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書推薦:
《
利他主义的生意:偏爱“非理性”的市场(英国《金融时报》推荐读物!)
》
售價:NT$
352.0
《
认知行为疗法:心理咨询的顶层设计
》
售價:NT$
454.0
《
FANUC工业机器人装调与维修
》
售價:NT$
454.0
《
吕著中国通史
》
售價:NT$
286.0
《
爱琴海的光芒 : 千年古希腊文明
》
售價:NT$
908.0
《
不被他人左右:基于阿德勒心理学的无压力工作法
》
售價:NT$
301.0
《
SDGSAT-1卫星热红外影像图集
》
售價:NT$
2030.0
《
股市趋势技术分析(原书第11版)
》
售價:NT$
1010.0
|
編輯推薦: |
英国是绅士国度,更是啤酒的国度
啤酒和酒吧贯穿了英国从野蛮到文明成长历程的始终
像中国人对美食有无限的热爱一样,英国人忠诚且日复一日地喝着啤酒
在外漂泊的英国游子喝着啤酒思念着祖国和亲人,在英国本土生活的人们去酒吧休闲是每天必不可少的生活
与其道听途说英国和英国人,不如打开这本书,细细品味真实的、带着淡淡啤酒味的英国的风俗、历史,英国人的生活与感情
|
內容簡介: |
这是一本用文字描绘的、以啤酒与酒吧发展轨迹为中心的英国民俗画卷。作者饭田操以日本人特有的敏感、细腻的笔触,从一个逃亡巴西的罪犯由啤酒引发的乡愁开始,全面记录了英国啤酒、酒吧是如何产生的、在英国的日常生活中具有何种地位、由爱好啤酒形成的种种风俗习惯,以及这些因素在时代变迁中的灭亡、新生与改变。
这本书将一个简单的啤酒杯、一间英伦风情浓郁的酒吧、一个关于啤酒的风俗等一切关于啤酒和酒吧的一切描述得绘声绘色,读者从中可以看到英国的历史、风俗、政治、民生,以及英国人的乡愁、爱国情怀、绅士风度等等,看到一个与史书描述的完全不同的、充满人情味的英国。
|
關於作者: |
饭田草
大阪教育大学硕士研究生,现任广岛大学研究生院综合科学研究教授、博士(学术型)。
曾出版《爱德华 托马斯 拉夫卡迪奥 赫恩——翻译和研究》(文化评论出版社)、《爱德华 托马斯和英国特性》(溪水社)、《垂钓和英国人》(平凡社)、《河与英国人》(平凡社)、《写给学习英国文化的人》(合编、世界思想社)、《英国的表象》(智慧书房)等作品。
曾翻译艾萨克 沃尔顿的《钓鱼大全》I、II(平凡社丛书)、爱德华 格雷的《垂钓者的假日》(编译、角川书店)等作品。
|
目錄:
|
序章 英国的酒吧和啤酒
罗尼 比格斯的乡愁
男人的庇身所
畅销书—《人气酒吧指南》
苦啤酒和熟啤酒
第一章 啤酒的文化史(16世纪之前)
修道僧酿造麦芽酒
“啤酒”一词的由来
啤酒花的出现
英国的麦芽酒、法国的葡萄酒
第二章 酒吧的文化史(16世纪之前)
酒吧的诞生及其背景
盛宴和“干杯”的习惯
饮酒的日常化和麦酒屋
葡萄酒的进口和酒馆的初现
旅客的小客栈
第三章 饮酒过度的时期(17世纪)
早餐来杯麦芽酒
《哈姆雷特》式“干杯”
过度饮酒和禁酒令
清教徒的攻击
国家政策和罚款制度带来的收入增长
酿酒工业协会的诞生
第四章 产业革命时期和饮酒(18世纪)
社会都市化和工人阶层的酒馆
酒吧里的恶棍
威廉 霍加斯的《杜松子酒巷》和《啤酒街》
啤酒和爱国心
对烈性酒的嗜爱和波特啤酒的诞生
酿酒业的规模化和特约经销商
第五章 大英帝国的酒吧和啤酒(19世纪)
伯顿啤酒厂的胜利
科学时代的到来—巴斯德的发酵研究
啤酒屋法案和杜松子酒馆
