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書推薦:
《
学术的中心:英法德美
》
售價:NT$
398.0
《
为什么要读人类学
》
售價:NT$
352.0
《
井邑无衣冠 : 地方视野下的唐代精英与社会
》
售價:NT$
434.0
《
星地融合移动通信系统与关键技术从5G NTN到6G的卫星互联网发展
》
售價:NT$
968.0
《
妈妈,你好吗?(一封写给妈妈的“控诉”信,日本绘本奖作品)
》
售價:NT$
194.0
《
保守主义:为传统而战
》
售價:NT$
704.0
《
不同境遇的36岁:无尽与有限+人生半熟
》
售價:NT$
510.0
《
小时光 油画棒慢绘零基础教程
》
售價:NT$
403.0
|
編輯推薦: |
本书立足于人口迁移导致人口在地域空间上集聚和疏散的角度,在初步构建人口集疏研究框架基础上,探讨改革开放后中国人口集疏类型转换、规模变动和格局演变的过程。重点研究经济型人口集疏,并选取汶川地区、东莞市作为人口疏散地和集聚地的典型区来实证研究,分析人口集聚区和疏散区对人口集疏的影响因素、要素组合和作用机理,同时探讨人口本身特征对人口迁移决策的影响,从三个方面研究人口集疏过程的内部机理。
|
內容簡介: |
人口迁移是人文地理学研究的重要命题之一。本书立足于人口迁移导致人口在地域空间上集聚和疏散的角度,在初步构建人口集疏研究框架基础上,探讨改革开放后中国人口集疏类型转换、规模变动和格局演变的过程。重点研究经济型人口集疏,并选取汶川地区、东莞市作为人口疏散地和集聚地的典型区来实证研究,分析人口集聚区和疏散区对人口集疏的影响因素、要素组合和作用机理,同时探讨人口本身特征对人口迁移决策的影响,从三个方面研究人口集疏过程的内部机理。通过对人口集疏过程影响因素变化趋势的分析,预测人口集疏地域未来的发展态势,探讨人口空间集疏过程对地域空间产生的影响。
|
關於作者: |
吕晨,中国科学院大学科技管理学院讲师。清华大学环境学院博士后,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博士。在《经济地理》、《南京工业大学学报》等期刊上发表学术论文多篇。研究方向为区域规划、人口空间集疏等。
|
目錄:
|
第一章 导论
第一节 人口空间集疏是新时期区域发展面临的新问题
一、国家对生产力布局和人口空间分布更加重视
二、人口在区域之间迁移的规模及效应将越来越大
三、人口迁移与地区发展不匹配所产生的问题已经逐步显现
第二节 人口空间集疏研究丰富了人文地理学的理论与实践
一、人口空间集疏研究的理论意义
二、人口空间集疏研究的实践意义
第三节 本书的研究思路与特点
一、本书采用的研究方法
二、本书的特点
第二章 人口空间集疏相关研究进展
第一节 国外人口迁移研究
一、人口迁移的非经济学宏观规律研究
二、人口迁移的经济理论与模型
三、人口迁移的空间模型
四、人口迁移的社会学理论与模型
第二节 国内人口迁移研究
一、人口迁移规模研究
二、人口迁移空间格局研究
三、人口迁移影响因素研究
四、迁移人口的结构特征研究
第三节 相关研究进展的总体评价
一、对研究理论的评述
二、对研究方法的评述
三、对研究切入角度的评述
第三章 人口空间集疏的理论解析与研究框架
第一节 人口空间集疏的概念和内涵
一、人口空间集疏的概念
二、人口集聚度和疏散度的计算
第二节 人口空间集疏的分析框架
一、基本理论研究
二、量化方法研究
三、实证研究
第三节 人口空间集疏的理论基础
一、物理学熵定律
二、产业地域分工及比较优势理论
三、产业结构升级理论
四、增长极理论与集聚不经济
五、个人效益最大化理论
第四节 人口空间集疏的变化规律与机制分析
一、迁移主体类型的变化规律
二、人口集疏规模变化规律
第五节 经济型人口空间集疏的影响因素分析
一、收入水平差距
二、迁移成本及生活成本
三、产业结构差异
四、集聚因素及路径依赖
五、人口迁移动力与迁移能力
第四章 中国人口空间集疏格局及变化特征
第一节 中国人口空间分布格局及影响因素研究
一、人口空间分布格局
二、人口分布与影响因素的空间耦合
三、影响因素的流动性和替代性研究
第二节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人口集疏主体及空间格局变动
一、人口迁移数量变化
二、人口迁移原因变化
三、省级空间尺度的人口集疏格局变化
四、区县级空间尺度的人口集疏格局变化
第五章 人口疏散地域对迁出人口的作用机理
第一节 人口疏散区对迁出人口的推力分析
一、资源环境
二、经济水平
三、生计水平
第二节 人口疏散区对迁出人口的影响——以汶川地区为例
一、研究区域概况
二、人口疏散格局
三、人口疏散区的影响因素及机理
四、人口压力指数的综合测度
五、不同类型区县人口疏散的动力因子差异分析
第三节 人口疏散区未来的发展趋势
一、自然环境驱动迁移的山区
二、生计一经济驱动迁移的平原地区
