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書推薦:
《
不挨饿快速瘦的减脂餐
》
售價:NT$
305.0
《
形而上学与存在论之间:费希特知识学研究(守望者)(德国古典哲学研究译丛)
》
售價:NT$
504.0
《
卫宫家今天的饭9 附画集特装版(含漫画1本+画集1本+卫宫士郎购物清单2张+特制相卡1张)
》
售價:NT$
602.0
《
万千教育学前·与幼儿一起解决问题:捕捉幼儿园一日生活中的教育契机
》
售價:NT$
214.0
《
史铁生:听风八百遍,才知是人间(2)
》
售價:NT$
254.0
《
量子网络的构建与应用
》
售價:NT$
500.0
《
拍电影的热知识:126部影片里的创作技巧(全彩插图版)
》
售價:NT$
500.0
《
大唐名城:长安风华冠天下
》
售價:NT$
398.0
|
編輯推薦: |
从1948年到2006年,绵延半个多世纪的中东地面对抗战,是一场钢铁与钢铁的碰撞,意志与意志的较量!也是人类历史上对抗最为激烈的装甲战!
20多万字、500多张内页图,全面、系统地展现在阿拉伯诸国与以色列之间长达58年的地面对抗战中经历多次战火淬炼的的装甲集群!
随机赠送《坦克世界》军事爱好纪念礼包(送 VIP1天、银币10W、车位X1、自动灭火器X20、小修理箱X20、小急戈兰高地救包X20、手动灭火器X20、伪装网x1。2014年8月1日之后注册的用户可以使用,有效期至2015年7月31日)
|
內容簡介: |
全书以1948-2006年发生在中东阿以双方的机械化装甲战争为主线,贯穿历史、政治、技术装备和战例、战史,全方位多角度地展现了二战结束后,人类历史上规模最大、时间跨度最长、对抗强度最高的机械化装甲战事。
|
關於作者: |
邓涛,男,河北工业大学教师(讲师),资深军事科普作家,在《舰船知识》、《兵器》、《坦克装甲车辆》、《航空档案》、《航空世界》、《NAAS》、《军事评论》、《舰载武器》等军事刊物发表文章上百篇,约200~300万字,并出版《红色奔流》(武汉大学出版社)一书。
|
目錄:
|
第一章 大漠狼烟起(中东装甲战1948-1967)
第二章 狂日逐波澜(中东装甲战1967-1973)
第三章 雄骑耀楚甲(中东装甲战1973-1982)
第四章 漫卷旌旗舞(中东装甲战1982-1990)
第五章 铁甲依然在(中东装甲战1990-2006)
|
內容試閱:
|
他们将锻剑为犁,熔矛为镰。——《旧约·以赛亚书》
尽管圣经上曾经如此这般说道,但在1945年之后的世界上,不但难以见到锻剑为犁、熔矛为镰的景象,而且相反的是,世界上绝大多数国家都在想方设法保持一支尽可能强大的军队,至于那些没有军队的新生国家,则开始不遗余力地创建自己的武装力量——中东两支互相敌视的古闪米特人后裔就是如此。事实上,中东的问题从来就不是一个正义或道德问题,而是民族利益的冲突。如同历史上所有的这类冲突一样,它只能通过武力来解决。和解、妥协或让步的姿态对于冲突都是不恰当的。另一方面,在第二次世界大战的严峻考验中,军事技术出现了惊人的进步。例如无线电近炸引信、“锥形装药”、火箭筒(反坦克火箭的原型)、无后坐力炮、火箭以及伴随出现的炮火瞄准和控制方面的改良等等。机动军用器材、高机动性坦克、自行反坦克火炮和其他越野车辆的广泛改进,结合在一起就以前所未有的速度增强了机动作战的能力。而中东地区的大部分又都是类似于西奈半岛的沙漠地形。这一切因素促使这块“流奶与蜜之地”,成了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后最大规模的机械化战场,双方乘车作战的军队都将坦克和各种装甲战车放在了史无前例的重要地位。
战争的起源:1948
