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書推薦:
《
文化的演化:民众动机正在重塑世界
》
售價:NT$
403.0
《
布鲁克林有棵树(孩子喜欢的阅读经典读本 基于真实生活的全球经典成长小说 走出成长困境 追逐梦想 人生励志 自我塑造小说)
》
售價:NT$
347.0
《
构建未来教育图景:实践以学生为中心的育人模式
》
售價:NT$
398.0
《
中考热点作家孙道荣2024年散文精选集三册
》
售價:NT$
581.0
《
全球城市案例研究2023:基于网络的合作与竞争国际经验借鉴
》
售價:NT$
908.0
《
引爆:炸药、硝酸盐和现代世界的形成
》
售價:NT$
388.0
《
人类星球:我们如何创造了人类世(企鹅·鹈鹕丛书013)
》
售價:NT$
418.0
《
伏候圣裁:中国古代的君主与政治
》
售價:NT$
449.0
|
內容簡介: |
美学家、文学理论家、散文作家杜书瀛新作访美游记《坐在汽车上看美国》一书始于2005年,中经2010、2012年,结集于2014年,历时将近十年。是作者夫妇到美国看望女儿一家时留下的记录。这是亲情的凝聚,也是采风的实录,是自然之书写,也是社会之观察。三代人欢聚一堂的生活片段,奔驰于路上饱览自然风景的感慨,邻里街边风俗人情之观察。作者一家人随女婿所驾之车,深入美国内地自由自在奔跑,将蓝天白云之下各地风光采撷笔下。从印第安人的圆形帐篷,到城镇边缘的小别墅,从黄石国家公园异彩纷呈的温泉喷泉,到落基山公园的松林积雪,从“魔鬼之塔”,到“信仰之城”,自然环境与人文奇迹,浑然一体,画面鲜明,语言生动。我们若把《蓝天白云绿草坪》《黄石归来不看泉》《能源之都》《风洞》《岩石城》《红木森林》等放在一起阅读,就能被这些散文的“自然书写”的魅力所吸引,在这方面,美学家的眼睛,文学者的笔法,为之注入了不凡的生命力。此外,作为有深切历史、现实关怀的人文学者本书作者也写下了许多关于美国人文历史的篇章。他拜谒了海明威,他看到了总统山,他写下“白宫里的狮子”老罗斯福的小屋子的故事,正是这位写过《美国理想》的老罗斯福,对“现代美国”的缔造,产生了巨大的影响。震撼人心的《每根枕木下都有一具华工尸骨》一文,极具洞察力,读后不只是感慨,更引发深入的思考。
|
目錄:
|
序一:皇皇者华,于彼原隰(黎湘萍)
—— 一路叹赏风景的美学家
序二:美学家的旅美“闲情偶寄”(陈定家)
卷首语:走“车”看花
坐在汽车上看美国(一)
——2005
小插曲:“天文”奇迹和时光“倒流”
蓝天白云绿草坪
能源之都
“为了人民的利益和欢乐……”
黄石归来不看泉
死木头?活赌城?野比尔
“魔鬼之塔”
风 洞
坏土地
拉皮德城和它的总统铜像
总统山
雕刻故事
疯 马
“玉米宫殿”
坐在汽车上看美国(二)
——2010
维达坞?纪念碑?“西部”精神
“烟囱岩”
波德印象
美国独立日
衣着之类
购物中心所见
从“先驱”想到的
礼仪礼貌
空军学院
“众神之园”
陶斯:城小名气大
汽车上有关历史的遐想
“印第安-墨西哥风”
信仰之城圣达菲
班德利尔
原子弹“小男孩”和“胖子”在这里诞生
美国人善于“纪念”
一棵从石头里长出来的树
大自然的赏赐
一座历史上的监狱
善安先驱节
寻找中国人的足迹
摩门圣地盐湖城
犹他是个大公园
云遮雾罩大峡谷
丹佛艺术博物馆
坐在汽车上看美国(三)
——2012
小序:西部之西
一个人的城市
丑陋的城市,美丽的学校
谒海明威墓
温馨而亲切的博伊思
众美掠影
