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入帳戶  | 訂單查詢  | 購物車/收銀台( 0 ) | 在線留言板  | 付款方式  | 聯絡我們  | 運費計算  | 幫助中心 |  加入書簽
會員登入 新註冊 | 新用戶登記
HOME新書上架暢銷書架好書推介特價區會員書架精選月讀2023年度TOP分類閱讀雜誌 香港/國際用戶
最新/最熱/最齊全的簡體書網 品種:超過100萬種書,正品正价,放心網購,悭钱省心 送貨:速遞 / EMS,時效:出貨後2-3日

2024年04月出版新書

2024年03月出版新書

2024年02月出版新書

2024年01月出版新書

2023年12月出版新書

2023年11月出版新書

2023年10月出版新書

2023年09月出版新書

2023年08月出版新書

2023年07月出版新書

2023年06月出版新書

2023年05月出版新書

2023年04月出版新書

2023年03月出版新書

『簡體書』赫斯顿民俗小说研究

書城自編碼: 2498870
分類: 簡體書→大陸圖書→文學文学评论与鉴赏
作 者: 张玉红
國際書號(ISBN): 9787030424198
出版社: 科学出版社
出版日期: 2014-11-28
版次: 1 印次: 1
頁數/字數: 184/230000
書度/開本: 16开 釘裝: 精装

售價:NT$ 585

我要買

share:

** 我創建的書架 **
未登入.



新書推薦:
从中国出发的全球史
《 从中国出发的全球史 》

售價:NT$ 2229.0
为你沦陷
《 为你沦陷 》

售價:NT$ 262.0
一个人生活(2024版,日本“宇宙诗人”谷川俊太郎人生轻哲学散文集)
《 一个人生活(2024版,日本“宇宙诗人”谷川俊太郎人生轻哲学散文集) 》

