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書推薦:
《
一个经济杀手的自白 第3版
》
售價:NT$
505.0
《
8秒按压告别疼痛
》
售價:NT$
398.0
《
津巴多时间心理学:挣脱束缚、改写命运的6种时间观
》
售價:NT$
352.0
《
大英博物馆东南亚简史
》
售價:NT$
806.0
《
纯粹·我只要少许
》
售價:NT$
367.0
《
投机苦旅:一位投机客的凤凰涅槃
》
售價:NT$
403.0
《
重返马赛渔场:社会规范与私人治理的局限
》
售價:NT$
316.0
《
日子慢慢向前,事事慢慢如愿
》
售價:NT$
254.0
|
編輯推薦: |
玫瑰教育——素质教育和创新教育一道亮丽的风景线
窦桂梅,著名特级教师,博士,教育部“中小学教师国家级培训计划”特聘专家、专题课程主持专家。北京教育学院、东北师范大学、首都师范大学兼职教授,硕士生导师,带领语文团队获得首届基础教育国家级教学成果一等奖。
在本书中,她告诉你如何促进自身专业发展,怎样阅读积淀,怎样备课上课,怎样听课评课,怎样思考……怎样做一个优秀教师,窦桂梅老师几十年教育教学实践,谱写了教育教学华章。她的专业成长的正能量,助广大教师成为有专业尊严的教师!
1.2015年最新修订,精选最新资讯和博文,精彩内容精品形态以飨读者!
2. 经典的教学案例,生动的教育细节。阐述如何促进自身专业发展,怎样阅读积淀,怎样备课上课,怎样听课评课,怎样思考……是窦桂梅老师的教师实现专业自信、专业自我、专业成长的方法论!
3. 集萃几十年的经验智慧,谱写出教育教学华章,助广大教师成为有专业尊严的教师!
|
內容簡介: |
本书最新修订,新增最新资讯和热门博文。精彩内容精品形态以飨读者!
窦桂梅,被网友亲切地称为“玫瑰”,被广大青年教师服膺为榜样和领路人。她以勤奋、自信、智慧、灵性修炼自己,打造团队,谱写出美妙动人的教育华章。
本书是窦桂梅关于语文教学专业探讨的力作,也是她的教育教学思想和智慧的精华集萃。全面阐述了窦桂梅的教育观、教学观、师生观,关于语文教学的理念和实践,本书有完美的课堂记录,独到的见解。作者坚持“以人为本”和“用语文教人”,形成了她有理论、有思想、有特色、有个性的教学风格。她坚持以科研为教改的动力和方法,注重研究、探索语文教改的特点、规律和发展趋势,而今成了从课堂走出来的教育专家。她的专业成长的正能量,唤起了很多青年教师投身新课改的热情。书中的课堂教学实录是她魅力课堂的具体表现,极大地促进了广大教师的专业成长。
|
關於作者: |
窦桂梅,从教于清华大学附属小学,现任清华附小党总支书记、校长,兼任北京中央商务区实验小学校长。全国著名特级教师,博士。北京教育学院、东北师范大学、首都师范大学兼职教授,硕士生导师,清华大学教育研究院基础教育研究所副所长。教育部“中小学教师国家级培训计划”特聘专家、专题课程主持专家。教育部基础教育课程教材专家工作委员会委员。教育部全国教师教育课程资源专家委员会小学教育工作委员会委员。教育部高等学校小学教师培养教学指导委员会委员。提名全国中小学中青年“十杰教师”,先后获得全国模范教师,全国师德先进个人,全国教育系统劳动模范,被评为“建国六十年来从课堂里走出来的教育专家”之一。2014年9月,窦桂梅带领语文团队获得首届基础教育国家级教学成果一等奖。2014年9月9日在人民大会堂接受习近平主席、李克强总理等党和国家领导人的接见和祝贺。多次应邀在《中国教育报》《人民教育》《课程教材教法》等报刊及中央电视台等新闻媒体作系列专题介绍。她的 “三个超越”、“主题教学”、“ 1+X课程”,引领教师更新观念,推动着全国的课改。
