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書推薦:
《
甲骨文丛书·沙漠之王:英美在中东的霸权之争
》
售價:NT$
505.0
《
汗青堂丛书147·光明时代:中世纪新史
》
售價:NT$
388.0
《
能成事的团队
》
售價:NT$
510.0
《
现代无人机鉴赏(珍藏版)
》
售價:NT$
356.0
《
汗青堂丛书·晚清风云(4册套装):帝国的切口 清朝与中华传统文化 太平天国运动史 冲击与回应
》
售價:NT$
1948.0
《
穿在身上的历史:世界服饰图鉴(增订珍藏版)
》
售價:NT$
2540.0
《
历史的严妆:解读道学阴影下的南宋史学(中华学术·有道)
》
售價:NT$
500.0
《
海外中国研究·江南:中国文雅的源流
》
售價:NT$
347.0
|
編輯推薦: |
出版近10年长销不衰,
仍被读者奉为家教必读书目之首
继3个子女哈佛、耶鲁毕业之后,3个孙子也都被耶鲁录取
四代人的卓越成就
见证任何人都能复制的“好孩子”教养模式
老实说,我有时是个“狠心的妈妈”,我会让孩子们踩着凳子站在比他们还高的洗碗槽边洗碗,写作业之前先整理房间……
不过,正是由于我做了“狠心的妈妈”,我的孩子个个是受人尊重和值得信赖的人,而这一切,全来自日常生活中对孩子所培养的扎实的基本能力!(张炳惠)
学校教给孩子知识 妈妈更能教给他成功的方法
★ 让孩子参与日常家庭开销
★ 将读书与他的兴趣结合起来
★ 改变缺点,从他喜欢的事情做起
★ 犯错误时提醒他,但别让他感到羞愧
★ 看名次前,先问孩子有没有尽力
★ 做完不喜欢的事后,让他知道有更棒的事情等着他
★ 为孩子的英语学习做减法,以他喜欢的东西作为学习的教材
教育孩子不是按照书本上的理论 而是从妈妈的本性及直觉开始
|
內容簡介: |
让孩子茁壮成长的力量=孩子应具备的9种基本能力+父母们的7种智慧+30个教养处方
身为前总理的女儿,她只身闯美,成为学贯东西的教育名家;身为母亲,她将3 个孩子先后送进哈佛、耶鲁;身为祖母,在她的辅助下,3 个孙子也考上耶鲁。
名校世家的荣耀背后,是世代传承的朴实教养智慧:
★ 9 大基本能力决定孩子一生的竞争力。这样的孩子学业成绩没问题,人际关系没问题,情绪管理没问题……
★ 7 种智慧成就淡定、从容、不摇摆的父母。这样的父母面对孩子的暂时落后知道如何泰然处之,面对家长们趋之若鹜的补习班也懂得如何明智抉择。
★ 30 个处方解决最让妈妈困惑的棘手问题。专用书桌让孩子集中注意力;在规定的时间内与他一起欣赏固定的节目;带他到人流密集的地方寻找“梦想”。
|
關於作者: |
韩国第一妈妈 张炳惠
求 学 本是前总理千金,却放弃优渥的环境,踏上了美国求学之路,生活费全靠端盘子打工所得;
家 庭 与3个缺乏安全感、互不谦让、完全没有家庭观念的孩子渐渐凝聚成一个幸福家庭;
事 业 她全力以赴投入创建双语教育系统。至今,她编纂的教材仍被美国数万个韩国移民子女采用;
出 版 她把自己如何将3个继子女培养成才的故事写成《好孩子的成功99%靠妈妈》系列,一出版就受到百万家长追捧,在韩国掀起探讨家庭教育的狂潮,这些书也被当作各大父母学堂、家长学校的必读教材。
|
目錄:
|
第1 章 父母才是孩子茁壮成长的源泉 1
抓准关键期,输在起跑线上没关系 3
培养专注力从孩子喜欢的事做起 4
理性选择与放弃 6
抓住培养能力的好时机 8
为孩子立界限 10
别让“爱不足”成为放纵孩子的理由 12
该坚持的原则决不让步 14
考高分的孩子未必很优秀 1
是什么让孩子毕业就失业? 18
让孩子为自己的梦想“埋单” 19
考高分不是最重要的事 22
输得起的孩子才赢得了 24
成为CEO的常胜秘诀 24
拥有共存意识的孩子才能成为人气王 26
培养共存意识从共进晚餐开始 27
好父母才能教出好孩子 30
做孩子积极面对人生的镜子 30
为了孩子,选择有必要的牺牲 31
妈妈态度明确,孩子才会毫不含糊 31
关心自己的孩子,也要关心他身边的孩子 32
第2 章 培养影响孩子一生的9种基本能力 37
接受失败的能力:能接受失败才能享受成功 39
问孩子有没有努力,别问孩子第几名 39
孩子失败的时机正是教他危机管理的契机 41
美国有个“失败博物馆” 43
哲学式的思考能力:会思考的孩子更幸福 45
会思考的孩子有想法 45
问题的答案并非都在教科书上 48
引导式对话促进孩子的思考力 49
诱导孩子主动寻找问题的答案 50
感知幸福的能力:幼时幸福,长大就会创造幸福 52
妈妈幸福,孩子才会幸福 53
幸福循环法则 54
梦想开启孩子的幸福感 56
与孩子一起寻找让他感到幸福的事 57
自我肯定的孩子好运就会常相伴 58
领导能力:为他人着想的孩子拥有更多拥护者 62
输得起的孩子更易与人相处 63
偶尔做个“狠心妈妈” 64
晚餐前请说“谢谢” 65
训练孩子以“我们”为中心思考问题 66
1%的分享与退让有可能获得100%的补偿 68
阅读能力:美国总统幼年都喜欢阅读 71
阅读是适应社会的一种练习 71
阅读后,写的动作比写的内容更重要 73
由《小红帽》引发的气候大调查 75
这样培养喜欢阅读的孩子 78
交流能力:将说话的机会留给孩子 85
听式教育VS说式教育 85
对话式交流提升孩子的创造力 86
提高交流能力的5个方法 88
英语能力:我陪孩子学英语 93
为英语学习做减法 93
英语是这样练成的 95
解决口语难题,从听力输入开始 96