奢华的维多利亚酒吧
劳动阶层娱乐、集会的场所
饮酒过度和控制饮酒的历史
禁酒运动和足球
第六章 企业规模化、媒体大众化时期(20世纪)
政治上的巨大争议(第一次世界大战前)
“不共戴天之敌—啤酒”(第一次世界大战前)
饮酒习惯的变化(两次世界大战期间)
在“啤酒一级棒”“啤酒,绝佳”等口号的呼喊下(两次世界大战期间)
一杯为英国的不屈精神而饮的酒(第二次世界大战后)
喜力啤酒和吉尼斯啤酒的迅猛发展(第二次世界大战后)
追求纯正麦芽酒的运动(第二次世界大战后)
时代啤酒和瓶装百威啤酒(第二次世界大战后)
酒吧连锁化、多样化的追求(第二次世界大战后)
末章 酒吧和啤酒的英国特性
古老而美好的英国
经久不衰的传统节日
后记
参考文献
|
內容試閱:
|
劫匪罗尼 比格斯的乡愁
1963年,由格兰斯哥发往伦敦的邮政列车遇袭,其中260万英镑的财物被夺。罗纳德 亚瑟,这次英国史上最严重的火车抢劫案的犯罪嫌疑人之一,被捕服刑两年后成功越狱。他先在巴黎做了整形手术,之后便逃亡到世界各地。到了1970年,被迫逃往巴西的罗纳德后终于安顿下来,他与一个当地女子结婚,并取得了巴西国籍。在那个年代,英国与巴西之间尚未建立引渡犯人的相关制度,因此他不用再担心自己会被强制引渡回国。或许是罗纳德为自己轻而易举地获得一大笔钱的壮举而感到自豪,他化名为“罗尼 比格斯”,创作并出版了自传,还出过热卖唱片,过着在他人看来算是悠然自在的生活。然而,事隔38年之后的2001年5月,也许是反复发作的中风和心脏病磨灭了当年的血气方刚,也许是越上年纪越容易产生落叶归根的情怀,罗尼 比格斯突然吐露心声—“希望能在有生之年作为一个英国人再在小酒馆喝一杯啤酒”,以此表明了自己渴望回国的意愿。
英国大众报纸《太阳报》听说了罗尼 比格斯的夙愿后给予了极度的关注并给他安排了回国的机票。回到英国后,罗尼 比格斯马上再次被捕入狱,可是他殷切的思乡情怀却在英国人心中,特别是在那些自认为是平民的英国人心中引起了阵阵共鸣。准确来讲,他是这样说的:“以一个英国人的身份,到玛格丽特的小酒吧去,买一品脱苦啤酒喝—这就是我最后的愿望。”
“品脱”是一种液体计量单位,比日本高罐啤酒的量稍微多一点,约合0.568升。它通常用来表示牛奶等液体的体积,不过在英国的酒吧,“品脱”也被用作点酒时的计量单位。也就是说,酒吧用容积固定为1品脱或半品脱的容器来量酒。因此,可以说这种计量单位本身就融入了一种对英国的特殊情感,而罗尼 比格斯想喝的苦啤酒中更是饱含了对故土的眷恋之情。曾经有一段时期,苦啤酒就是“英国啤酒”的象征。苦啤酒是采用英国传统的表面发酵工艺酿造而成的,在起源于外国的可贮熟啤酒盛行之前,它一度被认为是“英国男人的酒”。随着发酵技术的不断改进,利用可浮于液体表面的酵母菌酿造的苦啤酒,发酵温度更高(20℃左右)、生产周期更短(4、5天左右),而且可供人们在常温下细细品味。由于啤酒的口味多种多样,所以酒徒们通常会储藏一些自己偏爱的啤酒。在酒吧中来上一品脱苦啤酒慢慢品尝,则更是成为一个真正的英国人的象征。从这个层面上来讲,罗尼强烈的归国愿望确实会激发其他英国人的思乡情怀和爱国之心。
那么,罗尼在异国他乡梦寐以求的玛格丽特酒吧是否依然存在呢?在那之后,他是否真的到玛格丽特酒吧喝了一口怀念已久的苦啤酒呢?退一步讲,若不能尽善尽美地完成夙愿,不喝苦啤酒喝点其他的也行啊!即使身居国外,这一点还是很容易实现的。然而,对于罗尼来说,英国的小酒吧是任何地方都无法替代的,他想去的玛格丽特小酒吧也是世界上绝无仅有的!
