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書推薦:
《
唐朝三百年
》
售價:NT$
490.0
《
反操纵心理学:夺回人生主导权 拒绝被操纵
》
售價:NT$
249.0
《
同工异曲:跨文化阅读的启示(修订版)(师承钱锺书先生,比较文学入门,体量小但内容丰,案例文笔皆精彩)
》
售價:NT$
199.0
《
牛津立法研究手册
》
售價:NT$
1630.0
《
制度为什么重要:政治科学中的新制度主义(人文社科悦读坊)
》
售價:NT$
290.0
《
梦醒子:一位华北乡居者的人生(1857—1942))(第2版)
》
售價:NT$
340.0
《
啊哈!原来如此(中译本修订版)
》
售價:NT$
290.0
《
部分识别入门——计量经济学的创新性方法
》
售價:NT$
345.0
|
編輯推薦: |
在中国20世纪战争摄影史中,有两个极其重要的人物与上海有关。一个是沙飞,他不仅是鲁迅的崇拜者,也是为鲁迅拍摄遗像的人。沙飞后来成为一名战地记者和新闻出版人。再一个就是方大曾。他是抗战初期活跃的战地记者,“七七事变”后由北京离家奔赴抗日前线,由范长江介绍作为上海《大公报》前线记者进行采访,1937年就在他的《平汉铁路的变化》报道发表后失去消息。
2000年中央电视台专题部把方大曾的事迹列入选题,拍了一个纪录片叫《寻找方大曾》,该片入选并荣获了第十五届全国电视文艺星光奖。纪录片导演就是本书的作者冯雪松,他当年拍摄纪录片时,带领摄制组沿着方大曾走过的路,克服了很多困难,走了一圈,采访了一些人,比如说在保定、在石家庄,他这个路线完全是按照当时范长江写《忆小方》的那条路线。
2002年7月,方大曾家属挑选了方大曾的120幅作品,在成都的四川美术馆用很大一个展厅举办了一个展览。
2006年,方大曾遗留的800多张底片由家属捐赠中国国家博物馆。
15年前,纪录片的导演冯雪松是以口述历史的形式拍摄了《寻找方大曾》的纪录片,15年后,冯雪松以作者的身份,以纸上纪录片的形式将寻找和重现的旅程记
|
內容簡介: |
本书的主人公是1937年“卢沟桥事变”后,受上海《大公报》的派遣,以前线通讯记者的身份前往华北抗战前线,在两个多月的时间内,以“小方”为笔名连续发表了多篇前线报道的中国战地记者——方大曾。但不久后他即在前线永久失踪,时年仅25岁。他是“卢沟桥事变”报道第一人!他是抗日战争中第一个在前线牺牲的新闻记者!他是中国的罗伯特·卡帕!他是让著名作家余华、著名战地记者唐师曾等人顶礼膜拜的人!本书作者从史料和研究的角度,将方大曾的经历梳理出来,从最初的寻找不知不觉变成了对于一种高尚精神的认同和追随。
|
關於作者: |
冯雪松,男,回族,生于1970年,南开大学硕士,中央电视台高级编辑,纪录片导演,中国电视艺术家协会会员,中国纪录片学会会员。多次担任建党八十周年、春节联欢晚会、澳门回归五周年、第四届东亚运动会等重大宣传报道的主创、策划和组织工作。主要作品:大型文献纪录片《使命》、大型纪录片《澳门十年》《寻找方大曾》《二十世纪中国女性史》《澳门新闻报道集》等,曾荣获中宣部五个一工程奖特等奖、中国新闻奖一等奖、全国人大好新闻一等奖、中国广播电视奖、全国电视文艺星光奖、中国电视金鹰奖特等奖等奖项。
|
目錄:
|
目录
序言他是中国的卡帕
一一部偶然的纪录片
二方大曾和时代
三灰房子时期的报道
四融入生命的黑白片
五一个人的绥远之行
六改变命运的战事
七纸张上的战地足迹
八最后的消息
九与青春相连的记忆
十寻找以致敬的方式
十一几乎触碰到的气息
十二底片的命运和归宿
十三没有完成的句号
后记从寻找到追随
|
內容試閱:
|
令人苦闷了好久的卢沟桥事件,终于给我们一个大的兴奋。七月二十八日早晨,记者正在保定,闻北平四郊已于二十七日夜发生战事,乃于是晨乘赴平之火车赶往视察。
平汉铁路,自所谓卢事“和平解决”后,曾经通了三天车,但是今天车站上的临时布告牌上,又写出了“客票只至长辛店”。火车误点开出,到长辛店的时候已十二时半;沿途逢站均有停留,常见树荫深处,有我们的国军隐约的前进。快到长辛店的时候,由火车的高处,又见到东边的高粮地里,走着一排二十九军;他们一半人着军衣,一半人着便服,沿着曲折的田地向永定河方面开去,全车的人,见到这一幅景象,均情不自禁的欢腾起来。
太原来的牺牲救国同盟,国民兵……等团体之代表二十余人,正在车站上;他们是随着夜间开来的货车到长辛店,预备经门头沟去北平,但是因为平郊战况激烈,未能即刻出发;其后又得当地驻防之戴守义旅长面示,说是我军已克复丰台,大井村一带之敌人,亦已退却,这消息是上午十一时传出来的,他们——太原各代表即整理行装,于下午一时徒步赴门头沟,因为预料北平是不成问题了。
