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書推薦:
《
李白传(20世纪文史学家李长之经典传记)
》
售價:NT$
207.0
《
津轻:日本无赖派文学代表太宰治自传性随笔集
》
售價:NT$
302.0
《
河流之齿
》
售價:NT$
270.0
《
新经济史革命:计量学派与新制度学派
》
售價:NT$
406.0
《
盗墓笔记之秦岭神树4
》
售價:NT$
259.0
《
战胜人格障碍
》
售價:NT$
302.0
《
逃不开的科技创新战争
》
售價:NT$
467.0
《
漫画三国一百年
》
售價:NT$
250.0
|
編輯推薦: |
有关仿真科学与技术的研究成果非常丰富,但从学科的角度对其进行系统阐述的著作还没有。作为“仿真科学与技术及其军事应用丛书”的核心,《仿真科学与技术导论》作者郭齐胜、徐享忠、徐豪华、杨学会、谭亚新等按照基础和理论的层次组织内容,力图比较系统地阐述仿真科学与技术的基本原理、方法与技术。
|
內容簡介: |
《仿真科学与技术导论》作者郭齐胜、徐享忠 、徐豪华、杨学会、谭亚新等力图从学科的角度对 仿真科学与技术进行比较系统的阐述,内容包括:学 科基础 学科的产生、内涵、理论体系、与相关学科的关系 及发展展望,学科理论体系仿真建模基 本理论与方法、仿真系统构建理论与支撑技术、仿真 可信度理论、仿真应用技术、仿真标准 化等内容。
《仿真科学与技术导论》可供高等院校有关专业 本科生和研究生作为教材或参考书使用,也适合科研 人员 和工程技术人员作为技术参考书。
|
關於作者: |
徐享忠,男,1974年11月出生,江西玉山人。装甲兵工程学院装备指挥与管理系副教授,从事计算机仿真的教学与科研工作。2000年毕业于国防科技大学自动控制系、获硕士学位;2003年毕业于装甲兵工程学院指挥管理系、获博士学位。并留校任教。
以第一作者发表学术论文30余篇,其中,EI检索6篇,ISTP检索5篇,核心期刊10余篇,国际会议论文7篇;参与编写著作1部、教材3部;获军队科技进步二等奖2项、三等奖3项,院校级教学成果二等奖2项。
现为中国系统仿真学会青年工作委员会委员,中国自动化学会注册自动化系统工程师。获军队优秀专业技术人才三类岗位津贴1次。
郭齐胜,男,1962年8月生,湖北浠水人,工学博士,专业技术少将,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专家,装甲兵工程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军队学科拔尖人才培养对象,总装备部科技领军人才培养对象。曾学习于华中工学院本科、上海机械学院硕士、清华大学博士、国防大学进修和国防科技大学研修。任教于甘肃工业大学。
被评为国家机械电子工业部优秀科技青年、全军优秀教师2次、全军优秀学位论文指导教师3次;获国家机械电子工业部青年教师教书育人工作优秀奖、军队院校育才奖金奖2次、总装备部优秀人才奖、总装备部科技创新贡献奖。
获教学科研奖近40项,其中,国家教学成果一等奖1项、军队教学成果二等奖1项,中国高校科技进步一等奖1项、军队科技进步二等奖5项;发表学术论文280余篇;出版译著1部、著作1 0部、教材8部;培养高层次人才70余名,其中,博士后2人、博士28人、硕士42人。
现任中国运筹学会常务理事、军事运筹学会理事、军队学位委员会学科评议组专家、总装国防系统分析与体系技术专业组专家、中国系统工程学会军事系统工程专业委员会委员、军用建模与仿真标准化技术委员会委员、全军武器装备科技奖评审委员会装备论证评审组专家、《装备学院学报》特约编委、《计算机仿真》编委、《装甲兵工程学院学报》编委等。
徐豪华,1978年10月生,湖南衡阳人,军事装备学博士,现为装甲兵工程学院讲师。
|
目錄:
|
第1章 绪论
1.1 仿真科学与技术学科的形成
1.1.1 应用需求
1.1.2 发展历史
1.1.3 研究队伍
1.1.4 理论研究
1.2 仿真科学与技术学科的内涵
1.2.1 定义
1.2.2 研究对象
1.2.3 主要研究內容
1.3 仿真科学与技术学科的理论体系
1.3.1 仿真建模理论
1.3.2 仿真系统理论
1.3.3 仿真应用理论
1.3.4 各理论之间的关系
1.4 仿真科学与技术的相关学科
1.4.1 控制科学与工程
1.4.2 系统科学
1.4.3 管理科学与工程
1.4.4 计算机科学与技术
1.5 仿真科学与技术学科的发展展望
1.5.1 理论发展展望
1.5.2技术发展展望
1.5.3 应用发展展望
参考文献
第2章 仿真建模基本理论
2.1 仿真建模基本理论体系框架
2.2 模型基础理论
2.2.1 模型的基本概念
2.2.2 仿真建模基本原理
2.2.3 模型相似理论
2.3 模型共性理论
2.3.1 模型多态理论
2.3.2 模型重用理论
2.3.3 模型互操作理论
2.3.4 模型可信性理论
2.4 模型构建理论
2.4.1 一般系统建模理论
2.4.2 变结构建模理论
2.4.3 混合异构层次化建模理论
2.4.4 多范式建模理论
2.4.5 柔性仿真建模理论
2.4.6 综合性建模理论
参考文献
