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書推薦:
《
全球化的黎明:亚洲大航海时代
》
售價:NT$
500.0
《
危局
》
售價:NT$
383.0
《
穿裙子的士:叶嘉莹传
》
售價:NT$
245.0
《
财富方程式
》
售價:NT$
352.0
《
知识社会史(下卷):从《百科全书》到“在线百科”
》
售價:NT$
454.0
《
我读巴芒:永恒的价值
》
售價:NT$
602.0
《
你漏财了:9种逆向思维算清人生这本账
》
售價:NT$
254.0
《
我们终将老去:认识生命的第二阶段(比利时的“理查德·道金斯”,一位行为生物学家的老年有用论
》
售價:NT$
418.0
|
編輯推薦: |
瑞士经济部部长作序推荐,中瑞自由贸易协定签订后第一部详尽解读瑞士成功之道的重要著作
从制造业到金融业,从医疗技术到旅游和食品加工
没有哪个国家能像瑞士一样,拥有如此非凡的产品和国际性的品牌
没有哪个国家能像瑞士一样,能在工业领域保持领先地位
没有哪个国家能像瑞士一样,成为人均可支配收入最高的国家之一
一个贫穷的山地小国,如何成长为全球最具创新力的经济体?
一个自然资源匮乏的国家,如何把旅游业发展为支柱产业?
瑞士手表如何能成为全球制造业最高水平的代表?
瑞士的成功基因到底是什么?
|
內容簡介: |
瑞士在过去几个世纪里持续取得的成功和繁荣是一个奇迹、一个神话。
这个多山的小国家在许多行业都有着重大的国际影响力,是全球最富裕、经济最发达和生活水准最高的国家之一,人均国民生产总值居世界前列,同时有着很低的失业率和财政赤字。
瑞士为许多跨国公司总部所在地,世界经济论坛发布的全球竞争力报告显示瑞士为世界竞争力最强的国家,拥有发达的金融产业,服务业在瑞士经济中占有日益重要的地位。
经济历史学家R?詹姆斯?布雷丁,梳理了瑞士14个主要行业如钟表业、食品业、旅游业、制药业、金融业等从中世纪到现在的发展轨迹,揭示了瑞士在开放、创新和制度等层面的成功动因,同时也指出了未来的挑战和问题。
|
關於作者: |
R 詹姆斯 布雷丁
瑞士商学院、哈佛大学肯尼迪学院硕士。哈佛国家发展中心研究员,长期致力于瑞士社会经济历史学研究。其文章屡见于《经济学人》《金融时报》《纽约时报》《华尔街日报》《新苏黎世报》《新加坡海峡时报》等媒体。
|
目錄:
|
第1章 食品工业始于牛奶加工 001
第2章 瑞士钟表:分秒不差 031
第3章 旅游业:出售雪和空气 061
第4章 低调的贸易商 081
第5章 利润无穷的银行业 113
第6章 有利可图的纺织业 151
第7章 医疗小企业的大奇迹 167
第8章 非凡的工业机械 187
第9章 制药业:知识经济 219
第10章 交通主宰运输 249
第11章 稳扎稳打的建筑业 267
第12章 跨国取经的电信业 289
第13章 艺术与建筑成就 305
第14章 跨国公司钟爱瑞士 325
第15章 去感受瑞士吧 341
致谢 353
|
內容試閱:
|
序2:企业家精神是瑞士成功的原动力
在这里,我很荣幸能够向中国读者呈现瑞士的企业家精神。由于中国和瑞士是如此不同,要进行公道的评价是非常困难的。瑞士仅有800万人口,国土面积仅有4 2万平方公里,其中14的领土还是山地,整个国家的历史也不到800年。而中国是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国家,人口比瑞士多160倍。中国幅员辽阔,有960万平方公里,它的历史可以追溯到几千年前,如今这个国家正以世界上其他国家都未曾有过的发展速度向前迈进。
这两个国家之间的差距乍看上去如此巨大,以至于似乎无法进行对比。但是近距离地看,两国又有一些共同点,就像阿尔伯特 爱因斯坦所说:“不是所有有价值的都能被计算,也不是所有能计算的都有价值。”
根源的力量
本书在一个变革的时代横空出世。当今世界充满了各种灾难,比如革命和战争、严重的经济和货币危机、失控的国家财政局面以及可能导致不可预期结果的草率挽救策略。自然、经济和政治世界都百病缠身并且互相传染。世界多国不堪重负,金融体系面临抉择,经济衰退,欧洲停滞不前,还有多种货币正在失去它们的价值。
在这个动荡不安的时代,瑞士的情况还算健康。这其中原因众多,而最重要的或许正是瑞士这个国家的根基所在。在19世纪初工业革命时期引领瑞士走向成功的价值观,现在仍然在发挥作用。这种价值观已经深深地嵌在了整个国家的灵魂里。借用伟大的德国作家歌德的话来说就是:“勇气和谦逊是最明晰的美德,伪善永远无法与之企及,而它们拥有共同的品质:由同一种色彩表达。”
这种色彩在瑞士并不光鲜夺目:瑞士曾是个穷国,自然资源匮乏,处于内陆深处……瑞士曾经如此困苦,以至于瑞士人不得不到别处为富有的王公贵族所雇用。但是瑞士人从来没有屈膝于其他富裕的邻国,绝不俯首称臣,也不改旗易帜;因为瑞士人是如此热爱自由。一个贫穷而渴望自由的国度必须厉行节俭,量入为出。这种状况激励着人们奋发向前:资源匮乏迫使其尽最大的努力提高资源利用率。那些勇于进取的人不仅仅具有顽强坚定的意志,同时也拥有创新能力,这样才能在有限的资源上创造出更多的价值。
