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書推薦:
《
大学问·批判的武器:罗莎·卢森堡与同时代思想者的论争
》
售價:NT$
449.0
《
低薪困境:剖析日本经济低迷的根本原因
》
售價:NT$
301.0
《
穷人的银行家(诺贝尔和平奖获得者穆罕默德·尤努斯自传)
》
售價:NT$
347.0
《
绵延:文明分野与文化演进
》
售價:NT$
301.0
《
三神之战:罗马,波斯与阿拉伯帝国的崛起
》
售價:NT$
367.0
《
慢慢变富66招
》
售價:NT$
245.0
《
战国竹书复原综论
》
售價:NT$
449.0
《
走出内心的深渊:快节奏人群心理疾病与健康指南(原书第3版)
》
售價:NT$
352.0
|
編輯推薦: |
30年畅销经典
拉美研究必读书,普及拉美历史的常识书,各大图书馆必藏书
中文最新版由权威专家翻译,8月震撼上市
《现代拉丁美洲(第七版)》的翻译出版,可以为国内拉美研究提供新的素材。一方面,《现代拉丁美洲(第七版)》从架构设计上,涵盖拉美区域和国别分析以及专题分析两大模块,可以为国内拉美学界提供翔实的研究资料。另一方面,《现代拉丁美洲(第七版)》立足独立以来的拉美发展史,展示了美国视角下的拉美发展经验与教训,对该地区的经济发展、政治转型及社会和文化变迁进行了总结和评价。同时,《现代拉丁美洲(第七版)》还可以为中国学者与读者认识拉美、了解拉美、研究拉美和借鉴拉美提供新的视角,其学术价值和学术生命力,以及对中国的拉美研究、世界史研究、国际问题研究学科建设的影响力,都是很大的。
|
內容簡介: |
《现代拉丁美洲》是盛行美国拉美学界的一部经典教科书。自1984年面世以来,该书曾多次更新再版,通过生动而适时的案例分析,描绘出拉美政治、经济、社会和文化的历史与现状。作者托马斯·E.斯基德莫尔、彼得H.史密斯和詹姆斯·N.格林这三位学者在美国的拉美研究领域中均具有很高知名度和影响力。
《现代拉丁美洲(第七版)》新版(即:第七版)集三位作者于现代史学、政治学和拉美研究之功力,全面翔实地论述了拉美的历史变迁与发展。被誉为“从事拉美研究的学者与学子的必读书籍”。
|
關於作者: |
【美】托马斯E.斯基德莫尔是美国布朗大学拉美现代史教授和该校拉美研究中心前任主任;
【美】彼得H.史密斯则是美国加州大学圣迭戈分校的政治学教授和该校伊比利亚和拉美研究中心的前任主任;
【美】詹姆斯N.格林则是美国布朗大学拉美研究中心的前任主任和巴西研究会的前主席。这三位学者在美国的拉美研究领域中均具有很高知名度和影 响力。本书新版(即:第七版)集三位作者于现代史学、政治学和拉美研究之功力,全面翔实地论述了拉美的历史变迁与发展。
|
目錄:
|
第一篇 问题与背景
第一章 何谓拉丁美洲?
反差与悖论
第二章 殖民地基础
征服前奏
西班牙美洲殖民地
葡萄牙美洲殖民地:另一个世界?