出版个人专著14部。主编、参编多部著作。
|
目錄:
|
开卷,有益(序)
第一章 专业探问
做一名有专业尊严的教师
字,必须好好写
——由两节识字课引发的感想
主要问题在哪儿
语文教师该怎么做
做一个精神上气象万千的教师
以语文的方式行进
何为语文的方式
试问我们的语文素养
阅读与修养是源头活水
附:窦桂梅老师推荐小学1—6年级学生必读选读书目
解读教材四问
深入阅读与深度理解
试析阅读的层次
走向深入阅读
课堂,因细腻而伟大
到底怎样成为好老师
再谈语文教师专业化
运用专门知识的技能的情况如何
语文教师专业道德质量怎样
教师专业自主性如何
语文教师的专业团队如何
评课备课上课
——制定语文课堂标准的思考及目的
为了充满思考的教室
第二章 课堂炼金
拥有面对文本的力量
——教《游园不值》的心灵体验
我思故我在
思想的声音
由思抵达诗
深度会谈
视界的融合
语文教师就是语文
课件与板书
朗读与仿写
怎么抓课眼
隔“窗”看课:存在即意义
——评《隔窗看雀》
附:《隔窗看雀》教学实录
小组讨论与作业布置
“小组讨论”的讨论
你会布置作业吗
“无厘头”训练和有意识延伸阅读
务实与务虚的辩证
——《看雪》教学点评
务实:识字落脚在哪里
务虚:主题可否缓行而含蓄
附:胡节老师的《看雪》教学设计
课堂的性格
——评《林冲棒打洪教头》
“仁忍”的气度
“果断”的气魄
“高贵”的气节
《印度洋上生死夜》一课的道德质疑
一、故事本身的疑问
二、课文中的道德追问
三、人性中的道德叩问
附课文:印度洋上生死夜
学生的言语系统 不能只是硬盘和内存
第三章 课例反思
游园路上的精神相遇
——古诗《游园不值》的教学
《游园不值》教材及相关材料
课堂实录
反思之一:“红杏出墙”的风景
反思之二:一座精神的园
反思之三:不遇中有遇
点评:《游园不值》评析(黄亢美)
我这样教图画书《我爸爸》
——《绘本与作文》的教学
反思之一:我为什么要教图画书《我爸爸》
反思之二:我怎样教图画书《我爸爸》
点评:窦桂梅执教 《我爸爸》的教学意义探索(徐冬梅)
聊故事后面的故事
——《牛郎织女》的教学
(第一课时)聊故事里面的故事
(第二课时)聊故事后面的故事
反思之一:语文教育何处寻
——我们为什么这样教《牛郎织女》
反思之二:从叶老的两句话谈起
——怎么教《牛郎织女》
点评:我们究竟需要什么样的语文教学(吴永军)
第四章 域外之行
韩国基础教育概况
韩国教育的几个关键词
给学生什么样的梦想
——参观韩国外国语大学附属外国语中学
春天,我们的学生在做什么
——有感于四月的华盛顿
看得见的隐性德育
——有感于华盛顿的几处景观
从三所学校的细节,看“以学生为本”
——有感于美国的中学校
英国督导的“三角理论”
学校有自我评估吗?