瑞士既不是贵族政治也不是独裁政体。瑞士人的成功是源于瑞士的根基:被重视的是才能和成绩,而不是背景和地位。只要是能引领成功的好主意都值得被采用,而不必在乎是由谁提出来的,这种值得称道的做法至今仍普遍存在于瑞士社会。
无责任,没自由
瑞士企业的发展反映了瑞士这个国家的发展路径,即一个国家在国际舞台上的地位不是靠其大小强弱来实现的,而是通过开拓精神、追求卓越和品质的激情。政治力量有限的国家必须依靠才智和同理心来赢得其他国家的尊重。瑞士成为现代欧洲国家中第一个建立民主制度的国家绝非偶然,至今仍然是世界上唯一的直接民主制国家,人民拥有最终决定权。
瑞士把最高的尊重都交付给人民,国家主权完全属于人民。瑞士人知道自由的代价,他们愿意为此负责任,并具备了面临挑战、寻求解决方案的能力。正是基于这些根基,整个国家才愿意接受并重视个人建议、集体责任观和企业家精神。实际上,企业创新精神不仅仅受到鼓励,也是一种社会预期。80%的瑞士人都在商业环境中工作,失业率低于3%。瑞士的社会共识是,没有企业家创新精神,就会导致失业。
在瑞士这样一个小国,政治和经济繁荣的责任无法分开。还是在次贷危机之前,瑞士选民就以绝对多数的优势选择了减少赤字,瑞士政府因而保持着可控范围内的财政赤字。这并不是来自最高决策层的个人意愿,而是因为一个简单的常识,即不能让支出高于收益。在这个国家财政政策不断失败的时代,政治并不是全能的这一事实已变得越发明晰;最终,国家的运行必将和家庭、企业和经济坚守同一个原则。失业和紧缩不仅仅是这个时代的产物,也是长期债务累积的恶果,只因责任感被弃之不顾。在瑞士,这个认知已经在人们的意志中存在了几百年,而且仍然对国家和企业家精神有着非常大的影响。
成功的动力
瑞士及其企业家精神已经在这次危机中证明了自己的力量。国家小意味着必须有更高的警觉,每个人都必须有自己的价值,由于大玩家不会太注意他们的小对手,这就要求小玩家采取灵活的态度,从客户和市场的角度出发,找准定位并学会如何引起共鸣。
这也是瑞士的治国方式。瑞士多语言、多文化、多民族,因此平衡各方利益、取得共识是非常重要的。瑞士能够做到这些,是因为瑞士的政治机构、社会和经济体系共享同一个价值观。瑞士联邦议会的议员都是专业人士。在履行政治责任时,商业经验和其他人生经验一样重要。决策并非上传下达,而是通过合作逐步发展起来的。适用于整个国家的真理也适用于经济、社会的运行——每一步行动都需要负责任,尤其是在瑞士这样的小国,责任归属尤其明晰。
源自紧迫、稀缺状态的文化,并不是裹足不前的,而是开拓进取的。当然这也意味着巨大的失败风险,但这是企业家必须面对的:首先,他们知道风险是外部环境与生俱来的;其次,成功来源于机遇和行动的结合。没有实际行动就没有进展,虽然这将会是最大的风险。
除去外界因素,成功本身也能成为一种风险:没有什么事能比一直向上却突然崩塌更危险了。当我于20世纪70年代大学毕业的时候,1美元兑换4 5瑞士法郎,但今天它仅值0 9瑞士法郎。同期的英镑汇率从12瑞士法郎跌到了1 5瑞士法郎,今天,欧元太疲软而瑞士法郎太坚挺。在这个不稳定的世界,瑞士的稳定也有代价:随着薪酬、成本和价格的逐渐上涨,企业的利润被侵蚀。瑞士再一次面临严峻的挑战。
而各种失败,也能带来对他人所关心事物的更好的理解和更多的尊重。从政治意义上说,这能转化为社会安宁和自由的态度,而这两项都能促进经济的稳定和发展。只要准备充分,并有精力应对相关困难,这两者还能帮助我们更好地管控危机。
那些领土面积小而缺乏政治力量的国家无力改变自身所处的世界,但是它们可以变得更精明,只需越过高山而不用将高山铲平。小国必须做得比它们承诺的更多。无论是在好的时代还是在所谓坏的时代,这种应对挑战的能力都是本书描述的瑞士企业发展的主要动力之一。
向中国学习
渺小瑞士和博大中国尽管有众多不同,但也有很多相似之处。其中之一就是基于两国相差悬殊的领土面积,这意味着两国都必须在特定参数范围内管理工作。但是一个国家不仅仅是一个地理概念:它包含了各种生命形式。没有哪个其他国家能像中国那样让那么多的人民摆脱贫困,并通过巨大的努力创造了一个非凡的成就。没有哪个其他国家的经济增长如此强劲,如此快速地进入了工业化。1949年新中国成立以来,特别是邓小平时代之后,中国巧妙地通过对私人企业的鼓励发展,迎来了稳步的快速增长。在这个过程中,中国展现出了极强的学习欲望,取得了重大的技术进步,并不断地追求卓越。另外,中国还有一种令瑞士也不由称羡的独特能力,即能够迅速地将创意付诸实践:白天进行头脑风暴,晚上就能建立起产品雏形。
中国和瑞士共同尊重的是企业家精神的基本价值观:创意、胆识和远见,加上纪律、技能和毅力,以及愿意承担风险和渴望使梦想成真的意愿。这是两国共同拥有的品质,而本书将说明双方已经建立起了许多桥梁和纽带。
(阿尔弗雷德 N 辛德勒,瑞士迅达集团董事长)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