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書推薦:
《
保守主义:为传统而战
》
售價:NT$
704.0
《
不同境遇的36岁:无尽与有限+人生半熟
》
售價:NT$
510.0
《
小时光 油画棒慢绘零基础教程
》
售價:NT$
403.0
《
可控性混乱
》
售價:NT$
301.0
《
协和专家大医说:医话肿瘤
》
售價:NT$
500.0
《
潜水指南 全彩图解第4版
》
售價:NT$
602.0
《
超大规模集成电路设计——从工具到实例
》
售價:NT$
403.0
《
村上春树·旅(一本充满村上元素的旅行指南,带你寻访电影《挪威的森林》拍摄地,全彩印刷;200余幅摄影作品)
》
售價:NT$
301.0
編輯推薦:
★哈罗德·布鲁姆曾评价:“不管你是谁,身在何处,莎士比亚总是在观念上和意象上超过你……因为他包含你,而你却无法包括他。”
★“一个天才来看另一位伟大的天才,一眼就看见了”:英国著名才子型作家、《发条橙》作者安东尼·伯吉斯,为“西方经典的中心”、古往今来最伟大的英语作家画像——莎士比亚的创造才情如何在时代与特定环境的激励下脱颖而出,成就不朽?伯吉斯精彩诠释莎士比亚的生平与创作,使读者在新的光照下认识这位不世出的天才。
★历史学家的严谨和小说家的智慧,匠心独运再现诗圣:“莎士比亚就是我们自己”——安东尼伯吉斯以小说《发条橙》闻名于世,同时也是著名文学评论家、传记作者,专长乔伊斯、莎士比亚研究。伯吉斯在本书中紧扣史实,但决不让读者忘记他也是莎士比亚的同行,一位讲故事的能手。
★一部丰富的文艺复兴时期的政治、文化、社会生活史——伯吉斯以对英国历史文化的博学著称,书中谈到许多生活在莎士比亚时代的作者、戏剧演员、贵族,历史地透视那个年代及其社会政治背景,再现了一个优雅与激烈、凶残与爱美兼而有之,“一切都带着天才色彩”的伊丽莎白时代。
內容簡介:
很多作家站在万神殿外准备进殿。
这时候来了一个人,不和任何人打招呼,昂首走入了万神殿。
这个人就是莎士比亚。
威廉莎士比亚(William Shakespeare,1564—1616),诗人、剧作家、演员,西方经典的中心。歌德说:我读到他的第一页,就使我这一生都属于他。博尔赫斯说:上帝梦见了世界,就像莎士比亚梦见了他的戏剧。他创造了近千年来文学史上最重要的作品,被认为是“俗世的圣经”,关于他的生平我们却所知甚微:作品之外,莎士比亚本人的形象始终模糊。
莎士比亚匪夷所思的创造力源自何处?他是“专门注意人家不留心的零碎东西的小偷”,还是化平庸为灿烂的魔法师?一个乡村青年如何汲取大千世界的养料,短短数年上升为大众剧坛的明星?他驾驭本国语言的盖世才华,对于人类心灵的深刻了解,如何一步步大放异彩?