——有感于英国学校的自我评估
有这样一所教会学校
——参观英国Grey Coat中学
第五章 求学笔记
和朱小蔓对话
一个人的教育是整体的
——听朱小蔓教授报告有感
教师的课堂智慧从哪里来
——听田慧生教授报告有感
理解德育的三重生态
——听刘惊铎教授报告有感
心宽天地宽,心静世间静
——写给老师曹思迅
改变态度,享受过程,学会感恩
向日葵的颜色
——在2006年教师节之际,写给朱永新教授
|
內容試閱:
|
做一个精神上气象万千的教师
2014年9月9日,我带领团队实践研究的“小学语文主题教学实践研究”荣获了建国65周年以来首届国家基础教育教学成果奖一等奖,并在人民大会堂得到了习近平、李克强等国家领导人的接见与祝贺。此次获奖,一是首届,二是小学获得比例较少,因此有人评价清华附小“为聪慧与高尚的人生奠基”的办学使命,无论从学科建设到课程体系建构,到育人效果,都进入国家基础教育一流水准,甚至在语文主题教学领域引领全国。
我曾荣幸地受到三届领导人的接见。前两次,是作为个人荣誉,而这次眼里闪动的喜悦是丰富的,这既是我从教近30年实践成果的肯定,也是我作为校长对清华附小办学理念的认同,因此我格外看重这份肯定……
15岁,我从弯弯的大山里走到师范学校,从百年的吉林第一实验小学走到百年的清华大学附属小学,从刚到吉林市的一名“替补教师”,到全国特级教师……一路走来,经历过的人和事,春秋与冬夏,白昼与黑夜,无时无刻不在我的脑海中像演电影一样,历历在目——从“依据教材,超越教材;立足课堂,超越课堂;尊重教师,超越教师”的“三个超越”理念,到“语文立人”的“主题教学”思想,再到主题课程中学校“1+X课程”课程结构整合的改革历程,是我以及我们团队一次次自我超越的过程。
就在9月9日这天,习近平总书记对广大教育者提出要做“四有教师”。在取得国家奖后,有记者让我谈谈心得体会。试想,没有“理想信念”,没有“道德情操”,没有“扎实的专业学识”,以及一颗“仁爱之心”,我们怎能“德配天地”?
的确,我们取得的成绩里,是一种家国情怀,一种对教育事业无限挚的爱,一种对教师神圣职责的敬仰,一种“让儿童站在学校正中央”理念的最好见证。我深深体会到,无论过去与现在,选择当教师何其幸运!要知道,你选择了一生不断修炼的职业。尽管教师不是待遇最高的职业,尽管教育存在这样那样的问题,但请坚信,无论何时,教师永远是最高尚、最令人尊敬的职业!因为,只有教师承载着弘扬中华文化,传承优良传统,培养学生中国灵魂、国际视野的使命!说我们崇高与伟大,一点都不过分!国家的肯定,学生的爱戴,让我有一种特别的自豪:无论社会怎样复杂,教师地位有待提升,但我们依然这样活出教师应有的尊严乃至神圣感、成就感,你依然可以做一个精神上气象万千的教师!
作为有着几十年教龄的过来人,写到这,我想谈谈我的心得与反思:
(一)永远将不敬业视为失职。其身正,不令而行!敬业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之一。咱们当教师的,不仅要培育和践行这样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还应该是榜样!因此,教师的敬业是对职业的敬畏,是懂得首要“传道”的任务,是教师道德修养的直接体现。这么多年,我的体会是,生活上也许可以随遇而安,校园里不可以随心所欲,更不能随随便便。要心向阳光,用正的能量与正确言行激励教师儿童热爱自己的祖国,热爱自己的同伴,热爱自己的学习与生活。有人评价我带领的团队追求卓越、摒弃平庸、杜绝低劣。我们养成一种“正念”,在工作中主动探索,在主动探索中积极工作的习惯,久而久之,你所获得的“正报”就会越多,教师不可能有时间去抱怨。
(二)世界是多元的,儿童是多样的,你要“有教无类”。我们知道生命不能重来,童年只有一次,我们要心怀慈悲,善待每一个生命。我们知道教育不是万能的,但作为教育者,你要相信教育的力量,如果连你都对教育没有信心,那么我们的爱就会大打折扣。你要把微笑、感谢与赞美当作职业本能。每天早晨,我都微笑着竖起大拇指或以鞠躬礼迎接每一位学生。每一天的疲惫,都因每一天早晨学生带给我的“爱的回流”而消散。眼前这些不一样的儿童,性别不同,面容不同,体型不同,时时提醒我——心中要装着的是差异而不是差距。尊重他们的不同、呵护他们的个性。要相信每一朵儿童之花都会绽放,只是花期各有不同。我经常对年轻人说,当教育教学效果不能令人满意时,先检视自己,不埋怨学生。我们往往喜爱学习好、相貌好的学生,但我们更要爱那些学习困难、相貌不漂亮,甚至具有特殊需要的学生。这样就超越了知识本身!儿童的心灵就会得到润泽,人格就会走向健全与完整,你的爱才丰富、深刻,富有智慧,而你自己成了博爱之师。
(三)儒雅是教师的最美气质,教师要努力成为学生的审美对象。教师儒雅所外显出的形象会化作无声的教育力量,熏陶感染每一个人。尤其在当今时代,我个人认为提倡儒雅尤为重要。教师都愿意穿休闲装,尤其年轻人的装扮,太过时髦,走在大街上看不出是教师身份,而这往往会成为学生模仿的对象。但在清华附小,我要求老师们在学生面前要努力做到仪态高雅,即衣着整洁、得体大方,不要太随意,太邋遢,坚决不能穿“短、透、露”的服装,但鼓励女教师化淡妆。在学生面前要举止文雅,互敬鞠躬礼,尤其谈吐尽力谦恭和蔼,快速地想,缓慢地说,善于倾听与包容,不固执己见。同时要求教师努力做到内涵博雅,有美好心灵、悲悯情怀。一句话,文质彬彬,然后君子也!