售價:NT$ 269.0
校园欺凌
《 校园欺凌 》

售價:NT$ 279.0
培训需求分析与年度计划制订——基于组织战略,做”对的”培训!
《 培训需求分析与年度计划制订——基于组织战略,做”对的”培训! 》

售價:NT$ 386.0
这就是心理咨询:全球心理咨询师都在用的45项技术(第3版)
《 这就是心理咨询:全球心理咨询师都在用的45项技术(第3版) 》

售價:NT$ 717.0
正说清朝十二帝(修订珍藏版)
《 正说清朝十二帝(修订珍藏版) 》

售價:NT$ 493.0
最后一个人(《时代》杂志评其为“十大后世界末日小说”之一)
《 最后一个人(《时代》杂志评其为“十大后世界末日小说”之一) 》

售價:NT$ 386.0

內容簡介:
《赫斯顿民俗小说研究》选取美国黑人女作家佐拉·尼尔·赫斯顿的民俗小说作为研究对象,尝试运用文化人类学、民俗学以及后殖民批评的相关理论并结合小说生成的历史文化语境分析赫斯顿民俗小说的社会历史文化功能。该著作为读者深入认识赫斯顿这位不凡的黑人女作家提供了解读的钥匙。
目錄
目录
丛书序 i
序言 iii
前言 vii
第 1章绪论 1
1.1佐拉 尼尔 赫斯顿的“复活” 1
1.2赫斯顿与黑人民俗文化 12
1.3赫斯顿的民俗小说 16
1.4赫斯顿小说的重新解读 23
第 2章赫斯顿小说中的民俗文化类型 29
2.1民俗文化的定义和分类 29
2.2赫斯顿小说中的文学型民俗 33
2.3赫斯顿小说中的语言型民俗 41
2.4赫斯顿小说中的宗教型民俗 48
2.5赫斯顿小说中的动作型民俗 54
第 3章民俗文化:黑白夹缝中的 文本生存策略 59
3.1哈莱姆文艺复兴时期的黑人文化热 59
3.2美国黑人作家的困境和赫斯顿的面具策略 65
3.3对白人文化价值观的批判 72
3.3.1《约拿的葫芦蔓》 72
3.3.2《他们眼望上苍》 80
3.3.3《摩西,山之人》 88
3.4对类型化黑人形象的解构 99
第 4章民俗文化:重构黑人文化 身份的媒介 112
4.
1美国文化、美国黑人文化和美国黑人民俗文化 112
4.
2种族主义和黑人文化身份 117
4.
3重构黑人文化身份的社会 ‐历史语境 128
4.
3.1美国黑人的身份危机 128
4.
3.2美国社会中文化相对主义的可行性 129
4.
4在差异的基础上重构美国文化身份 131
4.
4.1文学型民俗与黑人文化身份重构 134
4.
4.2语言型民俗与黑人文化身份重构 136
4.
4.3宗教型民俗与黑人文化身份重构 138
4.
4.4动作型民俗与黑人文化身份重构 142
第 5章民俗文化:赫斯顿相对 主义文化观的体现 145
5.
1文化相对主义和哈莱姆文艺复兴 146
5.
2《约拿的葫芦蔓》中的约翰与露西 148
5.
3《他们眼望上苍》中的珍妮和甜点心 151
参考文献 156
內容試閱
绪论
1.1佐拉·尼尔·赫斯顿的“复活”
美国黑人女作家佐拉·尼尔·赫斯顿( Zora Neale Hurston,1891— 1960)的一生颇富传奇色彩。在这一点上,除了《白鲸》的作者赫尔曼·麦尔维尔,再无他人可与之相比。她生前穷困潦倒,甚至沦落到靠在别人家里做女佣来养活自己,但是现如今在文学、人类学、性别研究等诸多领域她都占有一席之地,被圈内人尊奉为他们的“先驱”(Lowe,2002: 379)。女权主义作家称其为女性主义文学之母,民俗学家和人类学家也视其为业内人士,剧作家和幽默大师们也称赞其在戏剧创作和幽默方面的才华。中国学者陈光明发表在《安庆师范学院学报》 1998年第 1期上的论文“赫斯顿:在生不顺死后复兴的美国黑人女作家”对赫斯顿的传奇经历进行了述评。美国文学批评家亨利·路易斯·小盖茨( Henry Louis Gates,Jr.)在美国黑人文学批评论著《表意的猴子》( The Signifying Monkey)(1988)一书中,对赫斯顿在美国文学史上的地位进行了准确定位:“美国黑人文学史、女性文学史乃至美国文学史上的经典作家”(Gates,1988:180)。如今美国很多大学开设的人文学科课程的必读书书单上都可以看到赫斯顿的名字;赫斯顿及其作品也是很多学术会议的重要议题之一。自 1989年始,在赫斯顿的家乡佛罗里达州的伊顿维尔小镇上每年都在举办佐拉·尼尔·赫斯顿文化艺术节。
赫斯顿在文学圈初出茅庐时,她的作品就引起了批评家的关注。昀初评论界对她的作品褒贬不一, 20世纪 20年代她的作品获得了好评,她也成了哈莱姆文艺复兴运动的骨干分子,在文学圈内小有名气,然而她昀辉煌的时候却是在离开人世之后。赫斯顿的作品重新获得了认可并被公认为对后来的美国黑人作家产生了深远影响,如格洛里亚·内纳(Gloria Naylor)、盖尔·琼斯( Gayle Jones)、托尼·凯德·班巴拉(Toni Cade Bambara)、普利策文学奖获得者艾丽斯·沃克( Alice Walker)以及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托妮·莫里森( Toni Morrison)。赫斯顿的作品能够重见天日辉煌至今艾丽斯·沃克功不可没。沃克在寻找美国黑人女性文学传统的时候,发现赫斯顿是当之无愧的“美国黑人文学之母”,给 20世纪的美国黑人女作家留下了宝贵的文学遗产。
