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書推薦:
《
经纬度丛书·州县之民:治乱之间的小民命运
》
售價:NT$
440.0
《
女性史:古代卷(真正意义上的女性大历史)
》
售價:NT$
560.0
《
你当我好骗吗?
》
售價:NT$
550.0
《
跨代伴侣治疗
》
售價:NT$
440.0
《
精华类化妆品配方与制备手册
》
售價:NT$
990.0
《
经纬度丛书:出祁山:诸葛亮北伐得与失
》
售價:NT$
440.0
《
心理治疗中的真意:心理治疗师的心灵之旅
》
售價:NT$
440.0
《
心理咨询与治疗技术经典入门(第3版)
》
售價:NT$
650.0
|
編輯推薦: |
罗振宇、牛文文、李笑来、苏静鼎力推荐!
东京大学物理学人气教授、最受日本大学生欢迎的思维公开课主讲人的思考力训练法!
内附独家思考力养成完全图解,有趣又好用,带你体验顶级创意的魔法训练营!
get以下技能,成为思考力达人!——
√在日常中打捞问题的种子,随时随地,有意识地运动大脑
√有要领地记笔记,将含混不清的疑问具体化,让随身笔记成为创意培育园
√彻底有效地吸收信息,果断丢弃多余信息,走出信息山洞,接近问题核心
√放弃时下的流行话题,跳脱对他人成果的模仿,形成自己的思考经验与方法
√让好奇心引领思维,思考会在车里、浴室里、梦里发生
√对问题进行归类分解,当思考进入死胡同,勇敢地重返原点
√丢掉知识,收获智慧,锻炼长跑型思考体质
|
內容簡介: |
为什么我们会感到自己空有一肚子墨水,可就是倒不出来?
为什么我们时常苦于灵感枯竭,创意迟迟不出现?
为什么有人一思考就头痛,完全无法在思考中体会到乐趣?
这些问题的答案即在于:其实我们并不懂应如何思考。
没有思考力,就无法捕捉一闪的灵感,只能被动等待机会出现。相反,具有思考力的人能够顺藤摸瓜,探寻问题的根源;能够旁逸斜出,从他人眼中的瓦砾中找到黄金,创造风靡世界的产品,破解前人未解的谜题,甚至颠覆人们的生活方式,化不可能成为可能,从思考和创造中体会到丰富而深刻的满足感。
本书的作者即是这样一位机智有趣的怪才,他凭借卓越的思考力,早早地在日本物理学界崭露头角;同时,他轻松游走于不同学科之间,从芜杂的生活和工作中拎出思考的线索,总结出一套思考力训练方法,引爆全日本!
这本小书就是作者献给那些尚未掌握思考能力之人的一本思维训练书。作者以多年的教育经验告诉大家:思考力绝对可以通过后天的训练培养出来!即使是最不擅长思考的人,遵循作者提出的思考力养成法,也会形成脑洞大开的思考回路,在庞杂的信息洪流中,找到亟待发现的问题和闪光的点子,提升自我的创造力,无论是在工作、学习还是生活中,都不再乱无章法,人云亦云。
|
關於作者: |
【日】上田正仁(Masahito Ueda)
上田正仁可谓日本学界颠覆性的怪才。他是东京大学人气教授,在物理学上有极深的科学造诣,同时熟读中国古代圣贤之作,常常从文史思考中汲取研究灵感;他打通学科的界限,将严肃的理论物理研究融入天马行空的思考力训练,总结出了一套人气爆棚、有趣好用的思维训练法,成为最受日本大学生欢迎的思维公开课主讲人,也因此成为日本的现象级人物。
|
目錄:
|
致中国读者 IX
前言 XI
讲前热身——什么是思考力
思考力≠聪明 003
无法被外界窥到的思考进度 007
在考试中高下立现的实现力 010
实现力在社会上施展的空间很小 016
闯荡社会必备——独立思考和创造的能力 018
构成独立思考和创造的能力三要素 020
认真思考,唤醒潜在的问题意识 024
第一讲——掌握发现问题的能力
首先,培养发现问题的能力 031
在不经意的思考中发现问题的种子 040
现在就开始思考 043
明确到底哪里不明白 045
将一闪而过的念头记录下来 052
搜集信息的目的不在于寻找答案 055
分清事实与方法 061
将已经消化的信息丢掉 067