反复练习完胜不断背诵 98
孩子最喜欢的东西,用英语教 98
经济能力:让孩子执掌自己的“经济命脉” 100
让孩子参与所有家庭开销 101
说“不可以”前,先认同孩子的感受 102
让他做自己的“资产管理顾问” 103
拥有“小金库”的孩子更节省 104
自控能力:不强迫才能练就孩子的超强自控力 106
小孩子会懂什么? 107
用自己喜欢做的事来“撑5分钟” 108
做完这件事,会有更棒的事情等着他 109
在限定的时间内才能看电视 110
让孩子认识到他是很重要的人 111
第3 章 父母的7种智慧成就孩子的未来 115
设想孩子的10年后 117
从小训练他的基本能力,长大才能拥有挑战力 118
你可以写“今天不想写日记” 119
基础教育比超前教育更重要 121
把适合孩子的教育还给他 122
小彼得的处女作 124
喜欢的事情才能做得好 129
从孩子喜欢的事情开始做起 130
再喜欢的事情被强迫着做也会变得不喜欢 131
孩子有心动,他才能有行动 134
花钱买“苦”也值得 135
体验式教育:菠萝园打工、清晨送报纸 137
善用生活中的一切 139
超丰富生活才有超简单学习 140
真正的读书是最有趣的游戏 141
这样表扬,孩子进步快 143
称赞是良药,考20分时仍有效 144
琐事越多,值得称赞的事情就越多 145
赞美具体的行为,而非表达自己的情绪 146
这样惩罚,孩子改正快 149
和孩子一起制定“惩罚原则表” 150
当孩子对惩罚的原则产生怀疑时 151
第4 章 妈妈最困惑的30个问题排行榜 155
这样培养孩子爱学习的好习惯 157
注意力不集中:为孩子准备专用书桌 157
不会认字:通过图书调动孩子识字的兴趣 158
不爱读书:所有学习的基础都从阅读开始 159
缺乏数字概念:要想数学好,先要善阅读 160
沉迷网络:限制上网时间并了解上网目的 161
拥有好品格,才能拥有好人生 164
随心所欲:让孩子交些朋友受点挫 164
一错再错:恰当使用“爱的小手” 165
不好好吃饭:准时用餐,不吃就得饿肚子 166
迷恋电视:选择固定的节目与孩子一起观赏 167
说谎:随他的故事编造剧情,让他领悟错在哪儿 168
不爱整理:将整理东西变成有趣游戏 169
这样教出孩子的好人缘 171
孩子认生:为他制造与小朋友交流的时间与空间 171
他的东西不准碰:找出孩子自私行为背后的原因 172
爱打人:先平抚孩子的情绪,再处理不当行为 173
内向:以保护的方式安抚他 174
“ 第一名强迫症”:努力了就是自己永远的第一名 175
温馨的家庭氛围是对孩子最好的教养 177
不听话:界限分明才能正确引导 177
只爱妈妈:为爸爸准备专属的位置 178
讨厌弟弟:关爱老大,同时让他参与照顾弟弟 179
偏爱:摆脱负罪感,承认有偏爱 180
弟弟更优异:两个孩子各有所长,不必比较 181
教出好孩子,未必要花很多钱 1 3
培养感性:带着孩子参加免费音乐会 183
请家教:一对一的教导未必效果好 184
上补习班:妈妈就是孩子最好的学习伙伴 184
没钱去上补习班:完美父母未必能得100分 185
做孩子未来之路的引航人 187
早期留学:过早留学吃力不讨好 187
培养兴趣:带他去人流密集的地方找梦想 188
未来发展:老师是与我们一起养育孩子的同伴 189
梦想虚无:与孩子一起为梦想加分 190
学校选择:英才学校有风险,选择需谨慎191
后 记 教育孩子永远不会“为时已晚” 193
|
內容試閱:
|
考高分的孩子未必很优秀
前些时候在一场以教育为主题的演讲会上,我和一位带着孩子来听演讲的妈妈聊天。
住在首尔江南的这位妈妈,受到周围早期教育热潮的影响,感到极度的不安与焦虑。她因此开始担心,自己是不是应该也要让孩子马上再多学习些东西。
孩子目前才6 岁,但是他从3 岁开始就进了幼儿园小班,两年前开始,则在一所侧重美术教育的幼儿园就读。
当我问起这位母亲,这样的安排,孩子会不会感到吃力时,这位母亲很慎重地对我说:“老师,那是因为您对目前的情况不了解才会这么认为。现在的孩子上小学前完成韩文学习,是再基本不过的事了。家境比较好的妈妈们,甚至会把孩子送往国外去学习英语。”
那位母亲还说,自己也很希望孩子有个快乐的童年,不过想到韩国教育层面的现状,就无法让孩子松懈。
后来那位母亲深深叹了口气说:“在韩国为了让孩子好,妈妈们只好变成‘坏妈妈’了。”
由于我的时间有限,无法和那位妈妈继续聊下去。若当时时间允许,我想我可能会问那位妈妈:“您认为孩子真正需要的是什么呢?”
是什么让孩子毕业就失业?
最近,年轻人的失业问题已成为严重的社会问题。就算是名牌大学的毕业生,也依然难找到心仪的工作。因此,毕业时便失业的年轻人正在逐渐增加。
媒体普遍认为,这是经济恶化所带来的必然结果,并要求政府采取相应措施来改变现状。但我个人认为,若要找到这个问题的症结所在,我们首先应该检视一下培养这些年轻人的父母亲。
目前无法找到工作,成为无业游民的这些年轻人,绝大部分都是从小被逼迫读书的孩子,因此他们不具备进入社会的基本生存能力。
就算这些孩子在读书阶段有什么其他想法,也会被父母训诫一番:“那种东西长大后都有机会接触,所以现在你只要努力读书就好了!”无论碰到任何困难,父母也都会以妨碍读书为由,主动出面替孩子解决。因此,孩子根本没有机会培养自我判断及克服困难的能力。
这样的孩子进入社会之后,怎么可能以自己的方式,开辟自己的人生道路呢?在遇到困难时,又如何有能力判断分析,并以合理的方式去解决呢?