火山:死亡了的恐怖和生活着的恐怖
恶魔变成了美女
红木森林
富饶的“物质”和富饶的“精神”
旧金山印象
犹塞米提公园
从塔浩湖到大盆地
坐在汽车上看美国(四)
——2014
“这是我一生最幸福的一天”
“野生动物乐园”
每晚一盘棋
“每根枕木下都有一具华工尸骨”
从“岩石城”想到米芾
大雁在这里安居乐业
“爷爷,今天是你的生日”
豪华的议会大厦
“老顽童”西奥多?罗斯福和他的小木屋
女婿奔丧
重游熊湖
|
內容試閱:
|
“每根枕木下都有一具华工尸骨”
中国和美国,被太平洋分割开来又连接起来的两个伟大国家,在不同时代分别创造出两个“万里”之长的世界奇迹,一个是古代中国的万里长城,一个是近代美国的太平洋铁路。它们在东西相背、黑白轮转的地球两面,在大地母亲的腰际翻山越岭,像两条巨龙横亘在天地之间;然而它们在各自民族的历史发展中,发挥着不同的功能:一曰“隔”,一曰“通”——古代中国的万里长城是设置障碍,阻隔北方的游牧民族南下侵扰;近代美国的太平洋铁路是消除障碍,打通美国东西之间曾经如同“蜀道之难”的交通。无论如何,在今天,它们都成为人类智慧和创造能力的重要象征,成为人类文明的显著标志之一。
外国人到中国,如果没去长城,那将是一大憾事。那年我三岁的小外孙洲洲登上长城,站在烽火台上,拍着胸脯用刚刚学会的中国话自豪地说:“不到长城非好汉,我登上长城,我是好汉!”宇航员在太空所看到的中国,最显眼的就是长城,此时总是非常激动;神舟飞船上的中国宇航员尤甚。
一直以来,万里长城被誉为“世界中古七大奇迹”之一;美国太平洋铁路,则被称为工业革命以来的“世界七大工业奇迹”之一。它为美国的经济发展做出了无法估量的巨大贡献,甚至可以说是它成就了现代美国:这条铁路使东西阻断的美国完整了,使美国真正地活起来了,使美国走上了通往“世界第一强国”的道路。从纽约到旧金山,长约万里,太平洋铁路修通之前,这段路程需要乘船绕行南美洲合恩角,最快也要六个月;而铁路建成后只需要七天。以奇特想象闻名世界的法国小说家儒勒·凡尔纳在《八十天环游地球》中,以科幻小说家之言对太平洋铁路做了这样的评价:如果没有它,八十天环游地球只是梦想而已。
太平洋铁路从我女儿所居住的城市善安穿过,与80号公路如影随形,形影不离。每次开车出行,无论向西还是往东,只要是走在80号公路上,都会时常看到长长的火车(一般它们都是上百节车厢)昂首行进;有时我还看到写着中国字的集装箱在美国大地上熠熠耀目,不禁心头一热。
据说,太平洋铁路当年是从东西两端相向修建。西段由中央太平洋公司负责,从加利福尼亚的萨克拉门托向东修;东段由联合太平洋公司负责,从内布拉斯加的奥马哈向西修,最后在犹他州对接的。交会处位于犹他州奥格登地区的普罗蒙特里丘陵地带,已经成为一道亮丽的人文景观。
早就想一睹其风采。这次来美国,女儿女婿专门安排我们参观铁路交会点。
那天我们驱车赶到交会点时,将近中午,骄阳似火,气温足有摄氏三十七八度。一辆机车鸣着汽笛缓缓驶来,停在另一辆机车十米开外的地方。这里已经聚集着参观的人群。一阵欢呼。机车上走下十位年老的绅士,都是一百五十年前的打扮,他们要再现当年东西太平洋铁路交会仪式的情境。其中最著名的人物是当过加利福尼亚州州长的中央太平洋公司老板斯坦福(就是后来创立闻名世界的斯坦福大学的那位),还有银行家,传教士,内华达州、亚利桑那州的官员,参加过南北战争的将军……仪式开始,首先为修路而牺牲的人员默哀,然后按照当年的实情,这些有头有脸的人物纷纷登台讲话,神采飞扬,激昂慷慨,严肃而幽默,不时引得人群阵阵欢呼和欢笑,我们也不由得随之鼓掌。
