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書推薦:
《
非对称创新:中国企业赶超战略 魏江 刘洋
》
售價:NT$
495.0
《
潜能觉醒
》
售價:NT$
395.0
《
初平:汉末群雄混战(190—195)
》
售價:NT$
245.0
《
建安:官渡大决战(196—200)
》
售價:NT$
245.0
《
权力的图像——近代的中国海图与交流
》
售價:NT$
840.0
《
中亚民族史
》
售價:NT$
840.0
《
人工智能与智能制造:概念与方法 [美]马苏德·索鲁什 [美]理查德·D.布拉茨
》
售價:NT$
640.0
《
中平:东汉王朝大崩溃(184—189)
》
售價:NT$
245.0
|
編輯推薦: |
何菊所著的《传教士与近代中国社会变革--李提摩太在华宗教与社会实践研究1870-1916》与以往的研究不同,放弃了将传教士作为研究的落脚点,笔者研究传教士与中国社会变革的关系,最终要讨论的是近代中国社会变革的模式,传教士的个人问题、基督教问题都不是本书的重点。这样既立足于中国社会内部,又兼顾了外部世界,并且最后又回到中国社会内部来讨论问题。
|
內容簡介: |
何菊所著的《传教士与近代中国社会变革--李提 摩太在华宗教与社会实践研究1870-1916》讲述, 英国浸礼会传教士李提摩太在华生活长达40多年,有 着突出的社会影响。根据他的实践活动,运用人类学 理论与方法考察传教士与近代中国社会变革的关系是 一种新的尝试。在批判西方中心主义的研究视角下, 李提摩太作为传教士在中国社会中扮演“内部他者” 的角色得到突显。他一方面将外部世界的要素带入中 国社会,使之与中国内部的变革要素相结合;另一方 面因为身处中国社会之中又使自己成为中国社会变革 的一种内部力量。通过内外力量的转化,中国社会文 化对传教士等外来要素进行包容和吸纳,整合之后激 发新的社会力量促成社会发生巨大变革。因此,中国 社会变革最终是精英和民众基于本土社会文化的积淀 ,包容和融合外来文化而实现的。
|
目錄:
|
引子
导论
第一节 研究背景
一“冲击一回应”:解释中国社会变革的外部模式框架
二“中国中心观”:解释中国社会变革的内部研究视角
三后现代思想对解释中国社会变革的启示
四关于传教士与中国社会的研究综述
第二节 研究的意义
第三节 研究的理论视角
第四节 研究方法与材料
一文本资料中的田野工作
二历史人物的个案研究
第一章 基督教传教士人华的历史背景
第一节 19世纪60年代前的中国与世界
一西域交通时期
二海上交通大发展时期
第二节 基督教传教事业的发展
一宗教改革运动及基督教发展新特点
二基督教的海外传教事业
三基督教入华的进程
第三节 中国历史上的外来宗教政策
一秦汉至明代以来的中国外来宗教政策
二清朝的基督教政策
第四节 李提摩太入华传教的社会条件解读
第二章 救赎大众:李提摩太与中国地方社会
第一节 从游历到定居的在华生活
一初到烟台摸索生存
二宁海城和青州城的租房风波
第二节 山东、山西两省的赈灾活动
一“丁戊奇荒”期间山东和山西的灾情与官赈概况
二李提摩太倡导的国际性赈灾行为
第三节 李提摩太深人中国地方社会的行动逻辑
第三章 宣传西学:李提摩太与中国中层社会
第一节 为传播西学积累受众群体
一针对官员和学者的西学演讲
二与官员、学者的社会交往
第二节 主事广学会
一阻力与新机遇
二常规工作
三争取晚清政治精英的支持
第三节 李提摩太对中国社会中间阶层的文化渗透
第四章 顾问政治:李提摩太与中国上层社会
第一节 李提摩太与维新变法运动
一联络维新派与晚清政治精英
二参与维新派组织活动
三挽救维新失败的危机
第二节 李提摩太与庚子新政
一教育办学以平息教案、推进改革
二与晚清政要论辩新政
第三节 李提摩太与辛亥革命
一反对暴力革命:对孙中山的劝说与评价
二赞赏与失望:对袁世凯的双重态度
三“尚贤堂”的改革讨论
第四节 李提摩太与中国社会上层精英的政治共谋
第五章 勾连世界:李提摩太与国际社会
第一节 宗教性的国际活动
一为在华基督教传教事业争取国际支援
二考察亚洲地区基督教传教工作
三寻访亚洲的佛寺
第二节 倡议推进和平运动
一在满洲建立国际红十字协会
二宣传王子和平联盟观点
三建议成立多国联盟组织
第三节 李提摩太纵横联结中国与国际社会
第六章 传播福音:李提摩太与中国基督教
第一节 传教方式的探索
一三种布道形式
二两个传教计划
三文字工作
四宣教成果
第二节 教会管理工作
一指导与组织教徒
二教会基地建设
三促进在华基督教传教士联盟的形成
第三节 争取在华基督教合法性的努力
一福音联盟的成立与面见英国公使
二代表教会上书北京
三被朝廷任命为新教差会的代表
第四节 接通基督教与汉化佛教
一早期的佛教接触
二参观中国佛教名寺
三深入了解大乘佛教
第五节 李提摩太践行的基督教本土化
结论
一中国社会对西方文化的有限选择
二内部的他者
三近代中国社会变革机制与特点的思考
主要参考文献
后记
|
|