当然,我不否认,也有部分的年轻人,为了开创未来,付出了极大的努力,但因为没有找到适合自己的发展空间而受到挫折。另一方面,企业也难找到有能力的年轻人。
由于很多现实问题,公司都无法给员工提供教育训练,因此大部分的公司都希望聘请具有实际经验的年轻人。遗憾的是,时下的年轻人几乎都缺少相关的社会能力。因此很多公司认为,与其要投资短则数个月,长则超过一年的实务教育,还不如聘请有经验的人,这样反而更有效率。
也难怪国内某大企业的经营者会说“韩国的大学毕业生不是企业所需要的简单劳动力,更不是学问渊博的学者”。
虽然情况如此,但大部分的年轻人都不会检讨反省自己的能力与素养,甚至还会回避那些需要流汗的辛苦差事。就像在大学毕业之前,他们只会在父母的庇护下,茫然地等待转机。
情况到了如此境地,我们的父母们依然希望自己的孩子成绩优良,并进入名牌学校。
持有这种观念的父母们,在养育孩子的过程中,只会让孩子依照他们的指示,努力地背英文单词及数学公式。大学毕业后,他们也只会到处递交履历表,等待对方的响应而已。
虽然他们也会思考自己真正想要的是什么,在哪个领域较有才华,要如何开辟自己的人生等,可惜都为时已晚。因为20 多年以来从未思考过的问题,怎么可能在一朝之间就得到解决?
让孩子为自己的梦想“埋单”
3 个孩子还小的时候,每次我带他们外出,都刻意到人流较多的地方和可以看到很多种工作的场合,让孩子们自己去观察。
我们一路会遇到警察、图书馆里的管理员、餐厅的店长、家电商场的维修人员、大型店铺的老板、博物馆里的研究员等,让他们接触不同领域的人,并从中体会感受。
我也会为他们解说这些人的工作,具体做什么事,及为了胜任那项工作,应具备什么样的条件,工作上的难度是什么等。如果还有其他相关问题,我就建议他们亲自去请教相关人员。
开始时,孩子们对做这些事只是凭兴趣。经过一段时间之后,他们开始结合自己的思考,从原本只是茫然地希望自己将来也会成为他们其中一员,到后来逐渐转变为思考自己是否能胜任那样的事,这项工作是否适合自己……想法渐渐变得成熟起来。
虽然当时对3 个孩子而言,要决定自己的将来为时过早,不过他们已经学会独立思考问题。
结果,有一天,我听到彼得这样对我说:“妈妈,我喜欢研究机器或搞发明,长大以后想做这样的工作!”
我听到他这么说时,虽然内心感到很可笑,不过我还是很慎重地对他说:“妈妈很高兴你找到了自己的兴趣,不过,没有努力是很难成为一个发明家的,所以你要考虑好怎样努力才可以实现目标!”
从此之后,彼得对家里所有的家电设备都产生了兴趣,并且对它们加以仔细观察。
不过,他毕竟是个小孩子,所谓的观察仅仅是出于好奇,所以他的兴趣经常是以“悲剧”收场。例如把收音机拆开,把水龙头弄坏,把煤气炉弄坏,导致要花很多的钱进行维修。
记得有一天,我听到大女儿爱丽丝在浴室里大喊,我赶过去后看到,马桶的水一直往外流。
“肯定又是彼得弄的,已经不是一次两次了……妈,拜托您教训他一顿吧!”我把彼得叫到面前,耐心地问他原因,他非常恐惧地回答:“因为我很好奇马桶是怎么把水吸走的,我在想是不是有个吸水器在里面,所以就动手……”
由于不久之前,彼得把冰箱弄坏,让我有些不知所措,但我还是对彼得说:“因为你想了解其中的原因,所以我不会去追究。不过彼得,如果以后你想要拆家里的东西时,希望你可以跟妈妈一起做,好吗?”
之后彼得的“破坏物品”行动,依然持续进行,甚至到了最后连我先生都说“修理彼得所破坏的东西而花的钱,足以买一部轿车了”。
这种情况仍旧持续着。在彼得快要进高中那段时期,我们所居住的州要举办大规模的发明比赛。当彼得听到这个消息之后,主动要求参加比赛。
其实,在规定的时间之内,不接受任何人的协助,做出自己发明的东西,这对正在念书的彼得而言,不是一件容易的事。
不过,我却对彼得提出了下列的要求:
“就算你要参加发明比赛,也不能享有特权。属于你的家务事,你依然要做。晚上还是要在9 点上床,按时完成作业。”
从此之后,彼得面临的问题是:如何充分利用好属于自己的时间。
当时,我们家里的规定是:所有家务由家庭全体成员平均分担,作业自己完成,晚上9 点一定要就寝等。由于作业要独立完成,还要帮忙做家务,晚上又那么早就寝,因此3 个孩子的生活显得很忙碌。
因为协议是由家庭全体成员协商后作出的,所以除非是有事外出或是生病,否则没有“例外”。因此,对彼得而言,在忙碌的日常生活中,还要搞发明创造,实属不易,我却依然坚持我的立场。
“这是你自己的选择,所以你要承担相应的责任。”
终于认识到自己的事情要自己解决的彼得,从那个时候起,利用在学校休息的时间或午餐时间,把作业做好;回家之后,则利用晚餐前的自由时间(那个时间孩子们是在写作业或是阅读书籍)专注于搞发明。
他不但放弃了和同学一起玩耍的时间,就算家人之间在聊天时,他也是安静地在自己的房间干自己的事。
如此过了一个月,终于到了比赛那天。作为母亲,我内心充满了担忧,我担心孩子把平生第一次做的东西拿给他人看后,若是没有好的结果,我该如何安慰他那失望的心情?