拉丁美洲独立
国际经济的拉动力
第二篇 案例研究:与时俱变
第三章 墨西哥:驯良革命
从殖民地到民族国家
墨西哥革命
政治与政策:转变模式
现状1994年至今
第四章 中美洲与加勒比:游走美国轨道之内
世界强国:美国与大加勒比
从殖民地到民族国家
概览:经济增长与社会变革
政治与政策:巴拿马
政治与政策:尼加拉瓜
政治与政策:萨尔瓦多
政治与政策:危地马拉
政治与政策:多米尼加共和国
政治与政策:海地
政治与政策:波多黎各
第五章 古巴:殖民地门户,社会主义国家
从殖民地到民族国家
概览:经济增长与社会变革
政治与政策:转变模式
古巴革命
调适美国政策
政策试验与制度巩固
现状1990年至今
第六章 安第斯:士兵、政治寡头与印第安人
从殖民地到民族国家
概览:经济增长与社会变革
政治与政策:秘鲁
政治与政策:玻利维亚
政治与政策:厄瓜多尔
第七章 哥伦比亚:文明与暴力
从殖民地到民族国家
创建政党
丧失巴拿马
概览:经济增长与社会变革
政治与政策:转变模式
现状1990年至今
第八章 委内瑞拉:繁荣的险境
从殖民地到民族国家
炮舰与民主
概览:经济增长与社会变革
政治与政策:转变模式
现状1998年至今
第九章 阿根廷:进步与停滞
从殖民地到民族国家
概览:经济增长与社会变革
政治与政策:转变模式
现状1983年至今
第十章 智利:镇压与民主
从殖民地到民族国家
概览:经济增长与社会变革
政治与政策:转变模式
现状1990年至今
第十一章 巴西:唤醒的巨人
从殖民地到民族国家
概览:经济增长与社会变革
政治与政策:转变模式
现状1994年至今
第三篇 主题与反思
第十二章 经济发展策略
有关落后性Backwardness的描述
自由主义时代1880年代—1920年代
进口替代工业化1930年代—1970年代
社会主义替代方案1950年代至1980年代
新自由主义——曾经为主导,现在受到挑战1980年代至今
第十三章 政治变革的动力
寡头统治和自上而下的改革1880年代—1920年代
民粹主义与独裁1930年代—1970年代
革命道路1950年代至1980年代
民主的复兴1980年代至今
比较分析的探索
第十四章 文化与社会
从殖民地到民族国家
文学、艺术和世界经济中的新思想
民族主义、激进政治和动荡时代
拉丁美洲文化进入世界市场
独裁、民主和新社会运动
术语表
网站导航
索引
|
內容試閱:
|
译序1阅读多元化视角下的拉丁美洲
——中文版《现代拉丁美洲》(英文第七版)
张森根
《现代拉丁美洲(第七版)》是《现代拉丁美洲》第二个中文版。第一个中文版(英文第三版,江时学译、张森根校)自1996年由世界知识出版社推出之后,受到学界一致好评,被一些开设拉丁美洲课程的高校列为基础读物。当时只印3000册,早已售罄。
进入新世纪以来,中国和拉丁美洲各国双边或多边之间的关系高歌猛进,举世瞩目。越来越多的中国人渴望阅读并开始走进拉丁美洲。中国从事拉丁美洲研究的专业人材也在茁壮成长。然而,迄今为止我们对拉丁美洲的了解依然是很不充分的。对这个集印第安文明、非洲文明和欧洲文明之大成的地区的了解,还十分浅薄。从学术研究的角度上说,对这个五彩斑斓、多姿多彩的拉丁美洲中的许多领域,我们看来仍然相当陌生。对现代拉丁美洲的领悟,也往往是“抽象的概念多于具体的知识,模糊的印象多于确切的体验”(李慎之语)。我们迫切需要向读者提供一批了解拉美的常识课本和入门教材。通读《现代拉丁美洲》新版之后,我认为,本书仍不失为一部我们了解拉美的基础读本,似有重新推出之必要。
《现代拉丁美洲》新版与旧版相比,有以下三个方面值得注意。现代拉丁美洲第七版译序1阅读多元化视角下的拉丁美洲。