也许你会说,这些是清华附小教师的价值观,甚至是卓越教师、理想教师的要求,做到太难了。如果你真的这样认为,那么你的激情理想与举止言行就会大打折扣。自古讲取法乎上,只要明确方向,只要上路,就会遇到隆重的庆典,不信你可以试着遵循下面的路,看看如何实现。
定位准确——选择做教师,就要懂得自己首先是教育者,其次才是学科教师。自从选择了做小学老师,我就没有想过改行,从一而终到今天。这些年,我感觉到,选择从事基础教育的教师,你不是电影明星,更不可能一夜暴富,你是泥土,你是在学生未来对社会的贡献中,体现自己的人生价值;在学生今日的爱戴与未来的回忆中,实现富有乐趣与成就的教育人生。我经常对清华附小的教师说,选择当清华附小的教师,就是选择了更高的人生修炼的境界,必须明确,更要铭记并践行《清华附小教师誓词》:“我是清华人,努力用敬业、博爱、儒雅成就每一个学生,把每一个学生的成长当作我们的最高荣誉!”
把课上好——这是教师最崇高的师德。要把学科教学提高到学科教育的高度,即课堂上要以培育人为目标,而不仅仅是为了完成教学任务。从曾经的替补队员,到今天的特级教师,我的体会是,让学生因为热爱自己而热爱自己任教的学科。懂得教师在学生心目中的地位,往往取决于教师学养的深厚程度。教师可以有自己的个性甚至缺点,但要克服墨守成规,更要杜绝“不学无术”与轻慢课堂 。同时明确课堂改革方向,立足团队、积极参与课程改革,从课堂操作者,变为课程创生者,并努力形成自己的教学风格。
甘心奉献——因为这是教师崇高的操守。要懂得学校聘用的是教师的整个人、整个心。要舍得时间陪伴儿童,要知道陪伴才有感情,陪伴才有学生对你真正的热爱。比如班主任对待儿童要全心悦纳、真诚投入、舍得精力、乐于付出。再如管理者为了团队成功,全力以赴,献计献策,乐于奉献自己的智慧和体力,即为了他人成长,甘于牺牲个人的时间和利益。真的,你若奉献还将成长,你若自私便将“腐朽”。适当场合诉说自己的辛苦与奉献可以理解,不当场合表白辛苦是心理不平衡的表现,要强化自己“心甘情愿”的状态才是为师的本分。
学习状态——学习是最好的保养。改变,从阅读经典开始。当然这个阅读不仅仅是书本。现在学习的渠道太多了,只要你有“钩子”精神,只要你愿意做一块干硬的海绵,你都可以获得促进你成长的“食量”。人外在的形貌基于遗传是难于改变的,但人的精神却可因读书而蓬勃葱茏。那些历经时间沉淀依然流光溢彩的文字,在我们的心灵中留下缤纷的映像,让我们的内心云卷云舒。今天的工作必须今天完成,力争今天完成的事情比昨天更有质量,明天的目标比今天更加远大。现在当老师不容易,但我们要懂得人不是不合格才学习,而是通过学习不断成长。面对工作压力,要懂得忙是“营养”,不忙就是“营养不良”。要有“本领恐慌”的压力,懂得我们的“本领”在时代发展中会不断折旧,必须通过持续学习来实现保值与增值。“三十而立”、“四十不惑”早已过时,要毕生用“终身学习、终身受教育”的观念去追赶这个日新月异的时代,不断感受和吸纳这个时代的奔腾与力量,并以这感受和吸纳去锻造下一个时代的精华与脊梁。
