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書推薦:
《
牛津立法研究手册
》
售價:NT$
1630.0
《
制度为什么重要:政治科学中的新制度主义(人文社科悦读坊)
》
售價:NT$
290.0
《
梦醒子:一位华北乡居者的人生(1857—1942))(第2版)
》
售價:NT$
340.0
《
啊哈!原来如此(中译本修订版)
》
售價:NT$
290.0
《
部分识别入门——计量经济学的创新性方法
》
售價:NT$
345.0
《
东野圭吾:变身(来一场真正的烧脑 如果移植了别人的脑子,那是否还是我自己)
》
售價:NT$
295.0
《
推荐连接万物
》
售價:NT$
290.0
《
严复与福泽谕吉启蒙思想比较(王中江著作系列)
》
售價:NT$
750.0
|
內容簡介: |
《成长,请带上这本书》是30多位名人作者专门写给青少年读者的谈课外阅读的文章的合集。每一篇文章,都传达出作者对其推荐的这本(些)课外书的阅读与分享,从而使读者感悟到该书文字的美感和它传递出的精神,让读者陶醉于一个个与阅读有关的美丽故事的同时,对阅读带来的愉悦和丰厚的文化内涵心向往之,进而产生阅读的渴望和内心的思考,为推广全民阅读、带动青少年群体的读书新风尚提供全新的视角。
那一个个美丽的、少年人的读书故事,让你对阅读带来的愉悦和感动心生饕餮;
作家们学生时代对经典著作的读后所感、阅后所味,也会成为你人生中无价的营养;
阅读是一场漫长的旅行,好书似一朵花的盛放,馥郁而香醇,等你,在你疲累或轻松的地方和时光。
40篇阅读心语,40种阅读人生,青春因阅读而绽放。
|
關於作者: |
本书特邀30多位名人作者,如:文坛名家张炜、迟子建、张抗抗、池莉、毕淑敏、曹文轩、叶兆言等,畅销书作家周国平、王海鸰、梁鸿、虹影等,美文作家洪烛、乔叶、林夕、张丽钧等,青年偶像白岩松、潘石屹等。
书,曾是他们青春年代最走心的慰藉,如今,让经典阅读也伴你成长。
|
目錄:
|
Part 1 那一场年少时的书事
王海鸰 意外相遇
潘石屹 平凡世界的叮咛
金兆钧 《约翰-克利斯朵夫》:对我影响最大的一本书
徐则臣 看《围城》的那些年
翟永明 阅读、写作与我的回忆
韩浩月 饥饿是种深刻的记忆
林夕 永远的三毛,永远的撒哈拉
赵蘅 在外国儿童读物中长大
苇枫 我的“莎士比亚”情缘
刘加民 第一次买书
Part 2 经典,一朵花的盛放
迟子建 听海的心
周国平 让世界适合小王子们居住
张抗抗 “安妮”来了
叶兆言 歌德和他的理想国
曹文轩 对《窗边的小豆豆》的另一种读法
邱华栋 杰克·凯鲁亚克:永远在路上
洪烛 青春的礼物:我有一本《普希金诗选》
叶匡政 二战后美国青少年的阅读经典:《麦田里的守望者》
谷禾 乡村少年之《静静的顿河》
张丽钧 柔软的力量——读雨果
Part 3 阅读,生命绚烂的旅程
张炜 一本没有封皮的书
宁肯 废墟上矗起的“人世间”
白岩松 书是回望生命的坐标
毕淑敏 阅读的孤独与优美
池莉 神奇的阅读
虹影 童年与记忆
梁鸿 干江有月万里无云
乔叶 为什么读书
方丽娜 多瑙河畔梦圆时
何南 我的“西游”,心之行者
|
內容試閱:
|
我背着很沉的挎包,和小陆从大史家村穿过田间小路往回走,太阳落了,月亮还只是一小片苍白,四周围的青黛越来越浓。深一脚浅一脚走出田间,一只拴路边树上的小羊咩咩叫着当头把我们拦住,我摸摸它,绕开继续走。那时我还太年轻,只知“路不拾遗 ”,不知替小羊想:把它自己留在这里,它是不是害怕? 大史家离我们住的村十多里路。作为解放军农业学大寨工作队的一员,我在山东蓬莱徐家集公社孟家大队支农,住学校老师宿舍,从老师那儿听说的大史家。大史家是个小村子,但村里有图书馆,书很多,什么书都有。小陆是部队医院护士、我在支农工作队的伙伴,性情随和,愿陪我去大史家探险。所谓“险 ”是这样的:那小村子真有图书馆吗?有,书真的多吗?多,会不会像时下流行的读物一样内容单调千篇一律?书很多很好,人家肯不肯借我? 我们动身去大史家。翻山坡穿农田一路问一路走,总算找着了。进村后打听,还真有图书馆,寻到时已是下午。那是间平房,白灰墙,泥巴地,漆色斑驳的窗棂子,跟当时所能见到的农舍差不多。只不过开间大,有四五十平,像是几间房子打通的。一位梳短发的中年妇女坐门边桌前,身后是一排排摆着书的书架。我上前说明身份来意,那时没有身份证工作证,我能让人相信的只有我的诚恳。妇女放我们进去。进去后我暗暗吃惊,里头的书按当时标准,很多属于该被封存或销毁的“封资修”。我不动声色静静选书,生怕有不当反应会给这里带来伤害。我借了艾思奇《辩证唯物主义历史唯物主义》,《政治经济学》,唐诗,闻一多诗集,哥白尼《日心说》,伏尼契小说《牛虻》……装了满满一挎包,妇女拿去登记好书名,示意我们可以走了。我替她不放心,再三说我一定会回来还书,她再三点头。当晚我记日记:“书很多,古今中外政治理论文学艺术科学技术。村里有个女子,早年间去了青岛,一生未婚无后,死前留下遗嘱,把所有积蓄在家乡办个图书馆。经过十多年时间,书慢慢积下,‘破四旧’时都没有人动,不知是因为大史家地方偏僻,还是有人保护。”这事至今是谜,当时没顾上问,现在无处可问。
借来的书塞满一整个抽屉,想想都觉踏实。白天照常下地干活,收工后吃完饭洗漱完把明亮的煤油灯拿到桌上,一身轻松干干净净心满意足坐下,开始每日的精神盛宴。我看得很慢,要做摘抄。有些短而精妙的文章,逐字抄录,比如马克·吐温小说《生死牌》。依当时想法,这些书一旦看完、归还,便是永别。
我上学少,初一不久“文革”开始,十六岁当兵去了长岛。部队生活紧张劳累,劳累的只是身体,没有书读,实在空虚无聊,背《学习辞典》《毛主席诗词》,学《电工学》,啃偶尔到手的高等微积分…… 精神发育如同肉体发育需要营养,没有书读让精神发育期的我大脑、心灵异常饥渴。1971年大学招收工农兵学员,我向领导要求上学,被批评不安心本职工作;再要求,便是名利思想严重。心中很清楚自己的失态,可就是控制不住。事后做检讨,检讨的同时也有分辩:我上学不为名利只想读书,读书便是读书的目的。说这话时我是诚实的,那时期我的人生理想是当图书管理员。
P3-P5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