在完全理解信息之前一定要集中精力进行研读 073
用自己的话记笔记 076
笔记绝不离身,不需要了就扔掉 083
发现问题的奥秘就在于信息的搜集和丢弃 086
放弃时下流行的研究课题 088
让问题的核心浮出水面的信息分析法 091
第二讲——掌握解决问题的能力
创造性问题的解决方法 101
将复杂的问题类型化、简单化 103
活用实现力,提升解决问题的能力 108
解决看不出答案的问题的关键:从多个角度归类处理问题 111
勇于绕弯路——好奇心的驱动 116
“早就知道了”和“已经了解了”是解决问题道路上的陷阱 127
第三讲——永不言弃的精神
思考到最后 135
不要执着于短期成果 139
只要有好奇心,在车上、浴室里,甚至梦中都可以持续思考 144
重返原点的勇气 147
珍视疑问可以提高意外发现新奇事物的概率 149
不要认为没有成果就是浪费时间 154
拥有天才创意的人往往大智若愚 157
100次错误之后一定会有正确答案在等你 159
第四讲——思考即创造
由循规蹈矩时代迈向创造时代 165
创造力就在实现力的彼岸 169
丢掉知识,收获智慧 171
化信息为创造素材——“丢弃”的技巧 174
丢掉成功体验 178
锻炼长跑型思考体质 181
当你为找不到答案苦恼时,灵感就离你不远了 184
回答孩子提出的为什么,培养孩子的思考力 186
珍惜成年人的好奇心 190
从失败中吸取教训 192
|
內容試閱:
|
讲前热身——什么是思考力
思考力≠聪明
亲爱的读者们,你们有没有想过什么是思考力?
一般来说,对于学校里表现突出以及考试成绩名列前茅的学生,我们都会称赞他们聪明。不可否认,这种实现力确实是聪明的一个侧面,然而,它只不过是当今社会实际要求我们具备的能力之中的一小部分而已。
我们再来谈思考力。思考力的表现形式有很多。比如,解决迄今为止无人能解的难题,研发出市面上从未出现的具有跨时代意义的商品,灵活果断地应对环境变化的能力等,这些能力统统属于思考力的范畴。思考力是发明创造不可或缺的能力。然而,这种能力却不能通过普通意义上的考试来衡量,它属于人类的另外一种能力。
本书中探讨的思考力,指的就是这种能力。
被称作历史上最伟大的物理学家的爱因斯坦曾经说过:
“It’s not that I’m so smart, it’s just that I stay within problems longer.”(并非我头脑聪明,只不过是我在问题的研究上花了比别人更多的时间。)
“I have no special talent. I am only passionately curious.”(我没有特殊的天赋,我只是拥有旺盛的好奇心。)
爱因斯坦并没有把自己划在聪明人的行列之中。你不觉得不可思议吗?然而,这并非是他的自谦之说,而是他在完全了解自己的基础之上得到的深刻体悟。
年轻时的爱因斯坦并非我们眼中无所不能的优秀人才。他在考试落榜之后,并没有立志成为一名伟大的物理学家,甚至在教授眼中毫无才能的他连留在大学里做助教的机会都没捞到。在找工作上,爱因斯坦也遇到过诸多不顺,他曾经以做家庭教师等各类兼职谋生,最后在朋友的帮助下,终于谋得了一个在专利局工作的机会。
在这种情况之下,一般人都会丧失成为大学教授的斗志,然而,爱因斯坦并没有忘记他的初衷,他选择锲而不舍地将钻研进行到底。
爱因斯坦被世人所知的时候,并非其在高等学府求学之时,而恰好是他在专利局工作的时候。1905年,他一股脑儿发表了5篇论文。这些论文中提到的光量子假说、布朗运动理论以及狭义相对论等,无一不是具备诺贝尔奖分量的、具有跨时代意义的重大发现。时至今日,1905年仍然被称作世界物理学史上的爱因斯坦奇迹年。在做狭义相对论的论文时,爱因斯坦甚至还未考取物理学博士。
考试失利,大学留校未果,为就业辛苦奔波,甚至在教授眼中“毫无才能”,这样的一个年轻人,是如何成为世界上最伟大的物理学家之一的?