记者本拟赴平,惟即知丰台收复,乃留长辛店,以便就近前往视察。铁路沿线兵士守卫森严,一列铁甲车从大铁桥上往回开来,这是回长辛店去“加水”的。车上的兵士各人都显着一副愉快的面色,随后又见许多兵士自前方下来,他们也大半是穿的便衣,颇有农民游击队的风味。每个人的脸上都浮着一个坚苦的表情,我向他们打招呼,他们用笑容来回答。问他们前方的情况,他们也只是笑。有几个人拿着日本军官用的指挥刀,问他们从哪里得来的,他们也只是笑。总之,这是一种说不出来的愉快!(小方《保定以北》)
我们是不杀俘虏的,反之我们还尽可能的把日本军阀侵略中国,而以日本民众为炮灰的大意讲给他们听,并且送回他们去,有一个俘虏,告诉了我们批示日本飞机何处为自己的阵地的标志,后来在南口迂回线上我们就用了这办法,果然敌机就向标志所示明地方投下了一些子弹和一封信,内容写着叫他自己的士兵节用子弹,并谓后方运输非常困难等,彼时的情况是日本已入重山叠岭中,他们的接济都须以飞机来输送。
从十三日起,敌人的炮火更烈,他们把重炮每四个一行的排成三行纵队,四团用坦克车圈起来,以防我们的进袭。一圈一圈的向着南口战线摆列起来,从早到晚不停的施放。我们的工事都是临时掘的,当不起重炮的轰击,兵士们每两个人为一单位,在山石上掘成一个小小的隐避洞,反正你的炮打上,也只能打掉我们两个人。每一方尺的地方都有炮弹落过,他们企图将整个的山打平。进南口的路途上,都是一步一弹,目的是击响我们的地雷,然后可以进袭我们的阵地。每天都有二十架以上的飞机在空中威胁着。但是飞机的力量与作用几乎等于零,没有一个人怕它。十三军的将士们真了不得!他们奉到的命令就是死守阵地,但是这里何来阵地?一些临时工事亦被炮火轰平,居庸关从今以后再也不会看到它的模样了,有的是由我们忠勇的抗日将士的血肉所筑成的一座新的关口!(小方《血战居庸关·新的长城》)
战斗是惨烈的,小方深入最前沿,“三昼夜得不到水喝,马鞍山上,第四连全体只剩下一个弟兄,但是他还沉着的把守阵地而不稍退,直到我们补充上去的生力军到达了,才把他接下来。”他看到“一个机关枪连的班长,他指挥着机架机关枪在一座山头上作战,敌人冲上来了,他痛骂着他的机关枪手打得太慢,但随后他眼前的一个放射手阵亡了,他自己就把这架枪接过来,继续着干,一不小心,他顺山坡跌滚下去了,但机关枪确仍旧抱在怀里。他再爬上来,敌人已到面前,他凭空手把一个日本军官的指挥刀夺下来,立即还手砍去,第一下砍到对方的钢盔上,第二下才把敌人弄死”。
前面的人快牺牲完了,五三三、五三四两团补充上去。
敌人没有肉搏作战的能力。只要是面对面,他们十回有十一回是要吃亏的。有一次我们十几个人,把敌人二百名骑兵全部歼灭了,他们只仗着大炮。我们也并非没有炮,但是炮弹缺乏,只要放出一炮,他就会对准着你的炮位回敬一百炮。在火线上,许多人的耳膜震破了,枪声根本就被埋没了,说话尽管说,但是谁也没有本事去听到对方的言语。千万的人都变成了聋了。
兵士们好像是“凶神下界”一样,这样激烈的情势,谁也没有表丝毫动摇的情绪,每个人都理智的相信自己,想念队伍,并且相信命令。在从前内战的时代,兵士们拿起了枪,往往是满不理会的瞎放乱放。但是如今呢?谁都知道仔细瞄准。不浪费子弹,并没有官长去嘱咐他们,确全是出于自动的本能。
王仲廉师长,他有强壮的体魄,高大的身量,黑而坚实的脸,师部设在居庸关山洞里,一辆火车作了办公厅,他本人和两位旅长四位团长,都在前线指挥,炮弹曾把他的头打伤了,若不是还有一个钢盔戴在头上,就不堪设想了。战争剥夺了他的睡眠的权利,又瘦又黑表现着他是一个为国宣劳的忠勇的将官。
汤恩伯,这个铁汉子,他不要命了。这的确利害,十三军从军长到勤务兵,他们全不要命了!大家都把一条命决心拼在民族解放战争的火线了。他不是去年冬天在绥东见到他的那样状态,他穿一件短衬衣和短裤,手指被香烟熏得黄透了,从战争发动以来就没有睡眠的时间了,一切的精神,都用香烟维持着。瘦得像“鬼”一样,烈日把脸晒出焦黑的油光,那件衣领,原来一定是很合适的,但是现在看去,已经特别的肥大了,大得足足能伸入一只手去。只有两个传令兵随身跟着他,那些卫兵勤务兵呢,早已加入火线去了,他到前方去指挥?对着兵士沉痛的说:“你们好好的打呀。”他只能说出这样简单的话了,他简直就不会再说第二句话。一看到自己的兵士,眼眶里就充满了泪水,怎么能流出泪来呢,只好又从鼻子里噎了进去,兵士们见到这样一个人,猛然间是认不得他是谁了。“噢,这是军长”,当他们想过来这个人与他们的关系之时,也感动得流出泪来。这种共鸣和一致,使十三军在南口能给我们的民族解放战争造成不朽的光辉。
从南口到居庸关有十五里路,八十九师一共只有四团人,战至二十日,已不足一团,王仲廉在居庸关把余剩的部队集合起来,再向侵入南口之日军反攻,士气绝未稍馁,当夜又夺回来三个山头,汤恩伯曾苦笑着说:“残兵镇守居庸关!”所以自军事观点立论,居庸正面之将士,当已无愧于军人对国家应有之职守了。(小方《血战居庸关·铁汉之泪》)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