第3章 仿真建模方法
3.1 仿真建模方法体系
3.1.1 仿真建模方法体系框架
3.1.2 仿真建模方法归类
3.2 观察分析建模方法
3.2.1 理论建模方法
3.2.2 实验建模方法
3.2.3 混合建模方法
3.3 概念模型抽象表述方法
3.3.1 面向过程的抽象表述方法
3.3.2 面向结构的抽象表述方法
3.3.3 面向整体的抽象表述方法
3.4 数学模型形式化描述方法
3.4.1 基于数学变量的描述方法
3.4.2 基于离散事件的描述方法
3.4.3 基于图元符号体系的建模方法
3.4.4 基于逻辑符号体系的描述方法
3.4.5 基于定性推理的模型描述法
3.4.6 基于模糊理论的模型描述法
3.5 计算机模型设计实现方法
3.5.1 计算机模型的概念与集成方法
3.5.2 源代码级计算机模型的实现
3.5.3 类库级计算机模型的实现
3.5.4 组件级计算机模型的实现
3.6 仿真建模方法应用示例
参考文献
第4章 仿真系统构建理论
4.1 仿真系统的基本概念
4.1.1 仿真系统的定义
4.1.2 仿真系统的分类
4.1.3 仿真系统的特性
4.2 仿真系统相似理论
4.2.1 一般系统相似理论
4.2.2 复杂系统相似理论
4.2.3 仿真系统相似性和复杂性形成原理
4.2.4 仿真申运用相似性和复杂性若干问题
4.3 仿真系统需求分析理论
4.3.1 软件需求与需求工程
4.3.2 基于场景的需求工程
4.3.3 面向目标的需求工程
4.4 仿真系统设计理论
4.4.1 仿真系统体系结构设计
4.4.2 仿真系统硬件设计
4.4.3 仿真系统软件设计
4.4.4 用户界面设计
4.5 仿真系统实现理论
4.5.1 面向过程仿真
4.5.2 面向对象仿真
4.5.3 面向Agcnt仿真
参考文献
第5章 仿真系统支撑技术
5.1 仿真系统构建的支撑技术
5.1.1 模型驱动的架构
5.1.2 对象模型开发
5.1.3 仿真系统集成
5.1.4 仿真语言
5.2 仿真系统运行的支撑技术
5.2.1 仿真引擎
5.2.2 仿真管理
5.2.3 负载均衡
5.2.4 状态保存与恢复
5.2.5 异常捕获
参考文献
第6章 仿真可信度理论
6.1 仿真可信度的概念
6.1.1 仿真可信度的定义
6.1.2 仿真可信度的性质
6.1.3 仿真可信度研究中的难题与方向
6.2 仿真VVA
6.2.1 VVA的概念
6.2.2 VVA的工作过程
6.2.3 VVA的基本原则
6.2.4 VVA相关人员及其职责
6.2.5 VVA的相关技术
6.2.6 仿真可信度与vVA的关系
6.3 数据VVC
6.3.1 VVC的基本概念
6.3.2 仿真中数据的分类
6.3.3 仿真数据校核与验证的关键过程
6.4 仿真可信度评估方法
6.4.1 基于相似理论的可信度评估方法
6.4.2 基于模糊综合评判法的可信度评估方法
6.4.3 基于层次分析法的可信度评估方法
6.4.4 基于粗糙集理论的仿真可信度评估方法
6.4.5 基于粗糙一模糊综合评判的仿真可信度评估方法
6.4.6 基于模糊推理的仿真可信度评估方法
6.4.7 各种方法的分析对比
6.5 仿真可信度的控制
参考文献
第7章 仿真应用技术
7.1 仿真试验设计
7.1.1 仿真试验设计概述
7.1.2 仿真试验设计常用方法
7.1.3 仿真试验设计一般步骤
7.2 仿真数据准备
7.2.1 仿真数据准备概述
7.2.2 仿真数据的类型
7.2.3 仿真数据准备关键技术
7.3 仿真数据采集
7.3.1 仿真数据采集概述
7.3.2 DIS仿真数据采集
7.3.3 HLA仿真数据采集
7.4 仿真数据回放
7.4.1 仿真数据回放概述
7.4.2 仿真数据回放方式
7.4.3 仿真数据回放关键技术
7.5 仿真可视化
7.5.1 仿真可视化概述
7.5.2 仿真可视化的智能化及自动化
7.5.3 柔性体的可视化
7.5.4 计算和绘制的实时加速
7.5.5 非视觉物理量的可视化
7.5.6 战场多维信息的综合显示
7.6 仿真结果分析
7.6.1 输出数据不稳定及自相关的处理方法
7.6.2 终止型仿真结果分析
7.6.3 稳态型仿真结果分析
7.6.4 仿真结果重抽样统计分析
参考文献
第8章 仿真标准化
8.1 仿真标准化需求分析
8.1.1 解决大规模仿真申的协作和理解问题的需要
8.1.2 解决仿真可信度问题的需要
8.1.3 解决仿真系统互操作问题的需要
8.1.4 解决仿真资源共享与重用问题的需要
8.2 仿真互操作性标准组织简介
8.2.1 SISO的起源
8.2.2 SISO存在的现实需求
8.2.3 SISO承办的会议
8.2.4 SISO的组织结构及其职能
8.2.5 SISO的产品
8.2.6 SISO的远景规划
8.3 美军仿真标准化情况
8.3.1 发展情况
8.3.2 建立过程
8.3.3 标准体系
8.3.4 组织管理
8.4 我军仿真标准化情况
8.4.1 现状
8.4.2 标准体系
8.5 标准示例
8.5.1 DIS标准
8.5.2 HLA标准
参考文献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