在他的反面,还有这样一些事例。
在校成绩优异,在应试的大潮中,从千军万马的独木桥上一路拼杀过来的精英们终于跨进了名牌高校的大门。然而这些精英一旦离开大学踏入社会,便很快沦落成社会浪潮中平庸的一员。那些学生时代的佼佼者常常终其一生无任何重要的研究成果。虽然听起来让人感到遗憾,但此类例子却不胜枚举。
另一方面,学生时代成绩平平,也没什么突出特长的学生,有的能在社会上呼风唤雨,有的则能拿出让人欣羡的研究成果。
这两者之间的不同来自哪里?它的关键在于思考力,以及永不言弃的精神。
爱因斯坦在学业上并非成绩拔尖,也并不受瞩目。然而,他却具备真正意义上的思考力。并且,在大多数人都会退缩不前的困难面前,他没有放弃,而是选择逆流而上。
学业成绩和思考力,这两者看起来是相关的,却完全是两回事。而想要成就一番大事,永不言弃的精神至关重要。
无法被外界窥到的思考进度
发明和创造均产生于思考过程。伟大的发明创造需要人们针对一个课题进行长期、深刻、持续的思考。问题在于,如何才能做到长期、深刻、持续的思考呢?
通常,对于自身感兴趣的问题,我们或许可以集中精力长期思考,但对于不感兴趣的问题,我们又该如何思考?本书将重点讲解如何将我们的全部精力集中在问题的核心上进行思考。
我的专业是理论物理学,我认为,说思考是理论物理学的所有学问也不为过。正因如此,理论物理学家才被世人看作非常不可思议的存在。我作为理论物理学家,并不是穿着白大褂无休无止地做实验,更多的时候,我需要与同行和学生们进行研讨,阅读文献,日复一日地思考和计算。我工作的核心在于备课、整理教材,以及在教材的基础上重新构筑自己的观点,并思考如何将这些知识要点更通俗易懂地传授给我的学生。
我的讲义并不是单向的,而是更注重与学生之间的对话交流。如果教师只是单向地向学生传授知识,学生就会感到被动。通过对话交流,学生会将自己的想法融入讲义的内容中,从而能够更深层次地理解并掌握知识要点。当然,我也从学生的提问中学到了许多新的东西。知性的对话最能刺激双方的思考,乐趣多多。
各国的学术团体有一个共通之处,那就是不仅在休息时间,哪怕在吃饭时间也会不停地讨论物理学方面的研究,因为这其中的乐趣无穷无尽。当然,作为教授,我也免不了要出席会议、做一些其他的日常工作,但我一定会保证每天用来思考以及与学生交流的时间。
如此一来,思考就占据了我生活中的大部分时间。理论物理学家的生活或多或少都是这个样子的。
然而,只有自己才知道自己在思考什么。不管你的大脑中正在勾画着怎样令人惊叹的想法,有了如何巨大的进展,外界都无法窥探。在将研究成果公开发表之前,它们仅存在于你的脑袋里和你的研究笔记中。
因此,在外界看来,你有可能什么也没做。然而,那些可以改变世界的发明创造或许正在你的大脑中逐渐成形。
我想,爱因斯坦在1905年发表的论文中提到的观点,也一定在他的脑中酝酿了很长时间。谁也想不到,在一个被他人视作毫无才干的劣等生的脑袋里,竟然进行着令世界为之惊叹的思考。
这种情况并非只发生在爱因斯坦一个人身上,在我的身边也有许多令人尊敬的同行,他们在学生时代成绩都不甚理想。荣获诺贝尔物理学奖的小柴昌俊先生经常将自己学生时代成绩倒数第一的往事作为笑谈。实不相瞒,在大学时期,我的物理学专业成绩也是榜上倒数几名。
由此可见,学业成绩只能反映出思考力的一小部分。而成大事不可或缺的永不言弃的精神则是无论如何也无法通过试卷测试出来的。
在考试中高下立现的实现力
通常世人会将学历作为判断一个人聪明与否的标准。学历是学生在学校等教育机构中取得的最终成绩。在现如今的学校教育和应试学习之中,考试具有不可替代的江湖地位。因此,学生要想在学历社会中崭露头角,就必须在考试中取得较高的分数。
