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書推薦:
《
街头健身训练指南
》
售價:NT$
1214.0
《
留学早规划
》
售價:NT$
347.0
《
文化的演化:民众动机正在重塑世界
》
售價:NT$
403.0
《
布鲁克林有棵树(孩子喜欢的阅读经典读本 基于真实生活的全球经典成长小说 走出成长困境 追逐梦想 人生励志 自我塑造小说)
》
售價:NT$
347.0
《
构建未来教育图景:实践以学生为中心的育人模式
》
售價:NT$
398.0
《
中考热点作家孙道荣2024年散文精选集三册
》
售價:NT$
581.0
《
全球城市案例研究2023:基于网络的合作与竞争国际经验借鉴
》
售價:NT$
908.0
《
引爆:炸药、硝酸盐和现代世界的形成
》
售價:NT$
388.0
|
編輯推薦: |
读者杂志社以图书形式精选以往最受欢迎的作品结集出版,编辑成“《读者》最受欢迎的文章集萃”系列,每册按主题分类,以飨读者。
继《妈妈的吻》《以父之名》《致敬青春》《因为爱情》《心会飞翔》前五册的上市赢得读者的热烈反响后,紧接着推出《吟风看世界》《生活在路上》《山高我为峰》《追智慧的人》《爆笑不由君》后五册,每册内容丰富,佳作连连。
梁晓声、周国平、刘墉、林夕等知名作家联袂推荐!文学爱好者必读好书!
《读者》杂志连续几月大幅版面进行新书推荐!
|
內容簡介: |
《最受欢迎的文章集萃》系列既是《读者》30多年不凡历程的真实记录,也是为了表达对不离不弃的读者朋友们的感谢与敬意!
《最受欢迎的文章集萃》之《生活在路上》为生活卷,该卷收录了一些值得反复阅读的优美文章,让你尽情领略文学大师的笔下风光,汲取他们的人生智慧,感受岁月的变迁与历史的文化。
|
關於作者: |
《读者》创刊于1981年,发行量连续10余年领跑中国期刊界,位居中国和亚洲第一、世界综合类期刊第三位,被誉为“中国人的心灵读本”、“中国期刊第一品牌”。杂志多年以来始终以弘扬人类优秀文化为己任,坚持“博采中外、荟萃精华、启迪思想、开阔眼界”的办刊宗旨,遵循“选择《读者》,就是选择了优秀的文化”这一办刊理念,发掘人性中的真、善、美,体现人文关怀。在刊物内容及形式方面与时俱进,追求高品位、高质量,力求精品,并以其形式和内容的丰富性及多样性,赢得了各个年龄段和不同阶层读者的喜爱与拥护。
同时,《读者》杂志行销世界90多个国家和地区,在美国、日本、澳大利亚、新加坡、香港等国家和地区拥有众多读者,可以说,有华人的地方就有《读者》,具有广泛的影响力。2011年1月1日起,《读者》开始在台湾发行,成第一本进入台湾发行的大陆杂志。
《读者》拥有一支实力雄厚的作者队伍,诸如余秋雨、贾平凹、池莉、龙应台、肖复兴、梁晓声、林夕、方文山……第一流的作家提供最好的阅读体验。各种思想在这里碰撞、融合,独具吸引力。
|
目錄:
|
〔第一辑
冬天里的春天
坐着的泥土
一滴水有多苦
路
拒绝的智能
格桑花开的那一天
经过推敲的语言
传递光明
清河悲剧
高迪之都
阿拉比旺的雨季
冬天里的春天
思绪的水滴
喳喳小熊
穷人陛下
他一生扎实地活过了
青藏公路上的等待
第二辑
梦里花落知多少
飘忽的青布衫
最傻的人成功了
卡斯特罗——“跨世纪的传奇”
“伪小人”东方朔
“拗相公”王安石
剑桥的钟声为她响起
“毁”人不倦的“老板”
有个搞笑的大师叫启功
最贵重的礼物
希特勒的另类形象
犬父有虎子
梦里花落知多少
第三辑
我和橘皮的往事
我怕会忘记他
苹果酿
笔友
旧时的池塘
难忘他们
上大学去
8×8等于几