不过,另一方面,我也有种想法,就算彼得没有获得任何成绩,相信彼得也可以拥有一次面对挫折并重新站起来的经历。
我的担心显然是多余的,因为彼得获得了很好的成绩。彼得终于亲身体验到经过努力之后获得的成果。愈是辛苦换来的果实,愈加甜美和珍贵。
当然,彼得现在并没有像小时候梦想的那样成为发明家。读大学的那段时期,彼得不断地寻求自己未来的道路,最后他选择当一个企业家。不过,找到自己想要做的事,并为了实现它而克服一切困难的过程,给了彼得很好的经验,让他明白“如何开创自己的人生”。
人生不是靠他人施舍而成就的,而是要自己去开创,并且在开创的过程中,最需要的就是基本能力。
考高分不是最重要的事
我想对21 世纪的父母们说:“孩子的一生中,读书并不是最重要的事情。”书读得好,进入好的大学,只不过是意味着孩子将面临更多的选择机会。
不过,所谓机会,如果不是自己希望得到的,或抓住机会后没有耐心及毅力去克服前进路上的困难时,就无法期待好的结果。
当拥有了机会,甚至制造出当初根本没有的机会时,为了成功,就该具备面对困难时不气馁,并耐心地坚持到最后一刻的基本能力。
而在提高学习成绩之前,一定要培养孩子具备基本能力的理由,也是在此。此外,在面对学习时,也是如此。很多妈妈经常诉苦,孩子坐在书桌前,总是做些别的事情,或是因为不想读书而找借口。尤其很多妈妈说,孩子并没有什么智力上的缺陷,但是她们就是无法了解为什么孩子会认为读书很困难。
可事实上,孩子读书,不是像妈妈所想的那样,只要坐在书桌前就会努力。在妈妈的眼里看起来是简单的知识积累,并且只要解答题目就可以完成的过程,其实是需要思考力、判断力、集中力与观察力等条件的结合。在认知、思考并寻求答案的过程中,甚至还需要抱有怀疑和再次挑战的忍耐力。
换言之,所谓读书,需要的不单单只是学习能力,也是一种人性与情绪层面的综合能力。
不过,要获得这种能力,不是靠强迫要求或教导就能获得的,而是靠从小透过生活中的细节训练来获得的。
通过生活中的训练而拥有了基本能力的孩子们,就算一开始成绩有点差,但一两年之后,很快就能追上进度。
通过在生活中的训练所取得的基本能力,不仅仅有助于孩子的学业,而且会成为引导孩子走向未来成功之路的基础。
以这样的基本能力为基石,即使在人生的过程中遇到任何挫折,孩子们也会理智地对待问题,并判断自己是否能够解决问题。
总之,孩子的基本能力并不单单适用于学习阶段,而且是孩子的一生中必备的武器。
不要只顾眼前的成绩,而是要培养好孩子的基本能力,原因也在于此。我们不能忘记,如果没有正视人生或克服困难的基本能力,那么孩子的其他能力也都无法充分发挥出来。
好父母才能教出好孩子
为了让孩子成为一个具有基本能力的小孩,父母应该先具备身为父母的基本能力。父母应该具备的基本能力,随着当时的情况与孩子的气质的不同而有所不同,但是也有共同应该具备的最基本的能力。
做孩子积极面对人生的镜子
父母不是单纯只供孩子吃住的人。对孩子而言,父母是他们人生的一面镜子,是他们的世界。
就如同俗话说“正经的父母会养育出正经的孩子”一般,如果父母的生活不是正面的时候,孩子的人生也不可能是正面的。因为自父母那里所学习到的,就是如此。
我年轻的时候喜欢沉迷在幻想世界里,并有自言自语的习惯。我甚至不知道我有这种习惯,后来,不知从什么时候开始,我发现彼得养成一种经常看着窗外并自言自语的习惯。刚开始我还很纳闷他为什么会这样,后来当我发现他是在学我的时候,我感到非常惊讶。
从这件事后,我对自己的一个小小的动作也会非常注意。因为我意识到,就算在我不注意的情况下,孩子们依然注意着我的一举一动。
为了孩子,选择有必要的牺牲
也许很多人会反问我,哪个父母没有为孩子做出牺牲呢?
不过,我最近经常会遇见一些年轻的妈妈,是抱着“孩子的人生是孩子的,而我的人生也很重要”的想法。这句话并没有错,不过在养育孩子的过程中,为了孩子,妈妈总是会面临要放弃某些自己钟爱的事情的抉择。
我经常会遇到这样的情况。曾经有学校提出,以全勤为条件给予我更好的教授职位,我也有面临需要为学位专注学习的时候。此外,由于当初的想法是在美国拿到学位后,要回到韩国去,因此结束留学生活后,我有一段时间不断地与娘家的人联络,并处在彷徨的阶段。
不过,当我要在孩子和我的人生中作抉择时,我还是选择了孩子。当然,我不否认有一些遗憾与不舍,不过,如今我已过了70 岁,再回头看我的人生时,我非常确定,我当初的选择是正确的。当初的选择让我拥有如此优秀的孩子,每当我看着这些孩子,我会感觉到前所未有的幸福。
妈妈态度明确,孩子才会毫不含糊
在孩子们读小学的时候,我为了让他们养成基本的生活习惯,专门制订了几项生活中的原则。
但是,过了一段时间之后,孩子们就开始抗议说:“别人家都不会这样,为什么只有我们家要这样?”
每当这个时候,我就会怀疑是否别人家确实不是如此,而我比别人更加严格?就像孩子们和朋友们做比较一样,我同样也养成观察其他父母的习惯。不过,我所得到的结论是,每家教育孩子的方式不同,相对地,我应该坚信自己所制订的原则,绝不可轻易动摇。
如果妈妈都会动摇,又怎能教导把妈妈认为是全世界最值得信赖的人的孩子呢?又如何培养他们正确的价值观以及生活的基本能力呢?
因此,我每天晚上就寝之前,会回想这一天,然后检视自己是否以我的原则对待孩子,是否在孩子面前表现出动摇的样子。
当然偶尔因为周围人的一句话,或孩子们哀怨的眼神,我的内心也产生过动摇。每当这个时候,我便告诉自己,只要有一次动摇,就再也无法收拾,所以我一定要继续坚持下去。
试想,如果父母没有坚定的决心,又怎能培养出孩子的基本能力呢?
这种想法让我在孩子的面前可以成为一个不被动摇的妈妈。这与权威不同,因为妈妈的态度非常确定。因此孩子们不是被逼迫的,而是以信任为基础照着我的话去做的,而这一点也让我培养出了孩子的基本能力。
关心自己的孩子,也要关心他身边的孩子
您是否想要告诉我:养育自己的孩子就已经很辛苦了,哪有多余的时间关心别人的孩子!
其实不是如此,如果没有提供一个让所有孩子可以正面成长的社会条件,妈妈们再怎么努力,自己的孩子也有可能变坏。
尽管我们不断地提醒孩子,要和朋友相亲相爱,要与他人友好相处,然而学校却只要求竞争,推崇得第一名的学生。在这种情况下,孩子们又怎么可能健康成长呢?