激情思想——我经常这样比喻,激情好比人的撇,思想好比人的捺,一撇一捺如人的一灵一肉,支撑起人字立体的一生,这一撇一捺如教师的双翼,飞翔起为师大写的一生。我的课堂有激情,讲话时也充满激情,这是我引以为自豪的。试想,教师没有对教育的激情,其言谈举止怎能感染与带动儿童流淌出生命涌动的韵律?面对一个个幼小的生命,我们该怎样无限相信教育的可能性,在等待、唤醒与期待中为儿童的未来送上一程?我们的耐力,坚守是否不因年龄的增长、环境的改变、地位的升降而改变?说真的,在这个小得不能再小的“小学老师”身份上,你应该感受其中的“无穷大”,永恒的童心,让我们这些长大了的儿童不因地位变化、环境变化改变教师为师的初心,永葆无限的热忱。
而思想,是让你教给儿童学会判断,学会选择。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站在课堂,实际上是教师站在世纪之交的高度,用自己的独特风格与思想见解,带领学生在大文化的背景下,对教育进行宏观的根本性的反思,重新树立一种观念,一种思想。让学生超越你,把思考、发现和批判的权力交给他们。而这,与你所教学生的富有、昂贵的运动场、巨额的捐赠、时髦的制服等无关。而这,却是教师基于自己的学养、积淀、课程资源,基于国家课程又超越国家课程的再造。
教语文的时候,有人问,这些年你究竟要通过语文主题教学做什么?我说:我是教语文的,我是教人学语文的,我是用语文教人的。当了校长,有人问,这几年你带领团队做课程结构改造与整合,究竟是为什么?我说,我是在办学教育中必须时时探索“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这一教育的本原问题。而这,关键还在教师!
一个民族,一个国家,今天教室里走出多少优秀教师,将决定着这个民族、这个国家的明天和未来培养出多少聪慧而又高尚的人。一个时代、一个国家,只有当教师从课堂里面走出来的时候,这个学校的教育才是成熟的,这个国家的教育才有可能培养智慧和高尚的教育专家。一个好教师就是一种好教育。决定教育成败的是站在讲台前的那个人——教师。那就让我们一起努力成为:
一个因道德、知识和才能而受聘,并全身心投入事业的人,
一个不断获得知识与社会经验的人,
一个能完成多项令人振奋任务的人,
一个富于创造精神的人,
一个随时都从经验和教训中学习的人,
一个从人品到才干都受到尊敬的人。
游园路上的精神相遇
——古诗《游园不值》的教学
反思之一:“红杏出墙”的风景
杏,遍布祖国大江南北。甲骨文中有“杏”字。春秋时《管子地员》也记载:“五沃之土……其梅其杏。”孔子当年坐在四棵杏树的坛上弦歌讲学,故“杏坛”成了典故。传说三国时,吴国董奉隐居匡山今江西庐山,为人治病不取钱,只求愈者为其种杏树几株,数年后蔚然成林,故医家称为“杏林”。
种种由杏而引的典故让我们感叹,这次因教学《游园不值》,读到“红杏出墙”的隐喻,让我感慨。
一切经典最终都会指向结构。对《游园不值》中,“红杏出墙”的解读不可不注意。给小学生教学的时候,孩子们都会单纯谈到红杏的生命力——这很好。但,作为语文教师,我们仍要从结构出发,深入阅读,将不同的文化复合在结构之上,来读出自己的理解。也许收获的不仅仅是教学。
一、“红杏出墙”的行为
“春色满园关不住,一枝红杏出墙来。”当学生默读、体会后句“出”字的时候,让学生借助前句的“关”帮助理解。为了理解深入,拿出陆游的“杨柳不遮春色断,一枝红杏出墙头”与之比较。两位作者同是用了“出”,可一“关”,一“遮”之间,结果,前作名不见经传,后作却成了千古绝唱。
这是为什么?