犹太人古时被称为希伯来人,与迦南人、阿拉伯人等同属西亚古代闪族的后裔,他们同其他古老民族一起曾共同生息在巴勒斯坦的土地上。据圣经记载,摩西曾带领部分以色列人走出埃及,并在约书亚(Joshua)的领导下征服了迦南(Canaan)的部落城邦。之后,在大约公元前1000年,大卫王占领了耶路撒冷,并且在包括外约旦在内的大部分迦南地区建立起以色列王国。但由于此后的一系列历史原因,到了19世纪初,犹太人在政治、经济上同巴勒斯坦基本上没有什么联系了。事实上,在19世纪巴勒斯坦只是奥斯曼叙利亚之内一个被人遗忘的行政区域。这里稀稀落落地居住着阿拉伯农民,一些外国的宗教组织,也包括极少数从事宗教研究、靠少量慈善基金为生的虔诚的犹太人社团。据估计,1882年阿拉伯人口约为30万人,其中犹太人的总数大约为24,000人。他们大部分人住在耶路撒冷、萨法德、太巴列和希布伦这四个城市,在那里,他们献身于自己的信仰,对外部世界的一切毫不关心。而从当时整个世界范围内来看,由于许多世纪以来的流散,当时世界的犹太人中产生了三个主要分支:中东的东方犹太人;源于中世纪西班牙的塞法尔迪犹太人,主要分布在地中海盆地周围;以及阿什肯纳兹分支,即欧洲基督教国家的“西方”犹太人(19世纪初,大约有250万犹太人,其中,“西方”分支占大约三分之二。这其中,东欧的犹太人又占了十分之九以上,四分之三的东欧犹太人处在俄国统治下,其余的则在奥匈帝国和奥斯曼帝国势力范围以内)。
不过,犹太人在流散到各地以后,他们之间一个强烈的共同纽带就是人们对以色列的记忆和认为有一位弥赛亚会把他们带回锡安山的想法(宗教过去和现在都是与宗教得以实现最初的出色表述方式的那块土地紧密相连的)。犹太教的祈祷词、传统的仪式和节日都强调这样的意识:这块土地既是历史又是弥赛亚的许诺。关于生物团结即部落团结的令人深信不疑的神话,关于共同血统的神话,也是靠叙述祖先的土地来证实的。到了18世纪末,由于启蒙运动和拿破仑军队的影响,隔都的墙壁在中欧纷纷倒塌,于是,解放了的犹太人第一次大批接触到了现代科学和哲学思潮,接触到了已经开始改变欧洲社会的世俗化过程。犹太人在更广大的世界中的生存,也要求在经过了政治和工业革命的剧痛后趋于稳定的新欧洲社会结构中重新加以界定。由于他们四处流散,频繁迁移以及少数民族的地位,因此对于犹太人来说,这一转变就特别复杂。于是就在这一过程中,犹太复国主义从一种神秘的弥赛亚式的感情,开始变成一种支持一场蓬勃运动的政治意识形态〔犹太复国主义思想形成后,宣称回到锡安山的梦想是这场运动的主要动力,犹太复国主义在当代继承了犹太教的弥赛亚感情。犹太复国主义确实激起了这种感情,但是(根本不曾继承这一感情)它代表了一种对犹太弥赛亚主义精神的彻底背叛,使它从一种本质上的宗教思想变成了一种世俗政治的学说〕。不过,在欧洲犹太人的根基被纳粹毁灭之前,犹太复国主义仍然只得到很少一部分人的支持。只是在经历了纳粹的毁灭性大屠杀之后,犹太复国主义才开始在全世界犹太人中取得对民族主义事业的广泛支持(30年的犹太复国主义宣传没能做到这一点,而希特勒短短的几年大屠杀却轻易使犹太复国主义思想得到了广泛的传播和认同)。当1945年战争结束时,纳粹大屠杀的规模和整个欧洲犹太人生命的毁灭已经众所周知了。集中营里只有十万犹太人幸存了下来,另外有二十万犹太人在欧洲各国流离失所,卷入了漫无目标的移民潮流之中。难民们的苦难使犹太复国主义获得了前所未有的感情力量。结果,要求在巴勒斯坦寻找避难所的压力和呼声日益增强,在巴勒斯坦土地上犹太复国主义的实践,现在已不是建立在浪漫的民族主义神话基础之上,而是出于紧迫的人道主义原因。不过,1897年在巴塞尔召集了第一次犹太复国主义大会时宣称“犹太复国主义的目的是在巴勒斯坦为犹太人民创建一个受公共法律保障的家园”。显然,这是一句颇值得玩味的艺术辞令。要知道自公元637年,巴勒斯坦并入帝国后,其居民、宗教、文化逐渐阿拉伯化,形成巴勒斯坦阿拉伯人。1300多年来,他们在这一地区劳动生息,成为这块土地的主人。所以 “家园”这一模糊的概念,无可避免地反映了犹太人没有居住在他们选作自己进行自治的领土上这个事实。在后来开始外交活动时,犹太复国主义便因此避免提及国家。但同时,“受公共法律保障”这一词组却又确实表明,某种形式的主权是最终目标,表明大会赞成采取政治的策略而不是实践的策略。显然,这种模棱两可的提法并不完全是一种迂回手段,而是认为犹太人离开了巴勒斯坦,最终将会在那里定居这种假说的自然结果。于是,在这块土地上苦心经营了四十年之后,借助这场空前的民族性灾难,犹太复国主义运动终于正式宣布把建立国家当作它的公开目标。当然,这个目标的提出,依然回避不了这样一个事实——这块土地上的阿拉伯民族特征始终没有改变。结果,当犹太复国主义者们在二战后公开提出其建国目标之时,不但立即就与当地的阿拉伯族群产生了不可调和的矛盾,而且这种矛盾一经挑明便已经相当尖锐化了。