因此,我非常鼓励妈妈们多参与一些可以积极改变孩子成长的社会活动。如果你抱着“只有我一个人的努力,又不会改变什么”的想法,那么您就不是一位具有基本能力的父母。
在养育3 个孩子的过程中,我拜访过学校无数次。不单是去拜见孩子们的老师,对学校方面的大小活动,我都给予极大的关心。
我的先生问我,自己的事情都已经忙得不可开交了,还有必要做那些吗?但是我认为,如果因为我这样做,可以影响我孩子的学校,让学校变得更好,那就是可以让孩子健康幸福成长的快捷方式。因此,我还是毫不犹豫地去做。
如果有一天孩子们说,学校某个孩子被同学集体排斥,这时,妈妈不该就这样听听而已,而是至少要拨通电话到学校了解一下状况。我非常鼓励妈妈们要积极参与具有共同目的的社会活动,哪怕这样做只是带来百分之一的变化。而这百分之一可能就是建立起让我们的孩子健康成长的社会基础。
妈妈们不要忘记,如果每位妈妈都有着为全社会的孩子着想的心,孩子们才会茁壮成长。
哲学式的思考能力:会思考的孩子更幸福
“妈妈,上帝是什么?”
如果被孩子问到这样的问题,你会如何回答呢?如果问这个问题的,还是个没上小学的孩子,你又该如何回答呢?
对于平常根本没想过这方面问题的父母,现在应该会哑然。如果对孩子讲解各种宗教,他们会感到复杂而又深奥。如果按照孩子能理解的来解释,答案很可能不够明确。但是又不能回避问题,成为解答不了问题的父母。
南希进入小学之前,就向我问及以上这个问题,当时我没有马上回答她,但我向南希申请了一周的时间。我对她说:“我也不是很清楚,但我会想一想这个问题。你也一起想想看,一个星期之后我们再来讨论,好吗?”我也顺便把这个问题给了彼得与爱丽丝。
会思考的孩子有想法
我虽然安然度过了当时的危机,不过问题并没有解决,因为我已经向南希提议一周后再讨论,我当然要寻求相关的答案。
我翻阅了宗教书籍和哲学书籍,然后一直在思考,什么样的答案对孩子而言是最好的。不过,在思考的过程中,我有了一个疑问。
这个问题由我来回答是正确的吗?如果以我的想法来回答,是否会抹杀掉孩子们自己的想法呢?
我想了一个星期之后所下的结论是,孩子们也需要哲学式的思考。我认为对于一个不容易有直接答案的问题,不应该只是轻易地提供答案。为了得到问题的结论,不断地思考并探讨的过程其实更加重要。而且,我们所面对的这类哲学式的问题,是没有正确答案的。
当我想到这一点时,之前认为是很难给予解答的问题,如今反而成了让孩子们充分思考、不断探究的动力。原本属于需要以强迫的方式来教导的部分,变成是孩子们先行动起来,主动寻找答案了。
一个星期之后,我问了每个孩子的意见,而孩子们的答案与那些同龄孩子的答案没什么不同。
“上帝创造了世界,并支配这个世界。”
“上帝让人变得善良,因为他会给善良的人奖赏,给坏人惩罚。”对于孩子们的答案,我又这样问他们:“可是我们也看到,很多善良的人因为事故或病痛而死亡啊!既然他是创造世界、支配万物的全能上帝,为什么会让善良的人死去呢?”
孩子们无法马上回答我的问题,一个个沉浸在思考当中。然后,老二彼得对我这样说:“是不是上帝有时也会失误呢?因为上帝只有一个,但是世界上有太多人了,他怎么可能照顾到所有的人呢?”
“这么说来,上帝也不值得信赖了?因为他也和人一样,会失误啊!”当我说出这样的观点时,提供答案的彼得脸色变得非常严肃。
看着这样的彼得,大女儿爱丽丝接着回答:“是不是上帝在给我们警告呢?也就是说给那些自私的人传达警告信息。”
“那么我们假设在非洲原始丛林里,住着根本不知道世界上有上帝存在的天真活泼的小朋友。上帝为了警告世界上的人,结果让那个地方发生了大地震。如果那个小朋友不幸死掉,这难道就是神的安排?”
此时在旁一直安静聆听的南希,一副苦瓜脸,并且说:“妈妈,我很努力地想,也看了很多书,但就是找不到答案。现在我听到姐姐和哥哥的说法之后,就更不知道了。”
我对不断思考的孩子们这样说:“世界上总是有一些不是光靠我们的想法,就能获得答案的事物。但是,不能因为找不到答案,所以就抛弃思考或想法。其实人类最大的特色,就是可以独立思考。如果不断地思考,就算找不到标准答案,但还是可以获得一个属于自己的结论。最重要的是,我们为了寻求答案,尽自己的所能努力思考过。”
以上帝为主题的对话,延续了好多天。虽然我们不停地讨论,但是依然没有一个明确的答案。不过,在那个过程中,孩子们对一个接一个的疑问,不断地烦恼,不断地思考,定下一个结论后,又会产生另外一个疑问,为了解开那个疑问又开始新的思考……
其实,最重要的并不是寻求答案,而是孩子们对于上帝的存在与否有了更深一层的思考。换言之,他们是以哲学的角度去思考问题。从此之后,我逐渐与孩子们一起讨论无法马上寻求答案的问题。例如:“人死了之后会怎样呢”“为什么世界上有些事情是尽了一切努力却无法完成的呢”“让人变幸福的是什么呢”“什么才是正确的人生呢”等。
为了寻求此类问题的解答,孩子们学会对某件事或某个对象,把其原因与结果分开来思考的方法。换句话说,他们以现象发掘其原因,并在证明自己见解的过程中,培养了论述能力。
不过,他们知道自己所持的理论不一定是百分之百的正确,所以尽管有时发现兄弟姐妹或我提出的意见不一样,但更正确时,也会积极认同。
如此认同与承认的过程,可以学习到不执著于某一个结论,认同多元化的可能性,这是一种具备开放性的思考方式。
最重要的一点是,通过像这样的哲学式思考,不但可以增加逻辑思维能力,而且还能制定人生最需要的“确实的自我观”。
在制定自己想法的过程中,孩子能够自然而然地了解到自己本身的想法,明白自己向往的是什么,以及最想要的是什么。
问题的答案并非都在教科书上
我相信正在阅读此书的妈妈们,有些会很不以为然地想:哲学能当饭吃吗?
