
附录二 凭脉论医
跋
附录三 王光宇脉诊彩图集
|
內容試閱:
|
自序:爱我中华 振兴中医
中医药在中华民族的生存繁衍中发挥了不可替代的作用。中医先哲们留下的浩瀚的医学著作,是他们在防治疾病的漫长历史长河中为我们留下的宝贵遗产。在疾病诊断上施行的望、闻、问、切四诊手段,即使在各项医疗检测技术突飞猛进的今天,仍是系统的简、便、廉、验的方法,尤其是在医疗成本不断上升的情况下,中医药及其他技能的有效介入既是锦上添花,也是雪中送炭。随着时代的发展,在不断继承先人防治疾病经验的同时,业界有不少同仁对传统中医脉诊不断地艰苦探索,近几年微观脉诊、进一步细化的中医脉诊技术崭露头角,使古老的中医脉诊技术以崭新的神奇姿态,鼎立于世,受到病友的好评。解决了中医脉诊只能摸浮、沉、迟、数、弦、滑等脉象,只能辨证难以辨病,只能定性不能定量,在同一病人身上十医九脉象,无统一标准,无法用现代科学仪器证实的问题。微观脉诊不但提升了中医的可信性、科学性、实用性,同时也在很多疾病的诊断、预后方面超越了现代科学仪器。近几年微观脉诊书籍的出版更如雨后春笋,不断呈现于世。受到了广大中医同仁的重视和推崇。一股学习、研究、推广、完善微观脉诊和细化脉诊的活动正在兴起。
虽然脉诊作为四诊之一有着悠久的历史,但微观脉诊、细化脉诊属新生事物,由于各种原因并不被看好。众多业者的疑惑或忧虑大致包括以下几个方面:一是微观脉诊真有那么神吗?二是微观脉诊能诊病,但怎么辨证施治?不能辨证又有何用?三是微观脉诊与传统脉诊体系不一样,难融合;四是微观脉诊研究者各有各一套,太复杂。以上算是对微观脉诊有兴趣的,而一些自认稍有成就者对微观脉诊不愿深入了解,采取不屑一顾甚至非难的态度。
平心而论,上述认识或态度都是正常的,我初上网络论坛时就遇到过,热赞者有之,怀疑者有之,更有甚者,在微观脉诊研究者单一宣讲微观脉诊研究进展,暂无法同时宣讲望诊、闻诊、问诊方法时,既不询问、研讨这些研究者同时运用的其他一起施用的诊治方法,反而武断发文斥责为炒作者也有之……。作为脉诊研究者,我们有释疑的责任,更要有承认微观脉诊、细化脉诊不足的勇气。因为微观脉诊、细化脉诊毕竟是新生事物,对它有不同的看法就促使大家更加深入思考,在实践中对其缺陷进行不断的完善。要把我们进行脉诊研究的情况告诉大家,同时也愿意把其他辅助诊断方法及治疗思路向大家汇报,更要把微观脉诊存在的不足公诸于众,个人的智力与能力毕竟是有限的,解决不了其发展的一切问题。
所幸的是,有很多国内中医界老教授、中青年从业者,国外热爱中医且有相当地位的中医界人士对微观脉诊、细化脉诊产生极大兴趣,他们购入微观脉诊、细化脉诊的相关书籍,加强与微观脉诊、细化脉诊者联系、沟通、学习,导致研究、掌握微观脉诊、细化脉诊者的队伍日臻扩大。因此非常有必要使有志于振兴中医的广大同仁一起参与,共同继承、研究、完善、发展中医诊疗技术,振兴中医,使之更好地服务于患者。我在8年内授徒六十人的过程中,他们对我的启发、提问使我的脉诊技术有了较大的完善和提高,其中与姬长锁、王冠吉、庞学思、高群、高永强、龚谨、陈嘉彬、刘超、张春堂、孙喜冬、李小宁、韦万龙等的共同切磋研究,使我原来的有些定名更改后更切实际,脉诊诊断面更趋扩大,真正感受到了群策群力的重要性。