在无数为莎士比亚画像的尝试中,英国著名作家安东尼伯吉斯的莎氏传独具匠心。伯吉斯怀着思乡之情,追慕一个喧嚣变革的文艺复兴时代,追踪莎士比亚成就文学之路的迂回小径。在他笔下,这位天才的肖像最终与每一个凡夫俗子的形象重合:世界是一座剧场,莎士比亚是我们其中一位救赎者的名字。
關於作者:
安东尼伯吉斯(Anthony Burgess,1917—1993),英国当代著名小说家,此外拥有诗人、作曲家、剧作家、语言学者和评论家等多重身份,小说代表作有《发条橙》、《尘世权力》,马来亚三部曲等。
伯吉斯是典型的才子型作家,对英国历史博闻强识,研究莎剧深入精微,善于将平淡无奇的素材升华为光彩夺目的章句。他在本书中紧扣史实,同时发挥了极大创造力,将这位古往今来最伟大作家的一生写得洒脱别致,动人心弦。伯吉斯本人对文学的敏锐洞察与透辟见解也频频溢出笔端,具有独特的感染力。
伯吉斯关于莎士比亚的另一部作品《一点不像太阳》(Nothing Like the Sun),虚构莎氏青年时代爱情生活的传奇,入选哈罗德·布鲁姆《西方正典》经典书目。
译者:刘国云,生于上海,中学就读于圣贞德(St. Joan of Arch)外侨学校,后进入华东师范大学英语系学习。1974年起任教于北京外国语大学英语系,曾参与《汉英词典》等编撰工作,代表译著有E. L. 多克特罗的《拉格泰姆时代》等。
目錄 :
作者前言 001
序 幕 005
第一章 家 庭 011
第二章 学 校 031
第三章 工作与娱乐 059
第四章 婚 姻 075
第五章 伦 敦 097
第六章 戏 剧 113
第七章 震撼舞台 131
第八章 恩 主 155
第九章 朋 友 175
第十章
情 妇 197
第十一章乡 绅 217
第十二章环球剧场 235
第十三章诗人之争 255
第十四章反 叛 279
第十五章王室丧乱 295
第十六章六世与一世 313
第十七章病态世界 329
第十八章新 宅 349
第十九章天鹅终曲 367
第二十章遗 嘱 387
內容試閱 :
★我在这里所要求的,是古往今来每一个莎士比亚爱好者按自己的意思为莎士比亚画像的权利。人们没有合适的颜料和画笔,知道自己终将画出拙劣失真的肖像。不过,我可以求助于一些真正的画像,或者换一句话说,我的任务是帮忙画好这些画像。
★倘若在发现莎士比亚的一部新剧和发现他的一张洗衣单之间可以任选其一,我们每次都会投票选他的脏衣服。
★我们从莎士比亚的十四行诗中看到他披露心迹,但是这些诗只能证明他坠入了情网,然后又挣扎了出来,这是人人都会遇到的事情。我们需要的是足以形成一个人物的书柬、药方和日常琐事。令人恼怒的是莎士比亚什么也没有提供……
★英国一度处于世界的边陲。如今美洲大陆被发现继而开拓为殖民地,英国成了世界的中心。……英语本身也在熔炉里熔炼——它不是一成不变的、高雅的、由大学才子们控制的语言,而是粗犷的、丰富的、随时准备进行任何探险使之更加丰富的语言。英语就像是那艘“金鹿”号航船。这是有利于一位伟大的英国诗人诞生的时代。
★莎士比亚在戏中说了许多反对追逐功名利禄的话,但这只是戏,只是供人们打发三两个无聊时辰的娱乐,不是作者深思熟虑之后表达自己信念的严肃声明。关于这个手套工匠、剧作家、诗人、演员和乡绅的人品,我们知之甚微;但我们确实知道的一点就是,他热衷于功名利禄。
★他对于双亲的爱,似乎可以从他成年后献给他们的礼物中得到证实——献给母亲的是《皆大欢喜》中亚登森林那牧歌式的王国,献给父亲的是一幅乡绅的家徽。为了这家徽,父子二人可以像兄弟一般相对而笑,举杯同庆雄心之实现。
★我自己的眼睛近视,猜他也是近视眼。他能够明察自然界的细枝末节和人类面庞上的感情流露,他像是一个习惯于用力凝视的人。他无疑是个好读书的人;其他孩子自找麻烦时,他可能在读书。