我想,说这种话的人,通常在小的时候没有受到哲学式的思考能力的培养,因此认为哲学只能通过教科书才能学习到。
从小就没有培养哲学式的思考习惯,再加上所经历的是以考试为主的教育,当然会认为哲学是一种既困难又乏味,而且与日常生活毫无关联、一点帮助都没有的东西。但是,不接近哲学的人,在人生中碰到大小不一的各种困难时,大都目光短浅,无法正确地寻求人生意义。
为了不让孩子步父母的后尘,自小培养哲学式的思考能力是非常重要的环节。因为从小养成习惯的哲学式的思考力,将会成为孩子未来人生当中很重要的基石。
但这并不表示要强迫孩子阅读哲学书籍,如果这样做,反而会让孩子认为哲学是晦涩难懂的,是无法掌握的。哲学应该是在生活当中自然而然地学习,这一点很重要。因此,首先要改变的,是父母亲的想法。
说到哲学,首先想到的是什么呢?乏善可陈、深奥难懂,或是初中及高中时期所学到的肤浅知识?其实,阻挡在父母与子女间哲学式对话的最主要因素,是父母亲对于哲学既感到茫然又感到恐惧。对于父母而言,哲学是要死记硬背才能获得高分的一门学科,很让人头痛。
谈到苏格拉底、亚里士多德部分,勉强还算好一点,不过当谈到形而上学、形而下学、本体论、辩证法等专业用语时,头就开始莫名地疼痛了。因此,当孩子们提到哲学方面或是超自然的问题时,做父母的当然会尽力去回避。
为了培养孩子们有哲学式的思考力,父母首先要做的,就是摆脱对哲学的恐惧感。哲学并不是哲学家的专属物。例如,我们可以针对人生思考,解释人生时也不见得一定要引用著名哲学家的名言。你所想到的“人生”就是答案,而那就是哲学。
哲学并不只存在于教科书与专业书籍上,如果你至今还认为哲学不外乎就是马克思的唯物论、黑格尔的辩证法、笛卡儿的形而上学,以及马基雅维利的君主论,那么现在,你应该大胆地把那种想法去除。
哲学并不只是在哲学家们的主张或书中,其实哲学就在你日常的生活当中,在你的想法、孩子的想法、父母的想法、朋友的想法当中。
引导式对话促进孩子的思考力
古希腊的哲学家苏格拉底每天都会到广场上去与年轻人对话。所谓的对话不是一般的家常闲谈,而是不断地由提问与回答来延伸。首先由苏格拉底先提问题,年轻人回答。对于年轻人的答案,苏格拉底再提出新的问题。
如此提问与答案不断地延伸,最后年轻人会领悟到自己仍在无知的状态,而那句著名的“知汝自己”(Know Myself)也是从此开始。
这个故事便是告诉我们在哲学里对话的重要性。对话是什么?就是聆听对方的想法,把自己的想法说出来,不断地重复,并引发另一种新的想法。
我们想象以某个主题与孩子对话,针对那个主题,父母有自己的想法,孩子则有孩子们的想法。但是大家把脑海中的想法通过对话,开始具体化。通过这一点,孩子们可以学习到不断地去认知事物,同时培养独立思考的能力。
对话的另一个优点是,可以培养孩子表达自己想法的能力。通常在对话的过程中,经常会出现言不由衷、词不达意的现象。人们在说话的过程中,大脑会整理自己的想法。主要的原因,是因为想法是一种尚未具体化的无形物。尚未整理过的想法,是透过称为“话语”的媒介物,表达成为所谓的意见。
换句话说,透过对话,把自己的想法整理后,形成一个意见,再把别人不同的意见和自己的意见合而为一,形成一个新的意见。这样一连串的作用,不但增进了孩子的思考力,也协助孩子逐渐形成自己的价值观。
诱导孩子主动寻找问题的答案
当突如其来的问题我解答不了时,我通常会说:“针对这个问题我会想想看,你也想想看好吗?”其实只是为了求得脱身。不过,没想到这句话带来了很好的效果,反而成为孩子自己寻求答案的开始。
孩子所选择的答案,不一定是准确的。有些孩子的答案可能很荒唐,有些孩子的答案可能很创新,但无论如何,重要的是孩子要有自己的想法以及价值观。
为了培养孩子哲学式的思考方式,最好的方法就是让孩子自己去寻求答案。一个拥有自己想法的孩子与没有想法的孩子间的差别,通常在他们与父母或他人的谈话中就可以明显地显示出来。
没有自己想法的孩子,对父母的意见是绝对完全地接受。相反的,拥有自己想法的孩子,会综合父母和自己的意见,然后提出另一种新意见。
那么,如何做才能让孩子自己去寻求答案呢?
其实方法并不困难,只要给孩子充分考虑的时间,以及通过谈话,协助孩子整理自己的想法和思路就足够了。
如果前述的条件已形成,最后只要再说这句话就完成了。“这个问题并没有正确答案,你认为对的,就是正确答案。”
有时,也会因为孩子的提问而吓一跳。
“人死了之后会怎样呢?”
“人为什么要活呢?”
没想到年纪尚小的孩子会说出这种话,问出这种问题。也许大人会忽视,其实孩子们也会担心人生的喜怒哀乐、生老病死。心里会想着自己是怎么生下来的,为什么朋友有奶奶自己却没有,人为什么会感到快乐与悲伤等,他们也有属于自己的哲学式思考。
如果将孩子的这种思考不当回事或漠不关心,孩子的思考就会停止,也就是说失去了可以让孩子拥有哲学式价值观的最佳机会。
其实,让孩子拥有哲学式价值观,并不是件困难的事。只要不逃避孩子的问题,通过对话与讨论的方式协助孩子,让他自己寻求答案就可以了。
通过一连串的作用,不但可以让孩子的哲学式思考力扩张,同时也让孩子的自我观更加确定。
感知幸福的能力:幼时幸福,长大就会创造幸福
人生的目标是拥有幸福,不论是努力用功以求在学业方面拥有好成绩,或成为拥有财富与名誉的世界级企业家,在人生当中为完成某件事而努力,其实就是因为努力后的结果让自己感到幸福。
换言之,我们人生的根源,就是朝着幸福迈进。不过,老实说,向往未来,尽一切努力后获得某方面的成就,并不能完全归类于得到人生永远的幸福。达到目标后所获得的幸福,只不过是瞬间的满足,之后又会有另一种渴求,而我们的人生也因此不断向前。
我经常看到上了年纪的有声望的学者、企业家、社会活动家等,回首自己的人生路,有被空虚感包围的情形,即使他们已被大部分的人肯定其人生是如何的成功,是多么的有价值。
假设你现在为了自己孩子的未来,费尽心思注入你的一切,那孩子或许可以随着父母的牵引度过成长期,直到站在成功的舞台上。不过,身为主角的孩子自己觉得不幸福时,又能如何呢?