即使罗尼当年经常光顾的玛格丽特小酒吧仍然存在,对于身居异国35年之久、如今已年过古稀的他来说,也只是故地重游、物是人非了吧—当年一起谈笑风生的酒伴已然不在,即便在,怕也没有共同谈论的话题了。罗尼最后憧憬的英国酒吧和苦啤酒的意象,其实就是他日思夜想的英国本身的具体化。那,就是他幻想中的英国。
罗尼生活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后的伦敦,那是一个酒吧形式逐渐改变、传统酒馆慢慢消失的时代。乔治 奥威尔正是因为怀着对英国大众文化的无限留恋,同时看到了群众力量中潜藏着的希望,所以于1946年发表了随笔《水月》。
奥威尔钟情的“水月酒吧”距离公交车站有两分钟的步行路程,但是由于坐落在繁华的岔路口,所以不用担心会被醉汉缠上。酒吧人不少但多是常客—每次都坐在自己固定的椅子上,一边喝酒一边尽情畅谈。如果问客人为什么对这里情有独钟,那么得到的回答通常是:这里的啤酒虽然一般,但是气氛很好,这就是最大的理由。
酒吧的建筑和装修属于维多利亚王朝风格,完全没有现代装修风格中的玻璃酒桌、装饰用屋顶梁、橡木格调塑料壁板等元素。屋子里使用的是纹理可见的天然木材,墙上挂着金属铸成的壁炉,屋顶已被烟熏成淡黄色,壁炉上装饰着牛头的剥制标本。所有的一切无不散发着庄重威严的气味,恰如其分地营造出了一种“丑陋的19世纪”的氛围。
酒吧内有很多区域。有被称作“公众吧”的大众区,有被叫作“高级吧”的绅士区,此外还有服务于女性的区域、出售瓶装酒的吧台等,甚至酒吧二层还提供饭菜。但是如果想玩游戏就只能在“公众吧”。“公众吧”没有安置收音机、钢琴等设备,所以酒客们可以尽情谈笑。酒保通常会记住多数酒客的名字,亲切而又不失风度地接待他们。
与其他酒吧不同的是,这里不仅卖烟卷,而且还卖烟斗丝。除此之外还有阿司匹林和邮票,电话也很好用。
小吃店柜台处总是摆放着各种美味食品:有肝肠三明治、茴香饼干等,其中店里的特色小吃是淡菜(贻贝)、奶酪和泡菜。另外,二楼的食堂也准备了丰盛的午餐—只需花3先令就能吃到一荤两素和果酱面包卷的套餐了,并且还可以顺便来一杯桶装黑啤。其实早在30年前人们就倾向于用透明玻璃杯喝啤酒,而这个酒吧始终使用陶瓷马克杯。
从绅士区的“高级吧”出来,穿过一条小径就会看到一个很大的庭院。院里种着悬铃木,树下摆放着桌椅。院里还有供孩子们玩耍的秋千和滑梯。夏天的傍晚,有些家庭全家来到这里,孩子们在滑梯上玩耍,大人则坐在树荫下,一边喝着啤酒或桶装苹果酒,一边听着孩子们欢快的嬉戏声。
奥威尔认为这是一个理想的酒吧。在这里,壁炉烘托出家庭温馨的同时,也营造了一种逃离家庭琐事与朋友一起消遣的男人庇身所的氛围。甚至文中还描绘了最近才流行开来的供全家消遣娱乐的“家庭酒吧”。当然,最后奥威尔也承认了这种酒吧实际是不存在的。可以说,“水月酒吧”是奥威尔在心中勾勒出来的虚幻英国的缩影。
“水月酒吧”虽然小巧玲珑,但也不乏维多利亚王朝的奢华之气。对这种理想酒吧的憧憬,并不仅仅存在于奥威尔的想象之中。19世纪30年代开始,崭新的大众娱乐形式不断涌现,传统行业的酿酒商和酒吧经营商便产生了危机感,于是他们尝试着改进传统酒吧。这样做既是为了躲避主张“酒吧是万恶的温床”的禁酒运动家和社会改革家的追查,也是一种将旧社会黑暗肮脏的小酒馆改造成新时期干净健全的酒吧的尝试—尽管在尝试中也有政府的指导,但主要还是在酿酒商和酒吧经营商的领导下由内而外进行的。那时候出现了很多“维多利亚酒吧”,它们都充分再现了当年维多利亚王朝的豪华风貌。
维多利亚酒吧本身就具有外表华丽的装潢特点。不过时代总是在变化,正如奥威尔反复强调的那样,维多利亚酒吧之所以能成为酒吧设计风格的典范,并不单纯在于其盛行于世的华丽外表,更在于其丰富的内涵。维多利亚酒吧显然已经成了古老而美好的英国的象征。
然而,酒吧本身就有悠久的历史,保存并再现更加古老的酒吧建筑风格便成了理所当然的事情。谈及对“古老而美好的英国”的研究和保护,现今社会也有很多类似的活动在如火如荼地进行着,其中的一项便是国家信托。例如,为了保护历史文化遗产和濒临灭绝的珍稀自然资源,政府用市民募捐的钱款将它们收购后保护起来或者充分利用。传统酒吧也是这些活动中的一个重点保护对象。2001年,36个大小酒吧被国家信托收购。其中始建于14世纪的“乔治小酒馆”独具特色,房屋围绕中间的庭院排列布置,至今仍在伦敦玫瑰市场附近经营着。
酒吧作为文化遗产存在至今,正是“留住一个真实的英国”活动的具体表现。然而,正如在乡愁中提到的小酒吧一样,也有人会逆时代潮流而上,虚构出虽然美好但并不真实存在的英国形象。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