★当威尔还是个囊中羞涩的学童,人们怀疑约翰莎士比亚是否会掏腰包给儿子买书,摆到他与一个甚至几个弟弟合用的卧室书架上。不过,一个男孩想看书总是有办法弄到手的。若他日后的教育全要仰赖书籍,则更是如此了。
★在有些人看来,莎士比亚在剧本中所显示的学识,似乎与一所乡间文法学校所能提供的简单的古典文学养料大相径庭。十九世纪,培根学派的邪说异军突起,其论点是:只有学识非凡、受过大学教育、精于法律与科学、毕业前曾去欧洲大陆作广泛见习旅行的人,才能写出据称是出身于沃里克郡粗陋的牛栏或猪圈的那个伶人的作品。
★这些意见归纳起来就是认为:莎士比亚所受的教育从未超出一所免费的文法学校,不可能把自己造就成一位才华超绝的文豪。……但是,认为高深的艺术必须有高深的学识,这是无稽之谈。任何一个农民都可以自学写作,并且可以写得很出色。任何一个农民作家只要阅读适当的书籍,随时细心体察周围的事物,就可以给人以博学多才的假象。
★就初学写作的人而言,他无论在学校曾经接受多少训练,都无法获得语言的天赋。进学校训练……可以增加他的词汇量,但不能教会他一种根本的技艺,即如何把一个个单词缀成出人意料的新句型,奇迹般地反映某些从未被人悟到的人生真谛。莎士比亚驾驭本国语言的盖世才华源于天赋,但是这种才华只有通过使用、观察和热爱英语才能得到培养,而学校是不教这门课程的。
★威尔若是在学生时代培养了自己对英语的热爱,那不是由于伟大的人物曾经用它进行写作,而是由于英语是一种丰富的大众语言,由于他的思想在其间生存。
★伶人是一种无主之仆,他们只有借助某个贵族老爷名义上的庇护,才能幸免被人指为流民、乞丐。比起这一行业的低下地位,威尔或许更反感当时在斯特拉福市政大厅上演的戏剧中那些粗劣的诗句。
★时至今日,依然有人视4月23日为圣人节,虔诚地庆贺他们从未拜读过的剧本和诗篇所产生的鼓舞力量。把高度的道德修养与高度的艺术造诣等量齐观,这是德国人的传统,也是盎格鲁-撒克逊人的传统。他们认为:艺术家越是伟大,他的道德情操就越高尚。这自然是无稽之谈。
★威尔出场的经过大体如下:由剧团的下榻处返回亨利街,打点好仅有的几件衣服,恳求父亲给几个钱,与诸亲好友洒泪惜别。从此他不再是斯特拉福的威尔。在一座大都市里,一个可爱的莎士比亚先生的角色正等待着他去扮演。这都市污浊、繁华、卑鄙无耻、杀机四伏,然而却是像他这样既无土地又无手艺的新的一代人唯一可望发迹、成名的去处。
★这座城市街道狭窄,鹅卵石的路面到处是垃圾,湿滑难行。拥挤的房屋之间夹着无数阴暗的小巷。人们向窗外倾倒便壶,或俗称夜壶。路旁没有排水沟,舰队河的臭气令人作呕。然而伦敦也有自己的天然清道夫——雍容大度的鸢鹰拾起破布、垃圾,在树杈上筑窠。这些鸟儿津津有味地啄食地上的一切,清扫着街道。威尔初到伦敦看到的街头奇景之一,或许就是这些鸢鹰在法庭旁的尖桩上撕啄着刚割下的人头。
★威尔只是偶然才“属于所有的世纪”;他本质上是他们中的一员,是属于弗洛伊德诞生之前的时代,那时人们热衷于看到任何足以使血流加快、欲火中烧的事物。……尽管我们无法理解,这种凶残与爱美的天性却可以协调一致。因此,在泰彭执掌绞索的绞刑吏,就必须不只是一名刽子手。要在被绞者最后合眼之前挖出他的心脏给他自己看,这是需要高超的手艺的;而肢解一具尚在冒热气的尸体,其动作也必须像一位真正的艺术家一般敏捷、准确。
★威尔接受了现状,改变现状不是他的使命,因为他是一个剧作家,一个生活的记录者。他接受了一位想必也和凡人一样残忍的上帝的赐予——乞丐们的染病之躯和不时光顾人间的瘟疫。
★威尔适逢其时来到了英国的首都。与西班牙的纷争尚未结束,但是一个弱小的民族已向世人证明:决心、爱国主义和个人进取的激情可以制服一个强大帝国的威力。首都的信心,即整个英国的信心,需要一种大众的艺术形式加以体现,而威尔,人民的一分子,一旦学得其中精要,是最有资格担负这一使命的。戏剧已不再是一宗专供百无聊赖的乡村小镇消磨时光的商品,不再是斯特拉福市政大厅偶尔给予人们的那种小小的款待。戏剧是那个大千世界的一个侧面。