就算赚了很多钱,而且拥有众人羡慕的职位,然而他却说“我不幸福”时,那些又有什么意义呢?通常大部分人认为,幸福是达到某个目标后所获得的满足感,但那是不可预知的。
但我认为,幸福存在于人生中的任何时刻。幸福的每一瞬间都要自己寻求,并通过许多经验与练习(可以让自己变幸福的方法)获得。
唯有小时候感到幸福的孩子,长大后才会寻求幸福,就算找不到幸福,也会创造幸福。自己知道如何才能幸福的孩子,会将自己的人生带上幸福之路,并在其过程中,充分享受很容易被忽略掉的那些微小的喜悦。换句话说,他们会让自己的人生变得既快乐又幸福。
妈妈幸福,孩子才会幸福
你希望孩子幸福吗?希望自己的孩子成长为一个任何情况下都可以寻找幸福的孩子吗?那么在讨论孩子的幸福之前,做妈妈的有必要先问问自己是否幸福。因为,在妈妈没有得到幸福的前提之下,孩子是绝对不可能获得幸福的!
当孩子生下来之后,见到的第一个人就是妈妈。对于年幼的孩子,妈妈就是他的世界,同时也是自己的镜子。孩子看到妈妈幸福的表情,自己也会感到幸福,并通过这种感觉,了解到“ 我所面对的世界,是一个非常幸福的好地方”。
我这一辈子感到最辛苦的时候,是爱丽丝、彼得还有南希都非常小的时候。在尚未适应婚姻生活之前,先要做3 个孩子的妈妈,这让我感到吃力。在没有任何人协助的情况下必须解决经济困境,也是个大问题。再加上一开始适应期间所面临的家庭成员之间的纷争,让我的健康也亮起了红灯。不过,在这样的情况之下,我依然努力地找寻属于我自己的幸福。我把没有享受到青春,一夜之间突然成为3 个孩子妈妈的现实,想成“ 我一次得到这么漂亮的3 个孩子”来安慰自己。
在没有钱而感到辛苦的时候,我将想法专注于“怎样才可以做出既便宜又美味的食物”方面,并从中找寻属于自己的快乐。
我以“说出来的话总有一天会实现”的想法鼓励自己,就算再怎么累,再怎么辛苦,我也从不说“我好苦”这句话。我每天早上照着镜子练习笑脸,甚至刻意去找一些可以让心灵平静的书籍来阅读。而且,我偶尔还会自我补偿,自我鼓励,并且称赞自己说:“ 我做得很好,不论是母亲、太太或社会的一分子,我都全力以赴。”
当我去买菜或购物时,我会选一个平常想要的小东西,送给自己当礼物,犒赏自己。我认为付出并不就是牺牲,而是为了得到并且升华成喜悦所必须要走的一步。
过了一段时间之后,我开始真的感觉到自己是一个幸福的人。为了获得幸福而付出的那些努力,让我开始觉得我真正是一个幸福的人。正因为如此,在孩子们幼年时期的记忆里,我永远都是带着慈祥且幸福的微笑。他们很讶异地说:“妈,那时应该是非常辛苦的,您怎么还能有那么充满活力的微笑呢?”
最重要的是,唯有在幸福妈妈身边,孩子才能度过幸福的幼年。哪怕孩子们碰到困难的时候,他们也不会轻易放弃。因为他们从身边幸福的妈妈那里,学习到了幸福是要自己去寻求、自己去创造的事实。
幸福循环法则
幸福也有循环的法则。幸福的经验会创造另一个幸福,而小小的幸福体验会带来更大的幸福。如果大人抛掉自己的标尺,配合孩子的水平时,你会发现,其实幸福就在不远处。回想我们小的时候,踏青的路上看到的那些小昆虫和不知名的花朵,在自家的院子里看到的蚂蚁窝,被妈妈牵着手第一次去过的市场,第一次骑脚踏车时的那种心跳的感觉……这些都是让我们怦然心动的幸福。
不过现在很多妈妈因为有着要保护孩子的想法,或认为读书是第一位的观念,这导致让孩子与世界隔绝。因为外面危险,所以不会让孩子出去帮忙买东西;冬天怕孩子感冒;夏天怕孩子中暑……
现在的妈妈们,在想到让孩子面对世界,送给孩子幸福的经验作为礼物之前,首先想到的,是要让孩子到补习班,或在家里多学一个字。但是,随着时间的流逝,孩子却失去了与世界交流幸福的机会,最后变得根本不知道什么会让自己幸福。小时候,我看着孩子们拿到新衣服之后开心的表情,对孩子们提议道:“你们要不要亲自做衣服来穿?如果这样,就可以如你们所愿地尽情穿新衣服了!”