那么,在考试中获得较高分数的能力是什么呢?这是一种要求你在规定的时间之内,尽可能多地找到给定问题的正确答案的能力——实现力。这种能力和我们平时在电视上看到的智力竞赛类型的节目中的选手们所展现出来的能力十分类似。
实现力出众的学生,自然学历就越来越高。在我的母校东京大学,聚集了许多聪明的、学习能力出众的高才生。他们无一不是在考试中过关斩将的精锐兵。
然而,他们是否全部都在学术的世界里发现了新大陆?进入社会之后是否都从事了创造性的工作,发挥着领导的作用?答案也并非如此。更有一些学校里的精英,前一脚刚刚迈入社会,便发现自己置身于一个完全不由应试来决定优劣的新世界中,感到不知所措。
当然,这其中也不乏被教师们感叹拥有惊人创造力的学生。然而,这些人的创造力绝非是通过应试学习而得到提高的。事实上,有些学生的创造力正是由于过度的应试学习而消失殆尽。创造力丰富的学生有一个共同点:他们并不会无视传统的应试教育,然而也绝不会过分重视,他们在应试上的得失心很淡漠。
相反,那些在高中时代成绩拔尖的尖子生,应试学习的心理负担越来越大,导致他们进入大学之后立刻丧失了奋斗的目标,成了五月病患者。实际上,真正的做学问是从进入大学之后开始的。考虑到这一点,目前的现状实在令人喟叹。
当然,我并不是说应试学习一无是处,我也并非要全盘否定应试学习。毕竟,学生通过应试学习养成的实现力在社会中也可以发挥一定的作用。
然而,这种能力绝不会帮助你提升创造力,从而为社会创造出新价值。这是事实。
通过应试学习锻炼出来的能力,是迅速掌握知识和解题的实现力。锻炼这种能力确实有它的意义所在。实现力是思考力的基础力量,也是创造力的土壤。
但是,过度的应试学习会妨碍创造力的提升,这类例子也不胜枚举。究其原因,不仅在于过度的应试学习会给学生的心理造成负担,更在于其本身就会阻碍创造力的培养。它将学生的思维模式化,因为出题人单向决定问题的正确答案,从而在学生心中植入先入为主的固定观念。
这种先入为主的观念之所以可以在学生心中植根,最本质的原因就在于试题的性质。学生在考试中遇到的问题,都只有一个预设答案。这样一来就加深了学生们“问题必然有一个正确答案”的想法,从而对没有统一正确答案的问题丧失想象力和想要研究的勇气。
然而,人生的烦恼大多数都没有正解,面对这些苦恼,你必须给出一个自己的答案。实际上社会中的许多问题也没有唯一的正确答案。
也许你们会觉得不可思议,然而将自然作为研究对象的物理学最根本的问题也没有正解。物理学要求你发现的是迄今为止无人问津的问题,并给出迄今为止没人给出过的答案,它是一门创造性很强的学问。爱因斯坦就是因为质疑时钟一直是以同一个速度运动这一已被广大民众所接受的“常识”,才创造性地提出了狭义相对论。
只要是试题,就必然有出题人。出题人所出的题目一定有其想要考察的知识点,相对应地,就只有一个正确答案,以此作为判断学生是否掌握了知识点和相关解题技巧,是否遵循了正确的解题程序的标准。几乎全部试题都沿袭着这种模式和意图。
然而,将自然作为研究对象的物理学,首先需要在复杂的自然现象中找到研究课题,然后将这个研究课题在不同条件下反复实验所得结果均一致的事实展示在大众面前。
要想了解某种现象为何会在某种特定的条件下重现,需首先找出这种现象背后存在的普遍真理和法则。如果说自然也存在着某种“意图”,那么这种意图就是我们寻找的法则。
反过来看应试的试题,很明显它表明的是出题人的意图,但自然却是沉默的,它不会告诉你它的意图所在。因此,物理学不但要求你发现问题,同时要求你创造性地解决问题。
在考试中斩获好成绩的考生仅仅锻炼了自己掌握知识的能力和通过应试找到问题的正确答案的能力。在学校之外的补习班里,学生也不过是把之前学过的问题归类,由教师重新进行讲解,从而让学生掌握解题思路。虽然这是一种对策,但其依旧带有明确的意图。而教师单方向地向学生灌输解题方法,也同样是由试题本身特有的性质决定的。
