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書推薦:
《
甘于平凡的勇气
》
售價:NT$
225.0
《
存在与结构:精神分析的法国转向——以拉康与萨特为中心
》
售價:NT$
240.0
《
生成式人工智能:AIGC与多模态技术应用实践指南
》
售價:NT$
495.0
《
石油帝国的兴衰:英国的工业化与去工业化
》
售價:NT$
445.0
《
古典的回響:溪客舊廬藏明清文人繪畫
》
售價:NT$
1990.0
《
根源、制度和秩序:从老子到黄老学(王中江著作系列)
》
售價:NT$
550.0
《
索恩丛书·北宋政治与保守主义:司马光的从政与思想(1019~1086)
》
售價:NT$
345.0
《
掌故家的心事
》
售價:NT$
390.0
|
編輯推薦: |
《台北老店的22段幸福食光》编辑推荐:一万个人心里就有一万种对美食的评判标准,唯有一种味道让所以挑剔的胃臣服,那就是——只有妈妈和老店能给你的家的味道。一起来感受台北老店历经岁月沉淀下来的,22段柔软温暖的幸福“食光”。
|
內容簡介: |
虽然位于交通便利、人潮集中的捷运圆山站旁,但山东饺子馆营业时间只从中午十二时至下午六时。这么一来,不就错过晚餐的颠峰时间了吗?这是因为为黄大姐除了是老板,还是唯一的厨师与外场。不管是饺子还是卤菜,店里每一样食物都由她一人一手包办,将食物端到客人面前的事也绝不假他人之手。为了保证最好的质量,她宁愿少做一点生意,也要掌控所有流程,并保留充裕的时间做准备。
因此当店门关起来时,她仍不断工作着。为了要给客人最好的东西,她必须花费大量的时间处理食材。饺子的猪肉要自己动手绞,卤菜要自己烟熏,店内的“秘密武器”——代替葱花的洋葱,也要经过多层剥皮,只取内里的瓣肉,才能不辛不辣,汁甜醒味。由此就能看出,黄大姐个性虽然豪爽,但做起每一只饺子却一丝不苟。这样的精神也体现在开店时间上,饺子馆全年无休,黄大姐不愿让任何一个客人扑空。
在辛勤工作的背后,支撑着她的,并不是有形的金钱,而是无形的感情交流。食物是一种媒介,可以传达人与人之间珍贵的情谊,黄大姐正是为着爱吃她做的水饺的人们而一直努力着。如果你当面称赞她的水饺,换来的或许只是一个点头,但对她来说,那就是她努力的泉源、辛劳换来的果实。
但长年的劳累让黄大姐的身体也开始吃不消,近年她更患上了肾结石。即使如此,她也丝毫没有停下来的意思。幸好儿子心疼妈妈,长得高大壮健的他目前也会在外场帮忙,减轻妈妈的一些负担。
|
關於作者: |
陈鸿,超人气美食广播电视节目《阿鸿上菜》主持人、制片人,是国内最具代表性的美食家;畅销台湾、新马等地超过20本美食图书作者;时尚杂志、报刊等美食专栏作家;高大帅气的阿鸿因风格亲切,同时拥有大师级好手艺又有好口才而成为“师奶杀手”,不仅深受妇女观众喜爱,更是厨艺界最佳代言人。女性也把他视为“新新好男人”指标。保养有方的陈鸿更让日本媒体“惊为天人”,将他冠上“美食界的金城武”的封号,同时,亦有“亚洲美食天王”封号。并於2012年及2014年受邀担任台湾电视金钟奖评审委员。近年来活跃於新马与中国大陆等地区2011担任马来西亚槟城美食观光国际大使,2012年3月担任上海高级私人会所“Kee
club”客座主厨,缔造“林书豪肉员”风潮,同年7月起担任上海知名的小南国餐饮集团“慧公馆”代言担任餐饮创意总监,以中菜西吃东风西美的创意手法,成功的把台湾小吃美食推广成显学并行销各大国际平台。2013年9月拍摄爱奇艺网美食美课第二季,在短短的几周便创下超过五千多万的点击率,一直是爱奇艺美食栏目中排名第一。
|
目錄:
|
序 故乡的滋味?