1869年5月9日,路轨还差三十英尺未铺,专等5月10日最后完成,举行对接仪式。
一百四十五年前即1869年的5月10日那天,气温比今天凉快,只有摄氏二十一度。十二点四十分,斯坦福举起一把纯银的锤子,把一根纯金的道钉打下去——这银锤和金钉是专为交会仪式打造的。斯坦福砸下的那颗纯金道钉上刻有这样一句话:“愿上帝如同这条铁路连接两个海洋一般,保佑我们国家的统一。”
当年,斯坦福的第一锤打歪了,砸在临近的枕木上,引起一阵欢笑。十二点五十分,一条伟大的铁路对接胜利完成,那一刻全美国沸腾了,教堂钟声齐鸣,芝加哥的游行队伍长达十一公里,纽约彩旗飘扬、鸣炮一百响,费城古老的自由钟又敲响了……南北战争结束时的欢庆场面,五年之后再现。
5月10日这一天,以“金道钉日”而载入美国史册。
但是,许多人可能不知道,在不同时代、不同国度完成的这两个令世界惊异的“万里”奇迹,虽然在时间上相差千年之长,在空间上相距万里之远,但它们的修建却都渗透着中国人的血汗和智慧,都有千万中国人付出宝贵生命。中国古人之如何修长城(特别是古今传唱的孟姜女之“哭”),几乎家喻户晓,自不用多说,现在说说太平洋铁路修建中的一些故事,尤其是我所知道的中国人的贡献和他们的血泪。
一份介绍华工参加修建太平洋铁路的资料说,这条伟大铁路最艰险的路段,是由以中国人为主的工人修建的。中央太平洋铁路公司成为第一个大规模雇用华工的企业。从1865年到1869年四年间,约有一万四千多名华工参加筑路工程。西段全长一千一百公里,百分之九十五的工作是由华工完成的——在中央太平洋铁路公司的工人薪水发放记录中,我们也可以清楚明白地看到华工的比例高达百分之九十五。该资料这样描述当时的情形:从西部往东的路段修建最艰难,前面是海拔两千一百米的内华达山脉,最初的四十英里都是在崇山峻岭中穿行,必须建设五十座桥梁和十多条隧道。起初雇用大批的爱尔兰人,但他们酗酒、斗殴、不断要求加薪,每天还是有数以百计人逃跑去挖金,工程进展极慢。无奈,太平洋公司老板们抱着试试看的心态,想到华工。此时,移民到美国加州的中国人已经有将近五万人,大多是青年男子。成千上万的中国劳工应召参加了最艰巨的中央太平洋铁路的建设。在工程中,他们以中国人特有的吃苦耐劳精神和出众的聪明才智,为筑路发挥了关键性作用,做出了决定性的贡献。高峰时期,有好几千名华工同时参加筑路。他们一天干十二小时,而且往往是最险最累的活,严寒酷暑,崇山峻岭,沙漠盐湖,极为艰苦。1865年底到1866年初,接连五个月的暴风雪使雪崩频繁发生,有时候整个营地的华工都被埋没。几个月后,冰雪融化,人们才找到遇难华工的尸体,他们的双手依然紧紧握着工具;1866年冬,在塞拉岭通道施工中,有五百到一千名华工死于雪崩,死亡率高达百分之十以上。广为流传的“每根枕木下面都有一具华工的尸骨”,并非虚言。
华工们不但能苦干,还表现出超人的智慧。1867年冬天,气温降到摄氏零下二十三度,工程因运输困难而陷入停顿,工程师们也束手无策;这时华工们铺了一条三十七英里长(约合五十九点五公里)的冰雪道,利用光滑的路面拖运物资,这样不但恢复了运输而且加快了工程进度。在中央太平洋铁路与东段的联合太平洋铁路连接贯通前的最后阶段,华工接受爱尔兰劳工的挑战展开筑路竞赛,西段华工还创造了十二小时铺轨十英里二百英尺(约合十六点四一公里)的世界纪录!1869年8月10日,身在英国伦敦的马克思也提到这个事情,他在写给恩格斯的信中说,美国大铁路的建成和“输入中国的苦力”分不开。
感谢这篇资料的搜集和写作者,他使我们看到了华工的血泪和他们的贡献,认识了他们的智慧和他们的伟大!