第一,内容上有扩展,不仅新写或改写了6章,而且对保留下来的原有章节均有修订或增删,大有令人面目一新之感。从形式上看,新版共14章,比旧版仅增加两章,但新版对哥伦比亚、委内瑞拉、厄瓜多尔、玻利维亚等四国有专门的叙述,在案例研究上更有份量。旧版第二章关于19世纪80年代至1990年代拉美变革的内容调整到新版的第三篇《主题与反思》(即第十二至第十四章)中,从置于书的前端变为全书的结尾部分,从原来只探讨进出口增长、进口替代工业化,扩大到论述拉美的“落后性”、传统的自由主义、进口替代工业化、社会主义替代方案和新自由主义,不仅丰富了基本素材与解读范围,增加了有效信息量和知识厚度,而且更符合内在逻辑与层次的剖析,取舍更审慎,前后贯通,论述彰明较著,一目了然。作者还谈到了玻利维亚的“军事社会主义”(第六章),智利13天的“社会主义共和国”(第十章),和1960年代初哥伦比亚“全国人民行动党”信奉的以基督教为基础的“哥伦比亚式社会主义”(第七章)。了解了这些历史事件的变迁,对于读者领悟委内瑞拉的“21世纪社会主义”(第八章)和“粉色浪潮”(第十二章)不无小补。此外,新版附有术语表,还专门为使用本书的师生开设了“网站导航”,可查阅原始文选、统计数字、大事年表、教学录像、电影导引和复习思考题等;网站内容经常更新。
第二,加大了综合阐述与比较研究的份量。一部优秀的地区史著作应当在宏观与微观、综合与国别、总体与局部等关系问题上克服畸轻畸重的倾向。拉美地区史的著作通常的写法是1880年代之前采取综合阐述,这之后是按国别按时序逐章铺开,侧重于各国的相对性和特殊性,而对拉美整体性的分析与比较往往不够。新版在这方面比旧版有明显的改进。全文14章中有5章涉及综合阐述与比较研究,尤其是最后三章,对读者大有裨益。这3章分别从经济发展战略、政治变革,以及文化与社会三大方面对拉美从19世纪80年代至2000年前后的演变历程,进行分析、比较和归纳,大处落墨,自成一家之言,读来饶有兴味。1930年代后的经济史,通常以发展主义(进口替代工业化,ISI)和新自由主义两种不同的发展路径作为主要的阐述内容,但新版作者却同时以社会主义替代方案(20世纪50年代至80年代)为题,进行了新的概括。在政治变革一章中,新版对各国的法团主义、民粹主义和官僚威权主义体制也进行了分析、比较和归纳,指出它们之间的共性与个性。作者认为,1960年代至1970年代巴西(1964)、阿根廷(1966)、智利和乌拉圭(1973)是通过军事政变建立的官僚威权主义体制,是高度专制的政权,具有五个鲜明特点(详见原书第385页),而墨西哥有所不同,它则是由1930年代至1940年代建立的半法团主义的“民粹”威权主义政权,在从没有经过残暴军事政变情况下过渡到经过修改的“官僚”威权主义体制。作者还指出,南美国家早就实行过“笼络式民主”(Co-optativeDemocracy),后来又产生了“可操控的民主”(PractisableDemocracy)(秘鲁的藤森)和“参与式民主”(委内瑞拉的查维斯),而中美洲和加勒比国家没有进口替代工业化的选择,经济结构以土地拥有权的不平等和对劳工的剥削为基础,权力在上层分子中传来传去,是实行“寡头民主”(OligarchicDemocracy)的独裁政权,称不上官僚威权主义体制。据称,全球有超过550个形容词被用来修飾“民主”这一术语,拉美是“民主”这一术语被频繁滥用的地区之一。顺便说一句,本书作者之一史密斯教授在《论拉美的民主》(已出中译本,谭道明译,译林出版社2013年8月出版)一书中,对拉美僭取的“民主”有深刻的剖析,本书读者不妨找来一读,对于了解现代拉美的政治变迁大有裨益。当然,作者在运用独裁专制体制、官僚威权主义体制、民粹主义政权和法团主义政权等术语来分析问题时,不可能天衣无缝,显然会有不严谨和相互矛盾的地方,读者阅读时要有独立思考的精神和价值判断才行。
