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書推薦:
《
DK威士忌大百科
》
售價:NT$
1340.0
《
小白学编织
》
售價:NT$
299.0
《
Android游戏开发从入门到精通 第2版 王玉芹
》
售價:NT$
495.0
《
西班牙内战:秩序崩溃与激荡的世界格局:1936-1939
》
售價:NT$
990.0
《
非对称创新:中国企业赶超战略 魏江 刘洋
》
售價:NT$
495.0
《
潜能觉醒
》
售價:NT$
395.0
《
初平:汉末群雄混战(190—195)
》
售價:NT$
245.0
《
建安:官渡大决战(196—200)
》
售價:NT$
245.0
|
編輯推薦: |
已出版十余年的连续性年度研究报告,作者权威,数据详实,具有很高的业内知名度。
|
內容簡介: |
本报告是以中国区域创新体系建设为主题的综合性、连续性的年度研究报告。本报告以区域创新体系理论为指导,通过中国科技发展战略研究小组多年形成的评价方法,利用大量的研究统计数据,权威、综合、动态地给出了各省(自治区、直辖市)的创新能力排名和各项创新能力分析,为地方政府、研究者和社会各界了解本地区的创新能力提供了一个很好的平台。
本报告在历年报告的基础上,推出了以产业升级为主题的研究报告;我们选择了钢铁产业和生物医药产业作为案例产业,以发达的广东省作为一个案例区域,同时还分析了一个服装产业的集群。本报告得出的基本结论是:中国的产业总体而言是在不断的升级过程中,不存在低端锁定的危险。但一些传统的服装产业和高技术产业,都存在升级慢的特点。我们主要的政策建议是政府要加强公共管理职能,管理产业外部性,以拉动产业升级。
|
關於作者: |
中国区域创新能力报告由科学技术部政策法规司资助支持,报告由中国科技发展战略研究小组和中国科学院大学中国创新创业管理研究中心承担,研究成员分别来自科学技术部、中国科学院、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中国社会科学院、清华大学、北京系统工程研究所等机构。
|
目錄:
|
前言
第零章导言
0.1区域创新能力评价的意义
0.2评价体系与分析框架
0.3 2014年中国区域创新能力报告基础指标变更说明
第一篇 2014年中国区域创新能力分析
第一章全国区域创新能力排名
1.1综合指标排名
1.2实力指标排名
1.3效率指标排名
1.4潜力指标排名
1.5其他重要指标排名
第二章决定创新能力强弱的因素分析
2.1领先地区
2.2创新能力与经济发展、居民收入以及教育水平的关系
2.3研发投入金额及投入强度
2.4政府研发经费投入使用结构
2.5从专利申请受理情况看创新能力分布
第三章排名变化幅度较大的地区
第四章区域创新驱动进程分析
4.1波特的经济发展阶段论
4.2《全球竞争力报告》中关于经济发展阶段的划分
4.3中国各省(自治区、直辖市)经济发展阶段的研究
4.4结论与启示
第二篇 创新驱动与产业转型升级
第五章导言
5.1产业转型升级是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必然选择
5.2推进产业转型升级的关键问题
5.3本报告研究的主要问题及章节安排
第六章中国区域产业转型升级指数
6.1指标体系构建
6.2评价方法
6.3评价结果
第七章广东省产业转型升级
7.1广东省产业结构调整——基于偏离-份额分析法
7.2广东省产业升级的分行业分析
7.3政府在产业升级中的作用
7.4结论与启示
第八章钢铁产业的转型升级——以河北省为例
8.1河北钢铁产业的发展现状
8.2河北省钢铁产业发展面临的主要问题
8.3河北省推动钢铁产业发展的举措
8.4河北省钢铁产业升级发展分析
8.5结论与启示
第九章全球价值链视角下区域服装产业集群的发展与升级
9.1内源型的温州市服装产业集群
9.2以“侨乡为中间商”的福建省晋江服装产业集群
9.3以贸易起家的广州虎门服装产业集群
9.4三个产业集群升级的比较
9.5结论与启示
第十章中国生物制药产业的创新与升级
10.1中国生物制药产业的发展
10.2中国生物制药产业在全球的竞争力
10.3产业发展与升级的制度环境
10.4中国生物医药产业与世界的差距
10.5结论与启示
第十一章促进产业转型升级的政策建议
11.1关于中国产业升级的基本结论
11.2政策建议
参考文献
第三篇 区域创新能力分省(自治区、直辖市)报告
第十二章各地区创新能力分析
12.1北京市
12.2天津市
12.3山西省
12.4河北省
12.5内蒙古自治区
12.6辽宁省
12.7吉林省
12.8黑龙江省
12.9上海市
12.10江苏省
12.11浙江省
12.12安徽省
12.13福建省
12.14江西省
12.15山东省
12.16河南省
12.17湖北省
12.18湖南省
12.19广东省
12.20广西壮族自治区
12.21海南省
12.22重庆市
12.23四川省
12.24贵州省
12.25云南省
12.26西藏自治区
12.27陕西省
12.28甘肃省
12.29青海省
12.30宁夏回族自治区
12.31新疆维吾尔自治区
第四篇 附录
附录一区域创新能力评价指标含义和数据来源
附表1区域创新能力评价体系——指标含义
附录二区域创新能力分地区基本指标
|
內容試閱:
|
第零章
导言