下面是对赫斯顿创作进行的简单回顾。 20世纪 20年代哈莱姆文艺复兴的鼎盛时期,赫斯顿已崭露头角。但她的名气要说是来自于其文学创作,倒不如说更多地归功于她风风火火的性格。克里斯蒂娜·冈巴尔(Christina Gombar)对赫斯顿那一时期的生活的描述颇为生动形象:
在自己的家乡南方,赫斯顿像孤儿一样过着颠沛流离、饥寒交迫的日子,但在哈莱姆文艺复兴时期她却像一颗流星,绚丽地划过夜空。虽然只写过几篇短篇小说,然而她却迅速成为文学圈内的名人。这主要得益于她活泼开朗的性格、绚丽多彩的服饰和肆无忌惮的幽默。
(Gombar,1996:81)
到了 20世纪三四十年代,她的光芒逐渐暗淡,到五六十年代,她已完全被人遗忘,但是到七八十年代,她的作品又重新引起了批评家的关注。赫斯顿的“复活”充满了戏剧性。 20世纪 60年代艾丽斯·沃克尚未成名之时,她苦苦地寻找着可以遵循的美国黑人文学传统,然而她的一切努力都归于徒劳。正当她绝望之时,一次偶然的机会她发现了赫斯顿的小说《他们眼望上苍》。她看到的那本小书书页已经发黄,破烂不堪,但沃克却视其为珍宝,她终于找到了自己苦苦寻觅的黑人文学传统。 1973年,出于好奇和仰慕,沃克找遍了佛罗里达州的每个角落终于在一片杂草丛生的荒地里找到了赫斯顿的墓地,并为她树了一块墓碑,上面刻了下面的文字:
佐拉·尼尔·赫斯顿
(1891—1960)
“一位南方的天才”
小说家民俗学家
人类学家
随后沃克与其他一些女权主义学者开始发掘赫斯顿的作品。这当然并非易事,那时赫斯顿的很多作品已经绝版。而且以沃克为首的学者们还撰写了多篇文章,描述赫斯顿艰难的文学之路。其中沃克 1975年发表的那篇文章“寻找佐拉·尼尔·赫斯顿”(In Search of Zora Neale Hurston)引起了批评界和读者对这位作家的浓厚兴趣。除此之外,沃克还做过很多场演讲,讲述赫斯顿坎坷的一生,介绍赫斯顿的作品。后来她出版了一本专门介绍赫斯顿的书,书名是《开怀大笑时,我爱我自己:佐拉·尼尔·赫斯顿读本》(I Love Myself When I Am Laughing…Then Again When I Am Looking Mean and Impressive:A Zora Neale Hurston Reader)。多亏了沃克的不懈努力,新一代的学者和读者才有机会读到赫斯顿的作品。除了沃克之外,罗伯特·海门威在赫斯顿“复活”的浪潮中也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 1977年海门威出版的传记《佐拉·尼尔·赫斯顿的文学传记》(Zora Neale Hurston: A Literary Biography)激发了读者对赫斯顿作品文学价值的浓厚兴趣。自那以后,赫斯顿的作品多次重印,在短短的 30年间,关于赫斯顿的批评性文章也如雨后春笋般涌现出来。批评家从诸多角度运用多样的批评理论对其文学文本进行了解读。
批评家和学者运用昀多的是新批评理论。但是在随后的几十年间赫斯顿研究呈现出多元化特征。赫斯顿研究涉及的批评理论有社会批评、历史批评、政治批评、心理批评、经济批评、意识形态批评以及哲学批评。昀新的批评视角如女性主义批评、新历史主义、文化批评、美国黑人批评以及后殖民批评,等等。虽然强调文本自主性的新批评在当代文学批评界仍发挥着重要作用,但是后现代批评理论认为文本具有开放性,具有无限阐释的可能性。几乎所有的批评理论都曾被用来阐释赫斯顿的作品,尤其是其代表作《他们眼望上苍》。赫斯顿研究可谓是硕果累累,这从批评论文集《〈他们眼望上苍〉新解》可见一斑。迄今为止,赫斯顿的代表作《他们眼望上苍》获得了批评家昀多的关注。赫斯顿的其他文学文本,甚至其民俗学著作《骡与人》《告诉我的马》亦业已引起批评家的兴趣。这表明赫斯顿研究之路漫漫,赫斯顿的作品仍然具有阐释和再阐释的可能性。互联网搜索结果显示,仅 2005年一年,就有两本赫斯顿研究专著出版,其中一本是在博士论文的基础上改写而成。总而言之,赫斯顿作品仍然散发出不朽的艺术魅力,吸引着学者和批评家的目光。
下面回顾一下赫斯顿研究在中国的历史和现状。赫斯顿研究在中国仅仅只有短短 20多年的时间。 1986年人民文学出版社出版的《美国文学简史》中首次出现了对赫斯顿和《他们眼望上苍》的简介。此后一直到 1999年,在有关美国文学的专著中赫斯顿的名字鲜有提及。到了 20世纪,赫斯顿及其作品的信息开始出现在美国文学专著中,例如杨仁敬 2000年出版的《二十世纪美国文学史》。2002年杨金才主编出版的《新编美国文学史》(第 3卷)对赫斯顿的生平以及创作进行了较为全面详细的介绍。两年之后,虞建华教授的《美国文学的第二次繁荣》也提及了赫斯顿的《他们眼望上苍》。令我们欣喜的是, 2004年,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出版了程锡麟的专著《赫斯顿研究》。这本专著的出现标志着中国学者对赫斯顿的研究取得了长足的进展。