我和橘皮的往事
半毛钱的故事
滴水之恩
尘世间最痛苦的事
喝得很慢的土豆汤
第四辑
最是沧桑起风情
一场火灾改变美国
变迁
最是沧桑起风情
那个书生的脾气
弹指飞灰,啼血昙云
偶遇
一个小故事改变历史
国家与玫瑰
在危急时刻
一块银元的秘密
总统办公室的狗儿们
奇遇
第五辑
人这一辈子
明天我结婚
人这一辈子
朋友一生一起走
仰望忠诚
棉袄
傲慢和非偏见
只用科学侍奉上帝
孩子和雁
名臣的遗憾
感受艰辛
倔强的英伦玫瑰
迟到的悔恨
1977,我参加高考
第六辑
只为这片天与地
人性的力量
泪读历史巧合
生命绝唱
特殊的国境线
只为这片天与地
1938年的较量
画像
勇士
悲情老驼
向一个人的死因致敬
第三个副官
夫人们的前线
|
內容試閱:
|
一滴水有多苦
一滴水在一个干瘪的下巴上晶莹地闪烁着。
一位老人感觉到了它的分量,伸出虬痕斑驳的手,仿佛从沙砾中寻到一颗玛瑙,轻轻捋下水滴,小心翼翼地捧起来,送到自己的唇边。
关于水,这是我记得最为清楚的细节。记得她所在的地方,是在新滩,那是三峡中最险要的所在。老人就坐在石阶上。
去过多少次三峡,我已经记不太清了。主要是不愿意一一细想,总觉得只需记住那天底下独一无二的大江大水就够了。譬如我们每天睁开眼睛都要面对的许多日常世俗,有多少是能长久地留在心里而永世不忘的呢!
一个人除了永生与某个地方相伴相守外,在不得不有来有去的时候,重要的是对这一类与灵魂有约的事物刻骨铭心。
或是逆水行舟,或是顺流而下,这是一般人去三峡惯用的方式。最初的时候,我也是这样尝试的,后来,之所以弃舟楫而登陆,行走在陡峭的大江两岸,就在于我见到了这位将自身挂在陡峭江岸上的老人,以及这样一滴挂在宛如用江中礁石刻成的下巴上的净水。老人双肩上的背篓里装满了许多故事,有她自己的,也有别人的,还有与任何人都不相干的,只属于眼际惟一的峡江和数不清的崇山峻岭中的苦乐情殇。行走在数不清有多少曲折的山路上,数不清遇见过多少如此背在女人肩上的背篓。
2001年春天,我在长江支流清江边的长阳县,参加中央电视台的一个送书下乡活动,一位小学女生送给我一只作为旅游纪念品的小小背篓。在伸手接过的那一刻,我的眼睛突然模糊了。我想起1997年元旦过后不久,在三峡一带行走,听到和看到的一只只背篓,和那些背着背篓的女人。
背篓之于三峡中的女人,是秀目,是玉乳,是美臀,出门时双肩不负背篓的女人是不完整的。女人肩上的背篓,是人在这样的山水之间得以养育与繁衍的子宫。无论如何来看,在表面,这一江两岸亘古不变的背篓仿佛是山里女人肌体的一部分。就像那位坐在石阶上的老人,人坐在第一级,背篓垫在第二级,同时靠着第三级。不管外来者如何看,她自己分明是在享受着一分人生的惬意。
与空荡荡的背篓相依相偎的老人,不错过一滴净水的老人,在江边当然会有自己的追忆。她将过去的一切从山上背下来,又将一切的过去从江边背回去。无须多问,从一滴水里就能知晓,老人年轻时同所有女子一样,嫁到别人家,满三朝的那天早上,就得背上背篓,从高高的山上下来背一桶江水回家,如此多日,直到练就了一滴不漏的功夫,才算得上是婆婆的媳妇、丈夫的女人。那时候的新娘子才敢在丈夫面前笑一笑,才会放心大胆地在丈夫的怀里做一回真正的女人。
只有走在那崎岖的山路上,才晓得紧邻长江的这些大山有多么害怕干旱。
有一天,一位女子背着水走到一处山崖下,忽然听到头顶上有一群家畜在吼叫。女人晓得那些畜生闻到了水的气味,不敢往上爬,等了许久,畜生们仍然不肯离开,最渴的一头牛等不及了,竟然一头闯下崖,摔死在女人面前。天要黑了,女人开始哭泣着往这必经之路上爬,她明白接下来会是何种局面。她刚刚露头,家畜们就冲上来将她扑倒,背篓里的江水全都泼在岩石上。牛和羊拼命地将自己的长嘴巴贴上去,吸啊吸,舔啊舔,舌头磨破了,岩石上变得血红一片也不见它们有片刻歇息。