另外一点是,考试本身具有时间限制。考生为了考取好成绩,就必须在有限的时间内尽可能多地找到试题的答案。因此,在考试中为了一道题而思考太久是十分不明智的选择,会直接影响考试结果。
我听说现在在某些补习班里,极力推崇对解题时间进行限制的学习方法:初中试题每题最多3分钟,高中的最多10分钟,大学的最多30分钟。如果在以上时间内还找不到正确答案,学生就必须放弃该题,集中精力解答下一题。不可否认,这是考场上应付考试的一个技巧,然而,如果学生养成了这样的习惯,日后就没办法就某一问题集中进行长时间思考。
总而言之,为了应试而应试的技巧,对于思考力的养成没有任何正面作用。
本书将这种在有限的时间内高效率地解决具有标准答案的试题的能力,或者说遵循一定的规律将某一问题利落处理的能力统称为实现力。
实现力在社会上施展的空间很小
实现力在解决一定有正确答案的以及一定有正确的步骤可循的问题时,可以发挥相当大的威力。一旦有满足以上条件的情况出现,那么实现力高的人就可以大显身手。遗憾的是,在学术界以及现实社会中,满足以上条件的情况少之又少。
我们拿经营打个比方。接待老客户的时候,只要工作人员秉承着从公司前辈和上司那里学到的知识和经验就可以让客人满意。这个时候,实现力高的人就可以带给顾客安心,赢得顾客的信赖,从而被视为工作能力强的员工。
然而,如果要开发新的客户群,或者要将新的产品打入市场,又会是怎样的局面呢?这个时候需要的就不再是实现力,而是企划能力和创造力,是能够说服顾客的交际能力。万一碰上事先无法预知的紧急事态,墨守成规,万事都要按照一定的步骤死板处理的实现力反而会成为解决问题的障碍。
产品开发需要的是创造力,从而发现他人还没有发现的商机。如果没有这个能力,就无法开发出受大众欢迎的服务和商品。闻名于世的美国商业巨子、苹果公司的创始人史蒂夫?乔布斯曾经在斯坦福大学的毕业典礼上对毕业生们说过这样的话:“Stay hungry, stay foolish.(求知若饥,虚心若愚。)”如果没有强烈的求知欲、没有追逐梦想的执着,而是仅凭循规蹈矩的实现力,就永远无法发明创造,无法产生冲破大众常识的新想法,无法创造出让所有人都为之震惊的产品。
应对既定客户群的需求,或许实现力就足够了,然而,若想开拓更广阔的市场,拓展新的客户群,就需要发现并创造出顾客迄今为止都没有意识到的新需求。
这个道理不仅存在于经营活动中,在学术界也是一样。研究人员如果想要有新发现,就必须怀抱着勇气和好奇心,勇敢地向没有明确答案和解决步骤的未知的知识的荒野踏出第一步。
不可否认,实现力在社会中确实有其发挥作用的场合,只不过这些场合太少了。只有在规则明确、框架严格的环境中,实现力强的人才会得到至高无上的评价。然而,单纯的实现力不能为社会带来任何变革。不仅如此,更多的情况下,人们会觉得在一时半刻没办法找到答案的问题上花费时间实在没有效率可言,从而规避了可能产生变革的任何努力。在经过了严格的应试训练之后,大多数人在无意识中就偏离了通往革新的方向。
我认为,即便是看起来毫无效率可言的事情,也具备思考的价值以及创造的无限可能。如果仅仅依赖实现力,那么你自身潜在的所有可能性都可能长眠不醒。
闯荡社会必备—独立思考和创造的能力
我深刻地感受到,今天的世界已经跨入了创造的时代。
日本已经经历了经济高速成长期,很多事情都有章可循,大部分问题都可以参照先例解决,因此我们可以将那个时代定义为循规蹈矩的时代。在那样的社会中,人们只要循规蹈矩,参考先例,便可以让整个社会高效率地运转。反之,如果不守成规,不遵从规则,效率就会变得很低。
然而今非昔比,如今经济、政治、医疗、产业等各个领域都出现了按照以往的惯例和经验无法解决的问题。这个时候,老经验和老方法都行不通了。在这样的时代中,如果还要遵从以往的规则,拘泥于从前的体系,才真的是拉低了整个社会的效率。