每次开车出行走在80号公路上,我每每在朦胧中看到旁边发光的铁轨上,仿佛有当年华工弯腰驼背、汗水中夹杂着血水的身影,也似乎看到每根枕木下华工留下的尸骨——人们是在以华工尸骨铺就的铁路上行进呀!
由此,我更深地体会到,我们中华民族是勇于担当的民族,无论在古代还是现代、在中国建设还是外国建设中都是如此。在太平洋铁路修建中由于人员短缺和难度增大而面临中断的时刻,正是华工的加入使之得以继续,并且使得这条原计划十四年完成的铁路只用了七年就胜利通车。
我们中华民族是富于智慧和创造精神的民族,不但创造了五千年中华文明,而且为世界其他民族的文化增添光彩。在铁路修建中遇到解不开的难题时,华工用“中国智慧”为之化解,连外国工程师也啧啧称赞。
从当年华工的奉献我更深地领悟到,中华民族以自己的坚忍和刚毅、以自己的刻苦和耐劳、以自己的博大和善良、以自己的辛勤和牺牲,为人类社会的发展铺路——过去如此,现在如此,今后也将如此。
这样伟大的民族必然是拥有光辉未来的民族。
这样伟大的民族理应获得世界的尊敬。
遗憾的是,华工做出如此大的贡献,在1869年5月10日普罗蒙特里铁路交会仪式上却没有华人的影子,而且同一天在加州萨克拉门托举行的庆祝活动中也没有一个华工代表。有一个旧金山的法官在祝酒时说“在加州人民的血管中,流着四个当代最伟大民族的血液,有法国人敢打敢冲的勇猛劲头;有德国人的哲学头脑和坚定精神;有英格兰人的不屈不挠的毅力;有爱尔兰人不知忧愁的火暴脾气。它们各自做出一份恰如其分的贡献。”居然只字不提华工所做的贡献。
更可气的是,他们“卸磨杀驴”,铁路建成后,工地上的华工全部被解雇。排华热潮,风起云涌。部分白人竟喊出了“不给华人一个工作机会”口号。许多地方的白人暴徒围攻华人,杀人越货。前几年我到怀俄明州的泉石城寻找被迫害的华人足迹,那里有二十八名华人遇害。约一百五十名武装白人围攻华人居住区,开枪射击,纵火焚烧房屋,来不及逃跑的华人或被枪杀,或被烧死在家中。旁观的白人拍手喝彩,甚至参与抢劫。当时我写了一篇短文《寻找华人的足迹》在《人民日报》发表。排华居然变成美国的国会和政府行为。1882年5月6日,美国国会通过了历史上第一个禁止自由移民的法案《柏林盖姆条约修正案》,规定十年内暂不接受华工移民,并且对非美国出生的所有华人后裔的国籍不予承认。该法案是美国通过的第一部针对特定族群的移民法。当时全美约二十三万华人,只能被“法案”局限在唐人街里生活,成为自由美国的劣等公民,直到1943年才废止。
1969年,在美国太平洋铁路贯通百年的纪念仪式中,美国白宫向旧金山华侨总会发来这样一封信:“现今中央政府全体同人,深知华裔先民流血流汗,以最大之牺牲精神,在极艰苦的环境下,移山辟路,筑成横贯东西方铁路,此项丰功伟绩,吾人永世难忘。”
这一切都来得太迟,也太不彻底。
2014年7月16日草于旅次,8月5日改于怀俄明州善安市
“老顽童”西奥多·罗斯福和他的小木屋
我看到2006年6月26日《时代》周刊封面人物的一张照片,年近老迈,戴着一副夹鼻眼镜,镜绳从眼角垂到脖颈,花白的小胡子,乍一瞧,平静安详;仔细琢磨,透着刚毅、果敢,眼睛里充满智慧,还露出几分顽皮。他就是二十世纪初的第二十六届美国总统西奥多·罗斯福,题曰:缔造美国。这是一位总统卸任九十七年后再次登上《时代》周刊的封面——一个人当总统百年之后还如此被人们怀念,被舆论重视,不多。