学生的发言特别精彩,有的认为,这一处小景,写出了满园的春色。先概括大地集“春色”于“一园”,又强调“春色”不但满园,而且满到关不住的程度,于是“一枝红杏出墙来”。
陆游和叶绍翁的诗都用一个“出”字把红杏拟人化了,但前者没有明显写出非“出”不可的理由,而后者却先用“关不住”一“呼”,再用“出墙来”一“应”,把“一枝红杏”写得更活。有学生打的比方特别有意思。说“关”就好比锁头,把人锁在里面,要想出来那多不容易啊,必须想办法才行,可是,红杏却出来了,真了不起。
可见,“关”字激活了叶绍翁的诗。陆游的诗呢,未免平展,有点马上观花,不及叶绍翁之作那么精神专注。“关”字激发出的红杏的“出”,在深挚的精神体验和心理波折中,迸发出春光难锁、喜从天降的生命力度,以及情趣盎然的精神哲学的启悟。你想,春天之来,任何力量也难于阻挡,暗寓了任何美好的事物、有生命力的事物之难于阻挡。你看,有一枝红杏已探出墙来,正预告着漫天芳菲的春之信息。一切美好的、向上的、生机勃勃的事物都具有顽强的生命力,难道是能围得住、关得住的吗?因游赏受阻本来扫兴,却又因此得兴,这应该看作是一种精神奇遇。因此,这种精神奇遇,只一关一出,就把一首无法成游却胜于成游的诗写得别具一格。
孩子们感受到,名家之诗不一定都能成为名作,非名家一旦对生命与诗进行精诚开发,也可能出现奇迹。其实,在诗歌史上,此类现象屡见不鲜,前后风格极相似的,甚至是同一位作者,差别不大的两句诗,可一字之差,就会在全诗的艺术氛围、意境中达到最自然、最微妙、最和谐的境界,于是便脱颖而出,独占鳌头。
如果抛开“关”,仅仅从语文学的角度去分析“红杏出墙”的结构,我们看到,“出”仅仅是动词,它赋予主语“红杏”的仅仅是一种行为性,满园的春色就真的被束缚在园中了。
二、“红杏出墙”的性格
中国文化讲究“留白”。唯美的东西表面上常常含蓄不露,其美往往潜藏在内。特别是当某种偶然的美,突然地出现在你眼前,虽然它带给你的美其实超过了它本身的美,可我们总会追加更多的惊喜,而这种意外,结合着中国人的感情特点,带给人更多的是寤寐思服、辗转反侧的向往。
有人说,就性格而言,中国人的主体是被动和内敛的,主体性格是被动和向内的;相反,西方人的主体则是主动和外在的,而其主体性格则是主动和向外的。或者说,西方人更加懂得创造和展现,而中国人则倾向于发现和保留。所以,红杏出墙与其说描绘着一幕杏树生长的状态,不如说描绘着一种中国人生活的心态。
但,对天真烂漫、活泼可爱的孩子们,要让孩子们主动和外在(当然还要完成对语文教学本身的“口语交际”的训练任务),我特意安排了一次“园内”与“园外”的——即“‘花草’和‘红杏’对话”,“‘诗人’和‘园主人’”的对话,让彼此间把“心里话”释放出来。其实,园内园外这样热闹的对话根本就不存在。园还是原来的园,那一枝红杏还是原来的一枝红杏。所有的,只是想象而已,其实什么都没有发生。可就是这一枝红杏,留给我们想象的空间是那么丰富,心中想象怎么热闹就怎么热闹,心中感受怎么迷人就怎么迷人。心有多大,满园就有多大,想像春色有多美,生命就有多么灿烂。原来,只要心中有,满园春色已经满满地装在诗人和我们的心中。
有的学生想象自己就是红杏。讲了自己在园内和园外看到的不同景象,以及由此带来的不同感受,以及为什么要“出墙”并且能够出墙的理由。有的学生扮作关在墙内的那些花啊,树啊,草啊等景物,并和“红杏”进行有趣的对话……孩子们感悟到,为什么不是“春色遍野关不住”?因为,如果是遍野,便不需要关,而无墙就不会有出。没有“墙”,园内的红杏还有其他景物就如野花一样不存在出的必要和出的可能。恰恰是因为园墙的关,给园内的红杏们“外出”提供关不住的渴望和出墙来的快乐。
