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書推薦:

《
雀鸟与群狼的对决:扭转战局的兵棋游戏
》
售價:NT$
449.0

《
老年膳食与营养配餐 第2版
》
售價:NT$
230.0

《
中国丝绸艺术大系·广东省博物馆卷
》
售價:NT$
4998.0

《
海外中国研究·中国乐书:从战国到北宋
》
售價:NT$
755.0

《
明代赋役与白银——梁方仲著作集
》
售價:NT$
367.0

《
量子纠缠
》
售價:NT$
296.0

《
舆论(普利策奖得主、“现代新闻学之父”沃尔特·李普曼传播学经典)
》
售價:NT$
347.0

《
拥抱真实自我:内在小孩的探索和疗愈
》
售價:NT$
301.0
|
編輯推薦: |
《灵光澈照:魏晋南北朝文学中关于生死、自然、社会的思考与叙述》是作者对魏晋南北朝时期“民族文化精神的建构与文学创作之间”互动关系的专题探讨,作者认为:从民族文化精神的建构进程这一视角来审视魏晋南北朝文学,不难发现,这一时期的文学创作中最具历史稳定性、最具直接影响力、最具文化精神符号意义的,或者说对这一建构进程贡献最卓著的,当推六朝志怪、陶渊明的诗文和以谢灵运为代表的山水诗。因此,作者着力在这三个领域加以深度开掘,得出了新的认识与结论。南京大学中文系教授、博士生导师莫砺锋说这套丛书:“各卷作者都是不同研究领域的专家,有着古典文学研究的深厚积累,在对许多问题的论述中包含着独到的学术见解,提出一些不同于学界定论的看法,这保证了丛书的学术价值。我认为这是一套有价值、有特色的学术论著。”
|
內容簡介: |
本书系刘扬忠和蒋寅主编的“古典文学与华夏民族精神建构”丛书之一种,为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古代文学研究室研究员韦凤娟的个人专著。
《灵光澈照:魏晋南北朝文学中关于生死、自然、社会的思考与叙述》“绪论”之外分三编共十章:第一编探讨“志怪”小说,分三章依次论述了“鬼话”“仙话”“怪话”;第二编探讨“山水诗”,分四章深入论述了山水诗的精神源头、话语构成、、符号意义以及山水诗的开创者谢灵运;第三编集中探讨魏晋南北朝时期的杰出代表、大诗人陶渊明,用三章的篇幅阐释了陶渊明的精神格局、文化品格与境界。
|
關於作者: |
韦凤娟,女,1948年生。1981年毕业于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文学系,获硕士学位。现为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研究员。主要学术成果有《中国古代山水诗史》等。
|
目錄:
|
绪论
第一编
志怪:关于生死之谜的奇诡思考
第一章“鬼话”:关于“死”的叩问及诠释
第一节一个古老的话题:灵魂观念的追溯
一鬼神一体:从祖灵崇拜说起
二气魂与形魄:二元的灵魂观念
三“强死”者为鬼
四从“土伯九约”到“泰山治鬼”:本土“地府”观念的形成
第二节“鬼话”:重返此岸世界的诉求
一全新的叙事空间:生死两界的交叉叠合
二未泯的世情:联结生死界的纽带
三“生”的延伸:有憾人生的补偿
四“生”的延伸:两种类型的“幽婚”
第三节“鬼话”:关于死后世界的好奇想象
一泰山治鬼:人世的翻版
二泰山治鬼:对于生死问题的独特解读
三地狱:恐怖的幽冥世界
四“转世”:关于生死问题的全新诠释
第二章“仙话”:永恒人生的追求
第一节神仙信仰的嬗变
一从灵魂不灭到肉身不坏
二从“神灵”到“神仙”
三人人皆可成仙
四士族的神仙理想:地仙
第二节灵境:现实世界的补偿
一人间仙界:洞天福地