Chapter1 在地古早味
良友小馆——小吃价格的“海霸王”
山珍饭店——超级阿嬷的山中野味
姚家酒家菜——大稻埕硕果仅存的精致台湾味
黄家香肠与泉州面线——让运将闻香下车的最爱
永富正宗福州鱼丸——胶原蛋白美容圣品
“国都”甜不辣——孕妇和病人都能放心吃的美味
光明食堂——穿过时光隧道的传统古早味
阿瑞官苏家粿——天下糕粿都难不倒的“米食达人”
翁裕美麦芽糖——回到儿时天堂的健康零嘴
林记肉羹——把关帝爷当靠山的专业肉羹店
老顺香饼店——神明也爱吃的百年糕饼
尤协丰豆腐、豆干——一家炭烤万家香
Chapter2 大江南北食
山东饺子馆——以生命换来一只饺子的惊喜
隆记菜饭——老上海聚集的怀旧餐厅
川扬郁坊——小巷弄里的平民银翼饭店
忠南饭馆——黄金地段的家常美味
林华泰茶行——大稻埕里百年茶香的风华传奇
马叔芝麻酱烧饼——北平家乡绝活化身台北排队老店
山东杠子头——吃硬不吃软的铁汉味道
Chapter3 东西洋之造
明月堂——和果子精致老铺
吃吃看起司蛋糕——中山北路上不老的传说
茉莉汉堡——走在连锁速食以前的老式汉堡店
|
內容試閱:
|
推荐序:台湾客家囝仔的古早味
初识阿鸿,是在鼎盛期的慧公馆的晚宴上。彼时,他是形象代言人,而我呢,则是在一隅静静地欣赏他,包括他作品的饕客。陈鸿的确很帅,陈鸿的作品真的很美。这位靓仔一直走到我面前,唤了一声“江叔”后搀起了我,并将我带到正面舞台,和我一起合影。
之后,他又托他义弟给我送来他的《陈鸿的酱心独具》,还有他手制的桃味凤梨酥。对了,他不但是主持人、作家,还是一位优秀的厨师呀!
再后来,我俩有很多次互相邀约,力图创造共进美食的机会。但终因他的日理万机,而我又日薄西山,生活节奏大不相同,又经常处于海峡两岸,两条直线一直没有找到交点。
二十天前,阿鸿发短信给我,说他的三本美食著作《新竹正美味》、《老店》、《感动菜市场》将在大陆出版,嘱我为之作序。在我欣表同意后,他又发来长长的电子文档。当晚,读了《新竹正美味》的自序《一场生命中的喜福会》的第一句后,我就欲罢不能。“吃过的米越多,走过的路越长,我越明了,人们所从事的行业,往往关乎天命。”但读了几页,我就因目力不济,无法再读下去。执着的阿鸿并不罢休,他又通过他的朋友周祥俊先生,将打印出来的书稿整整齐齐装订好,快递到我家。以后的三天中,我就以每天细读一本的速度,将书通读一遍,夜以继日。然我不以为苦,反以为乐,因为这是一次“悦读”,因为我从中看出这位从新竹南寮一路走来的客家囝仔的活动轨迹,以及至今未泯的童心。
翩翩少年,原来吃过那么多新竹美味,以及那么多台北小吃。好的是阿鸿不是普通馋人,好东西拿来饕餮一番就可,而是和那些大哥、大姐、阿叔、阿伯、阿嬷、阿公——那么多的美味创造者之间亲密无间,水乳交融,以致每样美食都有一段故事。阿鸿走着,吃着,用心感受着,所以他的美食文章能打动人,能感染人。阿鸿不是富二代、官二代,不是单纯的作秀者、搞笑者,美食的灵魂,早已溶化在阿鸿的血液中。他的美食节目,在台湾,在新加坡,在大陆那么受欢迎,有那么多的粉丝,并非偶然。
阿鸿所孜孜不倦追随的,都是“古早味”。以我这位天天在上海食界“行走”的“70后猿叟”的感受,这才是经久不衰的至味。百年老店就是一百年只卖这些东西,熟能生巧,精益求精,使你进店如同回到自家,放心地吃,还可同上辈、同辈、晚辈谈谈家长里短,享受亲情,享受爱心,幸福无比。
对于大陆的读者、游客,尤其是“自由行”的朋友来说,这一本由台湾人推荐的台湾美味书,很靠谱,很直观,值得参考。老汉来日如精力尚存的话,一定以此为导吃指南,来一次甚至多次“美食游”,以食为主,且游且食,慢慢地一一品尝着,细细体味阿鸿这位台湾客家囝仔的拳拳爱心。
甲午仲夏吉日于上海野鹤斋中
江礼旸
作者自序
故乡的滋味
由于长年“以食为生”,几年下来不论是大江南北八大菜系,还是口耳相传的在地巷弄小吃,我都有幸一一品尝过。在吃遍无数美食之后,我渐渐体悟到一件事:味蕾上的记忆,原来是一种与生俱来的缘分。当我们先吃进什么,再尝过什么,各种滋味先来后到的次序,不知不觉影响了下一种滋味在舌间匍匐的路线。但你永远不知道下一个尝到的是什么,不知道自己的味蕾将如何迎接这一触即发的乡愁。而这种与生俱来的缘分,让每一种色香味的震撼,都在感官的世界里留下不可磨灭的印记,亦可以说是个人味蕾的旅行历史,在口腹之间打造出一个味觉的故乡。