又有一天,一位刚刚出嫁的女子,从那高高的山上急匆匆地下来了。见到江水,女子忙不迭地将焦黄的脸洗成让男人见了心疼的嫩红,又用梳子蘸着江水将蓬乱的头发打理得一丝不苟。将全家的饥渴背在肩上的女子,从早上下山,天近黄昏时才到家门口。她一高兴,忍不住叫了一声。她没说我回来了,而是说水回来了。那一刻,她放松了警惕,也许是因为太累,不太高的门槛突然升起来许多,脚下一绊,一路没有洒过一滴的水顿时没了,泼在地上,青烟一冒,转眼之间就只有门前青石板的低凹处还有一点残存的水。看着一家老小趴在青石
板上舔那积水的样子,女子一声不吭地拿上一根绳子,将自己吊死在屋后的树林里。
后来的—个五月天,我独自一人再次来到这一带时,连接江水与陆地的石阶上仍然有背着背篓的老少女人在攀行。我没有找到那颗挂在老人下巴上的水滴,却看到了更多如水一般的汗珠密布在女人的前额上,不时地,女人伸手抹下一把,重重地摔在石阶上。一阵叭叭的响声传来,那是江水上涨时拍拍打打的声音。那天黄昏,我突然走向无人的水湾,将自己脱得精光,在冰凉的江水中狠狠地游了一通。我以为,不如此就无法牢记一滴水有多苦。
路
在异地,我曾向陌生人问路,陌生人随便一指:往那边。我就向“那边”走去,结果误入歧途,上了当。这类上当的事远远不止三两次。学艺以后领教过许多教授的指引,其中多数很平庸,混饭吃而已。大量的学生就这样在艺术院校毕业了,再去蒙骗别人。茫茫艺海中真有远见卓识的启发性的老师寥若晨星,他们理当被尊为恩师。
耄耋之年,有不少青年诚恳地拿作品请我看,要求指点他们将怎样往前走。谁想走向艺术的天堂抑或经济主宰的市场,难说,可能两方面的情况都有。问道于黄宾虹老先生,黄老先生根据自己的学养、见闻,滔滔不绝地讲了许多提携后辈的话,听话的朝圣者于是沿着羊肠小道走进了黄宾虹之家。去问齐白石,齐老先生“似与不似”的高见令多少人拜服,师白者何止千百人。抄袭,是中华民族美术最显眼的景观。鲁迅先生认为,本来无所谓路,路是鞋底造成的。
有一位年轻雕刻家的作品引我注视,功力扎实,造型感觉好。但他到处发表雷同的作品,甚至包下一个刊物的扉页,几年来期期扉页只发表他一个人的作品,显然有买卖版面的交易,这令人反感。且其作品愈来愈差,不断抄袭自己,他以为争来了荣誉,其实毁了自己宝贵的前程。他要开个展了,征求我的意见,我说你活动太多,影响了创作,令人惋惜。但这是他自己选择的路。
一位水彩画家画得很不错,作品力求完整,他也总问我下一步该怎么走,我说四平八稳不是艺术,但我不便教他放肆,林风眠老师倒曾对一个拘谨的学生说:乱画嘛!
艺途真是没有捷径,唯一的正道是创新。都在嚷嚷创新了,但看看所谓创新的作品,大都是垃圾,文化垃圾多,国之耻。创新是探险,历来真正有创新贡献者,全来自实践,且大都付出了身家性命的代价,想轻易偷个创新美名,将贻笑大方。
人类要生存,必然要不断创新,而创新有阻力——来自五千年文化的魅力及对其的误读。“要在传统的基础上创新”,此话好像不错,真的只在传统的基础上创新,在这个窄窄的一家之基础上,局限在老爷爷的知识圈中,创不了今日之新、明日之新。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不妨坚持各自的成见,走着瞧。
最可靠的办法,还是凭鞋底走出自己的路来。这路,通向全球。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