一说罗斯福,中国人一般会想到二战时期那位患小儿麻痹坐在轮椅上领导反法西斯战争的美国总统,从1933至1945年,连任四届,他的名字是富兰克林,被视为美国历史上最孚众望和最受爱戴的总统之一;不过,美国人称他为小罗斯福总统。我上面说的名叫西奥多的那一位,美国人称之为老罗斯福总统。所谓“老”者,是说他当总统,是在1901到1909年,比小罗斯福早了三十多年,而且他是小罗斯福的远房堂叔(有人说是堂兄),当然年龄也“老”了许多。但是,他的名气一点儿也不比小罗斯福差,或许更胜之——其实不必分高下,作为总统,他们俩对美国,各有各的贡献,因此在美国人看来都是“No.1”。九年以前我在总统山就“认识”了他——他与乔治·华盛顿、托马斯·杰斐逊和亚伯拉罕·林肯并驾齐驱,四个伟人的巨大头像被艺术家颇费了一番心思雕刻在山头,供众人瞻仰;汽车驶近总统山,数里之外,便历历在目,风采照人,可谓与天地同辉,与日月齐光,足见他在美国人心目中的地位十分了得。学者们公认他是现代美国的塑造者。虽然他过分强硬的干涉主义和帝国主义政策常常受到批评,但人们评论美国总统时,他总在最出色的几位之列。从他卸任总统九十七年之后还能再次成为《时代》周刊的封面人物,亦可见一斑。
对于中国人来说,说起一件事你可能会感兴趣:1907年12月3日,这位竞选连任的罗斯福总统在年度咨文中,要求美国国会授权减免和取消八国联军战胜中国后所得庚子赔款中超出实际损失的部分,将多余款项用于资助中国的教育和学生留美费用。1908年,美国向中国退回半数庚子赔款,其中的一部分用于开办清华留美预备学校“清华学堂”,这就是后来的清华大学。中国人有感于此,将清华大学的一个体育馆命名为罗斯福纪念体育馆——罗斯福此举对中国人来说当然是善行,不过,它并不能完全抵消帝国主义侵略中国的罪行。
两位罗斯福总统都很伟大,而老罗斯福,性格似乎更为怪异,更富有传奇性,为人处世更加特立独行,因而说起来,人们会觉得更加有趣。
他是美国历史上第一位由副总统继任大位的人——那一届总统威廉·麦金莱刚登位一年,就于1901年被无政府主义者刺杀身亡,罗斯福意外地登上总统宝座,时年四十二岁,是美国历史上最年轻的总统,而且大有作为。
后来他也曾遇刺。那是1912年10月24日,他在威斯康星州密尔沃基搞促选活动,一个理发店老板向他开了一枪,子弹击中了他的演说稿和眼镜框,然后折射到他的胸腔。九年前我曾到过密尔沃基这个美丽的湖边城市,绿水青树,秀色可餐。西奥多·罗斯福命大,活了下来。令人惊奇的还不是他幸免于难,而是他的表现——你猜罗斯福当时如何言行?在这样的险境之下,他居然拒绝入院治疗,继续他的强力演说,直至讲完,为时九十分钟。事发当场,面对听众,他语出惊人:“不知你们听说过没有,刚才我挨了一枪,但是这不够杀死一头公鹿。”事后医生诊断:枪伤严重,而若取出子弹将导致更大危险,于是他终生携带这个弹头,直到1919年1月6日,他在自己的居所内平静地离世,走完六十一岁的人生之路——收到他去世的消息后,他的儿子亚齐给亲友们发电报说:“老狮子去世了。”
罗斯福是个老顽童,当了总统也本性难移。他常带着内阁官员进行野外徒步、跟孩子打闹、高声朗读,尤其喜欢在白宫里玩拳击——据说这是他银行家的父亲早年教导的结果。他年幼时多病,患有哮喘,为了不受其他孩子的欺负,父亲迫使他进行身体训练,并且学习拳击。这种爱好一直带到白宫。不料,1908年的一次拳击练习,意外地打瞎了他的左眼,但这并没有消减他过分旺盛的精力,他仍然继续狂热和顽皮。有一个国家的驻美大使如是说:“记住,总统就像六岁小孩。” 他的女儿爱丽丝·罗斯福·隆沃思,性格与乃父一样另类,颇受非议。朋友们劝他管束自己的女儿,你猜他怎么说:“我可以当美国总统,也可以管好爱丽丝,但实在无法同时做两件事。”女儿也深知其父,她刻薄地形容老爹“恨不得在每一场婚礼上当新郎,每一场葬礼上做尸体”。