第三,旧版没有专门的章节阐述文化与社会方面的内容,新版则单独以此为主题进行总结与反思,作为结尾放在最后一章,篇幅虽不多,要言不烦,说得倒也顺理成章。作者对拉美文化的总体特点——多样性、丰富性、质感性和复杂性均有所叙述,交代了各种思潮并存与相互碰撞的状况。对拉美各国经历的浪漫主义、实证主义、自然主义、现代主义、印第安主义、超现实主义、先锋主义和魔幻现实主义等思潮或流派均有简约精要地交代,其中对实证主义的分析较为深刻。作者以墨西哥伟大的教育家、思想家何塞巴斯孔塞略斯的“宇宙人种”说(拉美产生了新的“第五种人”,即印第安人、欧洲人、非洲人和亚洲人的融合)为例,肯定了混血种人(梅斯蒂索人)对文化发展的贡献。这一章对古巴非洲风格的伦巴、阿根廷的探戈和巴西的桑巴如何从“低下文化”发展到为上层、全社会所接受,最后由本国传遍美洲而走向世界,作了较充分地分析。作者认为拉美文化进入市场有四个原因:受教育面的扩大;城市化和中等阶层的增长;妇女地位的提高;各国推行开放政策。拉美的诗歌、小说、纪实文学、戏剧、建筑、体育运动在世界上居于领先地位。20世纪六七十年代世界出现了拉美文学热潮,使拉美在世界文化市场赢得了骄傲。在从1930年开始进行的世界杯足球赛的冠军中,拉美国家的球队占取了一半。加勒比岛上的“雷鬼”(reggae)风靡欧美大陆。甚至拉美“萨尔萨”(salsa)的销量1992年在美国超过了番茄酱。拉美的饮食文化也不可小觑。
此外,新版继续保持了旧版视野广博的特点,将拉美放在世界变迁的时空中加以观察研究,不预设立场,不把某一种或几种理论当作党同伐异的教条,从而留下经不起时间考验的政治说教,而是采用中性的叙述与评论向读者展示精彩纷呈的历史。不论是依附论、世界体系论、现代化理论和马克思主义理论,作者持兼收并蓄的立场,并认为:“为了理解复杂的历史演变进程,有必要采取多因素分析方法”,还要考虑文化和其他非经济力量,综合融入“国际政治经济学”的方法。作者力图发掘在国际背景下社会、文化、经济和政治之间的关系,努力引导读者走进多元化视角下的拉丁美洲,让他们依据当时当地的实际背景,不断调整好聚焦点,穿越时空,以理解拉美发展道路中所存在的复杂性和多样性。这是作者写作此书的基点所在,也是笔者向中国读者介绍此书的志趣所在。
从1994年笔者为本书第一个中文版撰写前言以来,我欣喜地看到,20年间中国和拉美之间的关系得到了所向无前的发展。政治层面上,中国和巴西、阿根廷、智利、秘鲁、委内瑞拉和墨西哥等6国建立了全面战略伙伴关系或战略伙伴关系。近些年来,双方的领导人频繁来往,彼此之间的政治关系迈入了崭新的阶段。2014年1月,包括所有拉美和加勒比国家在内的拉共体(CELAC)第二届首脑会议通过了“关于支持建立中国拉共体论坛的特别声明”。中拉双方为启动这一论坛决定在近期召开首届部长级会议。这将是中拉关系史上一次重大突破。老话说“远亲不如近邻”,但就当下的中拉关系而言,这句话也可这样说:“远亲一如近邻”。从经贸层面来说,此话并非无根无蒂。中拉贸易总额2001年接近150亿美元,2007年突破1000亿美元,2012跨越2500亿美元,达到2612亿美元。2010年起,中国成为了巴西、智利第一大贸易伙伴,成为了阿根廷、秘鲁、哥伦比亚、委内瑞拉、哥斯达黎加、古巴等国的第二大贸易伙伴,还成为了仅次于美国和欧盟的拉美第三大出口市场和贸易伙伴。2012年4月,联合国拉美经委会预测,中国将从2015年起超越欧盟成为继美国之后的拉美第二大出口国。2012年6月,美洲开发银行行长路易斯莫雷诺更是乐观地预计,中国将在5年内超过美国成为拉美地区的第一大贸易伙伴。还有人推算,未来5年内中拉贸易总额将突破4000亿美元。与此同时,双方之间的经贸合作大幅度地由贸易主导转向贸易和投资并重。