在学术论文方面业已取得一定成果。1994年,《当代电影》上发表了国内第一篇赫斯顿研究论文,张芳翻译的《差异的门槛——论佐拉·尼尔·赫斯顿作品中的人称结构》。这篇论文的原文是美国学者巴巴拉·约翰逊的 Threshold of Difference: Structures of Address in Zora Neale Hurston。1997年,中国学者撰写的第一篇赫斯顿研究论文《佐拉·尼尔·赫斯顿作品述评》发表在《外国文学》第 6期上,作者是陈光明。文章对赫斯顿的生平做了介绍,并对其主要作品做了评介。此后,国内的学术期刊上赫斯顿研究成果陆续发表,如陈光明发表在《安庆师范学院学报》1998年第 1期上的“赫斯顿:在生不顺死后复兴的美国黑人女作家”以及翁德修发表在《吉林大学社会科学学报》1999年第 6期上的“寻找被遗忘的卓拉·尼尔·赫斯顿”。进入 21世纪之后国内刊物上陆续发表了一些对赫斯顿及其作品进行较深入研究的论文。这些论文罗列如下:袁霁的《佐拉·尼尔·赫斯顿被遗忘的背后——兼谈赫斯顿的创作观》(《吉林大学社会科学学报》2011年第 2期),张珊珊的《多视角写法与赫斯顿小说主题》(《东北师范大学学报》(哲社版)2001年第 3期),刘英的《赫斯顿与沃克:美国黑人女性文学史上的一对‘母’与‘女’》(《四川外语学院学报》2002年第 2期),杨金才的《书写美国黑人女性的赫斯顿》(《外国文学研究》 2002年第 4期),陈光明的《〈他们的眼睛望着上帝〉的女性主义主题》(《安庆师范学院学报》2002年第 4期),文培红的《〈作为有色人种的我有什么感觉〉——评佐拉·尼尔·赫斯顿的种族哲学及其命运》(《西南民族大学学报》 2004年第 1期),程锡麟的《谈〈他们的眼睛望着上帝〉的叙事策略》(《外国文学评论》2001年第 2期),《灵与肉的冲突——谈〈约拿的葫芦蔓〉》(《解放军外国语学院学报》2003年第 3期),《谈〈他们的眼睛望着上帝〉的女性主义意识》(《四川大学学报》(哲社版)2003年第 4期),《一部大胆创新的作品——评赫斯顿的〈摩西,山之人〉》(《国外文学》 2004年第 3期),《历史·虚构·空白——评〈道路上的尘迹〉》(《外国文学》 2004年第 4期)。
2004年以后国内出现了一股赫斯顿研究热潮,研究成果数量众多,其中不乏真知灼见的论文。下面将举例说明。
陈广兴的《〈他们眼望上苍〉的民间狂欢节因素探讨》(《外国文学研究》 2005年第 4期)指出《他们眼望上苍》这部小说通过民间狂欢的形式表达了对等级森严的官方世界的反抗和对众生平等的乌托邦世界的向往。该论文从三个方面探讨这部小说中的民间狂欢节因素:全民平等的狂欢广场、加冕脱冕的狂欢节主题和狂欢节上死亡的双重意义,进而揭示了作者对人类自身生存状态的关照和对生死大事的思考。该论文是运用巴赫金的狂欢理论对小说进行阐释的有意义尝试。南京师范大学王晓英的硕士论文《从〈他们眼望上苍〉和〈紫颜色〉看黑人新女性形象塑造》( 2005年)通过分析《他们眼望上苍》中对珍妮的形象塑造和《紫颜色》中西丽亚的形象塑造探讨赫斯顿和沃克如何在作品中塑造全新的黑人妇女形象,并通过对两部作品中的中心意向骡子、梨树和紫颜色的象征意义的分析,揭示两部作品中的女性主义意识。这篇论文运用比较的方法探讨了《他们眼望上苍》给美国黑人女性文学留下的宝贵遗产。
厦门大学陈研的硕士论文《黑人女性寻求第三空间——〈他们眼望上苍〉后殖民分析》( 2006年)运用后殖民女性主义话语中的术语如自者、他者、种族、性别、第三空间等分析珍妮的非殖民化及她的性别文化身份。论文指出对珍妮而言,第三空间意味着她在种族、性别上混合身份:她既吸收白人的物质主义,又保留黑人的精神主义;既习得了男性的顽强不屈,又不失女性的柔美顺从。凭借着这样的多重身份,珍妮超越了自者、他者的定义,从而完成了她反抗后殖民父权统治的使命。该论文对珍妮这个人物形象的解读令人耳目一新。梁杰的论文《论〈他们眼望上苍〉中的意象》(《语文学刊》 2006年 S1期)通过分析小说中反复出现的两个主要意象——梨树和骡子,探讨了作者是如何通过骡子的意象来表述女主人公的遭遇及其所处的无声地位,同时探讨了作者如何运用梨树的意象来象征女主人公对梦想与自我的追求。
东北大学王建平和刘娇的论文《走出身份迷误——解析〈眼望上苍〉

 

 

書城介紹  | 合作申請 | 索要書目  | 新手入門 | 聯絡方式  | 幫助中心 | 找書說明  | 送貨方式 | 付款方式 香港用户  | 台灣用户 | 海外用户
megBook.com.tw
Copyright (C) 2013 - 2024 (香港)大書城有限公司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