学生强烈地感受到,如果许多红杏出墙,就没有什么独特。可就这“一枝红杏”的有限形象却提供无尽的想象,这美好还会永恒地保留在心中。于是,红杏出墙作为一道风景,也成了“红杏”性格鉴赏的宣言,将中国人性格的深沉内敛在这宣言中,被孩子们放大提升了。
三、“红杏出墙”的精神
杏花摇曳多姿,让人联想到历代诗人的名句。杨万里的“道白非真白,言红不若红。请君红白外,别眼看天工”;高士奇的“谁道梅花早,残年岂是春?何如艳风日,独自占芳辰。”——残冬的梅花根本比不上沐浴在春光下艳丽的杏花;还有唐代王涯的“万树江边杏,新开一夜风”……
也许诗人不仅仅赞杏,而且借花喻人?现在,“红杏出墙”已经成了当代“婚外恋”的隐喻。女性“红杏出墙”往往被道德谴责。但,没有内部强烈的压制,便不会有守墙的红杏,同样没有外界巨大的向往,自然就不会有出墙的红杏。如果说“红杏”理解为“女性”,“园”理解为“束缚”,“墙”在某种意义上成了对女性的空间限制和行为约束。那么,红杏出墙就是女性冲破其束缚。
想到了前一阵看到的《断背山》。“每个人心里都有一个断背山,只是你没有上去过。往往当你终于尝到爱情滋味时,已经错过了,这是最让我怅然的。”导演李安还说,不要单纯将这部电影看作是讲“同性”之恋的,爱情的主题常常能超越时空与性别。
我想,对于“红杏出墙”,今天的阅读和生活,也应意会为一种对爱的生活的渴望,应该是弥漫着的,超越“狭窄”的异性间的爱情。
于是,在教学的时候,我扮作园主人,学生扮演叶绍翁,想象见到园主人他们会说些什么。学生不但把诗意说出来,还有创造:“你也不可怜可怜我老远来,爱惜你园的苍苔,在你家门口小扣,很久也不给我开门。但是,你家的满园春色是关不住的,你瞧瞧,这一枝红杏不是已经开出了墙头?……”“我”这样回答:“一枝红杏因何来,只因墙外有郎才。春色满园春色看不够,柴门就为你打开。”
笑声和掌声在课堂回荡。
有一次,有学生随口而出“红杏出墙”,语气里透着已知的关于爱情的“典故”。听课老师们都笑了。但我不想让其思维朝着“诡秘”而行,而当作学生是懵懂的脱口,大可不必非要往那方面牵引,于是,课很自然地走下去了。可想,如果我从“家庭”“法律”等意义阐释,是多么乏味而无聊啊,心中的那枝红杏也不美丽和令人向往。当然,如果要学生想像要见的会是什么人,说不定有的会说是心上人呢。老师就可以用“去年今日此门中,人面桃花相映红”升华一下。诗情就又显得高贵而迷人了。
诗人所要见的,不应简简单单看成爱恋的或追求自由爱情的女性。而应该是广泛意义上的人。于是,人生才有趣,人生才豁达。人生在世,需要时时发现大自然的魅力,也要能时时适应人与人的感情——对朋友的期待和偶然“不值”的失望;对朋友的爱慕和笑声渐消的惆怅。有此眼界和心胸,就容得下诗,就能生出诗意。诗是美好的事物入眼、入心,用言语表达出来,并带有个性特点的韵律。
总之,引导出红杏出墙的几种价值,不管是谁,隐喻的是对宿命无畏的挑战,对生活封锁的突围,对人生“束缚”的“突破”。“红杏出墙”,既是人性的魅力,更是人性的魄力!
英国督导的“三角理论”
在中国,为了对教育起督导作用,成立了教育督导部门,隶属于人民政府机构,教育督学也都由政府任命。然而,督导部门却设立在教育部门内部,这样带来的结果往往是“自己监督自己”。
在英国,督导具有威慑力。早在1893年英国政府就设立了“皇家督学团”,距今已有170余年历史,是世界上建立教育督导制度最早的国家之一。其督导制度游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