3 个孩子都很开心地说要学习做衣服。那一年放假时,我让孩子们跟着大人一起学习裁缝技术。在学院学习了近两个月的孩子,最后可以亲手做一些简单的衣服或小饰品等。每当有空时,他们会搜集一些布料,然后做一些自己想要的东西,所有这一切看起来都是那么的幸福。
某个有孩子的明星在接受采访时,曾经说过这样的话:
“因为孩子很乖巧,而且也很听妈妈的话,因此我觉得没问题。结果有一天,我和孩子在公园玩球,孩子对我说:‘爸爸,没想到原来足球这么好玩!’当时我感觉后脑勺好像被人用铁锤狠狠地敲了一下。”
孩子和大人不一样,他们对世界没有偏见,而且想要认识世界的好奇心非常强烈。他们可以通过提问的方式找寻无数的幸福,并从中发现适合自己的未来。为了让孩子经历这种过程,就要让孩子与周边的世界交流。要提供孩子发现世界、认识世界的场合与机会,哪怕只是牵着孩子的手到外面去走走,孩子们也会感到无比的幸福。
梦想开启孩子的幸福感
梦想成为现实的可能性微乎其微,但有梦想的人生是幸福的。换言之,有愿望,有理想,对未来有期待之时,就会感到幸福。
此外,如果心中有梦想,即使面临困难,也不会有挫折感。而且还会有克服困难的勇气,更可以尝到战胜困境后的成就感。
唯有能感受到拥有梦想时的幸福之人,才能获得开启更大幸福的钥匙。
孩子还小的时候,我经常跟他们讲有关梦想的事情。不见得一定要讲未来很了不起的事,可以讲即将来临的放假日想要做的事、旅游计划、周末旅游行程、学业问题等。可以常常问孩子有关不久的将来的事,并与孩子们一起插上幸福的梦想翅膀。
梦想愈是接近、具体,孩子们感到幸福的程度就愈大。心怀梦想的孩子会感到幸福,而那样的幸福感会带给日常生活一股活力,并成为克服障碍的力量。
梦想着周末举家外出或放假期间的旅游,孩子们就会忍受着疲劳乏味的学校生活,期盼假期的到来。此外,对于自己未来的发展,有了具体的梦想之后,再也不会认为现在的努力是一种痛苦,而认为是为了更大的幸福所需要的一点辛苦而已。
老幺南希把比她先进入大学法律系就读的姐姐作为榜样,梦想自己也要成为辩护律师,并在16 岁高中毕业之后,以最小的年龄考入耶鲁大学法律系学习。其动力主要就是来自于脑海里有着具体的梦想。
在告诉孩子“你一定要这样去做”“为了未来你现在一定要忍耐”等话之前,首先可以先问孩子:“你想做什么?那样做之后,你觉得会怎么样?”
我们要牢牢记住,有梦想的日子,孩子们会感到幸福,而那种幸福感会成为孩子往未来发展前进的爆发力。
与孩子一起寻找让他感到幸福的事
“每天使用已经沾有污垢的物品;用了5 年后变得像破布一样的背包;从开始旅游那一天起,每次出去都会穿的已经褪色的、有缝补痕迹的蓝色裤子;在非洲买的珐琅杯;棉质的多功能包;有计算功能的闹钟;前后都已撕破的世界地图和日记本……这些跟家人一样有着深深感情的宝物,在新的陌生环境中陪伴着我,让我拥有自己的世界。”
这是旅行家韩飞的著作《走路绕地球三圈半》当中的一段话。当我看到这段话时,我觉得她是一个非常幸福的人。也许在其他人眼里,这些是很不起眼的东西,不过,她却是拥有“属于自己的世界”的人。
“属于自己的世界”并不是一瞬间形成的,当长久的真诚和回忆以及爱融合在一起时,才会形成自己的世界。不但在一刹那成为守候自己的力量,同时也会成为让自己幸福的原动力。
自己的世界是在很多经验中,由一些适合自己的特别美好的回忆所形成的。那些美好的回忆不断重复,成了自己的兴趣和生活,而这些便构造出属于自己的世界。
此外,自己的世界,对于孩子而言,在人生的旅程上,将会成为温暖我们冰冷内心的一个暖炉。
爱丽丝、彼得以及南希都拥有与众不同的属于自己的世界。爱丽丝在忙得不可开交的生活中,如果想去哪里旅游,无论如何一定会抽空前往。南希虽然非常喜欢阅读,但她依然抽空担任耶鲁大学的入学咨询员,一直为自己很关心的教育领域尽一份力。
对于料理有浓厚兴趣的彼得,从小就在烹饪班学习,如今他的烹饪水平可以与大厨媲美。
看到自己的儿子津津有味地吃着自己做出来的饭菜时,我感到幸福无比。彼得现在也非常支持儿子阿什利在美术方面的兴趣。
由此可见,人要有自己的世界才会感到满足。
不要受孩子的兴趣与才能的影响(如果兴趣与才能可以相符,那是再好不过的事),试着观察什么样的事能够让孩子自在幸福。唯有找到这样的机会,并提供给孩子,才是让孩子拥有自己世界的第一步。
自我肯定的孩子好运就会常相伴
有的人不论做什么事,脸上永远都带着微笑。相反,有的人不论做什么事,好像都不顺利,脸上永远都是忧心忡忡的表情。
相信紫微斗数或命运的东方人,常把人生中偶然降临的幸运或灾难当作天意,认为那些事是人类的力量无法左右的。
不过,我认为人在一生当中所面临的运气,全都是依靠自身的能力。如果深信自己是幸运的人,好运就会真正来临。对自己自信的人,可以让每件事都能积极地进行,这样的结果就能给人带来想要的“好运”。这种类型的人,通常也不会把降临在自己身上的不幸看得非常严重。他们把它当作人生过程中偶尔碰到的小小障碍,并可以若无其事地跨过它,当然就更不可能将它看作是挫折或灾难。
相信自己是运气很好的人,这种力量是来自于对自身的肯定。
换言之,只要认为自己是有价值的人,无论任何事,只要自己想做,并且努力去做就一定能做到。有了这种信心,就等于拥有了开启幸运的钥匙。
孩子们还小的时候,我在培养孩子们的自信心方面尽了很大的努力。孩子们在照镜子的时候,我会悄悄靠近他,然后问他:“你今天真漂亮,你认为自己哪个地方最漂亮呢?”
晚餐后与孩子聊天时,我们也会玩找出对方优点的游戏;写生日卡片时,不是简单地只写一句生日快乐,而是具体详细地写出“我最喜欢你哪一点”。
对于写作能力不太好的彼得,我刻意对他说:“你写得很棒,我真为你感到骄傲!”对于我的这种赞美彼得感到很开心。他一开始只写一些简单的文章,后来甚至开始写短篇小说了。这就是让孩子有自我肯定之心的结果。
我对孩子们最经常说的话是“做得好”“你真棒”“我以你为荣”等一些肯定的话语。这些肯定的话语成为能量,留在孩子们的心中,让他们认为自己是有能力且幸福的人。
如果对自己有着确信与自我肯定之心,就算面临危机,也会化险为夷,平安度过,在不知不觉中成为一个幸运的人。
好运绝不是侥幸,而是自信与自我肯定的产物。
自认为自己是幸运的人会变得幸福,这是理所当然的事。相反,对于自己有不满的人,是很难变得幸福的。因此,一定要教导孩子,幸福来自于自己的内心。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