中国需要拉美,拉美也需要中国。中拉关系热火朝天般的发展,令我百感交集。虽然我为此感到骄傲,同时我更觉得双方之间的互相了解与交流交融尚待进一步探索和深入。如何开创一种互利双赢、良性而又可持续发展的新局面,双方需要面对许多难以估摸的不确定因素,包括国际大环境的变迁和彼此内部各项政策的调整及变化。除了官方外交政治、经贸方面的交往,拉美地区的普通民众对中国的认知和态度究竟如何呢?这里不妨看一下2012年国外研究人员运用“美洲晴雨表”民意测验(AmericasBarometersurvey)所列举的数据(0分为“没有”,33分为“很少”,66分为“一些”,100分为“很大”):
首先,问卷向拉美地区普通民众提出了“中国对你的国家有多大影响”这一问题,中国的总平均得分为66分,这意味着中国对拉美地区有“一定程度”的影响力。不过,在拉美不同国家,其民众对中国影响力的认知存在很大差异,但2012年习近平主席此次走访的哥斯达黎加(818分)、墨西哥(692分)、特多(67分)三国民众对中国影响力都给出了高于平均值的分数。在22个参与测验的拉美国家中,委内瑞拉的分值最高(825分),其次为哥斯达黎加(818分)、牙买加(756分)、巴拿马(745分)、圭亚那(702分);而认识度最低的五个国家分别为:巴西(578分)、哥伦比亚(573分)、危地马拉(559分)、玻利维亚(537分)和海地(529分)。
其次,在关于“中国对你的国家影响是正面还是负面”这一问题上,拉美民众给出“正面”评价的受访人数占总比重的63%,而在不同国家其好评的比率同样存在很大差异,对中国影响力评价最为积极的是多米尼加(80%),而牙买加(80%)、巴拉圭(77%)、哥斯达黎加(73%)和特多(65%)也在高评价之列。危地马拉、阿根廷、智利三国的好评率为50%。值得注意的是,虽然墨西哥民众认为中国对该国的影响力相当大,但只有47%的该国受访认为中国的影响是正面的,而好评率最低的国家为玻利维亚(41%)。需要强调的是,在收回的问卷中,有16%的参与者没有就上述中国影响力问题作答。资料来源:BrianM.Faughnan、ElizabethJ.Zechmeister:《WhatDoCitizensoftheAmericasThinkofChina?》,美国范德堡大学,2013年6月。
“美洲晴雨表”民意测验的问卷数据是拉美研究中经常被引用的佐征资料之一,其可靠性未必无可非议,但也决非是荒诞无稽的不经之谈。从某个侧面来说,这份“民意测验”确实反映了在相当部分的拉美民众中,对中国的印象与认知存在着一定的模糊、生疏甚至误解。反过来说,中国对对拉美的印象与认知也会存在着同样的问题。必需指出的是,与双方热络的政商关系相比,彼此之间的认知度极大地不对称。拉美国家对欧美的认知度明显高于对中国的认知度;与美国和欧盟国家相比,中国目前在拉美还只能算得上是一个初来乍到的新手。中拉关系的进一步发展,有赖于双方加深对彼此之间的认知。发展中拉关系,与其说既是机遇又是挑战,毋宁说,对双方的挑战甚于机遇。因此,我们应当下功夫去了解拉美,只有真正了解了它,才能把当下迅猛发展的关系持续而稳妥地保持下去。
借此机会,请允许我重提一下20年前说过的一句老话:为了使中国了解拉美,也为了使中国人能有效地向拉美介绍中国,以使拉美人也了解中国——这是我向读者重新推荐本书的唯一愿望。
2014年3月20日,写于北京朝阳区拂林园寓所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