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書推薦:
《
知宋·宋代之司法
》
售價:NT$
454.0
《
空间与政治
》
售價:NT$
398.0
《
少年读三国(全套12册)
》
售價:NT$
2234.0
《
不完美之美:日本茶陶的审美变革(知名茶人李启彰老师器物美学经典代表作 饮一口茶,长一分体悟与智慧 制一件器,生一曲手与陶土的旋律 不借由任何美学架构来觉知美)
》
售價:NT$
398.0
《
现代化的迷途
》
售價:NT$
449.0
《
钛经济
》
售價:NT$
352.0
《
甲骨文丛书·无垠之海:世界大洋人类史(全2册)
》
售價:NT$
1469.0
《
中国救荒史
》
售價:NT$
500.0
|
編輯推薦: |
作者周彤,在上海东方卫视做过四年的电视美食专栏节目,即对中国饮食文化有极其深刻的认识,治学严谨,所写的每篇文章,都是在经过多方严肃的采访、认证、比较和推敲,甚至反复多次、亲手烧制尝试后,才下笔成文的。
本书的讲述从菜理出发,每一件事都交待得明明白白,原材料的选取,刀工的切配,烧制的具体步骤,关键点的窍开,一步步,娓娓道来。这是一本值得你放在枕边、书桌、案头随时翻看的经典之作。不但普通读者会被它吸引,专业的厨师也会获得许多收获,平时不明白之处,在作者的讲述中都能解惑。
《本帮味道的秘密》在经历11个春秋后,经本帮菜大师李伯荣、任德峰、周元昌等人指正、认可后,作者几番修改定稿。
这是一本没有故弄玄虚、没有道听途说、没有人云亦云、没有添油加醋的美食文化专著,作者的创作经历曾被上海电视台纪实频道做过一期纪录片《味道的秘密》。
|
內容簡介: |
本帮菜的味道就是老上海的味道,它是海派文化“味道上的活化石”,也是老上海人的“味道上的集体记忆”。 这种“味道”既可以是一种地方文化的客观描述,也可以是具体地方风味的主观感受。
本书从上海这座城市的历史渊源着手,用一种类似“训诂学”的考证推理手法,详细说明了本帮风味的发展脉络,以及每道菜具体的技法特征。书中的内容经过严肃的采访、认证、比较和推敲,并经由本帮菜大师李伯荣、任德峰、周元昌等人指正。
《本帮味道的秘密》由三部分构成,从本帮菜的历史源头讲述,让读者有一个宏观、全景地了解本帮菜发展历史;第二部分是本书的重点,着重讲本帮菜中的经典佳肴的制作,作者从菜理入手开讲,一步步,明明白白地告诉你如何做好一个地道的本帮菜;第三部分是本帮菜的腔调,讲述本帮菜的制作工艺和技法,最后定义“本帮”。
这是一本没有故弄玄虚、没有道听途说、没有人云亦云、没有添油加醋的美食文化专著。
|
關於作者: |
周彤,1966年出生,江苏扬州人,上海师范大学旅游学院烹饪系兼职教授,上海东方卫视做过四年的电视美食专栏,现任上海食文化研究会高级顾问。大学里学的专业是应用物理,毕业以后干得最长的职业是电视新闻,自12岁以来,数十年如一日地坚持深入研究中华各地美食文化,其间博览群经、搜奇猎古、遍访名师、印证心得,并乐此不疲。2005年师从淮扬菜红案传人薛泉生、白案传人陈恩德大师,2007年师从上海名厨专业委员会副主任“鮰鱼王”黄才根大师。
|
目錄:
|
前言 “老上海的味道”
本帮菜的渊源
光绪年间的荣顺馆
本帮菜中的“江湖派”
德兴馆的“功劳簿”
老正兴滥觞
同泰祥“亲民”也是“精明”
吴淞出了家合兴馆
功德林的“功德”
老大同的“家”
外一篇:不得不提的十六铺码头
本帮菜的秘密
腌笃鲜的生命力
肉丝黄豆汤——“小姐身子丫鬟命”
烂糊肉丝的风骨
生煸草头的小手筋
五香烤麸的过往今生
八宝辣酱的“腔调”
红烧鮰鱼的“嗲”
不得不说的红烧肉
扣三丝的那一“扣”
红烧圈子的“题外话
虾籽大乌参的“文武”之道
糟钵头最“上海”
油爆虾的“刚”与“柔”
“海派”的八宝鸭
熏鱼的“秘密”
“奢侈”到“简单”的秃蟹黄油
“巴心巴肝”的青鱼秃肺
响油鳝糊的“噱头”
本帮菜的“腔调”
源于市井
雅俗嬗变
市肆之功
话说红烧
浓油赤酱的“酱”
“火候”是人与天的对话
“本帮”正义
跋 “吃货”也是需要”修炼”的
|
內容試閱:
|
于是,老东家开始在“正兴馆”前面加了一个“老”字,以标榜自己的出身。
这个“老”字加得好,老客户们一看就明白了:“哦,原来他们不是一家人开两个店啊,既然不是那么回事,当然是老的那一家味道更正宗啦。”
这下轮到范炳顺坐不住了,生意一点点在往老东家那儿回流,而且他多多少少还得在乎一点客户对他名声的指指点点,因为这也会跟客流量有关的。
他当然不会去向老东家低头,就像电视剧《上海滩》里的许文强不会像冯敬尧妥协一样,他的对策是“将市井习气进行到底”,于是他索兴将店名改为“真老正兴”。
无奈之下的老东家这回也精明了,他们迅速将店名再改为“真正老正兴”,并特别注明“只此一家,别无分出”。
范炳顺这下没辙了,他总不能再不讲理地把店名改为“真真正正老正兴”吧,再说这么叫也不顺口啊。
这种文字游戏显然不是开菜馆的小老板所擅长的,于是这两家都想到了找高手文人,商场就是战场,他们都不能输。
范炳顺挂出的新牌子叫“源记老正兴”。“源记”是什么意思,你懂的!
老东家随后也不甘示弱地挂出了新牌子,叫“同治老正兴”。“同治”(1862年为同治元年)意味着什么,你也懂的!
不管最终食客们看懂了没有,反正这场沸沸扬扬的“老正兴”名分之争就这样算是了结了。
这是上海餐饮史上的一段并不光彩的纷争,争执的双方都以“真”、“老”自居,并且各自在报刊和电影院里大做广告。透过这两家最早的“正兴馆”招牌之争,人们完全可以想到当年实为师徒的两家“正兴馆”之间的冷酷和无情。而这场纷争在当时的上海餐饮界开了一个恶头,那就是到解放前时,上海滩上带有各色前缀的“老正兴”菜馆竟然多达120多家。
老店子的老东家祝正本和蔡仁兴此时已经步入晚年了,也许他们受不了这样的折腾,也许他们此时已雄心不再。反正到了民国初年的时候,在名份之争上惨淡胜出的“同治老正兴”终于换了老板,新老板是丁方正和丁凤祥父子,他们有信心继续跟这帮“孙子”们斗下去,而且接下去他们也的确斗得挺欢实的。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