二神仙世界的俗世风采
三不同时间系统的设置:时光永驻的畅想
第三节关于“天仙配”的文化阐释
一巫山神女“降临”的传承
二天仙美缘
三阿母嫁女的底蕴
第三章“怪话”:关于生死问题的另类解读
第一节精怪的“人形化”与巫鬼道语境
一变化观念的嬗变进程
二精怪与鬼魂:“鬼者,老物精也。”
三精怪之说与巫鬼道的社会背景
第二节另类的修炼:狐精故事与神仙道教
一自然狐的“精怪化”及“人形化”
二狐精“人化”的新态势
三修炼观念的另类“移植”
四“性因素”的凸显:截发、吸精与房中术
五人狐合一的九尾狐:一个独特的文化符号
第二编
山水诗:关于人与自然之关系的体悟
第四章山水诗的精神源头:思维特性与山水自然观
第一节独特的思维定势:自然—→人事
一人类童年时期的共识
二理性逻辑与感性经验:迥异的思维理路
三独特的社会形态与认知自然的基本特征
第二节两种基本的山水自然观及审美取向
一“君子比德”:将自然美纳入社会伦理的价值系统
二“万物一体”:以“自然”之美来规范“人事”
第五章“山水”话语的初构:自然美意识的递嬗及其文学书写
第一节《诗经》所反映的自然美意识
一山川:统治力量的神秘象征
二“于以用之”:物质功利考量
三“以写我忧”:“娱情”意识的初萌
四“比兴”之用:人与自然之间对应关系的表述
第二节楚辞所反映的自然美意识
一巫术文化的神奇“保留地”
二浪漫的自然意识:“民神杂糅”
三屈原自然观中的理性色彩
四“赋”法的运用:人之“情”与自然之“景”一体性的初呈
五屈原的启示:抑亦江山之助乎
第三节汉赋所反映的山水自然观
一山川:“君权神授”的象征
二大赋中山川景物描写的审美特征
三骚体赋中的自然风物
四汉赋对于山水诗的意义
第四节山水诗的形成:魏晋士人精神活动的艺术表述
一建安文人的生命体验与山水自然
二竹林风范与山水自然
三山水诗的早期形态:隐逸诗与游仙诗
四纪行山水诗与玄言诗
第六章“山水”符号意义的凸显与魏晋社会
第一节山水:自然经济形态催生的一个审美要件
一经济生活中心的转移:江南庄园的兴起
二审美情趣的变化:从都市之繁华转向山林之静寂
三“有如自然”的私家园林
四会稽:山水诗的摇篮
第二节山水:独特处世模式的一个行为标识
一传统的处世之道:“隐”与“仕”的对立
二朝隐:“隐”与“仕”的合一
三山水之好:朝隐的标志
第三节山水:理想境界的一个象征符号
一“箕踞”的竹林七贤:“情”与“礼”的冲突
二理想人格的重塑
三山水喻人:理想人格的外化
四山水:“以形媚道”的言、象
五玄言山水诗的意义
第七章山水诗派的开创者:谢灵运
第一节谢灵运的家世经历与山水情结
一名士家风:雅好山水
二乌衣郎的失落
三“壮志郁不用”,“泄为山水诗”
第二节谢灵运山水诗的艺术特色
一“舒情缀景,畅达理旨”
二章法经营之妙
三画境的营造
四“初发芙蓉”
第三编
陶渊明:一个东方文化精神的价值符号
第八章陶渊明的精神格局与儒道传统
第一节陶渊明的儒家风范
一人生道路的抉择
二“固穷”之节与“乐在其中”
三“吾与点也”
第二节陶渊明的道家风度
一超功利的审美观照态度
二真率自然的美学追求
三顺应自然的生活观
第九章陶渊明的文化品格与闲情文化
第一节闲情文化的哲学建构与陶渊明
一屈原自沉的哲学意义
二儒道互补:超越精神困境之途
三陶渊明的模式:“清”“浊”之外的经营
第二节闲情文化核心意义的建构与陶渊明
一“务虚”与“求实”
二“闲情”与“闲人”
三陶渊明的启示:化俗为雅与“点铁成金”
第十章陶渊明的境界:一种文化模式的理想呈现
第一节从冲突中升华出来的和谐境界
一“一心处两端”
二“我岂能为五斗米折腰”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