第六章 人口集聚地域对迁入人口的作用机理
第一节 人口集聚区对迁人人口的拉力分析
一、区域人口收入水平
二、就业岗位
三、人口迁移的路径依赖
第二节 人口集聚区对迁入人口的影响——以东莞市为例
一、研究区域概况
二、人口集聚格局
三、人口集聚区的影响因素及机理
四、人口拉力指数的综合测度
第三节 人口集聚区未来的发展趋势
一、高速发展后资源环境承载力接近饱和的地区
二、正在经历工业化和城镇化进程的地区
第七章 人口特征对人口迁移决策的作用机理
第一节 人口特征对人口迁移的影响
一、年龄对人口迁移决策的影响
二、收入水平对人口迁移决策的影响
三、文化程度对人口迁移决策的影响
四、家庭构成对人口迁移决策的影响
五、性别对人口迁移决策的影响
第二节 迁移人口对于迁入地的选择
一、迁移人口选择迁入地的决策机理
二、模型结果及分析
第三节 未来迁移人口的变化趋势
一、自身文化程度提高
二、在城市务工的期望提高
三、生活方式由农民向市民转化
四、对自我权力的保护及追求发展的意识提高
第八章 人口空间集疏的区域效应
第一节 人口空间集疏对区域间发展差距的影响
一、人口集疏对区域差距影响的理论分析
二、经济与人口重心空间耦合态势分析
三、重心的耦合对区域发展差距的影响
第二节 人口空间集疏对地域功能的影响
一、对自然与生态功能的影响
二、对生产与生活功能的影响
三、对地域功能形成及转换的影响
第九章 结论与展望
第一节 本研究的主要结论
第二节 本研究的不足与展望
参考文献
|
內容試閱:
|
【前言】人口迁移是人文地理学研究的重要命题之一。本书立足于人口迁移导致人口在地域空间上集聚和疏散的角度,在初步构建人口集疏研究框架的基础上,探讨改革开放后中国人口集疏类型转换、规模变动和格局演变的过程。重点研究经济型人口集疏,并选取汶川地区、东莞市分别作为人口疏散地和集聚地的典型区来进行实证研究,分析人口集聚区和疏散区对人口集疏的影响因素、要素组合和作用机理,同时探讨人口本身特征对人口迁移决策的影响,从三个方面研究人口集疏过程的内部机理。通过对人口集疏过程影响因素变化趋势的分析,预测人口集疏地域未来的发展态势,探讨人口空间集疏过程对地域空间产生的影响。研究的主要结论为: (1)人口迁移规模和类型会随生产力进步和社会发展而变化。工业化时期人口集疏规模最大且以经济类为主。人口集疏与人口本身特征、集聚地和疏散地的条件相关,因此可以从人口特征、人口集聚地和疏散地属性三方面集成研究人口集疏问题。 (2)改革开放后,我国人口集疏规模迅速扩大,经济型迁移比重持续增长。人口集疏格局变动较大,由于人口集疏形成了区域的中心及副中心城市。从全国范围看,人口主要从中西部地区迁入东部地区,从农村地区迁入城镇地区。 (3)在主要考虑人口疏散地对迁出人口的推力时,人口在疏散地主要受资源环境压力、经济发展压力及生计水平压力的影响。以四川省汶川地区为例,人口疏散度主要受地形条件、人均耕地、人口收入和地区产业结构的影响。人口受到的综合压力与人口疏散度大致呈倒“U”型曲线分布。同一影响因素对不同地区内人口疏散的作用强度和方向并不相同。自然资源条件恶劣的山区未来仍将保持人口疏散态势,少部分发展条件好又有经济增长点刺激的平原地区会演变成人口集聚地。 (4)在主要考虑人口集聚地对迁入人口的拉力时,人口在集聚地主要受就业岗位、收入水平和已有迁移人口拉力的影响。以广东省东莞市为例,在1995—2000年全市集聚上升期,人口集聚度主要与外商投资导致的就业岗位增加、人均收入水平以及人口迁移的路径依赖相关。模型结果显示:地区拉力与人口集聚度呈三次曲线关系,各拉力按作用强度大小依次为路径依赖、就业岗位和收入水平。经历过高速增长且资源环境承载能力接近饱和的地域,未来人口集聚度将下降;而处于工业化城镇化正向集聚过程中,并且资源环境承载能力还能进一步承受人口和产业集聚的地区,未来人口集聚度将进一步上升。 (5)在主要考虑人口特征对人口迁移的影响时,人口迁移主要受年龄、收入、文化水平、家庭及性别因素的影响。青年人口更易迁移。受迁移动力和迁移能力的双重影响,人口收入水平与迁出率呈倒“U”型关系,中低等收入人口迁出率最大。人口文化程度越高迁移率越大,迁移距离越远。未婚人口迁移率高于已婚人口,男性迁移率高于女性。模型表明距离对人口迁移具有负作用。未来新一代务工人口将向市民转化,重视自身发展权和平等权使其以“用脚投票”的方式选择迁入区和行业,因此对地区建设和企业发展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6)人口集疏过程使集聚地和疏散地发展差距缩小,经计算,全国人口重心与经济重心的距离及地区发展差距变动趋势一致。人口空间集疏过程强化了地域功能,突显了地域特色。当地区发展到一定阶段以后,人口集疏可以推动地域功能的转型。人口集疏是推动实现区域空间均衡的有效途径之一。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