在这样一个无法用实现力解决一切问题的新时代,我们急需的是真正意义上的思考力和创造力。
我这里讲到的思考力并不是指单一解决给定问题的能力。而是质疑他人所未质疑的问题,找到冲破常识的问题点,从现象到本质追根溯源的能力。也可以说,是一种不弄明白誓不罢休的能力。这样的能力,可不是30分钟之内解决不了问题就马上进行下一题的训练能够培养的,相反,它需要不达目的誓不罢休的精神。
这里提到的需要我们追根溯源来解决的问题,一般都没有一个固定的答案。在没有答案的前提下,给出一个你自己的独特的、说得通的答案,这种能力就是创造力。创造力的魅力在于,两个同时具备创造力的人解决同一个问题时,会给出两个完全不同的答案。关于这一点,我想只要大家参照一下当今走在时尚前沿的服装设计师们,就完全明白了。
本书中讨论的思考力指的是透过现象看到问题本质的能力,创造力指的是用个人独特的方法解决问题的能力。爱因斯坦身上所具备的正是这两种宝贵的能力。
也许你会说,这种素质只有像爱因斯坦这样的天才才具备。然而,经过多年的教育经验积累,我发现事实并非如此。实际上,思考力和创造力是完全可以通过后天有意识的训练而掌握的技能。
思考力在实现力的基础上形成,没有思考力就不存在创造力。尤其值得指出的是,思考力和创造力是表里一体的能力。因此,在将两者综合起来进行研究讨论时,我们习惯把它们称为“独立思考和创造的能力”。
构成独立思考和创造的能力三要素
我们可以将独立思考和创造的能力分解为以下三种能力。
. 发现问题的能力。这是指质疑他人所未质疑的问题和找到突破常识的问题点的能力。
. 解决问题的能力。这是指面对自己发现的问题,克服所有的困难,将问题整理、分析、分解直至找到问题答案的能力。
. 永不言弃的精神。这是指在结果出现之前决不放弃,执着地坚持从根本上解决问题,直到找到问题答案的能力。
就像我在前文中提到的那样,这三种能力都可以通过有意识的努力锻炼得到培养。
我第一次独立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并从中收获无与伦比的感动,是我24岁写第一篇论文的时候。当时的契机是光的二重性的演示实验。我们知道,光有时呈现出波动性,有时又显示出粒子性。针对如此不可思议的二重性,在物理学领域中有许多专家前赴后继地做出了各种研究。
20世纪登上历史舞台的量子力学让我们了解到,一直被当作“波”来对待的光,实际上是由被称作“光子”的基本单位组成的,并且会像粒子一样运动。(发现这个伟大原理的人就是爱因斯坦!)
实际上,通过光电增倍管这种具有极高灵敏度的仪器观测,你可以检测到每一颗光子,它具备类似粒子的能量。然而,当时的理论并不足以用来充分描述一个个光子被检测到的实验。
这个问题在物理学领域里被归类为测定的问题,既困难又微妙。因此,当周围的同行们知道我要开始研究这一问题时,一致认为意义不大。然而,不管他人怎样认为,我都坚持一定要把这种现象弄到自己明白为止。
之后的每一天,我徜徉在各种各样的论文和文献之中,为了弄清楚目前的理论哪里还不够健全,我花费了一年的时间。当时尚没有理论能够记述,从光源而来的光子如何一个接一个被连续检测,而要想提出这样的理论,我首先需要了解目前的理论还不完善的部分。
这就涉及我在前文中提到的发现问题的能力。虽然自己心里似乎有一些想法,但却没办法完整地表达出来,这其中的障碍就在于不清楚目前理论还不健全的部分在哪里。
因此我接着阅读了大量的文献,将理论还不健全的部分整理成笔记,一边阅读,一边独自思考。同时,我也考察了一些文献以及成果的关联知识。通过持续的努力,理论不健全的部分的轮廓终于在我脑中显现出来。这就好比在绘制地图的时候,只要将不了解的部分用颜色标出来,就可以对不了解的区域的轮廓有一个大概的掌握。这一点在后文中的信息分析法中会做详细的介绍。
