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書推薦:
《
硝烟下的博弈:工业革命与中西方战争
》
售價:NT$
398.0
《
让内的理性主义 发现无意识之旅
》
售價:NT$
301.0
《
知命不惧:从芝诺到马可·奥勒留的生活艺术
》
售價:NT$
505.0
《
Zemax光学设计从基础到实践
》
售價:NT$
602.0
《
全球化的黎明:亚洲大航海时代
》
售價:NT$
500.0
《
危局
》
售價:NT$
383.0
《
穿裙子的士:叶嘉莹传
》
售價:NT$
245.0
《
财富方程式
》
售價:NT$
352.0
|
編輯推薦: |
本书图文并茂,内容丰富,京味儿京韵生动活泼,手绘颇具童趣,年轻读者没有见识过书中描述的人和事,通过插图就一目了然,极具可读性。作者年逾古稀,是个地道的“老北京”,童年生活丰富多彩,经历了地道的种种老北京风俗和趣事,是个老北京的“活字典”。因此文中描述人事真实生动,极具典型意义。
|
內容簡介: |
老北京的胡同里,孩子们忙着玩耍,吃吃喝喝,打打闹闹,过年过节的时候更是有说不完的乐趣。很多小吃、玩具和游戏早就成为历史了,但对于经历过的人来说,依然是那么炫丽缤纷的记忆。本书用细致的插图和生动活泼的文字,向您讲述身为“老北京”的作者记忆中的儿时趣事。那些在我们眼里各种新奇的事物,大半只能想象而看不到实物了,遗憾之余,也能感受到老北京的独特魅力。
|
關於作者: |
孟繁强
1941年生于北京,汉族。1966年前往新疆生产建设兵团支边,1972年回京。回京后自学美术、文学写作。从事工艺品美术设计工作,直至2001年退休。
|
目錄:
|
吃喝篇
西瓜
冰棍儿
冰盏儿
扒糕
盆糕
卤丸子
大碗茶
驴肉
炸回头
炸酱面
油煎灌肠
元宵
糊涂糕
小山杏
画糖人
螃蟹
水果
什刹海小吃
冰激凌
糖炒栗子
冰块儿
玩乐篇
蛐蛐
跳房子
躲猫猫
抓拐
打仗
拉线耗子
麻筋叫猫
打弹弓
拉哨圈
竹蜻蜓
儿歌
打弹球儿
捉昆虫
老鹰捉小鸡
打花巴掌
骑木马
滚铁环
木偶戏
耍猴
童子摔跤
小金鱼
噗噗噔
跳皮筋儿
“屁帘儿”风筝
时令篇
填仓节
二月初一、初二
三月三
清明
端午钟馗
关老爷磨刀
六月六
乞巧节
中元节
民间花会
七月流火
数九
|
內容試閱:
|
炸酱面 最具老北京特色的家庭主食就是小碗干炸,简称 “炸酱面”! 您一定会问:北京“炸酱面”为什么叫“小碗干 炸”?且听我慢慢 道来—— “小碗干炸”里分两个名词:“小碗”和“干炸 ”。所谓“干炸”说 的就是炸酱。既然是“干炸”,难道要把酱炸干吗? 不是!北京的炸酱有 肉丁炸酱、肉末炸酱、鸡蛋炸酱、虾皮炸酱、茄丁炸 酱多种,把老字号“六 必居”的上等黄酱在锅里用油小火慢慢地炸啊熬啊, 尽量把酱里的水分炸 出、将酱炸香,就成了面条的专用拌料——炸酱。再 配以各种鲜嫩的蔬菜 拌码、香醋和蒜汁,就成了一碗地道的炸酱面!可是 为什么叫“小碗干 炸”?难道炸酱一定要用小碗装盛?又错了!家里吃 面的人少,当然就用 小碗盛酱,如果人多也必须用大碗盛酱。这里的“小 碗”和炸酱没有必然 的联系,而是和面条有关联的一种说法。
北京人对于面条有两种吃法:一种是面条煮熟了 ,过一遍凉水,再装 碗拌酱冷吃,叫“过水儿”。“过水儿面”滑爽筋道 ,利落痛快。有的大 汉饭量很大,每到吃面条就拿出家里的大号蓝边粗瓷 大碗(北京人叫“海 碗”),只吃一大碗过水儿面,便是一顿饱饭 另一种吃法是,面条煮熟了直接捞到碗里拌酱热 吃,叫“锅儿挑”。“锅 儿挑面”热烈醇香,滋味醇厚。这就不能用海碗狼吞 虎咽了。因为面条煮 熟以后,必须尽快地“热吃”,才显得有滋有味。如 果碗里的面条多又吃 得慢,那面条逐渐降温冷却,就会变得粘坨糊口,因 而影响口感,难以下 咽。解决的办法就是必须用“小碗”盛面,从锅里捞 出热面,装进小碗加 以炸酱拌料,趁热三口四口吃完一碗,立刻香沁脾胃 心情舒畅!再吃第二、 第三碗……绝对不能贪图省事,一次一锅煮出一盆, 墩在桌子中央,使面 条变得糟烂无味。所以吃“锅儿挑”面条要随吃随煮 ,永远都是味美热香! 这就是老北京人对于面条要“吃一碗,煮一碗”的根 据!也就出现了“小 碗干炸”这一专用名词。
至于面条的做法有:抻面、切面、板条、揪片、 饸饹。面条的成分有: 白面、两样面、大米面、荞面……不能一一而述。
再说个简单明确的定义语:“小碗干炸”即是“ 用小碗装盛锅儿挑热面, 拌以炸酱和面码”这样一种专业吃法。
油煎灌肠 说起北京著名的小吃“油煎灌肠”,北京以外的 朋友一定以为是猪的 肠子做成的,其实它和肠没有丝毫联系。灌肠的做法 是,用红薯淀粉加进 一点“红麸”和少许食盐,熬成糕坨,再把糕坨搓成 像肠一样的粗条备用。
把冷却的“肠”在手心里用刀切成边薄中厚的“象眼 块”,放进平底锅,用“汤 油”慢火油煎。直到煎成焦黄色,才可以出锅装盘, 浇上盐蒜汁就可以享 用了,吃到嘴里,外焦里嫩,蒜香扑鼻,口味甚佳! 过去北京经营“灌肠”的都是街边出车设摊,车 的一边是一个大号平 底铁铛,锅里的热油总是煎着红红的灌肠,小贩不时 用铁铲搅拌煎炸,锅 里冒着热气,飘着阵阵的香味儿,所以小贩不用大声 吆喝,就能引得路人 寻味过来,吃上一盘香喷喷、热乎乎的油煎灌肠。
来了客人,小贩熟练地用铁铲把锅里的灌肠再翻 一遍,摊满锅底,用 铲子按压灌肠,来增加与热锅底的接触面积。然后左 手拿一个瓷盘扣在灌 肠上,右手用铁铲把瓷盘周围多余的灌肠剔除,再用 铲子平铲瓷盘下的灌 肠,使之随铲子一翻,这样一盘焦黄喷香的油煎灌肠 就交给了顾客。顾客 自己浇上蒜汁,从筒子里抽了竹签,开始吃了起来。
老北京的著名小吃“油煎灌肠”保留到今天,可 能因为它实在是味道 太好了,所以不但北京人喜欢,而且赢得了来北京的 中外游客的欢迎。可 是现在的“油煎灌肠”原料有所改变,切的刀法不对 ,也就影响了它的口感。
过去煎炸灌肠的油,是加工熟猪肉的“汤油”,所以 信仰伊斯兰教的民族 是不能吃的。
……P25-29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