1946年12月的犹太复国主义大会任命本·古里安为防务委员。这个职务使他能够在军事行动方面采取主动,并在他的指挥下集合各种军事组织的不同力量。在他60岁并处于自己的权力顶峰时,在他早已熟悉了的政治任务中,现在又增加了一项新的责任:指导巴勒斯坦犹太人的军事战略。本·古里安没有能够说服他的同僚们接受他关于即将来临的挑战的见解。虽然他的同僚们将国际舞台视为决定犹太国前途的主要战场,本·古里安和他在哈加纳中的智囊们却认识到了准备与邻近的阿拉伯国家军队作战的必要性。1947年初,当苏联和美国对巴勒斯坦的看法明显趋于一致时,犹太复国运动领袖们倾向于认为英国和阿拉伯人除了接受既成事实,别无选择。但本·古里安却有不同的看法,虽然他也认为巴勒斯坦阿拉伯人将无力反抗分治,却预见到了邻近的阿拉伯国家将会以武力入侵,同时,还有必要防备英国为阿拉伯人的胜利创造条件。哈加纳的指挥官们同意本·古里安的政治估计,但他们却难以估价它对于军事策划和组织的意义。他们的军事构想是建立于抵抗对犹太人定居点的准军事袭击的防卫原则之上的。尽管帕尔马赫已使哈加纳熟悉了机动部队的功能,但这种经验却多多少少仍局限于以连为单位针对有限的非军事目标的行动。这与一支能够在战场上摧毁敌人力量的现代化军队的概念还存在着很大的差距。本·古里安下定决心要将地下武装力量从组织上和心态上都改变为一支拥有重武器装备,以旅甚至是师为单位组织起来的现代化军队。但就像那些政治领导人一样,他的军事僚属们也没有认识到,哈加纳竟然会用得上重型武器。不过事实很快证明,哈加纳对于重武器和正规化的需求,不是太多、太早,而是太少、太晚了。
其实在此之前,阿拉伯国家就为英国撤出后入侵以色列做好了准备。到那时为止,英国的77,000名士兵和几千名武装警察还正式控制着这个国家。尽管他们在理论上是中立的,但是,毫无疑问,英国的政策是帮助阿拉伯人的,尤其是帮助外约旦的阿卜杜拉取得战略优势。由英国人指挥和训练的阿拉伯军团拥有超过4,000人的兵力,是阿拉伯世界中装备最精良的部队。在英国行政机构仍还在巴勒斯坦时,英国允许阿拉伯军团接管巴勒斯坦的阿拉伯地区,并允许它向耶路撒冷及其周围的犹太人阵地推进。一支从叙利亚召集的志愿军(阿拉伯解放军),包括非正规军在内,有五至七千人,英国人对他们的渗透也故作视而不见。阿拉伯联军合计有4万多人,空军装备有各类飞机131架,舰船12艘,坦克装甲车240辆,各种野战炮140门,无论是从人数还是装备上来看,都对犹太人占有压倒性优势。于是,就在犹太国家宣布成立之后,意料之中的阿拉伯入侵就立即开始了。埃及、外约旦、叙利亚、伊拉克和黎巴嫩的武装力量向南部、向耶路撒冷走廊、向面对特拉维夫的中部战线和向自杰兹利山谷经加利利到叙利亚和黎巴嫩边界的北部地区发起了进攻。阿拉伯世界联军在1948年5月14日派出数个临近以色列的国家的联合部队与巴勒斯坦方防卫部队发生交火。埃及部队穿过边界攻击了加沙区域,在MK.VIB轻型坦克、玛蒂尔达步兵坦克和装甲车的支持下,他们很快攻占加沙东岸。
此时这个面临大兵压境的犹太国仅仅是一块包括加利利地区、特拉维夫的一长条沿海岸地带,以及南部的内格夫沙漠,面积1.49万平方公里,包括49.8万犹太人和40.7万阿拉伯人,与中东阿拉伯伊斯兰世界的综合实力对比悬殊到50:1,世界上的绝大多数人都认为以色列生存不过2个月,其“复国”只能是一种象征意义。事实上,与1973年赎罪日战争时美国不惜抽掉现役装备支援以色列的情况完全不同,第1次中东战争中的以色列国防军(IDF)还没有得到山姆大叔的如此垂爱,来自美国官方的军事援助可以说根本就不存在。尽管由于犹太财团对美国政界的巨大影响力,再加上身为共济会会员的杜鲁门总统是个坚定的基督教犹太复国主义者,当本·古里安宣布建国17分钟后,美国白宫新闻秘书查理·罗斯即向记者宣布:美国承认以色列(承认以色列的文告是美国人在还不知道这个新国家叫什么名字的时候就拟好的。当得知这个国家取名“以色列”时,杜鲁门总统用笔将文告上的“犹太国”字样划去,改为“以色列”)。但考虑到阿拉伯国家巨大的石油储备(当时的美国国防部长福雷斯特提醒杜鲁门总统,一旦发生战争,对沙特阿拉伯的石油需求将是决定性的),美国政府(也包括美国犹太人精英集团的实用主义份子)在对待给予新生的以色列军事援助的问题上态度却十分暧昧。至于英法,则不无幸灾乐祸地希望看到以色列作为一个国家在最短的时间被抹掉。结果这一切,直接决定了诞生之初以色列国防军的羸弱。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