中国区域创新能力报告由科学技术部政策法规司资助支持,报告由中国科技发展战略研究小组和中国科学院大学中国创新创业管理研究中心承担,研究成员分别来自科学技术部、中国科学院、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中国社会科学院、清华大学、北京系统工程研究所等机构。十余年来,研究小组对全国各省(自治区、直辖市)的创新能力给出了综合性、动态性的分析,受到政府部门、科研机构、业内专家、学者、主流媒体以及门户网站的关注,产生了广泛的社会影响。
0.1区域创新能力评价的意义
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区域创新体系逐渐受到学者的关注(Cooke,1997)。从理论上讲,在丰富创新系统理论体系的同时,它还有自身的重要意义。首先,区域创新体系的研究将创新的变量延伸到空间的维度,使创新体系有了地理的内涵,丰富了国家创新体系的研究内容;其次,区域创新体系让创新资源配置中的区域极化与均衡成为一个重要的研究命题;最后,区域创新体系的研究为各级政府对创新的政策支持、规制模式等相关研究提供了多样性的支撑,这一点对中国而言尤其如此。
中国区域创新体系的结构形成有着与发达国家不同的独特性,一是因为中国是一个有着悠久历史的国家,地域的多样性使得区域创新体系具有丰富的多样性;二是因为中国是一个从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从封闭自守走向开放创新的国家,不同地区转型的速度、方式和开放的程度都存在差异,从而导致区域创新体系结构的差异性。由此引来的核心话题是,我们如何看待区域创新发展的基本模式,对其创新能力的评价显得尤为重要。
从现实意义上讲,区域创新能力的评价,一方面可以为中央政府提供协调区域发展的新模式,中国地域广大、区域多样性高可以为创新提供更多更大的空间;另一方面也可以为地方政府推动当地经济工作提供新的思路,更加突出创新在区域发展中的地位,发挥地方政府在产业升级和经济发展方式转变中的能动作用。
0.2评价体系与分析框架
在本报告中,一个地区的创新能力是针对该地区创新能力与其他地区相比而言的相对排名,不是该地区创新能力的直接衡量。总体说来,各省(自治区、直辖市)的创新能力相对去年而言,都会有一定的提高。
评价一个地区的创新能力,需要一套较好的指标。指标选取、指标的数量、权重的选取以及指标中主观与客观指标的比例,都影响到最终创新能力的排名。因此,我们在指标选取、评价方法等多个方面都非常谨慎,借鉴了包括《世界竞争力年鉴》《全球竞争力报告》《全球创新指数》《创新型联盟指数》以及《国家创新指数》在内的诸多国内外知名报告,并根据我国区域创新体系的特征进行了适当的动态性调整。
0.2.1评价原则
在召开了近十次不同专家组成的学术会议、听取了许多专家的意见后,研究小组最终形成了评价中国区域创新能力框架的四个原则:
第一,框架必须考虑区域创新体系建设情况,即强调大学、研发机构、企业、中介机构和政府等创新要素的网络化,把知识在几个要素间流动的程度作为衡量区域技术创新系统化的关键。
第二,框架必须考虑区域科技创新的链条建设。强调链条,首先,因为在大多数情况下,技术创新先是来自于一个创新的思想和发明或科技突破,其中大学、科研院所的知识创造活动是重要的创新来源。其次,有了很强的知识创造活动,不等于该地区就有较强的创新能力,因为许多事实表明,科技实力强不等于技术创新能力强,许多地区没有较强的科技基础,但仍然具有很高的技术创新能力。问题的关键是一个地区能否有效地利用全球范围内的各种知识为本地区的创新服务。因此,必须考虑知识流动或技术转移的能力。再次,企业是技术创新的主体,而不是科研部门或高校。因此,一个地区技术创新能力的高低,关键是企业有没有足够的创新动力和创新能力。我们在考察企业的技术创新能力时,注重引入创新链条来进行评价。因此,与已有的科技竞争力评价体系不同的是,本报告的指标框架强调企业是技术创新主体这一价值判断。
第三,框架强调创新环境建设的重要性。在市场经济体系下,衡量地方政府工作的重要内容不是传统的计划和干预的多少,而是如何创造一个有利于企业创新的环境。因为政府远离市场,不能直接指导企业的技术创新流动,其职能调整的关键就是从依赖计划转向创造创新环境来推动企业的技术创新。
第四,框架必须兼顾一个地区发展的存量、相对水平和增长率三个维度。在洛桑的《国际竞争力报告》中,比较强调存量、相对水平,但不强调增长率。本报告的一个特色是对增长率的强调,我们认为,增长率反映了一个地区的经济发展潜力。因此,从2007年开始,我们将综合指标分解为实力指标、效率指标和潜力指标,并延续至今。
0.2.2指标体系
按照上述四个原则,我们提出了如表0-1所示的区域创新能力指标体系,包括5个一级指标、20个二级指标、40个三级指标和137个四级指标。一级指标包括知识创造、知识获取、企业创新、创新环境和创新绩效(表0-1)。其中,知识创造用来衡量区域不断地创造新知识的能力;知识获取用来衡量区域利用全球一切可用知识的能力;企业创新用来衡量区域内企业应用新知识、推出新产品或新工艺的能力;创新环境用来衡量区域为知识的产生、流动和应用提供相应环境的能力;创新绩效用来衡量区域创新的产出能力。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