就像这样,我虽然发现了问题所在,却对解决它的方法毫无头绪。于是我又阅读了许多文献,并且进行了大量的、反复的实验,又花了一年的时间才终于找到了答案。不可思议的是,答案竟然在我熟睡的时候出现在了我的梦中。
那种兴奋的感觉至今我仍然记忆犹新。面对这个我必须解决但却无从下手的课题,我不知如何是好,只能日复一日地进行大量的实验。有一天夜里,灵感突然在我的梦中浮现,我立刻跳起来挑灯计算,终于找到了问题的答案。在经过各种努力和大量实验的尽头收获的成功的喜悦,是任何词语都无法形容的,是我无与伦比的宝藏。
这份感动在我之后的研究生涯中给了我面对困难的无尽勇气和信心。经过长期思考之后收获成功的喜悦,既令人骄傲又让人感动。所以,长期的思考并不一定就是痛苦的过程。在长期的思考的尽头找到问题的答案,那种感觉就像运动之后畅快地出一身汗,能够在精神上获得无比的满足。
我非常希望,作为读者的你们可以在某一天感受到这份感动。就像我前文中提到的那样,我并没有什么特殊的天赋,正因为深刻地意识到了这一点,我才能够发现普通人如何通过后天的努力养成思考力并从事创造性工作的方法。
认真思考,唤醒潜在的问题意识
也许那些正在社会上奔波忙碌、摸爬滚打的人会说:“我哪有时间思考!谁给我时间?!”但实际上,我们在无意识中就会对事物感到好奇,产生兴趣,提出质疑,不由自主地就开始思索起来。这本身就是实实在在的思考。
然而令人惋惜的是,这类思考大多数都无疾而终,不一会儿就消散在记忆的九霄云外了。偶尔我们会觉得这个真有意思,回头好好地琢磨琢磨,而事实上大多数都没了下文。有的时候我们会拿出手机在维基百科上搜索一下,觉得貌似开了一点窍,但实际上我们内心对这种似懂非懂的感觉并不满足。
试想一下:每一次当你的脑袋里冒出来好奇和疑问的时候,如果你都认真对待,又会是怎样的局面呢?说不定你会预感到迄今为止从没产生过的奇思妙想就要在你脑袋里生根发芽呢!与其说思考关乎思考时间的长短,倒不如说跟着自己内心的感觉走才是提高思考力的诀窍。
思考力与你在校成绩的好坏无关。新事物、新想法、迄今为止没人注意到的客观规律……这些统统都不能通过实现力来发现。真正至关重要的是,你想要发明新事物,让新想法变为事实,让迄今为止没人关注的客观规律为人所共知的强烈愿望,以及你为了实现这个愿望一步一个脚印的实践方法。
本书不仅会讲述笔者一直以来的各种研究实践,同时也会向读者介绍提升思考力的方法和窍门。在从事教育工作多年所累积的经验的基础上,我将思考力细分为发现问题的能力、解决问题的能力和永不言弃的精神,而这三点均可以通过一定的训练得到提升。
这三项能力与一个人的天分和智商无关,只要通过后天有意识的训练就可以锻炼出来。我希望亲爱的读者朋友们都能够通过锻炼这三种能力养成思考力,并进而切身体会到创造力带给我们的奇妙感受。
具体到实践中,锤炼思考力的关键词就是“丢弃”。这种精神也与爱因斯坦以下的一段话一脉相承:
“Education is what remains after one has forgotten what one has learned in school.”(教育就是一个人把在学校所学全部忘光之后剩下的东西。)
在学习过程中,许多知识学完就忘,但这并不要紧。要紧的不是我们学到的知识,而是通过学习积累的智慧。
作为提高发现问题的能力、解决问题的能力和永不言弃的精神这三种能力的实践方法,本书倡导的是:搜集信息,整理信息,一旦理解要点之后就将所有搜集到的信息全部丢掉。通过重复这一项作业,我们积累的将不再是知识,而是智慧。这才是掌握思考力、提高创造力的奥秘和精华。
那么还等什么呢?就让我们摩拳擦掌,马上进入实践环节吧!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