★“职业”(professional)这个词有两层意思。它意味着为了挣钱而做的某些事情,也意味着技艺、荣誉、献身和精益求精的精神,这两层意思都适用于伊丽莎白-詹姆斯一世统治下全盛时期的戏剧。
★文明人身上的缺点通过夸张与幻想,变得比现实生活中更突出、明显。人是荒唐的,而荒唐的人就应该被笑。笑又是一种净化过程,它使人暂时摆脱自己的责任和文明社会的紧张生活。喜剧与悲剧并非相互对立的两极;它们是同一枚硬币的正反面。
★马洛与其说是个天才的戏剧家,莫如说是个天才的抒情诗人。……在初学写作的威尔的心目中,马洛是他学习如何把片言只语编织成长篇大论的典范,是可以把语调随意由抒情变为慷慨激昂的演说的大师,是遣词的大家。
★整封公开信是一篇臭骂,但是骂得毫无道理。它暗示那只乡下乌鸦自己从未穿过大学生的毕业礼服,却在前辈礼服的硕士垂布上挑挑拣拣,啄取上面的绒毛装点自己;其实威尔所做的无非是利用那些无需阅览许可或毕业文凭、人人皆可利用的诗剧材料。然而,公开信作者的真正怨恨在于他认识到:文人学士未能占领大众戏剧的市场,而未来似乎属于那个文法学校出身的暴发户。
★《哈姆莱特》实际上反映了一个充满强权与诡计的残酷世界对于蒙田式人物的冲击。王子的悲剧在于他必须行动,并且把这种行动建立在一个蒙田式的人物必然感到不自在的基础之上。
★在威尔刚开始接触贵族享乐生活的那段时间,南安普顿这类人物喜欢过一种游牧民的营地、豪华的修道院和古希腊的精神恋爱三者兼而有之的生活。威尔本人即便遇到有人发生同性恋也不会大惊小怪,甚至自己还会喜欢这一套,因为他毕竟是戏剧界的一员。
★他日后的许多喜剧都以意大利为背景,但其阳光、美景及雅趣全部都是二手货。他的意大利是伦敦装瓶的基昂蒂葡萄酒。
★莎士比亚自然会看到,这些都是有用的戏剧素材,不过只能把它们写成遥远的事情,发生在古老的异国。他从不愿意直接再现现代生活——那是新讽刺派剧作家的事情;用臆想的往事闪现出他的主题,更能取得预期的效果。
★夏洛克……这个人物是真实可信的,他更像莎士比亚本人,而莎士比亚本人却不像威尼斯城中那些令人无法容忍又无法容忍人的古板的基督徒,莎士比亚喜欢赚钱,只要自己无需还债,也不会认为放高利贷有什么不好。
★他的十四行诗永远在向世人诉说男人们的一些最常有的感受:难以排解自己对一个女子的欲念,事后感到厌恶,忍受被遗弃的痛苦,以及对朋友的背信弃义束手无策。……他是个现实主义者,意识到自己的矛盾,意识到内心深处有黑白两种力量在争夺,意识到一切女子,不分肤色之黑白,身上都具有一种原始的奥秘,其诱惑力使人无法抗拒。
★在写的时候,莎士比亚一如既往,注视着公众的情绪。他的观众也像昔日观看《亨利六世》那样,欣然接受爱国的口号,因为西班牙的威胁是炙手可热的。枕戈待旦的英国人喜欢有人用令人难忘的方式对他们说,他们既是伟大的,同时又是渺小的。
★但这无疑是莎士比亚成熟时期最差的一出戏,尽管诗句优美,人物却苍白无力。然而,我们了解到诗人在那个夏季所遭受的特殊不幸以后,就会从剧中找到一阵阵强烈的哀痛。……他的雏鸟死了。
★至此,英国已经既无真正的盟友又无真正的敌人。于是她便从与西班牙大帆船搏斗,转向在一个到处是沼泽的岛屿上镇压一群满身臭气的村夫。
★福斯塔夫何以成为所有文学作品中最可爱的人物之一,这在那些以为可爱即美德的人看来永远是个谜。但是,在另一些人看来,这并无任何神秘之处,因为他们知道战争、官方宣传、怪诞的清教主义、辛苦的工作、迂腐、利甲人的信条均无德行可言;他们反而珍爱着堕落的人性,喜欢它耍无赖,有机智。福斯塔夫精神是文明的伟大支柱。国家太强盛、人们过分为自己的灵魂操心的时候,这种精神也就消失了。我们说到莎士比亚精神,有时主要是指福斯塔夫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