从孩童时期动不动就吵着要吃的麦芽糖,到学生时代大嚼青春滋味的台式热炒,或是上班通勤途中必经的一家饺子馆,即便生活中有许多无可避免的人事迁移,为了求学或工作而身在异乡,我们仍旧依赖着记忆里的滋味,在异乡里神往着那个味觉的故乡。无论往后的人生飘落何处,心中总是有着一股隐然相伴的渴望,希望能回头去,再尝一次故乡的滋味。
这异乡里故乡的味觉,便是今日的“老店”。数十年过去依然伫立在原地的老店,兀自展露着旧时风情,飘散着记忆中的香气。它似乎永远敞开双臂,带着人们回到过往,让嘴里嚼的不只是熟悉的滋味,还有当下活着的感动。对走过各式人生风景的人们来说,老店的存在,仿佛填补了心中失落的片段。举个自身的例子,过去在上班的途中,只要吃上一盘圆山山东饺子的现包韭黄水饺,便会将老板娘黄大姐对饺子的执着与认真一同吃进心里,因而能昂首迈开步伐,继续打拼。往后即使工作换了,依然会想起那充满生命力的味道,想着要拨空去吃那一颗颗包含着初心的饺子。这些元素,将成为饱受压力的现代人在缝隙中的意外惊喜!然而老店的力量不仅是契合个人的历史,它也能在新时代里屹立不摇!不因它是稀世珍馐,而是它淡中有味的奥妙与代代相承的手感。所谓的“淡中有味”,是比各种刺激强烈的调味更难达到的境界,老店的师傅必须熟稔食材的天性,巧妙引味,取长补短,才能让味道从乍见平凡的表象中,由深层透出来,并且缓慢而隽永地缭绕在齿颊之间!而所谓的“手感”,更是现代高度机械化的食品工业无法比拟的。老店的师傅运用五官观察天候气象的变化,用双手感受材料的温度与质地,再与斗室里的锅勺刀砧细细对话,一日复一日,千锤百炼累积着无可取代的料理手法,培养着难以参透的煮食灵魂!这也是为什么在老店里无论是一碗阳春面或者一块烤饼,都充满了厚实的手感与历史的香气。就像金山南路上的山东杠子头,不加任何调味揉制面团,烤出来的杠子头却硬是比别人家的都要百吃不厌、越嚼越有味。
在这个万事求速度效率的时代,“淡中有味”与“手感”成为珍贵的资产,因其独一无二、无可取代。然而老店坚守这般传统的煮食态度,不为功利,不为其他,只因“民以食为天”。天赐万物皆有其本性,食材有其本性,师傅自己也有其本性,顺应着内外的理络,配合天地条件,找出人与食物的对话方式,不被眼前短利所迷惑,对吃食怀着谦卑感激的胸怀。因此高超的厨艺不仅是一种料理技术,更是一种管理学。认识内在、知情知性、唯才是用、适得其所,才能将食材搭配得天衣无缝,创造精彩的舞台,这其实也是生命的价值和意义。老店的师傅明白这个道理,才能让手中勺镬舞弄百年。
然而,随着环境的更新,街道在变,人们对待食物的态度也在变。在这块番薯地上,人们的吃食随着经济的起飞而越来越多元、越来越混杂、越来越要求速度。不知不觉之间,我们让调味料、快餐包给麻木了味觉、磨损了耐性,在外头举目可见装潢气派、排场盛大的餐厅,但一盘盘端出来的料理,滋味却宛如罐头工厂那样冰冷又肤浅。更不用说跑堂的小伙子永远记不得生熟客人,也说不出菜色的巧味神韵,仿佛前来用餐的人们也是工厂运输线的一环,一顿饭的意义变得既扁平又孤独。
每每此时,总让我特别疼惜那些老店的温度。在那里头有着店家与客人之间各式各样的默契与文化,就像良友小馆的老板还会看客人状况而调整炒菜的火候与滋味,虽不言这般贴心的付出,客人一样能吃在嘴里,暖在心里。
让老店照顾我口腹也有大半生,老店背后的生命故事也常于我有启发与顿悟,更深知它们背负着文化历史意义。我总想将这些老店永远留住,不只是留在我的生活里,更重要的是留给这片土地,留在人文历史里。然而其中虽有代代相传之家,有的却已能预见后无传人。正当我苦思要用何种方式留下老店时,缘分将我与出版界的才子郝广才先生搭起手来,推动了本书的出版计划。我以一介美食说书人的身份,走访各家于我意义非凡的老店,聆听他们的故事,感受他们的精神,再细琢文字,将这一时一刻的风景,凝聚于纸上,盼能化为永恒。即使未来老店有所凋零或迭失,依然能玩味这些台湾饮食文化的在地故事,咀嚼美食的内涵与历史。这本书从零到整,历时三年之久,中间有各方店家的热情相助。在此我要特别感谢年轻画家林岳宣,他细腻而充满古味的画作,让这本书能以美食纪实绘本的形式出现,并体现老店“淡中有味”与“手感”的精神,让文字与图画相互辉映、贯彻本质。
我非常有幸能参与这本书的制作。老店深植于这片土地上,温暖许多人的记忆,打造着味觉的故乡。现今的美食报道俯拾即是,除了歌颂嘴里的滋味或厨子的技艺,我更期盼这本书能引领人们疼惜老店的精神,一同咀嚼每一道菜背后的一段生命滋味。
2008年4月笔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