1947年,北达科达州建了一座国家公园,以西奥多·罗斯福的名字命名——以总统个人名字命名的国家公园,这在美国并不多见,也许仅此一例。前几天我刚刚游览了这座面积挺大的公园,女婿开着汽车带着全家在里面转了两个小时。纯是北达科达的典型地貌,到处可见原始状态的大土丘,地质年代层次分明,色彩丰富,十分养眼。最有意思的是草丛中遍地悠然自得的土老鼠,成为公园一景。它们个头儿比野兔略小,见了人也不怕,直立起来瞪着眼看你。它们是这里的主人,这里是它们的天堂。据说这里还有野马、野牛和鹿——但时值中午,天气太热,它们藏在某处,我们没有见到。野趣盎然,这符合自然保护的热心倡导者罗斯福总统的理念。
为什么在北达科达建的国家公园要以罗斯福的名字命名?原来,罗斯福年轻时喜欢打猎,他虽是纽约人,但常以数千里之外的北达科达作为猎场,并在这里建了一座小木屋,供打猎休憩、读书,并学习放牧;同时他也在这小木屋里写作。
在公园里,我们特意参观了这座小木屋。看起来,它大概只有十几平方米——最多不过二十平方米。但麻雀虽小,五脏俱全。里面有他工作、读书、写作的地方:一个高大的煤火炉子放在中央,旁边是小桌和椅子,还有煤油灯——就是我们在五七干校使用的那种,要时常擦它被油烟熏黑的玻璃罩。这个工作间在小木屋里占面积最大,有七八平方米,在它的另一边,是厨房和卧室。厨房里锅碗瓢盆,一应俱全。卧室一张小床,上面铺着一张棕色的大野牛皮——是不是他的狩猎所获,不得而知;但是,据该公园里给我们做介绍的女管理人员说,罗斯福在这里狩猎的主要对象之一是野牛,而且她把放在屋外的野牛头骨搬起来给我们看。
还有一件关于罗斯福打猎的趣事:有一次西奥多·罗斯福打猎时,遇到一头小黑熊,他恻隐之心大发而拒绝射杀,获得人们赞扬。玩具制造商借此推出了与西奥多·罗斯福绰号“泰迪”同名的绒毛玩偶熊,罗斯福许可任何厂商免费使用“泰迪熊”之名,从此,“泰迪熊”声名大噪,风行世界。世上的许多孩子可能不知道老罗斯福总统,却知道“泰迪熊”。此后,在政治漫画中,也常常用“熊”来代指西奥多·罗斯福。
这里有一张罗斯福的猎手照,摄于1885年,双眼炯炯有神,英俊潇洒,颇富英雄气概。
罗斯福二十五岁那年的一天,是他十分不幸的日子:他的妻子和他的母亲在这一天同时去世,其彻骨悲痛,自不待言。就在这座小木屋里,他独自一人,沉默无语,深切悼念。他是习惯于写日记的人,但公园管理人员向我们展示:那一天的日记上,画了一个大大的“ × ”,而下面只有一句话:“我的生命之光逝去了。”
之后罗斯福离开这里,在另外的地方建了一个更大的木屋。
公园的这位女管理人员是一位漂亮的美国姑娘,着一身工作制服,庄重其外而秀美其中,使我想起中国五六十年代“不爱红装爱武装”的女民兵,英姿飒爽。据她说,罗斯福一生写了三十几本书,有的书是在这间小木屋里写的。1880年,不到二十二岁的罗斯福从哈佛毕业,进入哥伦比亚大学法学院。1881年,他二十三岁就出版了第一部正式著作《一八一二年海战史》,这本书成为美国海军学院必修课教材。后来他又写了颇负盛名的《征服西部》——关于西部开发史的四卷大部头著作,为他挣得学术盛名,对史学史发生重要影响,使他成为著名历史学家,当选为美国历史学会主席。
这位伟人的这座小木屋,使我感慨万千。什么样的环境都能写出出色的著作来啊。它留下了一位对美国社会做出重要贡献的总统的遗迹。它也常常使来这里参观的人们流连忘返。我们全家在小木屋前留影,纪念。
2014.7.26于美国威斯康星州格林贝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