虽然有很多同仁把我纳入了微观脉诊行列,但实际上在脉诊的精确度、操作方法上我不及金伟等老师。我的脉诊方法仍是从濒湖脉学中自学、自研而来,算不上微观脉诊。不过在已有大量现代科学仪器、检测方法的时代,比古代更有利于脉诊细化的研定。另外我们诊断疾病并非只靠脉诊,望、闻、切、问每一项诊断方法均不敢忽视,只是以脉诊为主罢了。中医从《黄帝内经》《伤寒论》《金匮要略》《脉诀》《脉经》《濒湖脉学》到《四诊抉微》,望、闻、问、切也是一个从浅到深、从笼统到精细的发展过程。现代大部分微观脉诊者也只是在深入研究、发展中医诊断技术。要想提前诊断出处于癌症前期的病人,提前治疗未病,没有类同于现代科学仪器的微观脉诊、中医细化脉诊诊断技术是很难办到的。
然而在近几年“微观脉诊”“细化脉诊”的推进过程中,虽然中、西医同仁感到极大兴趣者众多,怀疑者也不乏其人。由于本人接触、学习过几位微观脉诊大师某氏脉诊书,很钦佩他们的脉诊技术。我自觉认识到自己掌握的脉诊技术不属微观脉诊,只是在认真反复学习、实践并力求突破中医祖先四诊技术时,细化了部分传统脉诊技术,充其量只能算一个初级“细化脉诊”者。我在处方时离不开祖宗的八纲辨证,但在处方思路中根据四诊结果又融入了西医观点,虽然多年来只开中药,不用西药,疗效亦可,但仍存在不为部分中医理解的情况。六十名徒弟中就有二人,只来学脉诊,不看我开方,经验方也不要。徒弟姬长锁对我当面评价说:“师父脉诊属二流,开方只能属三流,临床疗效属一流”。他的评价促使我不敢张狂。
最后我要和广大读者交代一下本书创作、出版的一些细节。3年前,人民军医出版社在出版《王光宇精准脉诊带教录(一)》时,否决了我的徒弟提出的“王氏脉诊”的书名,但突破了该社传统的标准,把我的名字放在书名中了(据了解,该社书名中冠以人名,必须是全国知名的名老中医,而我那时虽然在地方有一定的名气,但在全国范围来说,名不见经传),并对我的脉诊体系定位为“精准脉诊”,上述两点,我理解编辑的深意和远见,但书出版后看到书名那个“(一)”,一下子明白了编辑还要我写《王光宇精准脉诊带教录(二)》,我的犟脾气就上来了,甚至和金光印编辑通话中都带有抱怨的情绪,我和他半认真半开玩笑地说,你这个“(一)可要整掉我半条老命啊!”记得金光印编辑在电话那头对我说:“你这本书在审校过程中历尽磨难,最终能出版,我非常高兴,但我和刘观涛(中国中医药出版社编辑,本书的策划人之一)都认为,这本书有一无二是你的缺陷,也是读者的遗憾,有一又有二才是皆大欢喜,但你不要有太大压力,我们承诺不催稿,一年不行两年,两年不行三年,三年不行五年。”对于金光印编辑的诚恳,我算是默认了。接下来的几年,我不需要出版社催稿,就把《王光宇精准脉诊带教录(二)》的写作纳入了计划。当《王光宇精准脉诊带教录(一)》从初印4500册后一次又一次加印,在短短几年内发行2万多册,我才明白了编辑的苦心,也更加明确了使命。不怕年轻的读者笑话,老朽我不会用电脑,写作是用原始的执笔,是地道的爬格子,二十来万字是一笔一画写出来的,一字一句斟酌出来的。
我上述赘言,如果能帮助读者更好地理解和吸收《王光宇精准脉诊带教录(二)》,我就喜出望外了。
王光宇
2013年6月28日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